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艺术
摘要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塑造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许多新颖的空间形式,完美的空间艺术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极具创新,体现了时代特色。本文以不同形态的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和光影空间为例,解读分析了空间艺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空间艺术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色。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空间艺术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光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于1991年宣布退休之后,在经历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而为家乡贡献的“封刀之作”。博物馆满载着贝聿铭先生浓浓的乡情,虽然早年接受西方包豪斯教育,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华裔的血统、东方文化的烙印、叶落归根的夙愿都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与大师以往作品的极大不同。“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不仅仅是单纯地继承传统。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极富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辅以最为擅长的几何造型、玻璃金字塔、光影效果、剪力墙和钢结构,谱写了一曲欧美乐风中融合了
东方神韵的美妙的旋律。“中而新,苏而新”的“苏”系主要体现在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上,而“新”则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新材料的不同组合,使得“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中而新,苏而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用玻璃、钢结构、花岗石片、粉墙等材料塑造的建筑空间辅以姿态优美、线条柔和的文竹和紫藤树,在刚柔相济的对比中,和谐之美油然而生。一入口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古城历史街区的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上,从这两条街口望去,建筑造型突出: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遥相呼应的灰白色调;钢和玻璃材质的时代感;镶嵌花岗岩片的新颖屋顶;与周围环境基本接近的尺度,所有这些,都勾画出建筑形态上强烈的轮廓线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而沿着东北街自东往西、街边高大的梧桐树也换成了花台中细小的柳树,与西侧外墙简洁的城市空间共同为主入口打下伏笔,这种斩进式、具导向性的入口空间处理手法,可谓独具匠心。
入口通常是很特别的地方,所有建筑的喜悦和悲伤,以及期待和不安都集中在这里。
入口大门将入口空间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空间则由大门、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南边的小河及对岸民居围合出门前广场,适宜的尺度,富有苏州水城传统的空间格局,玲珑剔透中彰显着不俗的大气。
入口大门是一个钢与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在这个门楼的设计中,既含有中国传统建筑门文化的造型元素——重檐,又加以现代材料——玻璃和钢构架,并赋予其崭新的风格。但是由于入口大门其整体尺度不大,二重檐的大门顶部在比例上稍显过大。迈进钢和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是入口庭院,十字形的铺地明显地具有导向作用:东、西向的是卖品部和票务处,正对面是入口大堂,在庭院的西北和东南耸立的松树有着迎客和送客的分明寓意。小小的入口庭院与入口大门围成的内部空间尺度宜人,传统而现代。
二院落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单体建筑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之中,讲究建筑群体的整体感和完整性,单体建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院落空间进行流动,并依靠院落空间来完成其功能的联系与转变,孤立的单体建筑尚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整个群体建筑的序列来完成。
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苏浙地区,院落空间除了上述所示的功能作用之外,在文化传承、园林景观塑造甚至在改善局部小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单体建筑与群体上的关系,将整个场馆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是主入口、入口内院、大堂和中心庭院,西部为展厅部分,东部为行政办公、教育和餐饮部分。用院落空间划分的三条轴线的群体布局和东侧原有的忠王府格局看上去十分和谐,建筑
尺度的把握也十分适宜,主体建筑檐口高度被控制在6米之内,考虑到东边的忠王府和北边的拙政园,高度为16米,二层的中央大厅建筑和展厅建筑被安排在稍远之处,与拙政园虽然有高墙相隔,但是地处中心庭院的墙体非但没有阻断新旧建筑的关系,反而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悠久的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有较多的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极具创意的山水园林占用了大约整个场馆五分之一的空间,它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极富创新思想,是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诠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构思上,贝聿铭先生有一套独创的“插枝理论”,即有好的土壤和根就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好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了。基于“插枝理论”,便诞生了从忠王府嫁接而来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徽明当年亲手栽种的紫藤,从而使得紫藤园延续了500年的文化血脉,院落空间打上了深深的吴文化的烙印。
主庭院位于中央大厅北部,东、南、西三面均由不同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站在中央大厅的落地玻璃窗前,主庭院的全貌可一览无余。
主庭院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曲直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所有这些均系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园中水景
始于北墙一角,而此墙之外即拙政园,水仿佛由拙政园而来,无形之中,墙内外已经融为一体。北墙之下的片石假山是贝聿铭先生所独创,当传统的太湖石假山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且已无法超越时,他另辟蹊径独创的片石假山,便能够别具一格融合巧妙,清新轮廓剪影效果,新旧园景笔断意连,达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大师境界。
三几何形态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从中央大厅到各个展厅甚至连交通空间都较多地使用了几何形态的空间形式,我们知道这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空间设计手法之一,大师的几何设计语言丰富多变,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会考虑“传统的形制”并引入“变化的因素”,以适用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要求。
例如,同一时期并先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在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后,现代与传统相融合便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其主体建筑通过对日本江户时代农舍形象的提炼,将传统的歇山式屋顶进行几何抽象化设计,大框架的出挑与抽象的几何形态既让人能联想到江户时代农舍的轮廓,极具美学意义的剪影效果;又展现出时代的新面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何建筑形体与日本美秀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空间式,但是其通过院落空间营造出的宁静、亲切、朴实、华丽的几何建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