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国产谍战剧叙事策略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21.2
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
合出品的谍战剧《伪装者》以抗日战争时期云波诡谲的上海为故事叙述背景,以明氏家族中三姐弟为叙事视角塑造出多重身份的特工角色,凭借多线索叙事营造悬念和大量偶像明星的加入形成了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

一、叙事角色的塑造
对于擅长讲故事的电视剧艺术,叙事角色在剧作呈现中承担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以往谍战剧的角色塑造
偏向于扁平化、标签化和符号化的人物形象,
所呈现的人物群像非黑即白。

而在《伪装者》
的角色设定中开始突破常规的创作藩篱,不再停留于“类型化”
或者“程式性”的人物,开始朝着丰满立体的原型人物进行创作,
因此剧中出现识别度高的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综合叙事的图景。

从人物塑造的手法看,《伪装者》
中既有扁形人物明台的塑造,亦有圆形人物明楼的呈现。

明台这一人物角
色变化相对较小,以年轻活力、
性格直率、刚正不阿的个性呈现出标签化的识别度。

明台年纪较小,
行事作风相对轻率。

剧中情节安排他在前往港大求学的道路上被
王天风赏识,并带回军校经训练成为特工
“毒蝎”。

在之后的情节中,虽然屡建奇功,
但因他善良的品性,导致其做事风格总与上级命令要求不一样,
这也是他最终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原因所在。

相比明台,
明楼人物性格呈现圆形化特点。

圆形化的人物总是被赋予一种神秘与迷
人的气质,吸引观众去接近人物内心,
满足受众强烈的欲望和好奇心。

明楼一出场就给人以贵公子之感,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当他的层层身份逐渐展现出来时,
他的内心得到多元化呈现,特别是在面对国与家难以抉择这种复杂的矛盾时,这一角色变得更加立体化。

从人物派别方面看,谍战剧存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
物的塑造形式。

尤其是反面角色是戏剧力量的核心,
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反衬出优秀的正面英雄形象。

反面角色在谍战剧中会使用极端残忍的迫害手段,
打击正面的爱国人士。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
反面人物以心狠手辣、十恶不赦的形象被观众所辨识,
同时在与正面人物对抗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反衬的作用。

在国产谍战剧过往反面角色的塑造手法上偏向于丑化反面人物,但是在《伪装者》中一反常态,摒弃单一脸谱化的反面群像,而采用圆形人物的建构方式在展现反面人物心狠手辣的形象的同时,将更多的镜头深入到其真实的内心情感中,让反面人物不再是扁形的憎恶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圆形复杂个体。

《伪装者》成功塑造出汪曼春这一圆形反面人物。


为汪伪政府情报处处长的汪曼春在面对嫌疑犯时能够做到心狠手辣的处决,那血腥一幕奠定了汪曼春狠辣的
名头。

电视剧里有一幕是汪曼春在审讯明台,
那凶狠的样子让观众直冒冷汗。

但在明楼面前,
她表现得像一个恋爱中的小女生一样。

比如第一集中对师哥明楼千依
百顺,第五集中与明家大姐唇枪舌战,只因为明镜是明楼的姐姐,汪曼春不愿也无法对明镜使一些手段或者说一些狠话,结果被明镜的话伤得掉眼泪,
就是这泪让网友惊呼“女魔头也会掉眼泪”。

从网友的呼声中也可以看出汪曼春这个反面角色塑造得很是成功,
不再像以往只会耍狠的脸谱式的反面角色。

二、叙事视角的确立
叙事视角即叙事视点,是一部叙事作品进行故事讲
述的切入点,也就是采用谁的视点去讲述会形成不同的
表达效果。

由于谍战剧是对过往革命事件的讲述,
所以常见的有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多重视角。

所谓全知视角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创作者视角来进行叙事。

和全知视角不同的是,限知视角站在剧中特定的角色视角来表述故事,具有严格的角色设定和叙事角度。

限知视角按照表达的范围分为内在角度和外在角度。

内在角度立
足于剧中人物的内在情感来讲述,
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外在视角是通过剧中人物外在的言谈举止和环境进行表述,相对较为冷静客观。

《伪装者》因为具有多重叙事线索,
故而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采用限知视角的多重讲述,
增强电视剧的可看性。

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
选取剧中某一角色的视角,或者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剧中某几个角色的视角轮流来进行叙述,最终以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事件的发展
脉络为目的。

在《伪装者》中,
主要是以明楼的视角辅以王天风等其他人的视角进行叙事,
例如狩猎计划虽然是由明台进行的,但是明楼却站在全知的视点,
这种多角度的安排能使受众全面了解剧情,
并增强观看欲望。

多重视角的使用可以帮助观众多角度、全方位地观
赏故事情节,全知视角从创作者视角贴近剧中人物,
能够全面地认识剧情及角色,从宏观把控故事线索和结构。


限知视角从一个或多个人物内心去体察情感,
但由于限知视角并不能知晓事件全貌,在观众进入剧情时会伴随悬念的产生,无形中增强了谍战剧带来的神秘之感。

三、叙事悬念的设置
所谓悬念,是在叙事作品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涉及人物
命运、事件走向的未知性,给予观众一种
“悬而未决”的好
奇《伪装者》:
国产谍战剧叙事策略探析阴张

摘要:新世纪以来,谍战剧努力摆脱以往脸谱化的刻板形象,
在类型、角色、叙事等方面积极创新。

《伪装者》不负众望,在众多谍战剧中脱颖而出。

该剧凭借多元融合的叙事元素、
多重身份的人物角色、巧妙设置的情节悬念在国产谍战剧的历史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谍战剧;《伪装者》;叙事策略;叙事角色;悬念46
和疑问,从而不断跟随剧情。

悬念是叙事艺术的核心和精髓,在谍战剧中,悬念是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的叙事动力。

谍战剧自身涵盖情报、间谍、刑讯、亲情等多重元素,在每一个元素构成中均能体现出悬念感,将悬念与多重叙事时空的线索进行结合,将剧中角色推入谜团,能够极大地激发观众依据情节进行预测与推理。

由此可见,悬念设置得精彩与否是决定谍战剧是否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元素之一。

在《伪装者》中,对悬念的设置大部分使用片段式回忆镜头,对时间的原貌进行部分隐藏,形成叙事悬念,为之后的剧情进行心理期待方面的铺垫,最后在事件脉络的梳理时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事件,解开悬念。

例如在《伪装者》第九集中明镜被抓到76号,观众肯定很疑惑为什么明镜会被抓到76号,悬念由此而生。

紧接着,明镜在76号与抓到他的人争辩的时候,遇到与梁仲春一同来到76号的阿诚,阿诚呵斥抓捕人员,并问明镜怎么回事,从而引发情景再现,揭晓谜底。

在《伪装者》中还深藏着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那就是“死间计划”到底是什么?知道这个计划详细情况的人只有王天风,而明楼和阿诚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计划。

第二集中,明楼猜测明台可能被王天风加入到“死间计划”中,脸色变得很难看。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死间计划”是一个很危险的计划,其他的信息一概不知,悬念就此开始。

第八集中,明台和于曼丽从军校毕业,王天风在信纸上写下“死间计划”四个字,又使悬念在观众脑海中加深。

四、结语
谍战剧历经波折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发展至今成为电视荧屏上家喻户晓的艺术类型。

它以扣人心弦的叙事情节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观赏需求。

优秀谍战剧的叙事策略,首先离不开丰满的人物塑造,因为人物是叙事的核心,人物形象塑造得太差,会影响观众的观剧感受。

其次,选择恰当的叙事视角,会使观众更轻松地掌握剧情。

最后,精彩的悬念设置也是谍战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是谍战剧的精髓,是剧情的点睛之笔。

从谍战剧《伪装者》叙事策略的成功来看,日后的国产谍战剧会朝着饱满立体的角色塑造、多角度的叙事视角、多重谜团的悬念和多种类型元素的融合方向发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叙事策略,将谍战剧打磨成精良的类型剧种,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注入创作活力。

参考文献:
1.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59.
2.许沐岩.精神分析视域下对电视剧《伪装者》人物角色的解读[J].新闻传播,2019(23):9-11.
3.李琳.中国当代谍战剧叙事策略的变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耿迪.近十年内地谍战剧的叙事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5.王传领.从《伪装者》论当前谍战剧的探索与创新[J].艺术百家,2017(01):228-230.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听众在欣赏广播剧的时候,只有通过声音以及声音启发的想象才能完成剧情推进、情感传递、人物塑造、思想表达的过程。

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的艺术家,给听众留下一个广阔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

听众是广播剧创作者。

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声音,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

”曹禺先生的话为广播剧创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给听众留一个想象空间,启发和调动听众参与到广播剧的创作中。

但是进出这个想象空间必须要有出入口,就像风筝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必须要有一根线牵着。

这个出入口的设计,就是广播剧时空定位的选择,它要求广播剧在时间转换、场景转换、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时候,必须要有清晰的时空定位,这就是广播剧的时空特性。

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3集广播连续剧《界碑》以全国“卫国戍边英模”、防城港市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陆兰军为故事原型,讲述了陆兰军一家三代41年卫国戍边的故事,向听众展现了陆兰军一家有血有肉的家国情怀。

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听众和业界的积极评价。

一、巧设悬念,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广播的伴随性特点,决定了其听众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和分散的。

因此,广播剧的开头一般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这样可以一下子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像安静的会议室里突然传来杯子摔裂的声音,会迅速吸引参会人员的注意。

接着就是通过强化剧情冲突,巧妙设置悬念,一环紧扣一环,启发和调动听众的想象力,突破广播剧“不可视”的局限性,使剧中的事件在听众

浅谈广播剧的时空特性
——
—以广播剧《界碑》为例
阴蓝盛敏
摘要:本文以广播剧《界碑》为例,谈谈广播剧如何充分发挥语言、音响、音乐、解说等声音的相互结合作用,突破单一声音表现手段的限制,建构一个“具象”的故事场景,将听众带入广播剧特有的时空之中,让听众在欣赏广播剧时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广播剧;时空特性;想象空间;动作性
47
视听20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