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实录及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2、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二、重难点: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章结构,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诞”字。

生:书空写
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观点加以主张,说服那些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

那么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也就是本文的论点,即题目,它还出现在哪里?
生:开头
师板书:开头(提出论点)
师:这个论点的含义是什么呢?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它,是哪一句?找一找。

生跳读课文
师:哪一句话解释了这一观点?上节课讲过的。

生(一学困生):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师:谁有不同的?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同意他的说法的,举手。

师:那么这一句它阐述了观点,它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生:倒数第2自然段
师:倒数第2自然段,也就是结尾处。

也就是课文在结尾处,用这样一句话来重申观点,总结观点。

围绕着这样一个观点,是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哪几个具体事例呢?
(二)学习围绕观点,重点突出叙事的写法:
默读3、4、5自然段,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事例。

大屏幕出示要求: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是哪几个事例呢?
快速默读3、4、5自然段,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这3个事例。

(谁)从(什么现象)中发现(或发明)了。

学生默读,并在本上写出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写完的同学小声地读一读句子,用语感来检查一下句子通顺不通顺?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写完,我们来交流。

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发现了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师:同意吗?非常简练。

写了洗澡水的漩涡发现了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别人在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倾听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它能让你找到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

第二个事例呢:
生:发明了石蕊试纸
师:他的观察力、概括力十分强。

第3个事例。

生: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眼珠转动现象,发现了做梦时眼珠转动的规律。

师:课文就是通过这3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

这3个事例与一般的事例有区别,区别在哪里,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发现。

板书:具体事例。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发现了2个关键词:真理、问号。

这三个事例中,哪些句子是写问号?问号指什么?
生:看出问题,不断发问。

师:这3个事例中哪些句子是写看出问题,不断发问的,哪些句子是写真理的呢?哪些是写问题产生了到真理产生了的过程的?分别用横线、曲线、双横线划出。

大屏幕出示阅读要求:
师巡回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发现大多数学生找的不对,找的“由产生问题到发现真理的过程”的地方不对。

教师只好重复几遍要求,把问题到真理产生的过程的划出来。

只发现一位同学的对,只好让其到讲台上,通过展台展示,并试图让该生说说如何做的,但该生说的不清楚,这时教师只好补充。

如果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会把这个要求提的具体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示范:教师给学生划出一个事例,然后,再让学生划其他两个事例,这样学生有指导性学习,效果更好。

也不会耽搁很长时间。

]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别人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

生说
教师通过展台,把该生读书结果划出。

师:刚才我看到大多数同学划的不对,你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展示
师适时指导:如果说光发现问题,能发现真理吗?所以说产生真理到发现问题,这个过程用双横线划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过程。

师引导学生读3个事例中产生真理到发现问题的过程的句子。

师:那么,划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在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问题、发现真理写得很详细,而反复实验的过程写得十分简单。

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中,对问号,真理,发现过程,作者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发现?生:关于问号,真理,写得十分具体,发现过程写得简略。

师:他是在围绕这个观点来写的,而且是围绕观点中的重点词来写,突出了重点。

板书:围绕观点重点突出
师总结:真理即正确的思想,你说你是正确的思想,怎样证明你是正确的思想?作者就要论述,像第1个事例中“有许多科学家都来证明谢皮罗的观点正确”。

再来看问号,真理诞生的条件有很多,问号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作者的观点却是这个,强调的却是这个,所以在写的时候,围绕着这个来写,这就是议论文的特点。

写议论文,就像在法庭上,和别人辩论一样,你得驳倒他;和法官讲话一样,你得说服他。

我们写议论文,也要这样,围绕观点来重点写。

(三)运用写法,学习围绕观点具体写一件事的写法: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大屏幕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个观点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写。

谁来谈谈这个观点的意思。

生:只有自己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成就。

师:只有理解它,你才能说明它。

通过查字典,老师发现了功夫在这里是占用的时间,付出的努力。

不负:负是对不起,不负是对得起。

从字面上说,我付出的努力,不会对不起用心的人。

只要你用心努力,就会有所成就。

理解意思,那么抓重点词,要抓什么?
生:抓功夫。

师:具体写什么?
生:具体写下得功夫有多大。

师:下得得功夫有多大,付出的努力有多大?如果围绕这个词,
回过头看这3个事例我们应该重点写什么?
生:写怎样研究?
师:如果我们证明这个观点,我们应该重点写哪什么?
生:写花了时间有多少?下的努力有多大?
师;具体说,功夫下哪里了?
生:作实验
师:我们应该重点写这些部分。

大屏幕出示3个实验中,描写实验过程的句子。

让学生齐读。

我们看许多、反复观察实验。

我们应该把这部分重点来写,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观点是说付出了多大努力?
师:还可以抓哪个关键词?
生:用心
师:具体说一说
生:动脑筋
师:遇到困难,动脑筋,光努力行不行?
我们知道了这个观点,明白了意思,知道了抓重点词,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观点,来选择事例。

大屏幕出示选择事例的要求:
1、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2、在生活中了解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例。

3、自己了解到的发生到的名人故事。

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有没有?(没生主动说)咱们班有同学喜欢打篮球非常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指名一篮球队员说
生:每天放学后打篮球。

师:别的同学都放学走了,可你们还在训练,严寒酷暑从未间断。

师:也可以是看到的,发生在在别人身上的事例。

自己在书中了解到的发生到的名人故事。

师:我们会选材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具体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出示:居里夫人提炼镭的一段话。

这段话是从居里夫人的哪些方面把不懈努力过程写具体的?
生边读边思
生:居里夫人是怎样提炼出镭的?[由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这个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学生答非所问。

]
师:指着相关句子说,这是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四)布置作业:
我们在写事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写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事例写具体。

最后我们可以给文章观点总结,进行结尾。

这样文章题目开头有了,事例有了,结尾有了。

今天下午习作课,我们就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

这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第一篇议论文,之前,我没教过议论文,所以决定上这一课,我压力挺大。

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

反观自己备课,觉得自己根本达不到这一境界,尤其对于这一课,感觉难度大,驾驭不了。

备课时,我经历了3个阶段:
1、逐字逐句地把课文读了几遍,等自己把课文读通了,条理理清了,再去看教参。

教师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很重要,很宝贵。

因为这也是你下一步教学的过程,如果缺失了这个过程,教师直接看教参,势必会把教参的内容强加于学生。

等我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后,再参考教参,会发现许多知识与教参不谋而合。

2、为了深入解读此课,我认真学习了叶圣陶和夏沔尊编著的《国文百八课》一书中《说明和议论》《议论文的主旨》两篇文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议论文。

明了了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

为此,我对照课文,认真研读,找作者试图反驳对方的怀疑问题,并以此为主线,设计了一篇教案。

后来,我发现,可能是我参阅这本书是初中国文科,所以这份教案,对于六年级学生不适用,目标过高。

于是我又重新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了本课。

虽然第一次设计教案,对于六年级学生不适用,但是增高了我解读文本的高度,回头再看课文,觉得简单多了。

我查阅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发现6年级根本没有对议论文相关要求。

课后小练笔,也只是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于是我想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用具体事实重点突出的说明一个观点,就很了不起了。

于是我将此作为本课的重点。

总之,在解读本课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备课时一要紧帖课标阶段目标;二要素读课本;三要宽读文本,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二、选择题
2.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1.(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

(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

2.自豪
3.事情发展穿针线春风
4.“不敢”“唯恐”“轻轻”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

5.“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

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6.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3.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

“五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
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

”这个账我当然会算。

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

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

”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

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和频率前后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

“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已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

”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着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

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坐我的车。

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

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

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

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

“你下来吧。

”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

“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拢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本文中“我”在坐独腿车夫的车的过程中,有许多打动“我”的,令“我”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这些情节及“我”的情感变化。

2.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
.....他的断腿,瞪着
..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3.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描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你认为这条断腿会为主人的哪些方面感到自豪呢?
4.议事完后,“我”为什么坚决拒绝了朋友的挽留?
5.文章结尾写道:“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1.①坐上车之后发现车夫只有一条腿,“我”内心很不是滋味。

②爬上坡之后“我”暗暗受着车夫行动的鼓舞。

③听了韩国人坐车的故事,我为他骄傲。

④提前让“我”下车,为了给“我”留面子,“我”深受感动,落下眼泪。

2.“直直地瞪着”“瞪着”,形容目光长时间盯在他的“断腿”和“裤管”上,表现“我”突然发现车夫是一个独腿后的震撼,以及自己坐在他车上的复杂心情。

(符合语境,言之成理即可)
3.(1)语言车夫的诚恳、诚信(2)主人积极、乐观的心态,顽强、坚韧的意志,诚恳、诚信、善良的品质,自尊、自立的精神。

(答对三点即可)
4.朋友对人力车夫的鄙视引起了“我”对朋友强烈的不满,“我”和朋友之间在思想上已有了很大的距离,所以“我”坚决拒绝了。

5.独腿车夫的故事感动、激励了“我”。

一个人诚恳做人,坦诚待人,自强不息,就会坚强,就会拥有自尊,就会获得支撑人生的力量。

(紧扣句意,谈出感悟,言之成理,表述通畅即可)
4.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

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

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

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

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

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

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

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