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三明市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9八下·建平期末)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皑皑(ái)农谚(yàn)羁(jī)绊挑拨离间(jiān)
B . 闸(zhá)口旷(kuàng)野怅惘(wǎng)接踵(zhǒng)而至
C . 恐吓(hè)蛮横(hèng)寒噤(jìn)暴风骤(jù)雨
D . 闭塞(sāi)凋(diāo)零隧(suì)道草长莺(yīng)飞
2. (2分)(2019·深圳)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赞誉(yù)汲取(xī)要决(jué)不修边幅(fú)
B . 绯红(fēi)镶嵌(qiàn)旁骛(wù)接踵而至(zhǒng)
C . 狭隘(yì)宣哗(xuān)褶皱(zhě )殚精竭虑(dān)
D . 霎时(shà)畸形(qī)羁绊(jī)眼花瞭乱(liáo)
3. (2分)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有误的是()
A .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将来:未来
B . 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

本事:事情经过
C . 众人见了大喜,先叫一个去报知本县里正,并该管上户。

里正:知县
D . 武松因打大虫困乏了,要睡。

大户便叫庄客打并客房,且教武松歇息。

打并:打扫
4. (2分) (2016七上·澄海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文学社活动。

B .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还很健壮。

C . 为了防止比赛怯场,老师专门到现场为大家鼓劲。

D . 能否持之以恒和有的放矢,是学好书法的关键。

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
5. (10分) (2017八下·无锡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

(1) ________,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
(2)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

(________《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 ________,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池鹤》)
(4)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________》)
(6)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7) ________,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迎燕》)
(8)爱惜芳心莫轻吐,________。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三、中国名著 (共1题;共7分)
6. (7分)名著阅读。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做简要的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0分)
7. (20分)(2019·江油模拟) 立德中学开展“走进鲁迅”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

请你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选两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文章题目。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

——《孔乙己》
一只风筝,彰显自省精神。

——《风筝》
(2)【活动二:观点争鸣】
活动中,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让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生命的路》)
(3)【活动三:形象刻画】
参照上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
写。

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100字。

(4)【活动四:评价经典】鲁迅用了八个字对《三国演义》进行评价:“七分写实,三分写虚”。

为了烘托人物形象,运用夸张是小说的一种常见写法,《三国演义》中你认为哪些故事情节有夸张的虚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个(示例除外)。

示例: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
8.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

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

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

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

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

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

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

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

“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保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

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

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④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

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

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

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

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⑤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

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⑥这是木槿。

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⑦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

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

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⑧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

水很快渗下去了。

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⑨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

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

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

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⑩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
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⑪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⑫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⑬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

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⑭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⑮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

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⑯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

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⑰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⑱它不再来。

⑲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

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文章的题目是“好一朵木槿花”,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说这朵木槿花“好”的理由。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

(3)“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一句作者为何要单独成段?
(4)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作者所需要纪念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
9. (8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棉花
①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在热带地区可以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

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铃成熟时开裂,会露出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棉纤维。

棉纤维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②棉花原产印度,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

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③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据测定棉花单叶的最低受光量为1000勒,最佳受光量为7万~8万勒。

在此范围内,棉花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④水分是棉花生长的重要条件。

棉花与水的关系请见附表。

⑤棉花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亦部分取自土壤,同时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

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团粒结构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⑥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

一首《棉花与节气歌》大致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

“清明谷雨紧相连,华北新疆齐种棉。

立夏小满轻施肥,滋润幼苗壮棉田。

芒夏连暑勤追肥,日长夜高棉铃见。

立秋处暑收获季,采摘归仓笑开颜。


⑦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作为传统的保暖材料,由于透气性冠于所有材料,且无静电无刺激,所以老少咸宜。

虽然羽绒的保暖性优于化纤,更优于棉花,但羽绒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化纤好一点),所以这两类材料的使用因人而异。

尽管羽绒的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但化纤更是等而下之,极易贴在身上,不利于皮肤透气。

加上羽绒、尤其是化纤的静电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造成皮肤粗糙和神经衰弱等问题。

⑧衣被天下,还数棉好。

(1)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 . 列数字画图表分类别打比方
B . 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作诠释
C . 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
D . 列数字摹状貌引资料作比较
(2)仔细分析第④段所附图表,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图表讲述的是棉花生育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的土壤范围内对水的相应的需求。

B . 从图表可以看出: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C . 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D . 从图表可以看出: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棉花并不是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棉铃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棉纤维。

B . 棉花是喜光作物,只能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C . 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决定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D . 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保暖性次于羽绒而优于化纤。

(4)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纺织用的材料不是棉花的花,而是棉籽上的絮。

B . 第②段介绍的是棉花原产于中国的历史。

C . 在一定的范围内,棉花产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联。

D . 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其中从新疆到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很大。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10.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

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

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
【注释】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

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1. (7分)古诗阅读
(1)这两首诗歌内容单纯,直抒胸臆。

《式微》围绕“________”字展开自己的倾诉,而《采葛》则围绕“________”字反复咏叹。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带来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请仿照《式微)画线句批注,给《采葛》画线句做一个赏析式批注。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作文:
在你的生活中,你曾遇到过怎样的眼神?那留在你记忆深处的眼神,又曾怎样长久地拨动着你的心弦?
请以“记忆深处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答案:5-5、
答案:5-6、
答案:5-7、
答案:5-8、
考点:
解析:
三、中国名著 (共1题;共7分)
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0分)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
考点:
解析:
答案:9-1、答案:9-2、答案:9-3、答案:9-4、考点:
解析: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答案:10-1、
答案:10-2、
答案:10-3、
考点:
解析:
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答案:11-1、
答案:11-2、
考点:
解析: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2-1、
考点: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