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行政管理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
毕业论文评审表
姓名教育层次
学号分校
专业教学点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行政管理体制运用于各个层次与领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民主化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也可称为行政体制,是指国家为推行政务所建立的管理体制,是行政权责划分、行政组织结构、行政制度与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简要地说,就是政府的权责结构及其运行方式。

行政管理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以经济体制为基础,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一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
1)以行政职权大小分类,行政组织可分为统率机关、被统帅机关两类。

(2)在被统帅机关内部,又可按照业务性质分为业务机关与辅助机关。

在业务机关内部又可分为综合性管理机关、专门管理机关。

(3)以行政活动程序分类,行政组织可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咨询机关、信息机关、监察机关五类。

(4)以组织结构模式分类,可分为传统领导模式、现代领导模式、集权直线模式、分权扁平模式、多向沟通模式五类。

(5)以行政层级分类,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两类。

(6)以设置的久暂分类,可分为常设机关、临时机关两种类。

(7)以行政组织的特殊性分类,除普遍性机关外,还有三类特殊性质的机关:派出机关、分支机关、合署办公机关。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一、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迈出重大步伐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一)我国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民主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业已取得重大成果。

邓小平早在1980年8 月就指出: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 [1] 他把经济管理民主化作为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行我国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在对以往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深刻和痛苦的反思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对新中国迅速恢复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建立起新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体系,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严重弊端,以及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严重官僚主义作风,使企业事业乃至农村等基层组织很少有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自主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智慧和创造精神受到严重压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20年来我国先是在农村,而后在城市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开展的。

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了广大农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城市逐步实行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保证企业等基层单位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同行政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

这是中央向地方,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向农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下放权力的一场艰难的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保证地方和企业等基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经济民主权利,实现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从而充分调动了地方、企业等基层和广大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在农村和城市都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迅速提高,国家稳定安康。

20年来,我国这场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改革应当说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

(二)我国行政管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首先,我国行政管理中的重大决策,不仅在国务院系统本身需要通过民主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提交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讨论通过。

其中包括国民经济年度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等重大事项,此外,还包括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工程等。

在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的国民经济年度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问题,同样需要提交本级人大讨论通过。

其次,即使在国务院本身,各个部门需要起草一些新的行政管理制度,一般要有国务院几个部门牵头,同时还要有全国人大、中共中央以及人民团体的有关部门参加。

这些重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就是广泛发扬民主的过程,本身就是体现民主决策的精神。

(三)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参政议政活动。

按照国家法律和政府法规的规定,由各级政府依法提供渠道,使我国人民群众的参加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渠道日益增多。

一是,对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对于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决策实施等,特别是关系自己和自己所在社区利益的管理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的是自己直接向政府机关反映,有的是通过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向政府机关反映;二是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批评斗争直至诉诸法律;利用宣传舆论工具,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行为等。

三是由于政府机关纷纷采取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等现代管理制度,使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宽广起来,也更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四)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

邓小平指出: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

”[4] 我国基层民主管理,从80年代初期已开始形成比较稳定和较有民主管理权力的制度,而后一直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

1997年9月12 日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我国在农村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村民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

在城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根据国家《企业法》的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包括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企业和车间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单位领导人,民主决策企业单位生产经营重大问题。

在城镇,认真发挥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作用。

总之,经过20年的改革,原先由政府机关代行的基层单位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管理权力,现在已经移交给基层单位自己行使。

换言之,国家已经将基层的自主权交给基层单位及其职工群众行使。

(五)政府机构经过了四次改革。

精简机构是保证实现行政管理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化的组织基础。

20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机构正在形成。

邓小平把权力下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把精简机构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内容,他说:“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机构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只有精简机构,才能够使中央向地方、政府向企业事业等基层和劳动者群众下放的权力真正落实,经济管理民主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20年来我国加快了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

四次机构改革共同的基本原因,都是因为中央权力过分集中,各级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以及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等问题。

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四次机构改革促进了政府机构不断精简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交给企业,把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机关包揽逐步转交给市场,把原来政府机关对企业直接行使的众多经济管理权力转交给市场,即使仍然需要政府对企业行使的权力,也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采取间接的、经济的手段为主,同时,辅助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现在已经大体形成“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调控市场”的总格局。

四次机构改革也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

据中央编办介绍,1982年机构改革,以精兵简政为原则,大幅度减少了政府部门的数量,以及政府部门内部司局、处、科的机构数量,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三十七大报告提出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社会各层次的行政机关单位都很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其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王凤彬,李东,管理学。

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韩友岚,MBA管理学方法与艺术。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德】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

陈小悦,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理查德。

L 达芙特。

管理学。

5版。

韩经纶,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杨文士,焦淑斌,张雁,等,管理学原理。

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