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文献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干地支文献学名词解释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依次相配,由甲子到癸亥共得60组,亦称六十甲子。

《淮南子·天文训》:“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

”班固《白虎通义》:“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

”由母子的含义转为干枝,简写成干支。

《史记·律书》、《释名》和《说文解字》都对十干、十二支各字的语源及构造作了解释。

干支起源甚早,古代传说为黄帝时大挠所作。

初用以纪日,后用于纪年、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