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西学东渐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背景:①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②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自强”、“求富”
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
同: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
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顽固派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康有为: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宣传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④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
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
③倡导男女平等。

严复:①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