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开学考试卷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00分
一、课内基础(共18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今君乃亡赵走燕追亡逐北
B. 引赵使者蔺相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C. 乃还,须发尽白不知东方之既白
D. 施关发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吾得兄事之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屈节辱命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⑤空以身膏草野⑥外连衡而斗诸侯⑦羝乳乃得归⑧晋军函陵⑨且庸人尚羞之⑩妙尽璇机之正
A. ①/②/③⑤⑥⑨/④⑦⑧/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⑩/⑨
D. ①/②/③⑤⑥/④⑦⑧/⑨/⑩
3. 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①金就砺则利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君子生非异也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⑧
C.②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⑥⑦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2分)
①请指示王②廉颇宣言曰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④朝夕遣人候问武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⑥武等实在⑦卧起操持⑧常从容淡静⑨衡下车⑩合盖隆起
A. ①②③⑤⑦
B. ②⑥⑧⑨⑩
C. ①⑥⑦⑨⑩
D. ②③④⑤⑦
5. 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⑤何以汝为见⑥皆为陛下所成就⑦拜送书于廷⑧非汉所望也
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 ①⑤/②/③⑥⑨/④⑦/⑧⑩
B. ①⑤⑧/②/③⑥/④⑦⑨/⑩
C. ①⑤/②/③⑥/④⑦/⑧⑨⑩
D. ①⑤⑧/②/③⑨/④⑥⑦/⑩
6.默写名句(8分)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
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课文《逍遥游》片段,完成7—9题。
(10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
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
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控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我决起而飞决:疾速的样子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适合则芥为之舟芥:芥草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而后乃今培风培:凭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坳:凹陷不平
8.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水浅而舟大也
C.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南冥者,天池也
9.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分)(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2分)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
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
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
使者荐之,通判晋州。
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辨其诬,抵告者罪。
宁
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守将不服,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
召为三
司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
未行,会河北乏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工部郎中,不增赋于民而用足。
还,为枢密直学士,求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
兼判吏
部流内铨。
选补科格① 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出缩为奸。
衍既视事,即敕吏
函铨② 法,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
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
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
数月,声动京师。
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
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宝元二年,迁刑
部侍郎、复知永兴军。
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吏因缘为奸。
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
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
比他州费,省钱过半。
召还,权知开封府,权近闻衍名,莫
敢干以私。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
衍曰:“二国
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
”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
仲淹尝父行事衍,
衍不以为恨。
衍清介不殖私产,既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
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
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
卒,年八十。
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
(节选自《宋史•杜衍传》)
【注】①科格:规章。
②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
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B. 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
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C. 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
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D. 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
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总发,即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之年,与“总角”之意有所不同。
B.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执掌全国土地、户籍、科举、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宜,
其长官为户部尚书。
C. 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
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与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
使驱将惜不得”中的“宫使”意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杜衍公正执法,善于断案。
高继升被诬反叛而被逮捕治罪,关押了很久也没有被
处决,幸亏杜衍及时辨明冤案,且将诬告者绳之以法。
B. 杜衍为政有方,体恤百姓。
任工部郎中时,他不向百姓增加赋税而保证财用充足;宝元二年,朝廷大举用兵,他想方设法减轻百姓的兵役之苦。
C. 杜衍工作严谨,待人宽容。
任吏部流内铨时,他察觉到下属官吏借机为奸,于是
在公事上尽职尽责且亲力亲为;范仲淹因战事与其观点不同而诋毁他,他也不在意。
D. 杜衍清廉正直,不谋私利。
他身居高位,但周围的人畏其清廉不敢以私情请托;
他自己也不营谋私产,退职后居住环境十分简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3分)
(2)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
(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6分)
寄李儋元锡①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②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③,邑有流亡④愧俸钱⑤。
闻道欲来相问讯⑥,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
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②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低沉暗淡。
一作“忽忽”。
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④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
百姓流亡。
⑤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⑥问讯:探望。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
B.“花开又一年”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C.韦诗叙述了友人对自己的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D.韦诗为近体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15.“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
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貂皮大衣
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
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 25 年来所
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
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
而
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
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
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
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
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
她随便地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
阿曼达尽领了风骚。
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
每晚就寝前,她都要
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
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
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待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
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
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
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
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
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
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
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
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
她偶
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
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
衣已经恨之入骨了。
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
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
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
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
主意。
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
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
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
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
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
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
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
一切都安排好了。
”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
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
我们会付钱的。
” 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
济无事。
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述顺序,使得情节的展开紧凑而
有条理,这也便于读者接受理解。
B. 小说以“貂皮大衣”作为标题,点明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展现的“拜
金主义”思想也在其映衬下变得形象可感。
C. 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
由于那一笔意外的遗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
D. 小说最后划线句形象地刻画了阿曼达作茧自缚的处境,同时也一语双关,道出了
人被物所奴役囚禁的社会现象。
17. 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分)
18. 小说的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9日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中朝经贸合作时说,作为
一个原则,中朝作为两个邻国保持正常贸易关系是无可厚非的。
②三星Note7手机爆炸原因依然扑朔迷离,洗衣机炸裂事故风波再起。
美国已发生
730起洗衣机顶盖炸裂事故,9人因此受伤。
③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
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④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经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运动员顺
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⑤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相待。
⑥以色列科学家阿迪斯特恩教授表示,量子技术正方兴未艾,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
迈出了重要一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A. ①②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 评价一场展览的成功,很重要一条标准就是到底与参观者互动如何;这两次展览
的知晓度不高,而且经典原作不足,效果不是很理想。
B. 在“雪龙”号进入北极圈后,科考队将在楚科奇海进行综合调查,回收一套沉积
物捕获器,并完成4~6个冰站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任务。
C. 作为曾经的大唐古都,西安也就是历史上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可说堪称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之地。
D. 最近十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连笑这样的实力强劲的年轻棋手,帮助中国
围棋在国际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老大地位。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观赏名胜古迹时,人们常会沉浸于历史并发出种种感慨;阅读史传作品时,人们常会
含咀吟诵并抒发个人感受。
赏景和读文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①针对不同赏景者面对同一景物时的不同心态
②从赏景来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③而即使读同一文本
④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论断
⑤个人的感受自然也有不同
⑥因读者的人生际遇、现实处境有不同,特别是个性心理有差异
A.③⑥⑤②①④
B.②①④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③⑤⑥②①④
五、作文(4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
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对此,有人说,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年轻人兴趣广泛,有从事
多重职业的技能;二是他们也有生活压力,多一份职业就多一份收入;有人反对,现在不
少企事业单位是不愿意员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职业,如果让领导知道,被炒鱿鱼都不无可能。
用人单位认为,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单位是不会干涉的;专家认为,选择多重职业
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性,同时,还能扩大社交圈。
请根据材料,从你自己的认识角度,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新高二开学考答案
语文
二、课内基础(共18分)
1.C (2分)解析: A项,亡:动词,逃跑/亡:名词,逃跑的士兵;B项,引:动词,延请/引:动词,拿起;C项,白:动词,变白、变亮/白:动词,变白、变亮;D项,发:动词,拨动/发:动词,打开。
2.D (2分)解析:①兄:名作状,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②严:形作动,译为“尊敬”;③屈、辱:使动用法,译为“使屈身、使受辱”;④舍:名作动,译为“安置
住宿”;⑤膏:使动用法,译为“使肥沃”;⑥斗:使动用法,译为“使争斗”;⑦乳:
名作动,译为“生小羊”;⑧军:名作动,译为“驻军”;⑨羞:意动用法,译为“感到
羞耻”;⑩正:形作名,译为“正确的道理”。
故选D。
3.C(2分)
4.A (2分)解析: (①指示:古义是指点给……看;今义是上对下指导,命令。
②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
宣传号召的文告。
③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丈人:古义指长辈,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的别称。
⑥实在:古义指确实存在;今
义指诚实,老实。
⑦操持:古义指拿着;今义指料理,办理,筹划筹办。
⑧从容:古义指
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指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⑨下车:古义指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
车上下来。
故选A。
)
5. A (2分)解析:①宾语前置句②定语后置句③被动句④状语后置句⑤宾语前置句
⑥被动句⑦状语后置句⑧判断句⑨被动句⑩判断句
6. (8分)(1) 知来者之可追(2) 烟光凝而暮山紫(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8分)
7. B (2分)解析:适:去,往
8. C (2分)解析:(A它的,代词/表选择,是……还是……B表修饰/表转折C
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助词,可译为……的/表判断。
)
9.(1)当大鹏鸟飞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旋风盘旋直
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
(3分)
(2)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然后才图谋飞往南方。
(3分)
10. C (2分)解析: (2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
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
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方略”不是一个词语,“略”是“巡视”的意思,和“捕”连用,不要断开;“尸二”古代表数字的固定用法。
11. B (2分) 解析:“科举”为礼部主管,而非户部。
12. A (2分) 题中A项,“关押了很久也没有被处决”错误,原文意为关押后很长
时间案件没有得到判决。
13.(1)宁化驻军将领审讯将人定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复审后予以改正。
((3分,鞫:审讯;覆:复审;正:改正;三点各1分)
(2)杜衍筹划计算,衡量道里的远近,放宽他们的期限,使百姓能够依次运送至官府。
(3分,区处:筹划;量:衡量;次第:依次。
三点各1分)
参考译文: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
父亲杜遂良,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
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
行节操,特别好学。
考中进士甲科,补任扬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平遥
县知县。
朝廷使者推荐他,任晋州通判。
高继升任石州知州,有人举报说高继升勾结外族
策划变乱,将其逮捕拘囚治罪,久不判决,杜衍辨明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将诬告者治罪。
宁化驻军将领审讯将人定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复审后予以改正。
守将不服,上诉
朝廷,诏令处理案件,果然罪不当死。
奉召任三司户部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担任江
陵府知府。
未到任,恰遇河北军费缺乏,转为都转运使,升为工部郎中,不向老百姓增收
赋税而财用充足。
回京,任枢密直学士,求出京担任地方官,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掌管
天雄军。
兼任吏部流内铨。
选任补任官员的条律繁多冗长,主判官不能全部阅览,属吏多
接受贿赂,增减条规造假作奸。
杜衍任职后,就命令属吏把铨选法规条文都装在匣子里,
杜衍尽力阅览,将铨法的本末曲折全部了解清楚了。
第二天,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
自在本署听取执行文书,选举之事全部亲自决定,因此这样属吏就不能谋奸取利。
过了数月,名声震动京师。
有百姓的妻子失踪了,杜衍设法巡捕,很快就抓获了杀人的贼人,挖
掘出所埋的尸体,一并发现贼人所杀的另外两具妇人尸体,秦地人大惊。
之后任职并州,
元昊反叛,因太原是交通要道,就加授杜衍为龙图阁学士。
宝元二年,升任刑部侍郎、复
知永兴军。
这时朝廷正大举用兵,老百姓对征发兵役感到痛苦,官吏因此为奸。
杜衍筹划
计算,衡量道里的远近,放宽他们的期限,使百姓得以依次运送至官府。
与其他各州运兵
的费用相比,要节省一半以上。
回到京师,暂代开封府知府,权贵近臣久闻杜衍的名声,
都不敢以私情相求。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外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想自己率兵出战。
杜衍说:“两国正在交战,按形势一定不会进犯,我们不可轻易出兵。
”范仲淹在仁
宗面前争论,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急切。
范仲淹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不
因此而忌恨他。
杜衍清廉正直不营谋私产,退职后,寄寓南都共十年,府第居室简陋,只
有数十间,他居住在那却很自足。
他善于写诗,正书、行书、草书都有章法。
病重,仁宗
派遣中使赐药,带着太医前去看望,没有来得及。
去世,终年八十岁。
追赠司徒兼侍中,
谥号正献。
14.C(2分)
15. (4分)答案示例: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
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2分)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
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8分)
16. C (2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C项,“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
的主题思想”说法错误,“金钱是万恶之源”并非是本文的主题,本文所表现的是对于人
性虚荣和贪婪的批判。
故选C。
17. (3分)①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却又虚伪贪婪,最终被奢华(或
财富)所累的女性的形象。
(概括2分)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
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想要以欺骗的
方式获得全额赔偿,最后千方百计还是落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下场。
(分析1分)
18. (3分)(1)在情节上,阿曼达仍获赔一件貂皮大衣作为结局暗合了上文“貂皮降价”的伏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在人物形象上,阿曼达最后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她为物所累,无法摆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在主题上,
阿曼达最终无法实现其获赔全款的如意算盘,并且以近乎荒诞的结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