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模版(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模版
在《爱弥儿》的原序中,作者深刻指出:“我们身患一种可治愈之疾,生来即向善,若愿修正,自然之力必助之。
”对此,我们当深思社会教育中的相关问题,以感知教育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观念与思想。
教师必须先受教育,方能肩负起培育合格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
关于好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历来众说纷纭。
然而,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与向善的潜能,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人性便可向善、向美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而鲜活的个体,教师应关注全班学生,尊重并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
教师需转变为学生的“精神教练”,不再是传统的“道德说教者”或“道德偶像”,而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助其学会自我调适与选择。
遵循自然之道,是教育的核心原则。
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锻炼孩子,通过种种考验磨砺其性情,教他们认识烦恼与痛苦。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
一、尊重学生的感受,组织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意愿,给予他们选择的空间并尊重其选择。
二、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
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主动与学生沟通,妥善处理师生矛盾。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组织实践活动以锻炼其意志,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综上所述,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尊重其主体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2024年《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模版(二)从大一时期王秀丽老师对外国教育史课程中提及《爱弥儿》的引介,到大三阶段在《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课程中我主动选择并深入研读该书,直至该课程在众人的忙碌、审视与认同中即将落下帷幕,我深受触动。
首先,关于《爱弥儿》这部著作,它出自法国教育家卢梭之手。
抛开社会背景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观察到的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精心指导下,由稚嫩的婴儿成长为成熟个体,并最终与所爱之人携手共度人生的历程。
爱弥儿的成长过程是幸福且幸运的。
反观现今的孩童,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自出生起便已被父母预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一连串的轨迹似乎已成定式。
深思熟虑后,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赋予了我们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悲哀现象。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所谓“经典”,应当是经久不衰的典范之作。
老师所推荐的书籍众多,如《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
究》、《梦的解析》等,其中多数源自国外。
这不禁让我思考: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的品格不是现代人所或缺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胸怀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的重要性已被我们忽视了吗?对此,我深感失望。
我曾渴望阅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尽管其篇幅不足千字,且老师在课堂上也强烈推荐,然而这一愿望并未实现。
我并未进行批判,也未偏离正途,依旧选择了老师推荐的书籍。
这既是教育赋予我们的“引导”,也是我们作为学生所应持有的态度,对此我深感羞愧。
最后,关于教育名著的学习,我认为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具有其优越性,但实际效果并未完全达到老师的预期。
记得何老师在课程伊始提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入研读一本书,那么一百个人就能共同研读一百本书。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此外,部分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缺乏应有的尊重,这让我感到失望。
然而,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万事开头难。
”我相信,在大家的建议与评论中,何老师及各位老师会不断完善《教育名著》课程,让我们共同期待其未来的发展。
2024年《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模版(三)近日,我深入研读了《爱弥儿》这部著作,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理念对我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深入剖析之后,我有一些感悟和思考,希望能够与大家共享交流。
对于《爱弥儿》中的许多观点,我持有高度的兴趣和认同。
尤其是第二卷中提到的观点:“如果孩子天资聪颖,却习惯于无故啼哭,我们应适当放任其哭泣,不给予任何回应,从而使其迅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无效性。
”同时,书中还强调:“我们应珍视并保护儿童的纯真,帮助他们在游戏中找寻快乐,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为何不让儿童尽情享受他们短暂而珍贵的童年时光,反而剥夺他们这份宝贵且无法被破坏的财富?他们的初始几年如同我们的初始几年一样,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我们为何要让他们的短暂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书中在探讨儿童早期教育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儿童在达到特定年龄阶段后,自然会理解某些道理,此时再进行教育更为适宜。
在特定年龄之前,儿童可以不必过早接触学习,以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认为,当儿童真正具备理解能力后再进行学习,将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在年幼时期进行的学习,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
对此观点,我深表赞同。
年幼的儿童对于政治性或类似内容往往缺乏概念,此时让他们接触相关知识,很难产生共鸣,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学问,而在于激发孩子对学问的热爱,并在这种热爱充分增长时,教会他们研究学问的方法。
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持久关注同一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强调了“兴趣、方法、习惯”三个关键词的重要性。
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
因此,教师应努力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孩子学习的初期阶段,教师应慷慨地给予赞赏和肯定。
《爱弥儿》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教育著作。
开篇即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的观点。
同时,作者也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
然而,我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教师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独自承担所有的责任。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