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案设计多篇优质一等奖教案可直接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母情深教案设计多篇优质一等奖教案可直接参考《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大多数老师会安排2个课时来进行讲解。

在准备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教案时,有三个问题很重要,需要老师重点把握。

第一个:课程安排为两个课时,在设计慈母情深教案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内容时,要弄清楚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分别要讲什么?每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两节课之间要如何更好的衔接?
第二个:为了能更从容的讲好这篇课文,尤其是新手老师,在准备慈母情深教案时最好是细致的详案,把课堂上的每一个安排都写得清楚。

要注重慈母情深教案导入,一定要多花一些时间琢磨,它决定了是否在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再补充一点,教案设计内容丰富清晰的同时,也要保证有明确的教案设计意图,每一个环节要严格跟着教案意图设计。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篇教案,分别是一篇详案、一篇公开课教案。

内容很完整,相信能给你们一些教案设计的启发。

第一篇:慈母情深教案详案(共两课时)
18《慈母情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三、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所涉及的实物入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能更直接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考查生字认读情况。

落魄()压抑()颓败()
耽误()龟裂()缝纫()
噪声()褐色()疲惫()
兜里()权利()
2.教师根据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适时补充强调:
(1)“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攥着、陷入、忙碌”等词语比较
难读,同学们不仅要注意音节,还要注意音调。

(2)“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ūn。

3.教师展示会写字字卡:辞、抑、碌、吊、噪、脊、竟、龟、哇、忍、酸、权。

(1)引导学生交流总结书写注意点。

(2)强调“抑”和“脊”的写法。

高年级也要注意重点字的书写。

4.PPT出示下面的填空题,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
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

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的,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先出示题目,再出示括号内需填写的词语)
5.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字词:“失魂落魄”“震耳欲聋”两
个词语可结合课文情境或者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震耳欲聋”一词可
借助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感知声音的震撼;“龟裂”一词可借助图片
“龟裂的大地”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攥”则可以直接做动作感受理解。

设计意图:在字词环节用这种设计,可以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既能有效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又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同时引导了学生在
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引领学生发现并掌握理解重点词语的不同方法。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依据故
事的发展,理清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简单说一下这篇文章的故事梗概,教师适当补充:这篇课
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
“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

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让“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交流: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帮助。

起因:“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我”
买书的这个愿望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我”一方面非常想买,想得整天失
魂落魄;另一方面知道家里穷得为了“我”和弟弟妹妹们吃饭连破收音机
都已经卖掉了。

6.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30~34自然段,交流:旁边的女人为什
么不让母亲给“我”钱?母亲最终听她的劝说了吗?
预设:因为旁边那个女人觉得买小说是看闲书,更何况现在挣钱很不
容易,挣点工资供家里人吃喝都很困难。

母亲没有听那个女人的劝说,毅
然拿出辛苦挣来的钱支持“我”去买书看。

7.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35~38自然段,交流:“我”用母亲给“我”的钱买书了吗?故事的最后结果如何?
预设:母亲给“我”的钱,“我”没有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一听水
果罐头;故事最后母亲又给“我”凑钱,让“我”买书。

设计意图: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将全文合理划分为四部分,然后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从而
在内容上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也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结合课文,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

失魂落魄:怂恿:
颓败:疲惫:
龟裂:压抑: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故事的起因是“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故事发展到“我”到工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故事的结局是“我”
最终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课文,说说: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生字词,让学生对重点词语能够得到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为
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18慈母情深教案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启发思考
1.复习检测。

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作业内容,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是哪里,并说明原因。

(感触最深的地方既可以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也可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或外貌描写,只要学生能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
设计意图:由检查作业入手,能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也为学好本课做好感情铺垫。

二、研读课文,感受母爱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课堂交流,体会母亲工作的辛劳。

(随机板书)
出示句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你看到了怎样的脊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着)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脊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小结: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

从文中的环境描写足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劳。

(3)教师补充解释什么叫“震耳欲聋”,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烦躁和压抑……)
(4)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十只灯泡的炙烤下,而且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看到在这种环境中如此辛勤工作的母亲,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和愧疚……)
出示句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
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这几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脊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
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为什么而疲惫?(辛苦劳作,不得休息)因
为什么而吃惊?(突然见到儿子)
(2)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而且都放在句
子的末尾。

)这样写在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在感情表达上起了强调作用,展现出对母亲深深的关切之情。

)
(3)课件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引导学生自己读读,再与原句相
比较,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出示句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
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2)引读:母亲赚钱是多么不容易。

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一秒都
不愿意耽搁。

(板书这几个“立刻”)
(3)同学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讲解: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
5人,父亲在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
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

家里穷到常常
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

为了给孩子
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

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
5分钱乘车。

(5)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3.小结:“我”向母亲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

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

(齐读课题,体会那份浓浓的母爱。

)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提高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从环境描写到分析句式,再到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最后通过补充资料和小结,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三、交流汇报,升华感悟
1.小组合作,画出描写母亲的言行的句子,讨论:课文中还有哪些对母亲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引导学生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感悟伟大的母爱。

预设:
句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2: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3:“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4: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延伸提问: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母爱、期望与理解……)
3.什么是“数落”?(意思是列举过失加以指责,泛指责备、批评)母亲数落“我”什么?(“我”把母亲给的钱没买书而买了罐头)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4.小结: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

这就是──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课堂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自身感受出发,切身体会母爱的伟大。

引导提问可以从母亲的动作角度体现生活的艰辛以及母亲挣钱的不易,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对比,让学生从母亲对自己的节俭和对儿子的大方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针对重点,巩固练习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当时母亲一天能挣的工资是__________,而家里吃饭的人有____________,“我”当时喜爱《青年近卫军》的程度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步,需要的“巨款”是
______________。

母亲给钱时的动作是毫不犹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之重,收入之微与母亲给钱买书之慷慨大方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体现了慈母情深。

2.二选一:
(1)世上有一种情总让人泪流满面,有一种爱总让人内心震颤,那就是母爱。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课件播放《游子吟》)。

(2)习作练笔:你有过课文中“鼻子一酸”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试着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说出慈母情深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游子吟》,升华课文主题。

慈母情深板书:
2.关于写作背景,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很难理解那时人们的生
活水平和社会现状,我通过几个影视作品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就更有助于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更容易体会母亲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