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春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小麦在大通县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

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大通县各生态区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作物布局等因素,大通县近年来加强了春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1小麦锈病1.1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上黄”,是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

小麦受害后,体内的大量养分和水分被消耗,叶绿素被破坏,使小麦籽粒干瘪,造成减产。

小麦发生锈病,起初叶上和秆上出现褪绿的斑,后产生大量铁锈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形态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排列成条状和叶脉平行,在幼苗叶片上则不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圈式向四周扩散,以后密集成片;后期又长出黑色,
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的孢斑,即冬孢子堆
[2]。

1.2防治方法1.
2.1
选用抗性品种。

选用通麦1号、通麦2号、青春38
号、青春39号等抗病品种。

1.2.2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保苗450万株/hm 2左右,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消灭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作用。

1.2.3药剂防治。

播前用25%粉锈宁进行药剂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300g/hm 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25g/hm 2,11%蚜粉克星乳油750mL/hm 2对水225kg/hm 2进行喷施。

2小麦白秆病2.1危害症状
小麦白秆病是以种子带菌的真菌性病害。

小麦受白秆病危害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对产量影响很大;在受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绝收。

小麦受害后,其叶、叶鞘、茎秆产生1~4条棕黄色条斑。

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

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症状。

2.2防治方法2.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严重发
病地区要进行异地换无病种,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疫区。


行轮作倒茬,消灭土壤中的病残体。

2.2.2种子处理。

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具体方法:用多菌灵或托布津药剂150g ,对水1.00~1.25kg ,喷洒在50kg 种子上,充分搅匀,堆放2~5d 即可播种。

3麦蚜
3.1发生规律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危害大。

蚜虫群集麦穗和麦叶上,吸食麦体养分,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腐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并能传播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大通县发生的麦蚜主要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

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3]。

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危害重。

3.2防治方法
3.2.1农业防治。

早春和深秋季节铲除田边地头田埂等处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3.2.2化学防治。

小麦孕穗期开始进行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mL/hm 2、50%抗蚜威乳油2000~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5%
保丰乳油1500~3000倍液、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mL/hm 2、11%蚜粉克星乳油750mL/hm 2喷雾[4]。

4麦茎蜂4.1发生规律
麦茎蜂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春小麦主要的蛀茎害虫之一。

小麦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高达30%~50%。

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籽粒瘦秕、千粒重降低,粮食和麦草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等寄主植物的根茬内结茧越夏越冬。

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根茬中化蛹,蛹期42d ;成虫5月中旬始见,6月底终见;卵于5月中旬初见,7月初绝迹;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老熟后相继钻入根茬内结茧越冬,到翌年春季化蛹,整个幼虫期超过300d 。

成虫于小麦抽穗初期出现后,大多在穗下第2节近节间处产卵,以产卵器锯开麦茎将卵产在茎的内壁上。

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大,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

(下转第141页)
摘要介绍大通县春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包括锈病、白秆病、麦蚜、麦茎蜂等,以为当地春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青海大通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139-01
大通县春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李凌
(青海省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大通810100)
作者简介
李凌(1973-),女,青海西宁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
工作。

收稿日期2013-05-13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4期.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38页)
至灰褐色,剑纹黑色,翅基剑纹树枝状,端剑纹2条,肾纹外侧一条较粗短,近后缘一条较细长;环纹灰白色、较小,肾纹灰褐色、较大,均具黑边;后翅灰褐色。

6.2危害症状
幼虫食叶成孔洞或缺刻,重者吃光全树叶片。

6.3发生规律
桑剑纹夜蛾在周口市1年发生1代。

以茧蛹在树下土中和石块缝中越冬。

翌年7月上旬成虫羽化,7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卵期7d。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幼虫期
30~38d,老熟幼虫于9月上旬下树结茧化蛹。

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与趋化性。

卵多产在枝条近端部嫩叶叶面上,数十至数百粒成一块。

初孵幼虫群集叶上啃食表皮、叶肉成缺刻或孔洞,仅留叶脉,随虫龄增大可把叶吃光,残留叶柄。

该虫有转枝、转株危害习性。

天敌主要有桑夜蛾盾脸姬蜂。

6.4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

冬春季翻树盘,利用低温、鸟食消灭越冬蛹。

二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三是保护利用天敌。

四是药剂防治。

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关键期,可喷洒48%乐斯本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

7参考文献
[1]冯玉增,胡清坡.桃病虫害诊治原色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2010.1.
[2]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3]王芳,许延松,郭亚辉,等.桃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08(5):97.
[4]裴海潮,张超英,李建祥.河南林木良种[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10
(上接第139页)
4.2防治方法
4.2.1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耐寒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作物抗害能力和自身补偿能力;适时收割,低割麦茬;收割后机械碾茬;深翻,将虫茬翻到15cm以下;翻地后用铁耙将麦茬耧到一块集中烧毁[5]。

4.2.2化学防治。

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在成虫羽化始盛期。

即川水地区在6月上旬,浅山地区在6月中旬,脑山地区在6月下旬,药剂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杀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11%蚜粉克星乳油。

5结语
总之,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挥大通县不同生态区病虫监测点的职能作用,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挥植保服务队作用,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

积极试验示范高效低毒农药,引进先进实用植保器械,开展安全防治高效病虫工作,以提高大通县春小麦生产水平。

6参考文献
[1]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2]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3]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J].种业导刊,2011(4):10,12.
[4]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
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5]宋玉立.2009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 (3):13-14.
种真菌滋生、基质腐化程度快,极易发生石斛疫病。

因此,在第3年要更换基质,防止病害的蔓延。

无论采用哪种基质,都必须采取基质消毒,基质消毒主要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及以上介绍的种苗消毒药剂中的一种进行联合消毒,消毒模式可采取浸泡和喷洒2种模式。

2.3栽培管理模式
控水是控制疫病的关键,因此在浇水过程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雨水季节4—7月,特别是在苗期及驯化苗阶段浇水不要过勤,种植床面不要时刻都保持湿润状态,不能采取规律化的浇水,可以干湿交替,如在墒面干涸2~3d后浇
1次水,只要空气湿度保持在65%以上,墒面干燥2~3d不会对石斛的生长造成影响,反而会较好地控制疫病的蔓延。

待石斛长至30cm以后,要在墒面上搭架或搭网,使石斛植株直靠于架子上,保持通风透气状态,以防止疫病的发生。

种植床内如有少量石斛感染疫病,应及时将其清除,防止病害的蔓延。

2.4化学防治
对于疫霉菌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主要以烯酰吗啉类、苯酰胺类、苯醚、氟菌·霜霉威、甲霜灵为主[5],使用过程中应更替使用,避免石斛产生抗药性,配制农药时应按照说明书稀释至最高比倍,喷药间隔期应根据生长的不同时期、病害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定,不能盲目喷药。

苗期、一根草期、发病率极少的时期应每隔20d喷施1次,雨水季节4—8月及生长中后期应每隔10d喷施1次。

总之,石斛疫病是人工石斛种植过程中发病率最高、范围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因此病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预防应着重从种苗、基质的消毒、栽培管理措施的改进、农药的综合应用入手,部分石斛种植户在石斛种植前不做预防处理,往往在后期造成了大面积的发病。

此外,水分的控制是防治石斛疫病的关键,石斛属于气生根类型,气生根类型的植物根系暴露于空气中,不浮入土内,既有在潮湿空气中吸收和贮藏水分的能力,但同时其耐水性能极低,根系中断不能有积水,小段时间的积水将导致根部腐烂、疫霉菌的侵入。

3参考文献
[1]包雪生,顺庆生,陈立钻.中国药用石斛彩色图谱[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白学慧,胡永亮,张洪波.德宏地区药用石斛疫病调查初报[J].现代农
业科技,2010(3):178-183.
[3]曾宋君,刘东明.石斛兰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中药材,2003,26 (7):471-474.
[4]胡永亮,白学慧,张洪波,等.石斛疫病农药防治田间药效试验[J].热
带农业科技,2011,34(2):35-36,42.
[5]李静,张敬泽,吴晓鹏,等.铁皮石斛疫病及其病原菌[J].菌物学报, 2008,27(2):171-176.
任国敏等:德宏地区石斛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