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热点押题素材:助人与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2届高考热点押题素材(二)
助人与回报
【素材直击】
《吕氏春秋》记载了两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来。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给子路一头牛,以表谢意。
子路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很昂贵,于是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子路不应接受别人的感谢,这不是高尚的君子行为。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子路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地接受。
也许该国就会有更多的人舍己助人了。
”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
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却没有去国库中报销。
大家由此称赞子贡是君子,而孔子说:“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人们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你个人的事情。
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因为害怕和你的高尚行为对照后显得自己很小人)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高考资源网
素材解读
救人和赎人都是帮助别人的好事。
做好事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了好事只成就自己的高尚显然不及让更多人去帮助他人来的更有价值,我们必须在人性的基础上去思考问题深处的意义。
关键词品德智慧高尚与卑微辩证看问题
托尔斯泰的翅膀
素材直击
一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婿去看望岳父,只见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地望着窗外,便问岳父在看什么。
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在看大树枝上的乌鸦,现在这只乌鸦就是我的老师。
”
女婿听了,感到不甚理解。
托尔斯泰解释说:“因为它教会我如何生活。
”
托尔斯泰顿了顿,接着说:“今天早晨,我心情特别沉重,我为我们家庭的不和睦而难过。
我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理想,处境困难,连出路都没有了。
我来到窗边,开始思考:该怎么办?我望着窗外,突然看见了这只乌鸦:它飞到树枝上,开始走动起来,当它走到枝头,面临危险时,便将翅膀一张,向上飞起。
我头脑中马上闪现出一个念头,我不是也应该像乌鸦那样吗?当生活不如意、处境很困难时,也应该向上飞。
我设想我在向上飞起,飞越所有使我苦恼、使我难过的事情,心里就觉得平静、舒服多了。
”
“我劝所有的人都要想到自己的翅膀,要向上高飞。
”托尔斯泰继续说,“有的小人物有时看来完全缺乏意志力,一事无成,可是一旦时机来到,他突然建树了大的功绩。
这就是他的翅膀的作用、翅膀的力量。
”
素材解读
“我要飞得更高”。
面对困境,有些人会把它视为包袱,在苦难中逐渐消沉下去,甚至毁灭;有些人则把困境视作财富,在对苦难的不断反思中振作精神,昂首阔步搏击人生,成为生活的强者。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向上飞吧!超越了苦恼,即使是再卑微的生命,也会创造出惊世的奇迹。
高考资源网
关键词超越自我意志
眼界
【素材直击】
有一位非洲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回来后,别人问那里的情形怎样。
酋长想了想,回答:“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连小孩子也在说。
”
酋长说得并没有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翱翔万里,看到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金龟子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
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
站得高,看得远,是民间对于豪杰人物的赞誉。
事实上,豪杰人物即使逼仄于别人的屋檐之下,心胸照样怀抱天下。
刘备种菜的时候,不是被曹丞相窥破了英雄真相吗?
有一次,哲学家池田大作问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时间和地点,您会选择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出?汤因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汇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汇聚并扩散到全球,亲历其间,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
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注于历史的苍茫之处。
斯诺问毛泽东,如果您卸去领袖重任,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骑马沿黄河流域考察。
毛泽东为祖国兴衰奔走,但内心深处仍有诗人情愫,蹈李白步履,观黄龙东去,谋划天下利害。
他的眼界广阔、深远,又具有潇洒风采。
有眼界的人,成功的几率更大。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
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看一个人,不妨先了解他的眼界。
素材解读
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广度。
一个人眼光的高低决定了其对事物的判断水准,也决定了其命运走向。
眼光高的人,一定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契合点位。
而眼光低的人,见识浅陋,一叶便可障目,片云便可遮天,其一生只能庸庸碌碌,一事难成。
高考资源网
关键词眼界高低价值取向成功
遍地丛生的碎屑
我有一个抽屉,装满了生活中疼痛的碎片。
第一次和爱人看电影时的电影票,爱情转身的时候我最后一次送她离去的站台票,被撕碎的结婚照片,一张表情麻木的下岗通知,一些善意的忠告和安慰,一些委婉的拒绝……
我的抽屉是一生的积蓄:我支离破碎的生命,岁月的补丁,时间的残章断句。
抽屉没有锁,因为锁不住那些誓言的鸽子,只能锁住一些疼痛的碎片,一些被肢解了的幸福。
高考资源网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把自己拆离,要分好几块给不同的人,所以,人往往是千疮百孔的。
总有一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总有一些怅然若失的疼痛。
在我们生命的底页上,铺满了忧伤的碎片。
人生下来就伴着哭声,注定要经历疼痛的碎片。
那些碎片,让生命变得无比厚重。
每天都要撕下一张日历,提醒我们过去的日子不在了,成为碎片飘远了。
每个人的最后,也终将成为碎片。
自己的碎片,别人记忆里的碎片,历史的碎片。
就这样,所有的早晨都是撕掉昨天换来的,所有的黄昏都是夕阳悲壮地撞破额头送走的,无数疼痛的碎片填充了人的一生,璀璨了生命的夜空。
把那些碎片垫在脚下,会铺出一条朝圣的路;把那些碎片挂在胸前,会串成一串祈祷的佛珠。
有时候,人生就像拼图游戏,每一小块图片都不会重复,你必须一块一块不怕麻烦地拼起来,最后才能看到整幅风景。
这就是生活。
它总是不断地,把那些美好的东西打碎。
然后又不断地,把碎片们重新组合起来。
【感悟】
梦想总是与疼痛相连的,有疼痛才有梦想实现的可能。
人生之路有很多岔路口,当我们分心去看,分身去探索的时候,一条完整的路线就破碎了。
沿途的风景不会总在一个镜框里,但我们可以用心把它拼起来,重拾过往的美好。
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生这幅完整的图片是由不同的碎片拼成的。
街头励志大叔:昔日“永久”副总修自行车
【素材直击】
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路附近的一个公厕旁,有一个50多岁的修车人,他曾经是20年前我国自行车企业的龙头——永久自行车厂的副总,他叫刘传。
1987年,他在上海总部负责销售,1992年,被提拔当上了副厂长,后来因企业亏损下岗。
刘传下岗后,开了家具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几十年攒下的积蓄化为乌有,并欠下40多万元债务。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甚至想到了自杀。
在家里躲了一个多月后,他意识到自己是个男人,必须担当起养家的责任!于是,他决定去外面找工作。
然而,没有文凭,且已经50多岁,根本没有单位愿意要他。
不得已,他去街头摆摊修理自行车。
他凭借当年学得的精湛技术,修车如鱼得水,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同时,他还学会了修理电动车、摩托车,保养运动赛车,靠自己的双手和精湛的技术偿还了债务,走出了困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素材解读】
从知名企业的堂堂副总,到街头不起眼的自行车修理工,这巨大的人生反差,很多人都无法适应,但刘传坚持了下来。
他在人生转轨的过程中,坦然面对坎坷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正视现实,摆正心态,抛弃过去的光环,放下曾经的荣耀,勇敢地从头再来,有着能屈能伸的铮铮风骨。
他在走投无路时,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挣钱,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铺路,这种朴实的精神令人敬佩。
职业没有贵贱尊贵之分,不必羡慕副总的荣耀,也不要以为街头修车多么卑微,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要是用双手在劳动,都值得尊重。
【关键词】
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位置与价值能屈能伸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双手创造价值
孟非:苦涩而丰厚的打工岁月
【素材直击】
近年,江苏卫视节目主持人孟非的人气急速上升,很多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孟非现象”。
而成名前的孟非,只是一个底层打工者。
做搬运工,月薪200元。
做印刷工人,月薪300元,但可以免费看报纸。
休息时,他就看报纸,写日记。
后来, 他去江苏电视台做临时工,任劳任怨,苦活累活无所不干。
拿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后,他有了新的目标,要做一名记者!他总是抢着扛摄像机,利用这种机会学习如何采访、如何操作摄像机。
他的日记也从“记事”变成记载每天学到的新知识,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向记者们打听。
就这样,孟非一点点积少成多,慢慢对记者工作由陌生到了解。
1996年8月,孟非向领导毛遂自荐,参与拍摄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就是这个“临时工”担任总摄影的专题片,在全国荣获二等奖!孟非从此变成正式的记者。
他主持的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和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也成了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电视主持人之一。
【素材解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孟非的成功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他在底层打工时,不自怨自艾,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为以后的成功积累了经验和财富,由此可见,底层打工的岁月,虽然苦涩,却是丰厚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淀。
孟非在打工之余,从来不忘记读书,写日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学习、充电成了他人生的常态,终于使他厚积薄发,让他的拍摄、主持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这又应了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美丽人生。
”孟非是一个不甘平庸、不甘落后的人,他永远有追求的目标,有了新的目标就会激发更大的潜力,为了达成目标不停地努力奋斗,敢于追求梦想,也是孟非给予人们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
知识改变命运厚积薄发敢于追求梦想人生目标付出才能成功
中国的一张新名片——回眸中国
航天“黄金年”
2011年,中国航天产品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这一年,中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是迄今中国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
6月9日,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在持续绕月9个多月并圆满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飞离月球,奔向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开启深空探测的新篇章。
11月3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而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成功发射3颗北斗导航卫星,已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201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黄金年”,航天也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热点回眸
【回眸一】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全长10.4米,重8.5吨,最大直径3.35米。
与以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增加了许多,达15立方米,能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
【素材解读】
1.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每一个质的飞跃都必须经过量的积累。
“天宫一号”的发射是中国航天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后期的研发与创新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2.进取。
凭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中国航天人仅用19年的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
这种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推向新的高度。
3.奉献。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绩确实令人自豪,这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人的艰苦努力与默默奉献。
为了实现科技的突破,超越人类的梦想,中国航天人勤恳踏实,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
高考资源网
【回眸二】神州八号
“神八”为改进型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
“神八”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将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11月16日18时30分,“神八”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神八”虽然不载人,任务量却增加了,工作标准也提高了。
一是应急待命时间增加:“神六”在轨运行了5天,“神七”在轨运行了3天,“神八”在轨运行17天;二是搜索回收区域扩大;三是搜索回收时间缩短了:“神七”回收时的搜索时间为6小时,现在缩短到2.5小时。
【素材解读】
1.探索。
每一步探索,都充满了激情与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
但是,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种探索是正确的、科学的。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中国航空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神舟”系列的横空出世,更使国人信心大增。
在科研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敢于奋进,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民族。
2.梦想。
梦想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动力,有了梦想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太空抱有梦想,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闹天宫等。
你可知道,太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神八”的发射成功给人们带来喜悦与期待,让“太空梦”再一次变成现实。
其实,“太空行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交会对接”也只是个过程,建设空间站才是更大的梦想。
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3.质量。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只有质量过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神八”的600多套设备中,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变化。
其中,新研设备约占15%。
而且,发射“神八”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以保证本次发射成功。
【回眸三】迈向空间站时代
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
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空间站是当今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性产物,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
作为探索太空和发展科技的全新平台,能够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的空间站,不仅可供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和生活,而且可以提供地球上所不具备的高位置、高真空、微重力环境,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和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按计划,中国将在2012年通过“神舟九号”、“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和航天员的参与,进一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到2020年前后,将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高考资源网
距中国建造空间站还有8年。
虽然尚有一系列相关技术等待中国科学家突破,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无疑已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材解读】
1.事业。
这是中国航天工程迈出的新的一步。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交会对接的成功,使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造成为可能,其意义不可估量。
2.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今世界,科技创造层出不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一国之兴需要创新,创新是革命!有人用两个字评价乔布斯,那就是“创新”。
创新不仅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也带入了太空时代。
3.信心。
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难题。
不管以后出现多么大的困难,中国航天人都会信心满怀地面对。
从昨天到今天,从今天到明天,中国航天事业在“信念、执著、钻研、创新”中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背后故事
上千条测控指令,数以万计的测控数据,复杂多变的轨道控制……在“神八”上天之前,北京飞控中心一大批测控专家,夜以继日,为交会对接呕心沥血。
稳坐不动消食靠药
总调度乔宗涛的抽屉里,长年放着两种药——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
每天,乔宗涛都要用响亮的嗓音和海内外测控站点及相关单位对话,咽喉片便是他保持嗓音的常用之物。
健胃消食片则是这一久坐不动岗位的必备药。
乔宗涛说:“吃一顿饭要吃得很饱,因为不知道吃下一顿饭要到什么时候。
久坐不动,是因为我不能随便站起来——总调度一站起来,大家会以为出了什么故障。
”
【素材解读】
每一份工作都要付出艰辛,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
从早上坐到晚上,从国内联系到国外,乔宗涛日复一日“调度”着。
他用嗓音与外界对接,他用久坐告诉别人“一切都很正常”。
在这期间,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陪伴着他,让他的生命在那个小小的角落里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支张小床办公室为家
接到“神八”的任务后,软件室年轻的工程师张伟立刻在办公室支上一张床。
“没的说,以办公室为家的日子又来了。
”无数个栖留在办公室的夜晚,换来的是飞控大厅逼真的三维动画。
负责可视化的张伟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啃”下了十几本轨道运算、图形学、建模知识等专业书籍。
为确保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硬件平台的稳定可靠,中心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指控室研究员王霞带领技术人员天天蹲在机房,配置网络环境、搭建测试平台、编写参数文件……和王霞一样,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没有休息日的生活。
王霞说:“有人笑称我们的工作状态是‘5+2’和‘白加黑’。
只要我们多一分责任,系统和设备就少一分隐患。
”
【素材解读】
在成功的背后,有汗水、有泪水、有苦水……科研人员以办公室为家,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献给了这份伟大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科研工作虽然枯燥乏味、要求严谨,在这群人看来却充满了乐趣。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脚踏实地和兢兢业业,才保证了“神八”的顺利升天,才描绘出新的太空蓝图。
30小时排除“地雷”
汪广洪负责“神八”任务故障预案制订工作,这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博士曾亲历过“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
与以往相比,这次任务首次涉及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情况更为复杂,仅故障处置预案就做了200多个。
对汪广洪来说,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
“问题就像一个个埋藏的‘地雷’,如果不及时排除,踩上哪一个可能都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在协同工作演练中,“神八”模拟器出现了
问题。
作为“飞模”的主要负责人,汪广洪对9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进行测试查找问题。
30个小时后,汪广洪终于排除了“地雷”。
【素材解读】
从大漠戈壁到京郊城外,从测试厂房到远洋船舱,有很多像汪广洪这样的航天人,夜以继日,辛勤工作。
为了不给工作留下盲区,汪广洪不放过任何一个死点,这种爱岗敬业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令人感动。
高考资源网
幕后英雄
张文海:奔跑在科研的路上
现任“多型号长征火箭”行政指挥的张文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在设计、计划、质量、生产、管理等七个不同岗位工作过。
近年来,他身先士卒,直面挑战,勤勉奉献,带领的科研生产队伍,得到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许。
2011年,“天宫一号”出厂测试时,发生咬死现象。
以往这种情况都做报废隔离处理,这将拖延交付时间。
面对压力,张文海迅速理清思路,安排解决方案,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邀请特级技师现场排除故障。
2011年除夕的前一天,他们终于圆满解决了问题。
张文海认为,行政指挥就是“大管家”,有效沟通是理解和支持的前提。
2010年5月,他带领18所型号队伍全面解读交会对接专题任务,并经多次沟通后,进一步明确了产品交付进度。
他用超前的思维、周密的部署,高效指挥型号科研生产的各个流程,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正常运转。
平时,张文海总是在型号研制之初,走访机加、装配、调试等各环节的现场,听取师傅们的意见,摸索影响交付和质量保证的短线环节,并在第一时间策划解决方案。
这样既缓解了以往大量人力配合试验的情况,又缩短了产品交付的周期。
工作中,张文海大胆创新,一改型号调度会上现场了解、现场督办的方式,坚持在开型号调度会之前,深入一线了解科研生产的进展情况,综合考虑进度要求和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策划,确保了调度的内容有预见性、全面且有条理。
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身为行政指挥的他,“忙”是他工作的常态。
产品评审、生产协调、出差归零、外协沟通、总装试验等都需要他全盘掌控。
平时很难在办公桌前看到他的身影,他不是奔走于各个办公室,就是忙碌在试验间、生产车间,默默地书写着人生。
【素材解读】
1.责任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肩负着一份责任。
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张文海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用智慧铺就人生之路,用热情投身于航天事业,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上路,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汗水浇灌每一次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责任,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责任,闪耀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光芒。
责尽心安,苦中孕乐!
2.无私奉献
奉献是人世间最动听的歌。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生活因奉献而美丽。
工作中,张文海殚精竭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他以单位为家,甚至忘记照顾家人,更没有时间丰富业余生活。
面对家人,他总有一丝愧疚;面对事业,他却信心百倍。
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让张文海充实地过着每一天。
3.大胆创新
航天工业是国防力量的支柱产业,生产航天产品更是一种荣耀。
面对高科技工种,张文海苦心钻研,大胆创新,改变思路,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文海身兼数职,严谨务实,勇挑重担,奔跑在科研的道路上。
高考资源网
未来展望
“神十”将迎来女性航天员
据报道,我国女性航天员有望乘坐“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参与执行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并入住“天宫一号”。
也就是说,在未来两年内,中国女性航天员的身影将出现在太空中。
2010年,有关部门确定了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有两朵“金花”一直备受关注,不过至今仍未露面。
这两位入选的女性航天员均来自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平均飞行时间达上千小时。
其中,来自烟台的王亚平,是一位“80后”女飞行员,她曾驾机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及多次战备演习,表现非常突出。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培养女性航天员有利于我国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及航天医学研究的发展。
女性航天员具有自身优势,有耐心,工作细致,更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等,且在太空飞行,会有寂寞感、孤独感,女航天员能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庞之浩认为,女航天员适合做一些细致的科学实验,如观察植物生长;另外,心灵手巧也适合操纵航天空间机械臂等工作,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一份力量。
【素材解读】
从“神五”到“神八”,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航天员也将由男性转为男女皆有,这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也给女性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其实,中国航天事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事业,而是全民族的事业。
让我们静待,在“神十”飞天的那一刻,女性航天员腾空而起,在太空中展示真我风采。
关键词
女航天员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