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必修1课时作业:1.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国小则亡邪心”和所学史实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2019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选B||。

从表格信息看||,从秦朝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到唐末||,地方行政划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说明在如何统治地方问题上出现反复||,即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3.《龙凤宝钗缘》是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的一部作品||,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展开||。

下列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安史之乱主要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②唐玄宗后期政治逐渐腐败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④宋太祖借鉴安史之乱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就是由于武将专权所造成的||,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地方由文臣做知州||,解决地方与中央对抗的问题||。

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选C||。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

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

故选C项||。

5.“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让“群臣”监督皇帝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解析:选C||。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加强皇权就是加强君主专制||。

故C项符合题意||。

6.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选B||。

明朝设内阁||,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可以协助皇帝处理一些日常政务||,故此即使皇帝不上朝也可以维持政府正常运转||。

7.《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和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

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

8.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B.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解析:选D||。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亲历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项“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

二、非选择题
9.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

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

材料二: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

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材料三: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材料四: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

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

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固这一“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2)结合材料二||,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带来了什么后果?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第(1)问从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两个方面综合归纳得出答案;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问题;第(4)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军机处||。

答案:(1)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等||。

(2)制度:郡国并行制||。

后果:王国势力坐大||,酿成“七国之乱”||。

措施:“推恩令”||。

(3)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步强化||。

(4)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办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____________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中思考题
1.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教材P15)
提示: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2.阅读这一段文字||,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教材P16) 提示:①此题可先指导学生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

朱元璋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

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对于是否同意朱元璋的看法||,
肯定有两种观点:同意或不同意||。

教师可组织分持两种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不要强行统一到一种观点上来||。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17~P18)
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①此题提供了三段材料||,部分学生对这三段材料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三段材料的内容||,从而明确各朝代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汉哀帝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

②对于“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有本质区别||,一种认为无本质区别||。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认识理解到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生应该基本上能够总结出来||。

总的影响是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

三、自我测评(教材P18)
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

其共同原因是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提示: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

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

提示: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

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

四、活动建议(教材P18)
查找资料||,议一议||,明清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提示:可展开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网络、书籍、资料来进一步加深认识||,但要注意分析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