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
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
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孟子和《孟子》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是“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荀子和《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劝学》一篇为其代表。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
他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王阳明:王守仁,汉族,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
道家、佛家。
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二、道家
基本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思想演变:
1、春秋时期:老子提出清静无为,崇尚自然的观念。
2、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发展了道家学派的学说。
3、东汉初年:道家作为正统学派。
4、西汉时期:汉武帝罢辍百家,独尊儒术,道家没落。
5、西汉以后,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融合,一直发展至今。
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它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三、其他学派
1、法家:它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2、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
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3、兵家: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古代另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等。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4、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
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但它的思想倾向,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5、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6、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7、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
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8、杂家: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它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四、重要作品重点语句欣赏(拓展)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
【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注释】患,担忧、害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
【注释】周,合群。
比,音bì(第四声),勾结。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险。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会明白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1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为仁之)道,就是当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
1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
”
【注释】怀:思念。
土:乡土。
刑:法制惩罚。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孟子》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荀子》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译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3.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
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青色虽然是从蓝色里提取的,但它的蓝色更深一些;冰是由水生成,但它要比水更冷一些.一般是形容徒弟的知识来源于师傅,但徒弟运用的比师傅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引申义为: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两种,一种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种是“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超于常人的心。
“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古语皆鼓舞人们要树立雄无数个自己,万千种模样,万千愫情怀。
有的和你心手相牵,有的和你对抗,有的给你雪中送炭,有的给你烦忧……
与其说人的一生是同命运抗争,与性格妥协,不如说是与自己抗争,与自己妥协。
人最终要寻找的,就是最爱的那个自己。
只是这个自己,有人终其一生也未找到;有人只揭开了冰山的一角,有人有幸会晤一次,却已用尽一生。
人生最难抵达的其实就是自己。
我不敢恭维我所有的自己都是美好的,因为总有个对抗的声音:“你还没有这样的底气。
”
很惭愧,坦白说,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卑微过,像一棵草,像一只蚁,甚至像一粒土块,但拒绝猥琐!懦弱过,像掉落下来的果实,被人掸掉的灰尘,但拒绝屈膝,宁可以卵击石,以渺小决战强大。
自私过,比如遇到喜欢的人或物,也想不择手段,据为己有。
贪婪过,比如面对名利、金钱、豪宅名车,风花雪月,也会心旌摇摇,浮想联翩。
倔强过,比如面对误解、轻蔑,有泪也待到无人处再流,有委屈也不诉说,不申辩,直到做好,给自己证明,给自己看!
温柔过,当爱如春风袭来,当情如花朵芳醇,黄昏月下,你侬我侬。
强大过,内刚外柔,和风雨搏击,和坎坷宣战,不失初心,不忘梦想,虽败犹荣。
这样的自己一个个站到镜中来,千面万孔。
有的隐着,有的浮着,有的张扬,有的压抑,有的狂狷,有的沉寂,有的暴躁,有的温良……
庸俗的自己,逐流的自己,又兼点若仙的自己,美的自己,丑的自己,千篇一律的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们总想寻一座庙宇,来安放尘世的疲惫,寻一种宗教,来稀释灵魂里的荒凉。
到头来,却发现,苦苦向往的湖光山色,原来一直在自己的心里,我就是自己的庙宇,我就是自己的信仰。
渺小如己,伟大如己!
王是自己,囚是自己。
庙堂是自己,陋室是自己。
上帝是自己,庶民是自己。
别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投射着一个自己,易被影响又不为所动的自己。
万物的折痕里都会逢到一个缩小版的自己,恍如隔世相逢,因此,会痴爱某一物,也会痛恨某一物的自己。
万事的细节里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喜或忧的自己。
自己,无处不在。
它和大海一样广阔,和天空一样无垠。
有时似尘埃泛滥拥挤,有时又似山谷空洞留白。
但它却从不曾逃出拳拳之心,忠诚于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