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后成批烧伤病人的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后成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作者:张正学,崇恩球,陈远,高波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灾害后成批烧伤的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
方法 40例因地震灾害造成的各类烧伤病例,给予烧伤创面切削痂、自体皮移植术、抗感染、抗休克、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结果 40例全部救治成功,创面均达到生理愈合。
结论在地震灾害后成批烧伤病人的救治过程中,只要处置措施得当、治疗方法正确,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地震;烧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features of batches of fire bur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earthquake and the remedy experience, and to raise remedy success ratio. Methods We reviewed and analyzed 40 cases of fire burn occurring in earthquake. In these cases, combined therapeutic measures were given, i.e. eschar shaving from burn wound, autologous skin grafting, anti infection, antishock, rectification of water electrolyte imbalance, function protection of important
organs,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etc.Results The 40 patients were all rescued successfully, and the entire raw surface achieved physiological healing. Conclusion If the disposal measures are appropriate during the remedy of batches of fire bur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earthquake, the results would be satisfying.
Key words: earthquake; burn
2003年2月24日10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以下简称“2.24”地震)。
地震灾害致各类损伤住院伤员共1 256例,其中致烧伤40例,占3.18%。
我院为地震灾害后烧伤病人救治定点医院,共收治因此次地震灾害引发的烧伤病人40例,全部救治成功,创面均达到生理愈合。
于近期对地震灾害后烧伤病人痊愈后的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等回访,除一例有生理功能障碍外,其余39例无畸形或生理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24”地震灾害后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烧伤病人共40例,均
为维吾尔族;男性12例(30.0%)、女性28例(70.0%);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26.4±15.7)岁;按1970年上海全国烧伤会议制定的烧伤严重程度诊断标准,特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50%或Ⅲ度烧伤>20%)2例、中度烧伤(烧伤总面积11%~30%或Ⅲ度烧伤<10%)15例、轻度烧伤(烧伤总面积<10%的Ⅱ度烧伤)23例;热液烫伤26例(65.0%)、火焰烧伤13例(32.45%)、电熨斗烫伤1例(2.5%);复合伤6例(合并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4例、胸骨骨折1例、锁骨骨折1例);合并妊娠2例;单纯四肢烧伤31例(77.5%)、单纯躯干烧伤2例(5.0%)、躯干及肢体烧伤6例(15.0%)、颈部及躯干烧伤1例(2.5%)。
1.2 方法
地震发生后,在救援人员未到达前,首先展开自救、互救,尽快脱离火源,除去燃烧或被热液浸渍的衣物,尽量缩短烧伤的时间。
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脱离火场后,先在就近医院或卫生院进行急救,进行清创、补液、应用抗生素等初步处理。
待病情稳定后,送我院进一步治疗。
伤后转入我院的时间为:地震后第3天7例,第4天8例,第5天9例,第6天8例,第7天8例。
入院前烧伤创面发生感染者16例(40.0%)。
入院后给予烧伤创面清创、切痂、抗感染、抗休克、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对合并有骨折、颅脑损伤等复
合伤及妊娠的患者同时进行相应的专科处理。
2 结果
收治此次因地震灾害所致的40名烧伤病人全部救治成功,创面均达到生理愈合。
未植皮自行愈合者24例(60.0%),行烧伤创面切痂清创、自体皮移植术者16例(40.0%);住院天数最长61 d,最短11 d,平均住院天数(29.4±16.2)d。
3 讨论
3.1 现场急救与转送
地震灾害是一类特殊的致伤因素,由于发生突然,救援人员不可能即刻到达现场。
因此,灾区人民开展自救、互救,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烧伤伤员在脱离险区、除去着火衣服后,创面用急救包、三角巾等进行包扎,或用身边材料如清洁的被单、衣服等加以简单保护,以免再污染,同时也使创面在搬运过程中得到保护,防止再损伤。
在现场抢救之后,先将伤员迅速移至就近的医疗单位进行早期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送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由于后送路途长,需时较长,途中需准备好输液用品。
3.2 烧伤创面的处理
伤员入院后初步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重点检查有无复合伤,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如有严重复合伤,按重伤员处理。
早期选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注射。
进行创面处理,清创时,重新核对烧伤面积和深度。
清创后,根据情况对创面进行包扎或暴露疗法,选用磺胺嘧啶银、依济复喷剂等外用药物涂布。
深度烧伤进行早期切削痂,及时行自体皮移植术治疗,尽快消灭创面。
3.3 水与电解质平衡
对病人所丢失的水分进行及时补充,防止发生低血容量、休克。
按常规补液公式[1]计算输液量后,以早、快、准、足的原则输注。
同时,在治疗中严密观察尿量,每公斤体质量每小时的尿量为1 ml 者可按标准输液,少于或多于此标准时则酌情增加或减少输液量,防止脱水或水过多。
适量补给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等胶体,并适时监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4 感染的防治
此次成批烧伤病人,因在现场抢救、后送以及在当地医院急救过程中,感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共有16例发生创面感染,给后续治疗增加了难度。
入院后在感染治疗上强调局部和全身并重,积极处理创面,对大面积Ⅲ度烧伤,进行早期切痂、植皮,同时清除深部坏死
组织,切除感染病灶,防止脓毒症的发生[2]。
早期、足量应用广谱高效抗生素,严密观察全身和创面情况的变化,根据病情及时对症处理。
为纠正免疫紊乱,酌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成分血等。
同时加强护理,保持病室、病床及用具的清洁,严格消毒灭菌工作和烧伤病室管理,也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
3.5 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
烧伤后早期患者脏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累及血管、心脏、肺脏、胃肠道、肝脏、肾脏及免疫系统等[3]。
伤后常规给予毛花苷C0.2 mg 加入25%葡萄糖溶液50 ml 中静脉注射,以保证心功能正常。
采用解除肺血管和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脏血液循环、纠正缺氧等措施保护肺功能。
肾功能的保护,主要是改善肾血流量、碱化尿液、适时利尿。
保护胃肠功能可应用西咪替丁200~400 mg,每6~8 h 静脉滴注,尽量早期进食,严重烧伤后留置胃十二指肠插管,可以胃肠减压,防止休克期胃肠胀气,及时鼻饲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要素饮食或是汤汁、粥类等流质。
3.6 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贯穿整个烧伤治疗的根本措施。
以胃肠道为主,辅之以静脉营养,必要时可选择性应用中心静脉营养,胃肠情
况较佳者,尽可能给予早期肠道营养,以利于维持肠道黏膜质量,降低分解代谢和预防肠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293.
\[2\] 姚咏明,柴家科,盛志勇.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与防治\[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2):65-66.
\[3\] 廖镇江.深入研究烧伤早期脏器损害机制及防治策略\[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5):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