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语文 2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3
语文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

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语文 4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

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

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

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
语文5
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
是本文教学的失误。

成功攻克文言文
初中生往往对文言文感觉很头疼,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特别吃力了.
高效学习经验——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问
语文 6
语文学习,首先要做到上课专注和认真,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记知识要点和重点内容。

最关键的是,要多读多问。

”中考状元XX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道
就拿文言文来说吧,它是中考的重点,我们更要多读多问,熟练地掌握每一篇课文。

例如,在预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我将课文读了五六遍后,我对‘渔人甚异之’中‘异’的解释产生了疑问,我问班中个优秀的同学,她说这个字的意思是‘感到奇怪’。

上课时,老师说这个字的意思是“以…为异,认为……是奇怪的”。

我觉得这两种解释都有合理处,但也有不同,于是我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这个词是意动用法,翻译整个句子时可以用那个同学的解释,但单字解释时则需要用老师的解释。

初中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很难,很多优等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

某同学也是中考的佼佼者。

他认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知识的考查。

他在文言文学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会联系书本知识,如“扬州有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就
7
语文
可以进行联想,句子中的“甚”在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出现过,通过这样的联想,就能了解了文章的意思。

“二看”就是看题目,在题目中寻找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

三迁移”是指在做题中,运用课内知识来解决课外题目。

某同学认为,能否做好文言文试题,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

只要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阅读就不再让人望而却步。

高/效/锦/囊学习文言文要举一反三
考语文题中文言文阅读多是考察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字词的分析、语段阅读赏析及古文翻译。

复习中可用知识辐射法,以本为本,以本为纲。

如掌握某篇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时可回顾相关课文中该词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它们进行辨析与归类
这样既在相关联系中辨析了词义,又在重复中加深了记忆,举一反见一而知类,把教材用尽、用足,夯实了基础,即使遇到课外文言语段,也可以灵活应对了。

语文8
9
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