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惠子相①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③,非练实④不食,非醴泉⑤不饮。

于是鸱⑥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⑦!’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注】①相:做宰相。

②鹓鶵(yuān chú):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

③止:栖息。

④练实:竹子所结的子⑤醴(lǐ)泉:甜美的泉水。

⑥鸱(chī):猫头鹰。

⑦吓:模仿猫头鹰发怒的声音。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鱼之乐也是:________
②子固非鱼也固:________
③或谓惠子曰或:________
④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4)【甲】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因惠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而挑起的。

【乙】文庄子用“鹓鶵”比喻________。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

官名,俗称太监。

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③捐:白白费掉。

(1)关于“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
的一项是()
A.背叛,违反
B.反而
C.对立
D.同“返”,返回
(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4.文言文阅读
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明〕谭元春
冈合陂陀①,木杪②之水坠于潭。

清凉③一带,坐灌④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⑤潭中,冬夏一深。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

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

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令筏先就之。

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⑥,忽复得路,登登之冈。

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⑦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

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选自《谭友夏合集》,有删改)【注释】①陂陀:倾斜。

②木杪(miǎo):树梢。

③清凉:清凉山。

④坐灌:坐落。

⑤浚:深。

⑥蒙翳:此指草木覆盖。

⑦頫(fǔ)低头。

同“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木杪之水坠于潭/能以径寸之木
B.坐灌其后/其真无马邪?
C.令筏先就之/蒙乃始就学
D.又以告茅子/以其境过清
(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
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

小贴士:阁:①存放食物的木橱柜。

②用木材架于空中的道路。

③一种小楼。

(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4)小林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

请你从内容、写法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帮他简述推荐理由。

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________ ②日光下澈 ________
③俶尔远逝________ ④悄怆幽邃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谭”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描写,说明了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C.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D.“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4)下面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选文是否相同?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②累:束缚,牵累。

③南夷:这里指永
州。

④农圃(pǔ):农田。

⑤偶似:有时好像。

⑥山林客:指隐士。

⑦榜(péng):行船。

⑧响溪石:触着溪石而发出响声。

⑨长歌:放歌。

⑩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
④鹏之背________
⑤怒而飞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文章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而上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在神奇华丽浪漫的描述中依次介绍了大鹏的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后________。

(4)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刍数斗②,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比④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注释】①啖:吃,②斗:与下文的“斛(hú)”皆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③胄(zhòu):披上战甲。

⑨比:等到。

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

⑦受大:指饮食量大。

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①日啖刍豆数斗________
②致远之材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是岳飞对这两匹马的评价。

请你根据文章,说说“苟取”和“不求逞”的具体表现。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②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至而求鹿。

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

”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

其御曰:“曩③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
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

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

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隰(xí)朋:春秋时期齐国大臣。

②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③曩(nǎng):以往,从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往冬反/适得其反
B.遂得道/道听途说
C.使秦西巴持归烹之/男有分,女有归
D.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选贤与能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9.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亲:________ ②男有分分: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下列选项中关于“大同世界”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中倡导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属于大同世界,人们有工作,有依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没有恶念恶行出现。

B.《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属于大同世界,孙悟空在那里自称为“齐天大圣”。

众猴对他俯首称臣,体贴照顾。

孙悟空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

C.《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属于大同世界,那里人们平等相处,生活富足,没有苛捐杂税,兵灾战乱,百姓安居乐业。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属于大同世界,那时候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社会无私奉献。

(4)《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让人不由得想起《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③,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一人,母及余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

②矱(yuē):尺度。

③朴:同“扑”,打人的器具。

(1)下面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停数日,辞去
B. 以身先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书其面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 赵先生耻居其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作为学官,赵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出三点。

11.阅读《北冥有鱼》,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怒而飞________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________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 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
(3)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文章中写“野马”“尘埃”依靠气息运动有什么作用?
(5)文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中包含哪两个成语?请将这两个成语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12.文言文阅读
(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节选)(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
②望其旗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曹刿和邹忌性格有何相同点?鲁庄公和齐威王又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这;本来;有人(有的人);国都、京城,即大梁
(2)南方有鸟/ 其名为鹓鶵/ 子知之乎
(3)①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②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志向高洁之士(自己、庄子)
(5)【甲】文庄子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

(或善于智辩的人)【乙】文庄子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或:淡薄功名利禄的人、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善于用比喻说理的人(或:善于言词的人)。

【解析】【分析】(1)要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固:本来。

或:有人。

(2)此题较容易,根据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子:你。

安:怎么。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威胁。

欲:想。

(4)甲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子非鱼”,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乙文用“鹓鶵”比喻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庄子认为人乐鱼亦乐。

表明他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答案为:⑴这;本来;有人(有的人);国都、京城,即大梁
⑵南方有鸟/ 其名为鹓鶵/ 子知之乎
⑶ ①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②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志向高洁之士(自己、庄子)
⑸【甲】文庄子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

(或善于智辩的人)
【乙】文庄子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或:淡薄功名利禄的人、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善于用比喻说理的人(或:善于言词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

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第四,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辨析。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比较阅读能力。

解题时,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对文言文要点进行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乙】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2.D
解析:(1)D
(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解析】【分析】(1)“反以报君”:返回来回复(报告)君主。

所以“反”同“返”,返回。

选D项。

(2)做此题时要注意“不同”的提示,细读选文并结合两文中心可以很容易看出两文中“千里马命运”的不同。

《马说》中的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指人才被摧残、埋没,选文中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指人才得到了重视。

故答案为:⑴ D ;
⑵《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常考的文言实词内容。

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

具体到做题时,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马说》和《千里之马》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要认真阅读全文,找出体现千里马命运的句子加以概括,注意要语言简洁。

【附参考译文】
古代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

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

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

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

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3.(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
(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3)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分析: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分析得出基本特征: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结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得出:美好前景。

故答案为:⑴① 同“鳏”,老而无妻;② 女子出嫁
⑵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⑶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
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段落层次,概述层次内容。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4.A
解析:(1)A
(2)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3)楼阁离潭虽然有三丈多远,但就像在潭水中耸立一样。

(4)示例:我认为《三游乌龙潭记》适合做《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

因为两文内容相似写法相近,两文都是山水游记。

都写在山水自然中游玩,也都写到了水潭和竹林。

写法上都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方法,但是《小石潭记》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小丘开始写,再写到竹篁,最后写到小石潭。

然后在小石潭边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小石潭及周边的景物。

而《三游乌龙潭记》则是先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潭边的景象,然后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乘筏游潭中,再爬上山冈的情景。

这样通过拓展,由课内勾连到课外,巩固课内知识同时还能拓宽视野。

【解析】【分析】(1)A.助词,的;B.助词,的/表反问语气,难道;C.动词,靠近,趋向/动词,开始;D.介词,把/介词,因为。

(2)根据句意“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可知应划分为: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去”,距离;“虽”,虽然;“若”,像;“立”,耸立。

(4)本解答此题按题目要求对两篇文章的写法与内容进行比较即可。

相同之处:《三游乌龙潭记》与《小石潭记》都是游记散文,都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方法进行写景。

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小丘写到竹篁,最后写到小石潭。

然后在小石潭边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写小石潭及周边的景物。

《三游乌龙潭记》则先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潭边的景象,然后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潭中,爬山冈的情景。

据此来写推荐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