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制作的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评《舌尖上的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书评中国酿造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
—
—评《舌尖上的中国》
■吴伟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和物产资源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牵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也是极其丰富的。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所孕育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且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性间的人口迁徙推进下,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进一步交融传播,在此基础上又分化形成新的且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即地域饮食文化在新的地方扎根,循着当地社会风尚的肌理形成内在的发展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发展出自成一脉的饮食文化支系。
近年来,国内影视艺术对饮食文化的发掘形成一股热潮,以两档收视率颇高的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为代表,掀起了一股探寻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影视热。
这两档节目以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为佳切入点,再现传统美食的烹饪制作过程,深挖美食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
由马明博、肖瑶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一书,收录了梁实秋、周作人、汪曾祺等文化名人的美食散文,以此呈现各地特色美食的同时,揭示了美食背后所蕴含的乡愁与地域特色文化,让读者享受一次精神上的美食之旅与文化大餐。
独立成章的散文化文本,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看,亦可成为美食纪录片的剧本材料,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特色。
一、从名家视角看美食,可挖掘多样视点
现阶段的美食影视作品大多为以美食为主的纪录片,片中以简单再现美食制作、烹饪过程为主,以大段旁白解说承担内容解读、与观众互动等具体任务。
这样的成片,好处是能够完整、详细地解析美食制作、烹饪过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地域风貌,成片较为精美,给人予视觉上的冲击和味蕾上的冲击。
但此类记录片在内容呈现形式还是过于单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内容虽涉及地域部分风土人情,但由于缺乏中心化的刻画对象,内容衔接性较差,过于散漫,每一集的拍摄方式大同小异,难免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但本书从文化名家视角去谈论美食,则必然关联到文学名家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美学素养、饮食爱好、趣味故事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以一个特定文化阶层群体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饮食偏好、审美,无疑更具针对性和代表性。
若拍成纪录片,则可以从更丰富的视角进行挖掘,形成更丰富的内容层次,势必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名家谈美食"若制成一档纪录片,观众可从更广域视角思考名家作品、品性与美食偏好的关系,这种微妙的关系单从文学作品或饮食习惯中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将两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洞若幽微探明这种关系。
二、章节主题鲜明、层次清晰,便于以影视化表现
本书对所论述的美食进行了“文化性”归类命名,体现出浓厚的名家气质。
全书共划分为七个部分,分别被命名为大味至简、千人千面、清白传家、饕餐江山、零碎时光、鱼羊之鲜、四季味道。
其中,“大味至简”一章主要谈论时令蔬鲜;“千人千面”这个取名甚妙,主要介绍的是包子、馄饨、面条、饺子等面食,这里千人千面的说法既可理解为面食强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制成各种食物,亦可从旁表明不同人对各种面食的偏好和评价,或许还能理解为手艺不一样的厨师做出来的面食品质也是不一样,解读面丰富;“清白传家”主要谈论各类豆制品美食;“饕餐江山”的意趣指向也可从名称中探寻一二,饕餐为古代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猛兽,既是猛兽,食物必然是荤腥,此章则主要谈论了佛跳墙、东坡肉等各种有名的肉食硬菜;“零碎时光”主要谈论各种打发时间的零嘴小吃;“鱼羊之鲜”较好理解,即包含以各种手法烹饪的鱼羊美食;“四季味道”以传统节日为载体,阐述各种节庆日的美食。
将美食如此分类,既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又突出了表现主题,对于一般以集、季等形式表现的影视作品来说,这种分类形成了很自然的主题区分,对于取景拍摄和安排人物出场秩序较为方便。
三、散文化文本,语言温暖雅致,有利于丰富剧本文化内涵
本书是收纳多篇文化名家美食散文的集合本,编者用富有画面感的温暖文字演绎烹饪美食的场面,或以回忆的写法追溯脑海中魂牵梦萦的美食,语言精巧雅致,又不至于难以理解。
从记录片剧本改编的角度看,这种雅致的语言能够为剧本台词加分不少。
散文以情动人,美食散文则兼顾温暖乡情的渲染和浓郁美食氛围的营造,散文家笔下描摹的故乡能够为纪录片多角度呈现美食与地域风俗融合提供便利,配合富有冲击力的
语言,能够让观众的视、听、
感等多个感官形成联动,呈现
具有美食冲击感、温情渲染力
和迷人地域风情的视听享受。
有了优秀的剧本支撑,拍摄的
美食纪录片甚至能够跨越时空
界限,充分调动观众的味觉,
让观众隔空体验到食物的色香
味。
本书提供了散文化语言,
内容既独立成章又在同一个主
题下连贯互动,节奏拿捏到位,
正好符合纪录片这种不过分讲
究台词的连贯性和故事性的影
片。
因此,无论从语言,还是从镜头画面的角度来看,以此书进行影视化改编,都具有相当的潜力。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典神话动画形象的传统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SJD760056)阶段性成果之一
经典文字经典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