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某某,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某某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导语设计二:
曹操,在正史的记载中,他颇受赞誉;在戏台上,他固定化为奸臣;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面貌要复杂得多,常常让人捉摸不透。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去找找答案吧!
二、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某某某某人,一说钱塘(今某某某某)或庐陵(今某某某某)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X 反曹倾向,使曹操和X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X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某某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某某,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庖(páo)鸡肋(lēi)惇(dūn)禀(bǐnɡ)
主簿(bù)辕(yuán)丞(chénɡ)相恃(shì)
放旷(kuànɡ)匙(chí)褒(bāo)贬(biǎn)
寝(qǐn)佯(yánɡ)簏(lù)迳(jìnɡ)
伺(sì)谮(zèn)邺(yè)城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麾(huī)阜(fù)拈(niān)弓绰(chāo)
2.让学生用“恃才放旷”造句
提问:同学们在准备复述故事时有没有不理解或看不懂的地方,有,请你把这样的字词句找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可能不理解的有:
适疱官进鸡汤(刚好)以今夜号令(凭借)
汝怎敢造言(制造谣言)数犯曹操之忌(多次)
命厚葬之(指葬礼隆重)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头)
丕如其言(按……去做)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就……)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常常)方忆杨修之言(才)
为首大将乃魏延也。
(是)魏延诈败而走(跑)
三、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①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修卖弄聪明:破字――忌;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吴质事件――愈恶;教植出门――怒;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②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
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
三、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完成小小评论文《我看杨修之死》,字数控制在2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