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书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而写的一篇序言。

“序”又名“引”,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诸人诗作编成一集,并作此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借以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庄子人生哲学,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甚至厌倦人生,放荡形骸,轻生乐死。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借这篇序文批评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类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1.学会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

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

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中心观点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发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

而表现其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乐─痛─悲”,那么,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又为什么悲?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文,就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