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旧影】消失的“洋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城旧影】消失的“洋车”
人力车在北京叫洋车,在天津叫胶皮,在上海和南京叫黄包车,最早叫东洋车,一听就跟日本人有关系,它是从日本传进中国的。

人力车是一种很实用很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取代的是速度慢、成本高、受众少的轿子。

1886年北平东交民巷最先出现人力车。

早期这种车的轮子是木制,上钉以铁圈皮,跑起来噪音很大。

宣统三年出现了胶皮车,之后洋车在北京流行起来。

【1917年拍摄的在商业区排队等客的洋车】
【在前门城楼东侧,正阳门东火车站口排队等客的洋车】
民国年间洋车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路口、饭馆、市场、店铺的门外,都能看到人力车夫的身影,随叫随走。

据1928年调查,北京约有人力车3.7万辆,是当时老北京第一位的交通工具,人力车夫约5.5万人,而当时北京人口为80万人左右,人力车夫的人数约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7%。

【豪华的带照明煤油灯、带车棚的洋车】
当时规定,人力车必须安装车灯,普通车辆装两只灯,阔气的车也有装四只灯,有的车还装有后尾灯。

车灯最初是蜡烛灯,后来改为电石灯,也有点煤油灯的。

车上还必须安装铜喇叭或脚铃,喇叭安装在车把上,由车夫手捏发声,脚铃则由坐车的主儿用脚踏发出叮当响声。

脚铃是从外国进口的,音响特别宏亮。

夏天车上有用帆布做的防雨蓬,冬天挂棉暖蓬。

【带有牌照的洋车】
包月车,是有钱的人家自己买车,雇佣车夫专拉自家人乘坐的车。

这种车比较讲究,车厢后边钉有“自用”铜牌,车夫都是比较年轻力壮、穿戴也比较体面些的人。

拉包月车,每月工资虽然不高,但外钱不少,如主人零碎赏钱,外会饭钱,买东西佣钱。

拉包月的车夫多住在主人家,地位与保姆相当。

【老年洋车夫】
1915年,北京内外城人力车夫共2万余人。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人力车夫增至5.5万人,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7%。

老舍先生的名作《骆驼祥子》创作了北京人力车夫的经典文学形象。

和今天的“的哥”一样,“祥子”们绝大多数都依靠租赁车行的洋车拉活儿度日,也要给车行交“份儿钱”。

【1930年代北京一家车厂子里的车主(穿长衫者)、洋车和车夫】北京内城外城都有车厂子。

车厂子大的都有一、二百辆车。

小车厂子有一、二十辆车。

每辆车分白天黑夜两班拉,两班按城门开门关门的时刻划分。

白班大约是早六点到傍晚六、七点钟,其余时间为夜班。

(这跟现在北京双班“的哥”几乎一样。

)车厂主多是地方上有点势力的人,这些人是官私两面都能说得开、站得住的头面人。

车夫中自己有车的约占2%,其余都是从车厂赁车,每天交车费(“份儿钱”)数十枚。

车厂主人对于车夫极其严厉,规矩甚多,稍不如意即令停赁。

【庙会上父子俩租一辆洋车】
【看明白了吗?——丧事中纸糊的洋车夫,如同今日土豪糊”大奔“一样】
【六国饭店(现北京华风宾馆)洋车车口】
【1946年拍摄洋车改良后的人力三轮车】
三轮车是在洋车和自行车结合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1937年小日本进了北京以后开始有了三轮车。

据说北京的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人送给汉奸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江朝宗的。

由于三轮车比洋车更快捷,更舒适、乘坐更安全。

当年儿歌唱到:“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

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

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天秤”。

1940年北京城三轮车总数已发展到了1万辆左右。

洋车逐渐的被三轮车所取代。

解放以后洋车就彻底的消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