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艺术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厅,金属遮阳片和怀旧木做构架应用于玻璃屋顶之下,过滤进 入的光线强度,光线层次变化,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屋顶奇妙的结 构和光线而产 生的变化效果
四、庭院特色
1. 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布局精巧。(中轴线上北部 庭院最为独到)
二、建筑特色
1.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 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 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 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 分和谐;
组员:杨永尧 赵然 钱鑫瑜 张宇光
五四三二一 、、、、、 感庭建建简 悟院筑筑介 启特风特 示色格色
目 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 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 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 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 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 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 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 都恰到好处。
拙政园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
与拙政园 呼应
借助水体
三、建筑风格
风格:“中而新,苏而新” · 屋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贝老设计的玻璃屋顶保留了 传统的形制, 然而, 过去的木 梁和木椽构架已经被现代的 开放式钢结构的顶棚系统所 取代.
大厅
水幕墙和荷花池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
和荷花池. 贝老说:「水是用来听的. 」 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
悬挑楼梯
下流, 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
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 直至走近了,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一架紫藤、一条丝带象征文脉延续
这张照片里的一株是贝老亲自挑选的, 这株紫藤 嫁接着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 以延续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 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 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万方数据综合论述河南建材2009年第6期………….………………..……………都是I司样大小的面积和同等的角度。
川”2)近代建筑师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晒。
”3)之所以容易辨认,就是指这屿几何形状本身简单,明确、肯定、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l”。
或许,这就是叭聿铭喜欢用儿何网形做设计的初衷吧。
2空间序列组合的艺术性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守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卜.就是用窄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她的形式。
在通往}体卒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个极小或极低的宅间。
通过这种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
豁然开朗,从f『li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比如.从fj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
走到尽头.便是·个较歼敞的公共卒间连接着Illi侧的展厅,再往甲.走,穿过狭窄的通道。
又可见一较大空『HJ的展Ix.(如图1)。
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如中间高p11周低的展厅李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
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卒间。
给人一种向导感。
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
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
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r空间应用的效率,橱窗的设汁保证了观众的最佳观赏角度。
橱窗设汁的尺度与展晶体积的关系保证了展品的地佗。
展爪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汁不能仅仅限1:有限空间的追求。
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足密切相关的。
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
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窄间的舒适。
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存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
3结语苏州博物馆新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时也,、显了交流性和艺术性。
交流性旨在观众与展品之问搭起一庵桥梁,使得观众能够以最佳角度、必要时全方位地对展出进行)【!ll摩。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内外的任何尺度,都与 “11.25”这个模数有关,哪怕是门口 的一根线条,都是这个“11.25”的倍 数。类似于黄金分割,这是贝聿铭多 年来寻找到的令参观者视觉感受最舒 适的一个尺度。
•
苏州博物馆新馆究竟有多少令人 拍案叫绝之处?或许很少有人知道, 似乎新馆的每一处,几乎都隐藏着一 个“密码”。有空一定去看看哦!
贝大师他要让宋画斋这间屋子本 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 术。“调素琴,阅金经”的宋代民居 陋室,是贝聿铭与东南大学建筑系教 授朱光亚结成的共识,遂借宋书画家 米芾之深致,轻筑草堂,摄卷散帙, 临池墨戏。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充分体现了 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 “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
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 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
西部博物馆主展区设有休息小厅。 西部博物馆主展区设有休息小厅。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 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中间部位,自然 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 影,进入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 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产生 层次变化,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 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
苏州博物馆新馆里还有一个很妙 的部分,是根据宋画复制的宋代草堂 墨戏堂。是一间古朴的茅草屋,曰墨 戏堂,明式条案、文房四宝,壁悬字 画,格子木窗,透出满眼秀竹,情趣 无限。
墨戏堂三间六椽,采用宋式江南 民间厅堂建筑,按照宋代《营造法 式》,墙体以编竹夹泥墙做法,屋 面草顶,草是苏北湿地的红茅草, 在野外20年不腐烂。地面以陶缸为 点式龙骨空铺地砖,一派简约雅致 的风度。
浅析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手法及美学内涵
为使得新馆真正的融入周边的环境,设计师在整体的风格选取上都采用了古典园林的形制,假山石、弯曲小桥、鹅卵石、凉亭等建筑小品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建筑小品都来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将他们按照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丰富了新馆的内部空间,也体现出了古典园林的美学内涵及人文气息。让游客们在新馆中的每个角度都能观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二、苏州博物馆的美学价值
(1)和谐美
新馆建筑的庭院环境与拙政园浑然一体,整体布局上与忠王府的整体布局相适应;并以水为纽带将它们串联起来,最终达到相互借景的效果。在我国,自然环境的布置在建筑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在新馆的庭院设计中,设计师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原则,采用广阔的水面有效地延展了室外空间,赋山水以灵魂,挖掘场地精神。
“不高不大不突出”体现出我国传统哲学的中庸之道,设计师勘察了周边现有古建的特点后,对于新建建筑体量的把控拿捏的十分精准,同时为使新馆的建筑高度与其周边建筑的高度相统一,将许多大空间的功能置于负一层。在这一点上既保留了苏州的城市肌理又与周边传统民居风貌相协调。这座身处闹市的新馆也营造出了闹中取幽,悠然自得的和谐美。
参考文献:
[1]马远.展示空间设计浅析——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144-145.
[2]李彦星,黄磊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5(27).
[3]葛嘉茗.中国传统元素在苏州博物馆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30).
庭院是传统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师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主多辅”庭院布置形式,使建筑与创新园艺互相依托。新馆建筑北侧的庭院结合了拙政园的水景进行设计,新旧园景相融,游客们可隔着大片的玻璃欣赏到整片水景[2]。在庭院设计中为营造山水园林的景色,设计师“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形象的塑造了意向上的山水画。
苏州博物馆建筑艺术赏析
它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 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 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 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 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 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 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 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 片石假山。
二、建新馆的背馆新馆 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 隅,是传统建筑的提 炼版, 是现代和传统 完璧的结合。在新馆 的设计上,贝聿铭所 贯彻的原则是: 中而 新, 苏而新, 不高不 大不突出。东部为次 展区(现代艺术区) 和行政办公区,中央 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中央庭院,西部 为博物馆主展区.
忠 主展区 西部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艺术赏析
目
录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 简介 二、建新馆的背景和意义
三、设计师介绍
四、总体环境布局
五、景观介绍
六、建筑艺术特色 结语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 秀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 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 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 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六、艺术特色(3)—-钢结构的梁和玻璃斜顶突破了传统建
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馆内顶部使用采自然光。 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 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豹斜 屋顶,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 采光方面的不足。 木纹的金属百叶窗隔栅营 造了柔和的室内光线,大面 积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 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 取代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 取代传统的木作构架。 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 阳片的映衬下,成为一种怀 旧的装饰。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共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南立面分析
苏州博物馆南立面分析
1.建筑风格:苏州博物馆南立面的设计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展现出典型的苏州文化特色。
它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式建筑风格,注重空间流动和景观体验。
2.结构布局:立面以水面为界,与周边环境相衬托。
整个建筑采用了曲线状的外立面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3.材料选择:苏州博物馆南立面采用了玻璃、石材以及金属等现代材料,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使得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4.色彩运用:立面的色彩运用相对简约,主要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调,与周边建筑和苏州古城的风貌相呼应,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5.窗户和开口设计:立面设置了大面积的开窗和透明墙面,使室内外景观相互映衬。
整个立面设计注重展现空间的通透感和开放感,增加了建筑的轻盈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赏析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分析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
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
和谐之美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一语切入了美的本质,“数的和谐”实际上是“信息的和谐”。
美是一种信息现象.美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和谐的信息,是信息的有序组合。
序生美,美是序的显示。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被浓郁的传统苏州园林气息所笼罩,贝聿铭深谙美是和谐之道,没有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的中国风,与周围的环境连成一片,融为一体。
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崇尚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山水亭台,花草木石,应有尽有,且其排列与摆放没有像现代风格那样追求个性,而是选择了“道法自然”,精心布置,却似天成。
个人觉得这就是贝聿铭所追求的和谐之美。
有用之美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有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贝聿铭则可谓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元素。
贝聿铭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而对光和空间的利用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
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
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
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
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
苏州博物馆建筑解析
4101090402
刘禹坤
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解析就
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 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究才刚 刚开始…… 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 行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 市建设中公共建筑占据着重要地 位,是否确立了正确的设计指导思 想和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去恰当的 处理好功能、艺术、技术三者之间 的关系,则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 也是做好公共建筑的基础。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学习,以及对公共建筑的解析使我 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 面有了新的提高。
4101090402 刘禹坤
④.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
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 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 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
4101090402
刘禹坤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4101090402
刘禹坤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 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 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101090402 刘禹坤
4101090402
刘禹坤
THE END
4101090402 刘禹坤
刘禹坤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
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 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 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 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 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 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 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 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 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 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造型、空间等中西 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 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 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 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 代转换的关键。
苏州博物馆分析
总结语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 迷人的光芒 ,在结构布局、与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 采光通风、能源上都闪耀着其特有的光彩,真正做到了 功能、艺术、技术三者相统一,并能与周围融合,让大 家喜闻乐见。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对苏州博物 馆的分析,我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公共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 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公共建筑所占 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面有了 新的提高。
3、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 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 层,以便于功能周转。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 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 入内的感觉.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 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 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 征效果。 同时作者惯用的几何结构造型,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 委婉,不至于新馆只局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式气氛中。
规划总平面图
建筑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2、周围环境要求
苏州是历史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求作者必须考虑 到这座新建筑与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 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建筑、建筑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表达。
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外乡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而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浪潮下如何表达中国传统特色始终是设计者无法回避的焦点。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外乡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
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管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
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开展观甚是敬佩。
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立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局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
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月 第17卷第2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7No.2Apr.2016 收稿日期:2015-11-20作者简介:黄若愚(1990—),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引用格式:黄若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99-108.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15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99-10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TheinterpretationoftraditionalaestheticsofthedesignofnewSuzhoumuseum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意象;意境黄若愚HUANGRuo yu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它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巧妙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这种“以和为美”传统的表达,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不管是其整体色调或建筑体量,还是其用料选材或区域环境,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造理念的内在和谐,则体现在布局理念、空间组织、人文精神等方面。
其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内涵,而且也贯穿美学发展的始终。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自然光线和自然景物的运用上,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其三,“美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解读——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城市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解读----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涂文根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的研究应当被施以重点的关注: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其建筑风格与建筑形态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江南文化风味,充分体现江南建筑的地域风格,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对其空间形态、建筑风格、材料与色彩等进行全面分析,试图探寻该建筑在创作过程中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和互动,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提供更多参考,新建筑需保持与周围古典园林在风貌上的一致性,又要体现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考虑到基地的特殊性质.贝聿铭在建筑构思中强调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环境,并将其动态延续发展的态度.将苏州博物馆作为拙政园的最后一个空间序列.既保留传统历史环境的整体感,又在存有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中添加了新时代的建筑语言.丰富了历史片区的建筑层次。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背景贝聿铭先生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其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贝聿铭祖籍苏州,虽常年居于海外,但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丝毫不减,并一直希望能为家乡留下一些纪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倾注极大心血,以传统苏州文化为基调.融合现代主义思想和技术手段,创造出一座既古而新、与时俱进,既蕴含传统建筑韵味,又体现当代技术水平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选址阶段,便力求体现传统与现代的承与序;项目基地位于苏州古城内.北侧为拙政园.东侧为忠王府,南侧为古风古韵的文化步行街,西侧则通过城市主要干道齐门路与城市现代风貌区相接。
新旧融合的地段要求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域性解读(一)空间形态1.平面布局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方法,以一条景观主线贯穿南北.经入口庭院,主庭院直至博物馆的北面拙政园。
整个轴线统领全局,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礼制特点。
建筑群整体呈现“九宫”布局特点,将各个功能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建筑单体的布置上,苏州博物馆采用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群落式布局特点,单体建筑融合于群体建筑序列之中,以院落和内庭空间联系起来,达到虚实对比,既对立又统一的效果.是典型的“古典园林式”的空间布局:庭院入口处采取传统对称式布局,而在展览空间则应2020-1547I爲症建设用了非对称式布局,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贝隶明 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研究
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研究——从扩初方案和建成空间的同与异反思空间的组织策略CHCH[关键词] 空间,景观,流线,节奏,控制,几何学,抽象性,现代性,文化消费空间的生产策略当前大部分从空间角度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评论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从空间氛围的角度,肯定空间的中国特色,尤其肯定其对传统的园林空间的继承和发扬,其二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肯定选址的合理性,以及该建筑群的群体空间与城市文脉的契合。
在当前中国红红火火的建筑实践大背景下,新馆项目从建造到的运作都获得了成功,成为贝聿铭自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以来一系列成功项目的延续。
1[1]但对于建筑师而言,满足或许不在于单纯的肯定,而可能在于对这种有效的空间生产策略的揭示,以及对于空间的消费主体——人民大众的空间体验的分析。
对此,结合设计图纸的空间研究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以分析扩初方案和建成空间的异同切入,分别从建筑、景观、流线和空间的现代性这四个维度反思新馆的空间组织策略,以此投石问路,期待更深入的讨论。
1[1]华盛顿东馆,日本美秀博物馆等等。
建筑的控制作为建筑师,职业习惯促使其首先关注于空间的建造。
在国内建造品质尚待提高的背景下,新馆在建造上的精确性引起同行的惊叹:铺地、墙面、天花——一切视线所及的表面,都从属于一个严格的控制体系,并且将所有的辅助设施(空调、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巧妙的隐藏并纳入了这一控制体系。
研究是以扩初方案的平面图为主,虽然最终的建成空间相对于扩初方案做出了某些调整,但是整个空间的格局和几何学控制框架并没有改变。
而且在扩初方案中,这一控制框架较建成空间更为纯粹。
在扩初方案中,除了部分辅助空间,几乎所有墙体的中线都位于1350*1350的基本网格上。
2[2](图1:空间控制网格)新馆在结构上全部采用剪力墙体系,没有一根柱子。
墙体的厚度为250,加上装修层,厚度达到450。
在基本模数1350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几个模数:675和450。
3[3]这样能够保证一切游客路径所及的铺地依据这一网格体系来划分。
浅析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
浅析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设施,其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和功能设计三个方面。
首先,在建筑设计方面,苏州博物馆以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为主要特点。
建筑外观以简洁、典雅的造型为基调,同时融入了苏式园林建筑的元素,如拱门、廊架、水榭等。
建筑材料选用了当地的传统材料,如青砖、黑瓦等,以体现苏州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建筑的布局则注重空间的流线和景观的连贯性,使得整个建筑给人以舒适、开敞的感觉。
其次,在展示设计方面,苏州博物馆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如声光电技术、多媒体等,以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
同时,展示设计也注重展览的主题性和连续性,使得不同展区之间有机地衔接,构成一个统一的展览空间。
同时,苏州博物馆还注重展览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展览主题和展品的组合,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苏州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
最后,在功能设计方面,苏州博物馆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除了展览功能外,苏州博物馆还设有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和图书馆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培训中心提供艺术培训和教育活动,研究中心为专业学者提供学术支持和研究资源,图书馆则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学习环境。
通过这些功能区域的设置,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集文化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总之,苏州博物馆在设计理念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体现苏州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同时也注重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和文化服务。
通过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和功能设计的有机结合,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地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苏州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艺术摘要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塑造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许多新颖的空间形式,完美的空间艺术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极具创新,体现了时代特色。
本文以不同形态的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和光影空间为例,解读分析了空间艺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空间艺术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色。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空间艺术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光影空间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于1991年宣布退休之后,在经历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而为家乡贡献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满载着贝聿铭先生浓浓的乡情,虽然早年接受西方包豪斯教育,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华裔的血统、东方文化的烙印、叶落归根的夙愿都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与大师以往作品的极大不同。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不仅仅是单纯地继承传统。
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极富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辅以最为擅长的几何造型、玻璃金字塔、光影效果、剪力墙和钢结构,谱写了一曲欧美乐风中融合了东方神韵的美妙的旋律。
“中而新,苏而新”的“苏”系主要体现在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上,而“新”则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新材料的不同组合,使得“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中而新,苏而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用玻璃、钢结构、花岗石片、粉墙等材料塑造的建筑空间辅以姿态优美、线条柔和的文竹和紫藤树,在刚柔相济的对比中,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一入口空间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古城历史街区的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上,从这两条街口望去,建筑造型突出: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遥相呼应的灰白色调;钢和玻璃材质的时代感;镶嵌花岗岩片的新颖屋顶;与周围环境基本接近的尺度,所有这些,都勾画出建筑形态上强烈的轮廓线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而沿着东北街自东往西、街边高大的梧桐树也换成了花台中细小的柳树,与西侧外墙简洁的城市空间共同为主入口打下伏笔,这种斩进式、具导向性的入口空间处理手法,可谓独具匠心。
入口通常是很特别的地方,所有建筑的喜悦和悲伤,以及期待和不安都集中在这里。
入口大门将入口空间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空间则由大门、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南边的小河及对岸民居围合出门前广场,适宜的尺度,富有苏州水城传统的空间格局,玲珑剔透中彰显着不俗的大气。
入口大门是一个钢与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在这个门楼的设计中,既含有中国传统建筑门文化的造型元素——重檐,又加以现代材料——玻璃和钢构架,并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但是由于入口大门其整体尺度不大,二重檐的大门顶部在比例上稍显过大。
迈进钢和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是入口庭院,十字形的铺地明显地具有导向作用:东、西向的是卖品部和票务处,正对面是入口大堂,在庭院的西北和东南耸立的松树有着迎客和送客的分明寓意。
小小的入口庭院与入口大门围成的内部空间尺度宜人,传统而现代。
二院落空间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单体建筑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之中,讲究建筑群体的整体感和完整性,单体建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院落空间进行流动,并依靠院落空间来完成其功能的联系与转变,孤立的单体建筑尚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整个群体建筑的序列来完成。
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苏浙地区,院落空间除了上述所示的功能作用之外,在文化传承、园林景观塑造甚至在改善局部小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单体建筑与群体上的关系,将整个场馆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是主入口、入口内院、大堂和中心庭院,西部为展厅部分,东部为行政办公、教育和餐饮部分。
用院落空间划分的三条轴线的群体布局和东侧原有的忠王府格局看上去十分和谐,建筑尺度的把握也十分适宜,主体建筑檐口高度被控制在6米之内,考虑到东边的忠王府和北边的拙政园,高度为16米,二层的中央大厅建筑和展厅建筑被安排在稍远之处,与拙政园虽然有高墙相隔,但是地处中心庭院的墙体非但没有阻断新旧建筑的关系,反而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悠久的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有较多的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极具创意的山水园林占用了大约整个场馆五分之一的空间,它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极富创新思想,是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诠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构思上,贝聿铭先生有一套独创的“插枝理论”,即有好的土壤和根就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好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了。
基于“插枝理论”,便诞生了从忠王府嫁接而来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徽明当年亲手栽种的紫藤,从而使得紫藤园延续了500年的文化血脉,院落空间打上了深深的吴文化的烙印。
主庭院位于中央大厅北部,东、南、西三面均由不同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站在中央大厅的落地玻璃窗前,主庭院的全貌可一览无余。
主庭院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曲直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所有这些均系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园中水景始于北墙一角,而此墙之外即拙政园,水仿佛由拙政园而来,无形之中,墙内外已经融为一体。
北墙之下的片石假山是贝聿铭先生所独创,当传统的太湖石假山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且已无法超越时,他另辟蹊径独创的片石假山,便能够别具一格融合巧妙,清新轮廓剪影效果,新旧园景笔断意连,达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大师境界。
三几何形态空间苏州博物馆新馆从中央大厅到各个展厅甚至连交通空间都较多地使用了几何形态的空间形式,我们知道这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空间设计手法之一,大师的几何设计语言丰富多变,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会考虑“传统的形制”并引入“变化的因素”,以适用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要求。
例如,同一时期并先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在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后,现代与传统相融合便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其主体建筑通过对日本江户时代农舍形象的提炼,将传统的歇山式屋顶进行几何抽象化设计,大框架的出挑与抽象的几何形态既让人能联想到江户时代农舍的轮廓,极具美学意义的剪影效果;又展现出时代的新面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何建筑形体与日本美秀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空间式,但是其通过院落空间营造出的宁静、亲切、朴实、华丽的几何建筑空间,不论从整体构思、结构形式还是材料选用上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影子,中日双方的东方风格在这里很好地相互融合。
而苏州博物馆大量采用的几何形体在塑造了丰富的室内空间的同时,还凭借灰白两色的基本色调传递了粉墙黛瓦的苏州地域特色,在几何形态的尺度上与江南传统民居非常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大量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构成,以及无数的直线为不同的室内外空间创造了动人心弦的美妙旋律,特别是几何形态的屋顶,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斜坡屋顶,而在材料上没有使用传统的木材,而是用钢材和玻璃将其替代,这种创新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大屋顶沉重、压抑的束缚,另一方面在表达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采光问题。
位于入口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二层、高度16米,是整个建筑群体的最高高度,而其坐拥中轴线的重要位置,则凸显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几何空间造型也是整个建筑群体的视觉中心。
在中央大厅内部设有园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展开的天窗廊道,连接着各个功能区,落地玻璃窗外则是既有苏州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中心庭院。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物质与精神是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建筑空间的塑造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极大成功,几何形态空间的运用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类型的建筑并不是一般常规性的建筑,其对功能、形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贝聿铭先生恰好认识到了这一点,凭借其对几何空间驾轻就熟的深厚功力,他以几何形态空间为特色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获得众口一致的好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光影空间“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名言,与苏州博物馆几何形态空间相对应的是光对空间意境的营造,从而产生光影空间,光影空间不但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它还将本来相互隔离的室内外空间通过光线的流量和角度使之产生互动,达到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的目的。
从贝聿铭先生退休后的四个作品来看,其共同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材料基本上都是采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充分利用玻璃的透明和钢材的轻巧以及混凝土的厚重,让光线透过玻璃并将玻璃和钢架的轮廓投射到室内或地面或墙面或人身上,产生出如幻影般的光影空间。
例如,德国历史博物馆蜿蜒在三个楼层之间的螺旋式的玻璃中心柱和玻璃包装挑高三层的大厅,宽敞明亮、现代、动感,旁边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旧馆建筑被引进来,新旧时空在这里交汇,犹如光和影的重叠。
在城堡遗址上建造的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本身就像一座城堡,顶部那座棱角分明的高高的玻璃炮塔和二层画廊的玻璃顶在透进大量阳光的同时产生了如时光隧道般的光影效果。
日本美秀博物馆同样使用玻璃和钢架做屋顶,但是与同处西方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和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略显不同的是,屋顶出现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材质格栅,具有木纹柔软质感的铝合金格栅使得光线柔和的投进室内,格栅的的使用使得屋顶呈现出半透光性,它一方面使室内空间的光影变得朦胧起来,营造出温馨、雅致的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的品性。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光影空间塑造与日本美秀博物馆如出一辙,主要表现在顶部和侧向的两个进光方面。
在其顶部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并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构等元素,顶部天窗玻璃与钢架支撑之间也使用了木纹质感的铝合金格栅来取代传统建筑中的雕花木窗,投进室内空间的自然光线通过格栅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呈现出柔和、朦胧的意境,如诗如画,妙不可言,别致的光影空间透出东方文化的韵味。
而从侧向投进的自然光线则由格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线以漫反射的形式进入室内,以满足博物馆陈列物品的要求。
自然光线透过考究的格栅射进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变成独具性格的光影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游弋在大堂、展厅、走廊、扶手、楼梯、墙面和地面上,产生不同的光影空间,光影空间使得原本平静、安逸的角落变得活泼轻快,同样使得喧扰、熙攘的人群融入了静谧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