2025届河南省顶尖名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南省顶尖名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材料概括分析,完成下列小题。

无景有马,因景失马
耳聆
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

近世曾经有过使用动物以“求真”,例如端阳演《白蛇传》,真蛇出现于舞台;七夕演《牛郎织女》,水牛被牵着登场;真蛇的凶相破坏了白娘子的形象,水牛则在台上似因惊恐而驱之艰难,由几个人助拉才得下场,台上尴尬万状,台下笑声一片。

真马曾否牵上舞台“入戏”?好像没有人试过。

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

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

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

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

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选自2010年12月6日《文汇报》)
1.“以鞭代马”的好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无法之法”?
2.文章结尾处说“一旦用景”反倒“‘求真’得假”。

从文中看,“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3.“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家整天嘴上在说“美文美文”,可是多数人并不知道美文是怎么回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美文”就是“美的文章”,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发表一篇名为《美文》的500字短文,首次提出“美文”的概念,这几乎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如果仔细阅读周作人的《美文》一文,就会发现,他的本意是说“美文”不是中国“古文”
的专利,在国外,尤其是英国,很多人都在写美文,短文最后一句“我希望大家卷土重来,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倡导大家用白话文写美文。

1922年,胡适也认为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的成功可以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鲁迅还将美文称作“小品文”,并写了著名的《小品文的危机》。

鲁迅写此文的目的,还是在讨论“美文”(或者说“小品文”)究竟应该表达什么样的内容才不会有危机。

也正是在该文中,鲁迅首次提出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投枪和匕首”的概念:“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这是鲁迅和林语堂、周作人等的分歧,鲁迅要用美文战斗,而周作人等要用小品文“闲适”,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也是周氏兄弟的人生一大分歧。

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美文就是“抒情散文”。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等认为:“就散文文体的‘狭义’概念来说,它主要指‘抒情散文’,接近‘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所提出的‘美文’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之高低的首要标志。

”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洪子诚就认为:“当鲁迅作出‘散文小品的成功,且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的论断时,这里的‘散文小品’,主要指‘美文’,或者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

由此可见,美文诞生,生逢其时,完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美文的提法沉寂了一段时间。

1992年9月,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西安创办《美文》月刊。

虽然刊名叫“美文”,但是贾平凹倡导的美文是“大散文”。

在杂志创刊15年后,《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在《文学杂志仅有文学理想是不够的》一文中也郑重指出:“1992年前后的散文局面以‘小抒情’为主,或安神或休闲,或花花草草,或一事一议一得。

针对局面中的这种‘小’,贾平凹才提出散文要‘大’。

‘大’有两个指向,一是要大到社会生活中去,眼前要开阔。

二是要大到作家的肚子里去,肚量要大,胸襟要大,境界要大。

”我们要是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不论是鲁迅痛批小品文,还是贾平凹倡导“大散文”,都是对于“美文”功能的匡正。

(摘编自霍忠义《什么是美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作人提倡用白话文写美文。

得到了胡适的认可,可见二人认为白话文胜过文言文。

B.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讨论的小品文,就是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

C.董健等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讲,美文是一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之高低的首要标志。

D.针对1992年前后“小抒情”散文,贾平凹提出的美文即“大散文”更具有文学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人们不了解美文,认为“美文就是美的文章”的偏见立论,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美文。

B.文章列举周作人、鲁迅、董健、洪子诚、贾平凹等人的观点,让读者对美文有了多方面认识。

C.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鲁迅用美文战斗,“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

D.文章引用穆涛的文章是为了论证贾平凹提出“大散文”的原因并明确“大”的具体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的成功,可知“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可以彻底破打破。

B.如果小品文不拥有战斗力量,就会沦为“小摆设”,成为抚慰和麻痹的工具,出现生存危机。

C.由董健、洪子诚等人对五四时期美文的评价,可以看出这时期的美文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D.针对周作人等人要用小品文“闲适”的现状,鲁迅痛批了小品文,贾平凹倡导了“大散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霍布斯关于自由的观点把自由与无拘无束等同起来,与那些把自由与某种形式的积极的自治或自我控制等同起来的理论相比,他所认为的自由常被称为“消极的”自由。

对这一区分最有权威性的论述是伯林1957年出版的《自由的两种概念》。

有关自由的消极的理论可被简单地描述为:我的自由不过是一系列我可以做别人无法阻止或惩罚我的事情。

而积极的自由的理论则可以被同样地简化为:当我可以掌握自己命运时,我是自由的。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斯宾诺莎认为,人类行动在因果关系上被人性的两种因素之一——激情或理性——所决定。

当人被他的激情所支配时,他处于“奴役之中,因为一个受其控制的人不是他自己的主人,而是被掌控在命运的力量之中,以至于他常常被迫陷入更坏的境遇。

而当人被他的理性所支配时,由于他践行了自己而非别人的意愿,并只是做了那些他所明白的对生命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是自由的。

“在激情影响下行事的人,按照不适当的理念在错误和无知的阴影之中行动;而当理性主导时,人依据真理和适当的知识行动。


陈嘉映等译《西方大观念》
材料三
自发活动为什么是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曾说过,自身否定的或消极的自由造成了个人的孤立,因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疏远的、多疑的,他的自我是脆弱的,不断遭到威胁。

自发活动作为一种方式可以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怖感,同时又不至于牺牲自我的完整与尊严,因为在自发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将再度使自己与世界——他人、自然、自我——统一起来。

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
材料四
在苏联,新闻出版业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管理,但并不被认为其出版物是一介乎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而是认为人民和政府在目标上没有本质的分歧。

列宁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版自由看成是虚伪的,仅仅是富人欺骗群众的自由。

确实,自由的“消极”概念作为一种缺乏法律限制的观念,并不考虑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如生产的经济学以及
使用宣传媒介的机会等等。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五
正如托克维尔在美国的自由状况中所发现的那样,自由不足以避免暴政。

在他之前曾有论者认为,暴政是从统治者的过错中生发出来的;而托克维尔则表明,现代暴政——我们可能称其为极权主义——部分地产生于被统治者。

他设想了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人们“纷纷趋向追求卑微而平庸的快乐”,而他们的政府“展开怀抱容纳了整个社会”。

陈嘉映等译《西方大观念》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伯林对“自由”的论述,霍布斯理解的“自由”即“无拘无束”的观点,其实是把消极自由等同于自由了。

B.斯宾诺莎提出了人应作自己的主人,由自己的理性主导,不应该被激情奴役的思想,可以说这一思想正好暗合于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

C.弗洛姆提出的“自发活动”可以回应托克维尔提出的“现代暴政”,因为后者也是人注重“消极自由”(免受外在的事物控制)而忽视“积极自由”(由自己的理性而非本能主导)的结果。

D.列宁认为出版自由是虛伪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经济地位与使用宣传媒介的机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门庆是一个处在“奴役之中”的人,因为他虽然“掌握自己命运”,但他的行为被自己的欲望支配,而非“依据真理和适当的知识行动”。

B.“爱”使人既保持自我的完整与尊严,又将自己与世界统一 -起来,它也是一种“自发活动”。

C.《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人沉溺于娱乐而失去一切崇高追求的精神状况符合托克维尔对“现代暴政”之根源的描述。

D.从列宁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息息相关。

3.请就材料中反映出的“自由问题”的困境,概括出为了保证个人自由应该采取的措施。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

原吉早孤,力学养母。

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亡何,理户部事。

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

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

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
..九卿事。

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朝退,诸曹
郎御史环请事。

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

北达行在,南启监国
..,京师肃然。

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
..,慰劳有加。

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

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

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

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

”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

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
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
..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

原吉独奏大臣不能协赞大计,帝意解,两宥之。

或尤原吉背初议。

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

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

”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

谷王橞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

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B.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C.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D.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亦称“行所”,古代封建帝王所在的地方称为“行在”。

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监国,古时君王外出,太子留守,代行处理国政,谓之监国。

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也称监国。

C.牢醴,古代祭祀用的牲品和美酒;牢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具备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

D.午门,帝王宫城的正门,因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专为皇帝“廷杖”罪臣之地。

北京紫禁城正门也叫午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长于治事,不辞辛苦。

理户部时,尽心筹划,保证了国家各项开支;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处理诸多事务,忙而不乱,秩序井然,令人肃然起敬。

B.夏原吉体恤百姓,勤于进言。

北京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奏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

复请后,皇上下令推行,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C.夏原吉以国为重,颇得器重。

三殿灾,言官与大臣互相指责,皇上大怒,原吉独揽过失,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常被委以重任,并获皇帝当众称赞。

D.夏原吉宅心仁厚,勇于担当。

唐赛儿谋反被平定后,原吉奏请皇上宽免三千多胁从者。

谷王橞反叛,原吉以全家百条人命担保,解除皇帝疑心,平息此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①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1183年8月。

12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

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

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做。

②迮:狭窄。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自己头上长满白发,中年以后疾病缠身,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感伤。

B.诗人想起以前历经沙场难以入眠,五更时起床吹响画角,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C.尾联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在烟雨中把小船系在桐江岸边的“枫树”上去垂钓。

D.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语言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爱国热忱可窥一斑。

2.1167年,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写了《游山西村》。

请比较《游山西村》与《秋兴》的不同之处,从诗人形象、思想情感、意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三岁为妇,__________。

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氓》)
(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5)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根据下列情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欢歌热舞闹新春。

春晚是几代人的“春节标配”,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人们的共同期盼。

下面是2019年以“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为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部分节目。

请从下列五个节目中选择两个作为上下节目撰写一段串词,不超过90字。

①《我们都是追梦人》(歌舞)②《妙言趣语》(相声)③《锦锈梨园》(戏曲)
④《可爱的中国》(朗诵)⑤《占位子》(小品)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家都会精心构建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假如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分为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用来讴歌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请你为这个篇章确定一个篇名。

要求:篇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呼吸”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对比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8月29日新华社转发:8月25日下午4点左右,在济南黄河济南段小杨庄岸边发生惊魂一幕:两名中学女生手牵手在黄河边蹚水,突然陷入深坑,同行男生试图下水营救,自己也没入水中,霎时水已没顶,伸出双手;有的水中起伏呼喊,岸上两名学生不知所措……
休假中在附近钓鱼的21岁小伙米欣立刻冲过去,边跑边向来找他的父母呼喊:“拿抄网!”捞鱼抄网有三米多长,救人肯定能用得着。

在黄河边长大的父母知道米欣不会游泳,黄河多泥沙险恶暗坑,呼喊想劝阻他下水,改用棍子救人。

米欣奋不顾身冲上去,两次陷入淤泥,只好退回来,改用木棍将三人一个个危急中的学生救上岸。

“给叔叔鞠三个躬!你们三个遇到贵人了,没有叔叔,这五个家庭就毁了。

”5个孩子站成一排,郑重地向米欣连鞠三个躬,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家长们还提来牛肉、食用油、坚果等礼品,摆满整个客厅。

救人视频在朋友圈传开,纷纷打来电话慰问;她们是某中学初一学生,13岁左右,还有不到一周就开学,她们相约来黄河岸边玩耍。

请你代家长写一篇为米欣申请“见义勇为模范人物”的申请书或向有关部门写一篇表扬信、感谢信,任选其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好处:①避开了策真马上台可能造成的麻烦;②运用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③可开启观众的想象。

原因:“以鞭代马”本是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生活化”的无奈之举,却又是戏曲的一个创造。

2.①演员围绕景片转给人发疯之感;②用景限制了对驰马的想象;③用景使人因景失马(或“无法想象到马”)
3.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②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要有艺术美感。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好处是什么,然后找出关于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分析作者的主观态度。

从文中第一段“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可以看出它的好处避开了策真马上台可能造成的麻烦,并且运用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

从文中第四段“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可以看出它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

原因:从文中第一段“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和第二段“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第三段“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可以看出说它是“无法之法”的原因是“以鞭代马”本是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生活化”的无奈之举,却又是戏曲的一个创造。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对文章信息的把握能力。

认真审题,找出题目涉及的相关位置,然后进行认真筛选。

本题问结尾处“假”的体现,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读懂文意,找出“用景”与“假”相关的内容。

从文中最后一段“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可以看出演员围绕景片转给人发疯之感。

从文中最后一段“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可以看出是因为用景限制了观众对驰马的想象。

从文中最后一段“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可以看出用景使人因景失马。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本题要求找出“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首先要找到关于“景”和“马”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其体现的艺术原则。

从文中“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与“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

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中可以看出,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不可能把真正的牛和马拉到台上,但是要具体骑马上马的情状,显得有生命力,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从文中“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可以看出在戏曲演出过程中,用景限制观众想象的空间;“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