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症状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3/2019
男性,35岁,受凉后咳嗽、咳痰、寒战、高热5天。 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
10/23/2019
男性,30岁,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1日。 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链球菌感染所致
10/23/2019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吸收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特点:T渐升>39℃ 数天渐至正常,数天渐升。 见于:布鲁菌病
10/23/2019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特点:T急升>39℃,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
高热期、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规律性交替。 见于:回归热、淋巴瘤、周期热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特点:无规律。
发热: 口温>37.3℃,肛温>37.7℃
10/23/2019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发热 (内源性和外源性)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屏障
l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l炎性渗出物及无菌坏死组织 l抗原抗体复合物 l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 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病因】 1.毛细血管压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4.钠水潴留 5.淋巴回流障碍
【临床表现】
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
2.肾源性:
病因: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炎
多见: 急性、慢性肾衰
机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
机理: 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
发生:踝部和腰骶部开始
胶体渗透压降低
白细胞致热源:IL-1、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
10/23/2019
【发生机制】
外源性致热原
非致热原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 >
散热
10/23/2019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热:体温>正常范围
致热原(pyrogen):
• 外源性(exogenous pyrogen): 特点:分子量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诊断】 1.水肿的发生、发展情况,有无心、肾、肝 病史,有无营养障碍 2.伴随症状 3.实验室检查
第4节 咳嗽与咳痰 (cough and expectoration)
10/23/2019
【定义】 咳嗽(cough): 人体保护性反射动作, 气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外界 进 入气道的异物籍以排出体外;由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所致。 咳痰(expectoration): 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由咳嗽运动而排出口腔外的动作。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 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0/23/2019
【正常体温与发热】
正常人:(一般)36~37℃ 成年人、安静、清晨: 36.2~37.2℃(口温) 36.5~37.7℃(肛温) 36.0~37.0℃(腋温)
影响因素:运动、进食、外界温度,性别、年龄, 波动范围不>1℃
• 内源性(endogenous pyrogen): 特点:分子量小,易被破坏,可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10/23/2019
【病因与分类】 (一)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二)非感染性发热 (non-infective fever)
10/23/2019
(一)感染性发热:
特点:最常见,占50~60% 各种病原体致的急、慢性感染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 察觉的改变
10/23/2019
【意义】
疾病
病理、病生改变
线索
两者并非一一对应
10/23/2019
症状
第1节 发 热(fever)
10/23/2019
发
热 (Fever)
概念: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 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发生机制】
(一)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10/23/2019
(二)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体温中枢
↓
↓
方式: 骤升型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缓升型
↓
↓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不随意周期收缩
浅层血流减少 皮温下降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下列患者的发热的热型是什么? 1. 发热10天,每日体温波动于39-40℃ 2. 发热10天,每日体温波动于39-41.5℃ 3. 间歇发热1月,体温时高时低,骤升骤降,高 热期和间歇期各为数天
(1)机械、物理、化学性损伤:
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后
(2)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溶血反应
(3)血管栓塞或血栓致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
10/23/2019
心梗后
2.抗原-抗体反应: 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甲亢(代谢旺盛、产热过多) 重度脱水(散热减少)
10/23/2019
10/23/2019
稽留热
4C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10/23/20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问诊要点】
1.发热情况:
起病时间,季节,缓急、程度、病程、频度、诱因
2.伴随症状:畏寒/寒战、大汗/盗汗
3.多系统症状:
头痛、呕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肺及胸膜疾病
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肠道感染
10/23/2019
4.一般状况: 精神、食欲、体重、睡眠、大小便
间歇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C 波状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不规则热
40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
流产/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
10/23/2019
第3节 水肿(edema)
【定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内积聚。 【分类】 1.全身性:全身组织间隙均有液体积聚
局限性:局部组织间隙有液体积聚 2.凹陷性:水肿部位按压后出现凹陷
非凹陷性:水肿部位按压后无明显凹陷
10/23/2019
【临床表现】 1、性质:
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少。 急性咽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
湿性咳嗽:伴有痰液。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肺脓肿、 空洞性肺结核
2、时间与规律: 发作性: 气管炎,支气管异物,白日咳,隆突受压 长期慢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空洞性肺结核 体位有关且伴有脓痰: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夜间加重:左心衰竭、肺结核
2.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 特点:T>39℃,24h波动>2℃, 均>正常 见于:各种败血症、肝脓肿、 重症肺结核
10/23/2019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T骤升骤降,高热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高热期持续数小时,无热期持续1-数天。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血管神经性水肿 局限性粘液水肿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
有效循环血量 肾血流量
特点:1、先出现于身体下垂
部位 2、呈对称性、凹陷性 3、颜面部一般不水肿
肾小管重吸收钠
水肿 程度
钠、水潴留
水肿
继发性醛固酮
水肿 部位
静脉压
伴随症状:颈静脉怒张、 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全身性水肿——肾源性
大量蛋白尿
肾实质缺血
3.单纯疱疹: 常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大叶性肺 炎、流感等)
10/23/2019
4.淋巴结肿大:血液病、传染病多见 5.肝脾肿大:传染病、血液病多见 6.出血:重症感染、急性传染病、某些血液 病 7.关节肿痛:结缔组织病、痛风、风湿热 8.皮疹:传染病、血液病 9.昏迷:
先热后昏:流脑、乙脑、中毒性菌痢 先昏后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中毒
10/23/2019
中枢:延髓咳嗽中枢
传入神经: 迷走、舌咽、三叉
传出神经: 喉下、膈、脊髓
感受器:呼吸道、胸膜、心血 管
炎症、瘀血、物理、 化学性、过敏性
效应器: 咽肌、声门、膈 及其它呼吸肌
咳嗽
10/23/2019
【病因】 1. 呼吸道疾病:鼻、 咽、气管、支气管、肺刺激性气体吸入, 异物、炎症、肿瘤、出血 2. 胸膜疾病:气胸、胸膜炎 3. 心血管疾病:肺水肿、瘀血、栓塞 4. 中枢神经因素: 脑炎、脑膜炎、随意性咳嗽
颜色及性状: 粘液痰:慢支 浆液、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脓痰:支扩,脓肿 (静置分层: 泡沫,浆液性/浆液脓性,坏死组织) 血性:TB,支扩,肺脓肿
10/23/2019
铁锈色:大叶性肺炎 果酱样:克雷伯氏杆菌肺炎 巧克力样:阿米巴肺脓肿 黄绿、翠绿:绿脓杆菌感染 白、粘稠、拉丝、难咳:白色念 珠菌 恶臭:厌氧菌
劳累后明显,休息后减轻
发生: 眼睑和颜面部开始
3.肝源性: 多见: 肝功能下降 机理: 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 胶体渗透压降低、门脉高压 发生: 双下肢开始
4.营养性:
营养缺乏、慢性消耗 全身性,发生较慢
5.内分泌代谢障碍
局限性水肿: 机理: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可见:上腔静脉综合症
皮肤苍白
10/23/2019
畏寒
寒战、发热
散热 < 产热
10/23/2019
高热期:散热 =产热 表现:时间长短不一,皮肤发红 呼吸加快,寒战消失
体温下降期:散热 > 产热 表现:出汗 方式:骤降(crisis)、渐降(lysis)
10/23/2019
【热型及临床意义】 1.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特点:T>39℃,24h波动<1℃。 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 伤寒的发热极期
10/23/2019
3.音色: 声 嘶: 声带炎、声带癌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金属声(气管受压):纵隔肿瘤,主动脉瘤, 支气管肺癌 鸡鸣样咳嗽:会厌和喉部疾患,气管受压 低微或无声:极度衰弱,声带麻痹
10/23/2019
4.痰性状和量: 大量脓痰:支扩、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 无痰或痰量少:急性呼吸道炎症。
球管失衡
醛固酮增加
低蛋白血症
钠、水潴留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肿
特点:先有眼睑、
颜面浮肿,渐发展 至全身。 伴随症状:低蛋白 血症、 高脂血症、 尿液改变 、 高血压、
肾功能减退
全身性水肿——肝源性
肝脏合成减少 门静脉压力
低蛋白血症
肝淋巴液回流障碍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肝脏灭活减少
水肿
伴随症状: 肝功能减退 门脉高压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
5.体温调节中枢性功能失常(centris fever): 物理性(中暑) 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毒) 机械性(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 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特点:高热无汗
10/23/2019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发热): 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产热>散热 表现:多为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诊断症状学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 门学科
基本内容:问诊、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10/23/2019
问诊(inquiry):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 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 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
1.稽留热 2.驰张热3.间歇热
10/23/2019
注意: 1、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可以交互出现 2、与个体反应有关 3、两种情况可致不典型 (1)抗生素的应用 (2)年老体弱者
10/23/2019
【伴随症状】 1.寒战(rigor)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等各种化脓性细菌性感染、 药物热。
2.结膜充血(兔眼):常见于传染性疾病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恙虫病等)
常见: (1)原发性低热: 热型规则,持续时间长,波动范围小 (2) 感染后低热 (3) 夏季低热:常见幼儿,秋凉自退,可连续数年 (4)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月经前、
妊娠早期
10/23/2019
1.白血病患者以发热入院,发热原因? 2.患者大面积烧伤后,随即出现高热,发热 原因?
10/23/2019
男性,35岁,受凉后咳嗽、咳痰、寒战、高热5天。 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
10/23/2019
男性,30岁,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1日。 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链球菌感染所致
10/23/2019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吸收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特点:T渐升>39℃ 数天渐至正常,数天渐升。 见于:布鲁菌病
10/23/2019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特点:T急升>39℃,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
高热期、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规律性交替。 见于:回归热、淋巴瘤、周期热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特点:无规律。
发热: 口温>37.3℃,肛温>37.7℃
10/23/2019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发热 (内源性和外源性)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屏障
l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l炎性渗出物及无菌坏死组织 l抗原抗体复合物 l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 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病因】 1.毛细血管压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4.钠水潴留 5.淋巴回流障碍
【临床表现】
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
2.肾源性:
病因: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炎
多见: 急性、慢性肾衰
机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
机理: 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
发生:踝部和腰骶部开始
胶体渗透压降低
白细胞致热源:IL-1、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
10/23/2019
【发生机制】
外源性致热原
非致热原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 >
散热
10/23/2019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热:体温>正常范围
致热原(pyrogen):
• 外源性(exogenous pyrogen): 特点:分子量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诊断】 1.水肿的发生、发展情况,有无心、肾、肝 病史,有无营养障碍 2.伴随症状 3.实验室检查
第4节 咳嗽与咳痰 (cough and expectoration)
10/23/2019
【定义】 咳嗽(cough): 人体保护性反射动作, 气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外界 进 入气道的异物籍以排出体外;由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所致。 咳痰(expectoration): 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由咳嗽运动而排出口腔外的动作。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 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0/23/2019
【正常体温与发热】
正常人:(一般)36~37℃ 成年人、安静、清晨: 36.2~37.2℃(口温) 36.5~37.7℃(肛温) 36.0~37.0℃(腋温)
影响因素:运动、进食、外界温度,性别、年龄, 波动范围不>1℃
• 内源性(endogenous pyrogen): 特点:分子量小,易被破坏,可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10/23/2019
【病因与分类】 (一)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二)非感染性发热 (non-infective fever)
10/23/2019
(一)感染性发热:
特点:最常见,占50~60% 各种病原体致的急、慢性感染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 察觉的改变
10/23/2019
【意义】
疾病
病理、病生改变
线索
两者并非一一对应
10/23/2019
症状
第1节 发 热(fever)
10/23/2019
发
热 (Fever)
概念: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 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发生机制】
(一)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10/23/2019
(二)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体温中枢
↓
↓
方式: 骤升型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缓升型
↓
↓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不随意周期收缩
浅层血流减少 皮温下降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下列患者的发热的热型是什么? 1. 发热10天,每日体温波动于39-40℃ 2. 发热10天,每日体温波动于39-41.5℃ 3. 间歇发热1月,体温时高时低,骤升骤降,高 热期和间歇期各为数天
(1)机械、物理、化学性损伤:
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后
(2)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溶血反应
(3)血管栓塞或血栓致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
10/23/2019
心梗后
2.抗原-抗体反应: 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甲亢(代谢旺盛、产热过多) 重度脱水(散热减少)
10/23/2019
10/23/2019
稽留热
4C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10/23/20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问诊要点】
1.发热情况:
起病时间,季节,缓急、程度、病程、频度、诱因
2.伴随症状:畏寒/寒战、大汗/盗汗
3.多系统症状:
头痛、呕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肺及胸膜疾病
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肠道感染
10/23/2019
4.一般状况: 精神、食欲、体重、睡眠、大小便
间歇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C 波状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0/23/2019
不规则热
40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
流产/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
10/23/2019
第3节 水肿(edema)
【定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内积聚。 【分类】 1.全身性:全身组织间隙均有液体积聚
局限性:局部组织间隙有液体积聚 2.凹陷性:水肿部位按压后出现凹陷
非凹陷性:水肿部位按压后无明显凹陷
10/23/2019
【临床表现】 1、性质:
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少。 急性咽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
湿性咳嗽:伴有痰液。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肺脓肿、 空洞性肺结核
2、时间与规律: 发作性: 气管炎,支气管异物,白日咳,隆突受压 长期慢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空洞性肺结核 体位有关且伴有脓痰: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夜间加重:左心衰竭、肺结核
2.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 特点:T>39℃,24h波动>2℃, 均>正常 见于:各种败血症、肝脓肿、 重症肺结核
10/23/2019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T骤升骤降,高热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高热期持续数小时,无热期持续1-数天。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血管神经性水肿 局限性粘液水肿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
有效循环血量 肾血流量
特点:1、先出现于身体下垂
部位 2、呈对称性、凹陷性 3、颜面部一般不水肿
肾小管重吸收钠
水肿 程度
钠、水潴留
水肿
继发性醛固酮
水肿 部位
静脉压
伴随症状:颈静脉怒张、 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全身性水肿——肾源性
大量蛋白尿
肾实质缺血
3.单纯疱疹: 常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大叶性肺 炎、流感等)
10/23/2019
4.淋巴结肿大:血液病、传染病多见 5.肝脾肿大:传染病、血液病多见 6.出血:重症感染、急性传染病、某些血液 病 7.关节肿痛:结缔组织病、痛风、风湿热 8.皮疹:传染病、血液病 9.昏迷:
先热后昏:流脑、乙脑、中毒性菌痢 先昏后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中毒
10/23/2019
中枢:延髓咳嗽中枢
传入神经: 迷走、舌咽、三叉
传出神经: 喉下、膈、脊髓
感受器:呼吸道、胸膜、心血 管
炎症、瘀血、物理、 化学性、过敏性
效应器: 咽肌、声门、膈 及其它呼吸肌
咳嗽
10/23/2019
【病因】 1. 呼吸道疾病:鼻、 咽、气管、支气管、肺刺激性气体吸入, 异物、炎症、肿瘤、出血 2. 胸膜疾病:气胸、胸膜炎 3. 心血管疾病:肺水肿、瘀血、栓塞 4. 中枢神经因素: 脑炎、脑膜炎、随意性咳嗽
颜色及性状: 粘液痰:慢支 浆液、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脓痰:支扩,脓肿 (静置分层: 泡沫,浆液性/浆液脓性,坏死组织) 血性:TB,支扩,肺脓肿
10/23/2019
铁锈色:大叶性肺炎 果酱样:克雷伯氏杆菌肺炎 巧克力样:阿米巴肺脓肿 黄绿、翠绿:绿脓杆菌感染 白、粘稠、拉丝、难咳:白色念 珠菌 恶臭:厌氧菌
劳累后明显,休息后减轻
发生: 眼睑和颜面部开始
3.肝源性: 多见: 肝功能下降 机理: 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 胶体渗透压降低、门脉高压 发生: 双下肢开始
4.营养性:
营养缺乏、慢性消耗 全身性,发生较慢
5.内分泌代谢障碍
局限性水肿: 机理: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可见:上腔静脉综合症
皮肤苍白
10/23/2019
畏寒
寒战、发热
散热 < 产热
10/23/2019
高热期:散热 =产热 表现:时间长短不一,皮肤发红 呼吸加快,寒战消失
体温下降期:散热 > 产热 表现:出汗 方式:骤降(crisis)、渐降(lysis)
10/23/2019
【热型及临床意义】 1.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特点:T>39℃,24h波动<1℃。 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 伤寒的发热极期
10/23/2019
3.音色: 声 嘶: 声带炎、声带癌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金属声(气管受压):纵隔肿瘤,主动脉瘤, 支气管肺癌 鸡鸣样咳嗽:会厌和喉部疾患,气管受压 低微或无声:极度衰弱,声带麻痹
10/23/2019
4.痰性状和量: 大量脓痰:支扩、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 无痰或痰量少:急性呼吸道炎症。
球管失衡
醛固酮增加
低蛋白血症
钠、水潴留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肿
特点:先有眼睑、
颜面浮肿,渐发展 至全身。 伴随症状:低蛋白 血症、 高脂血症、 尿液改变 、 高血压、
肾功能减退
全身性水肿——肝源性
肝脏合成减少 门静脉压力
低蛋白血症
肝淋巴液回流障碍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肝脏灭活减少
水肿
伴随症状: 肝功能减退 门脉高压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
5.体温调节中枢性功能失常(centris fever): 物理性(中暑) 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毒) 机械性(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 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特点:高热无汗
10/23/2019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发热): 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产热>散热 表现:多为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诊断症状学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 门学科
基本内容:问诊、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10/23/2019
问诊(inquiry):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 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 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
1.稽留热 2.驰张热3.间歇热
10/23/2019
注意: 1、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可以交互出现 2、与个体反应有关 3、两种情况可致不典型 (1)抗生素的应用 (2)年老体弱者
10/23/2019
【伴随症状】 1.寒战(rigor)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等各种化脓性细菌性感染、 药物热。
2.结膜充血(兔眼):常见于传染性疾病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恙虫病等)
常见: (1)原发性低热: 热型规则,持续时间长,波动范围小 (2) 感染后低热 (3) 夏季低热:常见幼儿,秋凉自退,可连续数年 (4)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月经前、
妊娠早期
10/23/2019
1.白血病患者以发热入院,发热原因? 2.患者大面积烧伤后,随即出现高热,发热 原因?
10/23/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