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陈新余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
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 同时
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
革。
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
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
拟就其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
作用与影响等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 并求教
于学界同仁。
一、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
1933 年春,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
元, 确立了以银元为国币本位单位的新的
银本位制, 然而, 废两改元仅仅是着重
解决了银本位制下的货币本位单位问题, 纸
币的发行和流通仍未统一, 市面上流通的银
行兑换券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
辅币的流通
也不尽一致, 银角与铜元并行, 仍照其市价
行用。
因此, 币制改革的任务仍有进一步深
化和改进的必要, 此其一。
其二,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之
前, 世界主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放弃
了银本位制度, 改行金本位制, 因而白银已
经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种普通商品, 其价格
也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涨落不
定。
中国是用银国, 却不是产银国, 世界银
价的波动, 对于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影响极大。
以致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仍需要仰仗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的支持。
要彻底摆脱世界银价的波动对于中国货币制度的冲击和影响, 维护国内稳定的
金融环境和货币流通秩序, 顺应国际流行趋
势和货币发展的客观规律, 推行不兑现纸
币、实现管理通货制度, 不失为是一个好的
办法。
其三, 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确立
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但是出于排斥异己
和巩固其政权统治的目的和需要, 仍连年发
动内战, 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
华北的疯狂入侵, 导致其军费开支一直居高
不下, 急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 从而
给南京国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据在华美籍财经顾问杨格的统计: 1929 1935 年期间, 仅南京国民政府的军费支出一项, 均已占到其当年国家财政
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 1931 年的年
度军费支出为30400 万元, 占到了当年国家
财政支出的445% 。
而1933 年, 更增至37300 万元, 所占比重竟高达485% 。
南京国民政府也希望通过发行不兑现纸币, 以弥
补财政赤字, 挽救其左支右绌的财政危机。
在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政策的文告中, 其财政部长孔祥熙承诺, 要在法币通
行后的十八个月内平衡财政收支。
其四, 籍此进一步加强对于国家金融的
控制和垄断。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 即着
手在上海组建新的中央银行和中央造币厂。
并且在实施法币政策前夕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 控制了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中国农民银行在内的全国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多达1971 家, 占到当时全国2566 家金融机
构总数的77% 左右。
但是, 由于银本位制
下的货币发行权问题尚未解决, 市面上仍流
7
通着12 家银行机构所发行的纸币, 其发行
纸币的准备金也由各发行机构自行保管。
推行法币政策, 实现白银国有, 即等于取消了除中、中、交、农以外的国内其它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并接收其白银准备, 进一步
强化了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的控制和对国家金融的垄断, 使中央银行变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储备银行。
二、英美日在中国币改前后的明争暗斗
法币政策实施前的三十年代, 西方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华势力出现了一些此长彼消的新变化。
即美、日两国崛起, 英国日渐
衰落, 形成了英、美、日三国在中国角逐的
新局面。
以英、美、日三国在1934 年对华
出口贸易所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为例, 美
货为2616%, 居第一位; 日货占1221%,
英货则为12%。
又比如在华投资方面, 尽
管1931 年英国仍在各国在华投资总额中占据第一位, 为37%; 但是日本已紧随其后,
上升至351%, 居第二位; 美国虽然暂时
落后, 也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为了维护其各自在华的既得利益, 英、美、日三国都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 都企图施加其影响, 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贸易规模, 进而插足中国的市场、金融和财政。
1929 1933 年,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
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了抵御和转嫁经济危机对于本国经济的冲击, 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 实行货币贬值。
1933 年12 月至1934 年6 月, 美国政府分别颁布了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 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 意在通过美元贬值的手段人为地促使国内的物价回升, 从而刺激国内各经济部门的生产。
同时, 提高银本位制国家的货币购买力, 便于美国抛售其过剩的商品。
然而, 过高的银价等于也抬高了银本位制国家的工农业生产成本, 使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用银国家, 美国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中国货币向美元靠拢。
结果, 世界市场的白银价格迅速上扬。
国际白银市场的市价已远远超过了中国国内的白银价格, 造成了国内存银被大批私运出口。
且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种种庇护, 虽强征以关税也不可止。
仅自1934 年7 月起的三个半月内, 国内现银的流
失即达2 亿元以上。
而1934 年的最后几个星期, 又有价值达2000 万元的白银走私出境。
由此大大动摇了我国银本位货币制度
的基础, 引发了国内严重的金融危机, 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以上海为例, 1935 年1 月至10 月, 就有1065 家工商企业倒闭。
同年, 其商品的批发价指数较1926 年还低9% 。
工人工资不断下降, 失业人数大量增加。
面对如此严峻的金融和经济形势, 南京国民政府却阮囊羞涩, 唯有向列强寻求援助, 革新币制, 放弃银本位制。
英国政府遂借机派遣其首席财经顾问李滋
罗斯来中国进行活动, 动员中国实行法币政策, 并以新货币必须与英镑相联系作为英国政府给予支持的条件, 为南京国民政府所接受。
经商定, 双方以1930 1934 年五年中中国货币对英镑的平均汇价为作价之基础, 厘定法币对英镑的汇价为1 元兑1 先令2 便士半。
新货币与英镑相挂钩, 使美国政府希望
中国货币加入美元集团的企图落了空。
美国遂于1935 年12 月9 日停止在伦敦市场收购白银, 以打压银价, 向中国政府施压, 使中国用作外汇基金的白银储备于无形中严重缩水, 迫使南京国民政府与之谈判。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 双方于1936 年5 月在华
盛顿签署了中美白银协定。
美国政府以每盎司50 美分的价格, 向中国续购白银
5000 万盎司, 以维持法币的汇率。
其售银
款应作为法币准备金, 储入在纽约的美国银行。
同时, 以法币对英镑的汇价为基础, 确
定法币与美元之间的汇价为100 元兑换30
8
中国钱币20024No79
美元。
这样, 法币又与美元建立了联系。
日本方面极欲独霸中国, 一直是威胁和
反对其它列强以联合或单独行动向中国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的。
为了干扰和破坏中国的币制改革, 日本方面用尽各种手段, 不断地
制造麻烦。
一方面继续大规模走私白银, 鼓
动日商在华银行带头拒绝兑换白银。
另一方面阻挠华北地区中外银行的存银南运, 阴谋
策动华北地区的币制独立运动。
直至野心勃勃, 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三、法币政策的实施及其内容
1935 年11 月3 日午夜11 时, 南京国民
政府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币制改革的公告和宣言, 其主要内容如下
:
1自本年11 月4 日起, 以中央、中国、
交通三银行( 后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笔者注) 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
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 概以法币为限, 不得
行使现金, 违者全数没收, 以防白银之偷
漏。
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 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处治。
2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外, 曾
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 准其照常行使, 其发行额即以截至11 月3 日止流通之总额为限, 不得增发。
由财政部酌定限期, 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换回, 并将流通总额之法定准备金, 连同已印未发之新钞及已发收回之旧钞, 悉数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保管。
其核准印刷中之新钞, 并俟印就时一并照交保管。
3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 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管理, 以昭确定, 而固信用, 其委员会章程另案公布。
4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 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 或其它银币生银等银类者, 应自11 月4 日起, 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 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
5旧有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契约, 应各照原定数额, 于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之。
6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
定起见, 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与此同时, 财政部即另案公布了发行
准备管理委员章程, 并在上海设立了发行
准备管理委员会, 规定该委员会由财政部、
中央、中国、交通三行以及银钱业和商界代
表等组成, 在天津、汉口、广州、西安、济
南、长沙等处设立其分会, 专门办理法币准
备金的保管以及发行收换事宜。
接着, 财政
部又发布了兑换法币办法、兑换法币收集现金办法、收兑杂币杂银简则、接收中南等九银行发行钞票及准备金办法、接收各省省银行发行办法等一系列文告
,
要求各地银钱、行号、商店、公共团体或个人, 凡持有银币、厂条、生银、银锭、银块
及其它银类者, 必须于本年11 月4 日起,
三个月以内, 就近交各地兑换机关换取法
币; 兑换机关除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及其
分支行或代理处外, 还有三行委托之银行、
钱庄、典当、邮政、铁路、轮船、电报各局
及其它公共机关或团体, 各地税收机关和各
县政府; 除三行及其分支行代理处以外的兑
换机构收兑的银币、厂条、生银、银锭、银
块或其它银类, 应即送交附近中、中、交三
行兑换法币。
方案公布后, 全国各地相继行动起来,
贯彻执行新的法币制度。
至1937 年6 月,
南京国民政府共计发行法币1407 亿元。
收
兑国内存银五亿盎司左右, 中、中、交、农
四行原存1 3 亿盎司, 从境内其它中外银行
收兑2 亿盎司, 从民众手中收兑17 亿盎司, 这些白银就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的全部准备金。
四、法币政策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1935 年的法币政策, 是南京国民政府
在国内外极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实9
20024No79 中国钱币
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首先, 法币政策的实施, 进一步整顿了
我国货币流通环境和秩序, 摆脱了银本位制下世界银价的波动对于本国货币的影响, 使纸币发行权, 铸币铸造权, 已大体被统一于中央政府, 于是我们的货币, 至少已取得了现代型的外观。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货币理论也认为, 调节货币数量可以调节商品价格, 从而稳定经济, 消除危机。
主张由国家控制的中央银行根据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需要和变化, 自由地增减发行, 借以调节货币的数量, 实现国家对于经济的调控和干预。
因此, 法币政策下的纸币流通制度是符合货币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要求的, 是我国货币制度上的一个进步。
其次, 法币政策的实施, 适应了我国社
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 对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资料统计显示, 1936 年
我国国民收入计25801 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5734 元, 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0612 亿元, 此三项通常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均达到了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当然, 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因素
很多, 但是, 币制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
作用, 一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具体表现在:
民族工业方面: 由于法币政策的实施,
优化了国内金融和投资环境, 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欲望, 带动银行放款增加和社会就业机会增多, 工业生产重现活力。
1936 年, 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690 亿元, 其中近代工业的总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至3104%。
仅上海一
地, 1935 1937 年间即新设工厂387 家, 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
工业生产的增加又带动了社会消费的增长, 而市场的活跃和物价的回升, 又反过来推动生产的发展, 形成
了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发展。
因此币制改革后至抗战爆发前的这一段时期, 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好的一个历史时期。
农业方面: 法币政策的实施, 刺激了我
国农业经济的复苏。
1936 年, 除川、豫、
粤三省受灾减产外, 全国各地农业普遍丰收。
1936 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为19922 亿
元, 而1935 年为1879 亿元, 前者比后者
增加了约60%。
另据当年中国银行的统
计, 我国主要农作物收成的价值总计达到法
币56 亿元, 比1933 1935 年的平均年产值高出17 亿元, 即几乎增长了45%。
1936 年
的棉花产量则比1935 年增产了6 成, 小麦
增产了81%。
商业方面: 法币政策的实施, 缓和了国
内银本位制时期因为白银外流造成的通货紧缩的状况, 物价止跌回升。
币制改革的当
月, 全国物价即普遍开始回暖。
南京的物价
总指数为828, 上海则为1033, 两者分别比1935 年10 月的78 1 和94 1 回升了6%和10%。
而上海一地的棉布价格指数, 在
1935 年10 月币改前夕, 已连续下降了
40% , 1935 年12 月1936 年12 月的一年中, 又回升了36% 。
从事棉布销售的商家,
也从1932 年的573 家, 增加至1937 年的
700 800 家。
1936 年, 上海的批发物价指数回升至1085%, 经营批发业务的商家增
至100 家, 比1931 年的33 家增长了2 倍
多 。
再次, 法币政策的实施, 确定了法币的
对外汇率, 方便于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
流动与竞争, 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法币
稳定的对外汇率避免了银本位制下以白银偿
还外债时、由于世界银价的波动所带来的损
失; 而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也吸引了海外侨
汇的增长, 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
同时,
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还避免了过去由于银元
币值不稳而带来的贸易风险, 刺__________激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币改后的1936 年初, 我国
10
中国钱币20024No79
的对外贸易额第一次出现了几十年来从未有
过的顺差。
到年底, 全国累计出口总额达到
7 亿多元, 比1935 年增加1 3 亿元, 进口仅
增长了0 3 亿元, 贸易入超减少1 亿多元,
贸易赤字进一步缩小 。
此外, 法币政策的实施, 实现了白银国
有, 统一了全国货币, 使政府握有了一批稳
定的货币储备, 对于扼制日本侵略、集中全
国的财力与物力支援抗战初期反对日本军国
主义的战争, 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注释:
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第2、4、25
页,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 年。
!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 第
401 407 页。
杨格: 1927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
第238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陆仰渊、方庆秋: 民国社会经济史第
339、343、344 页,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 年。
魏永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下卷
第289、370、368、349 页,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王亚南: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
究第101 页, 人民出版社。
虞宝棠: 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历
史档案1983 年第4 期, 第117 页。
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第216 页, 科学出版社。
上海商业史第144147 页, 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久保亨: 币制改革后的中国经济中国近
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五辑, 第73 页。
中央革命根据地金融史陈列馆在瑞金修建今年,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下称国
家银行) 成立七十周年。
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缅
怀老一辈金融工作者的不朽业绩, 激励金融系统干
部职工继承革命优良传统, 爱岗敬业, 开拓进取,
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示同意, 予以核批专项经费
修复国家银行瑞金叶坪旧址, 修缮中央造币厂、中
央印钞厂旧址, 并在瑞金沙洲坝修建中央革命根
据地金融史陈列馆。
中央革命根据地, 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工农武装创建的全国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是全国
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
1932 年2 月1 日, 国家银
行在江西瑞金叶坪建立, 毛泽民任行长。
1933 年4
月__________, 国家银行行址从叶坪迁到瑞金沙洲坝, 1934 年
7 月, 又迁至瑞金云石山, 1934 年10 月, 随红军长
征。
当时国家银行办理的主要业务有: 存款、放
款、汇兑、代理业务及组织信用合作社等。
在战火
硝烟的年代, 国家银行为支援革命, 发展苏区经
济, 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银行工
作人员, 凭着对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以坚强的毅力在战争环境中艰苦创业, 在中国金融
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家银行的建立, 是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创
建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它从革命实
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金融
干部, 为创建中国人民银行和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发
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培育出来的优良传统是一
部生动的教科书。
修建中央革命根据地金融史陈列
馆, 旨在重现战争年代老一辈金融工作者的光辉历
程, 展示苏区金融的发展历史及国家银行的特殊作
用, 回顾我们党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 从中得到教
益, 受到启示, 获得力量。
目前, 人行南昌中支、
赣州市中支及瑞金市支行正积极组织力量修建。
( 梁洁)
11
20024No79 中国钱币
THE MAIN SUBJECTS OF THIS ISSUE
2002 4 (No79)
THE REVISION OF QUAN ZHI RECORDED IN THE YONG LE DA DIAN AND STUDY NOTES (PART TWO) Ai Junchuan ( 19)
The Quan Zhi wrote by Hong Zun in Song Dynasty was the earliest numismatic work which only left
the complete copy in our country. The earliest edit ion existed now was the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thirty-one year of Wan Li s Reign in Ming Dynasty. The content of Quan Zhi had also been recorded in
the Yong Le Da Dian of which had already lost now. The numismatist of Qing Dynasty named Weng
Shupei had revised the two editions, and reocrded the difference on the copy on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d found two editions of Quan Zhi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and believed that one is a scripture
revised by Weng Shupei, the other is a complete copy, then he had made out the content of Quan Zhi
recorded in the Yong Le Da Dian.
THE CONTERFEIT MONEY MADE BY JAPANESE DURING THE TIME OF
SINO-JNAPNESE WAR
Fang Jianchang ( 16)
Analyzed the counterfeit Fa Bi ( legal tender ) of Chong Qing Government made by Japanese,
including its background, process and influence to the Fa Bi
ON THE CURRENCY POLICY OF FEI LIANG GAI YUAN Zhang Weiqin Kong Weiwen ( 3 )
Introduced the steps and contents of this policy ( use dollar system instead of teal system) of
Kuomintang Government in 1932, such as: start in Shang Hai city then allover China, start in main
currency then in fractional currency Author had analyzed the success reason this time
REVIEW ON THE POLICY OF FA BI OF NAN JING GOVERNMENT Chen Xinyu ( 7 )
Analyzed the contents and background of the policy of Fa Bi ( legal tender) , thought it had given
great support to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industry, commerce, as well as the Ant-i Japanese War
THE TOKEN OF SI CHUAN PROVINCE THAT HAD VANISHED AWAY
Li Liang Xia Xianglie ( 26)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