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5《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5《声音的强与弱》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对于声音的强弱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强弱和传播。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铃铛等)、放大镜、声音源(如手机、音响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声音知识,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强与弱。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声音的强弱和传播的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和单位;2. 能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声音强和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3. 能够利用声音测量仪器对不同声音的强度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重点难点:1. 学习声音强弱的概念和单位;2. 探究发出声音的物体和声音强的关系;3. 利用声音测量仪对声音强度进行测量。
三、教学内容:1.声音的强弱概念和单位;2.声音强度与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3.利用声音测量仪器对声音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问答形式进行科普,让学生们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等。
2.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不同材质的实验物品,例如:钢片、铜片、木片、塑料片等,让学生用手敲击不同的物体,观察声音的强弱。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记录下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3. 学习声音的强度单位(10分钟)学生回答观察实验的结果并记录下来,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
4. 利用声音测量仪进行实验(20分钟)详细介绍声音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教室内放置各种声音来源,例如:舞蹈课、电视机的声音、铅笔写字的声音等,让学生使用声音测量仪器进行实验,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5. 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记录和测量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度与发出声音的物体、声音来源的高低等因素的关系,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6. 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答几个与本堂课结合的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答案要写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1.声音强弱概念:声音的强度。
2.声音强度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
3.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使用声音测量仪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声音的强度和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不同的力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鼓、鼓棰、若干黄豆。
小组材料(2人一组)):1把钢尺、1张画有相等刻度线的纸、若干透明胶、1根橡皮筋、1支笔、活动手册(每人一本)。
【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聚焦声音的强弱师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适时控制音量大小),生听音乐,谈感受。
预设:音乐时而响(大)、时而轻(小)。
师:这是因为老师时而把音量开大,时而开小。
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提出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呢?(师板书:声音的强与弱)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适当记录。
二、探索声音的强弱怎样形成的活动1: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师出示材料:钢尺、画有相等刻度线的纸。
引导学生操作:①把将画有相等刻度线的白纸贴在桌子的边缘,将一把钢尺伸出桌子大约15厘米左右。
②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
(提示:手压住钢尺的一端要在桌子的边缘。
)先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有什么变化?③同桌合作,边观察边记录现象:描述的词语可以用“幅度大”、“幅度小”、“剧烈”、“不剧烈”等词语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3)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板书课题)猜测答案好,同学们会发现用力的大小不同,非洲鼓发出的声音强弱就不同。
分析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实验步骤:(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准备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实验步骤:(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强弱,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声音的强弱有直观的感受,但未必能用科学的语言和概念进行描述,这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尺子、乐高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强弱现象,如雷声、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尺子、乐高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声音的强弱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分析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如噪声控制、声音传播等,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基本原理。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强弱,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此外,教科书还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强弱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强弱,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启发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声源(如鼓、锣等)、振幅调节器、声音接收器(如泡沫球、纸屑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声音强弱不同的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调节声源振幅、改变声源与声音接收器的距离等方法,观察声音的强弱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以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分辨出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但他们对声音的强弱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2.难点: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强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距离传感器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记录、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那么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5 声音的强与弱》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区分声音的强弱,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
但在声音的强弱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强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掌握判断声音强弱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周围生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强弱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难点:判断声音强弱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强弱声音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强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幅、不同距离的声音强弱变化,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交流与分享: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探究过程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提高听力、如何降低噪音等。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征;2. 学习声音的强和弱的判断标准;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强和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声音的定义和特征;2. 实验材料:乐器、铃铛、扬声器和哨子等;3. 实验道具:弹簧、细线、木块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环境,鼓励他们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有何不同,为什么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
Step 2:学习声音的定义和特征1. 老师通过PPT介绍声音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媒质传播,且声音有音量和音调之分。
2. 老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征。
Step 3:观察和实验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质和形状的乐器,让他们感知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强弱有何不同。
2. 老师准备多个声音源,如铃铛、扬声器和哨子等,让学生依次听到这些声音,判断声音的强弱,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 老师带领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4:实验探究声音的强与弱1. 老师向学生介绍弹簧、细线和木块等实验道具,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2. 老师让学生使用弹簧、细线和木块等不同实验道具,制作并演示不同声音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Step 5:总结和展示1.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声音强弱的判断标准。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展示自己对声音强弱的理解,并与同学分享。
Step 6:反思与延伸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关。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要深入探究的方向,老师给予指导,并提供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或实验选做。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2. 学生的实验记录:准确记录声音的强弱;3. 学生的发言和分享:主动与同学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中的第5课。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尺子,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
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
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部分同学在生活中对声音强弱的产生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例如,用力敲击物体声音较大,轻轻敲击物体声音较小,但是这种认识是比较浅显的,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同样这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思维:1.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探究实践: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态度责任: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声音的强与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声音的强弱对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描述不同强度的声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感知和描述声音的强弱。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声音的强弱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音量调节器、扬声器、铃声、音乐片段等。
2. 教材准备: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观察或聆听后猜测声音的强弱,并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声音的强度。
Step 2:实验观察(15分钟)1. 教师将音量调节器调至不同的音量,让学生观察音量大小的变化,并观察他们的反应。
2. 教师放一段铃声和一段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种声音的强弱差异。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声音强弱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如物体的震动、人的感知等。
Step 3: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声音的强和弱的概念,并解释声音强弱与声源的振动强度有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教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
Step 4:活动实践(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实践,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声源,如手机、钟表、木鱼等,通过改变声源产生的振动强度,观察不同振动强度下的声音强弱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振动强度对声音强弱的影响。
3. 学生小组之间展示实验结果、交流观点,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5:反思与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讨论,以及不同声源振动强度对声音强弱的影响。
2023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5《声音的强与弱》 (表格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将用不同的方式拨动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
本课有以下活动:
1.观察比较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2.观察比较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3.观察比较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二、课堂反思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1.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尺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以及尺子震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将尺子伸出的长短一致,就导致活动结果又不同。
活动前,需要老师强调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
2.“振动”一词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接触,这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幅,只要理解了什么是“振幅”,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观察发现总结出来,也为下节课理解“振动频率”做好铺垫。
活动二:观察并比较橡皮筋、鼓面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1.教学中我将两个活动合成一个教学,学生也很容易完成实验。
活动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拨动橡皮筋,学生关注点在于橡皮筋振
动幅度,听声音的变化经常会被忽视,教学中需要老师提醒关注橡皮筋声音的变化。
2.鼓面的振动学生不容易发现,课上会借助沙子来观察。
这一活动需要提醒学生力度小点,不然会将沙子振的到处飞。
3.在拓展活动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大小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的影响实验中,我将泡沫球换成乒乓球,活动发现当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的运动不明显,只好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
三、材料反馈
本课用的材料很多,提供的材料也能满足本课实验的使用。
如果能将音叉相关的实验材料再优化,可能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

2. 在互动探究部分,提供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在技能训练部分,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实验并能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4. 在课堂小结部分,提供更多的梳理和总结,强调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的重点和难点。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教室布置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同时,教室布置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墙上贴上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软件: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软件,如声音振幅模拟软件、声音传播模拟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等概念。
1.5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1.5 声音的强与弱
2. 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 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13:00-14:00
4. 教学时数:4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对于声音对环境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他们可能知道声音的传播会对他人造成干扰,但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和如何控制声音的传播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然而,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来保持专注和积极参与。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声音的强与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知道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声音的强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学会用音量描述声音的强弱。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两段声音强度不同的音频,如轻柔的音乐和响亮的鼓声。
提问学生: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描述一下它们的特点吗?引出课题。
2.认识声音的强弱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哪些是强的,哪些是弱的。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3.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提出问题: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呢?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思考,提出假设,如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等。
设计实验:准备钢尺、音叉、鼓等实验器材。
以钢尺为例,将钢尺一端压在桌子边缘,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另一端,观察钢尺振动幅度和发出声音的强弱。
用同样的方法对音叉和鼓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结果: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得出结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4.拓展应用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控制声音的强弱呢?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如调节音响音量、轻敲或重敲乐器等。
介绍一些关于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隔音材料的使用等。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但他们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等知识了解不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声音,提高他们的观察、操作和总结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难点: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操作和总结。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总结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距离不同的听音设备(如耳机、扩音器等)、振幅不同的物体(如拍子、小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5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如:将尺子伸出桌面,振动尺子,让学生听到的声音;将尺子放入水中,振动尺子,让学生观察水的波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提高音量可以让对方更容易听到;减弱噪音可以保护听力等。
《1.5 声音的强与弱》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四年级上册

《声音的强与弱》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声音的强与弱”。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声音的强弱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强弱与振幅、声源的能量有关。
2. 技能与操作: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声波振幅的差异,学会用简单器材调整和控制声音的强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并懂得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声波振幅的变化,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综合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小组互评,综合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音量的声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学习(25分钟)(1)理论讲解:教师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与振幅的关系。
(2)实验观察:学生使用音叉、锤子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力度敲击音叉产生的声音强弱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加深对声音强弱的理解。
3. 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不同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判断并分析场景中的声音强弱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4.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听力的重性,并布置家庭作业。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一份关于声音强弱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分析。
2. 制作一份关于声音与人们生活关系的海报,包括不同场景中声音的强弱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3. 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进行一次家庭实验,如敲击不同物品发出不同强度的声音等,并记录下来。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 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5声音的强与弱练习题一、填空。
(1)声音的_______ 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__________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______ 。
单位: ________ (dB)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二、选择。
< 1)拨动()的声音最强。
A.皮尺B.塑料尺C.钢尺(2)下列关于声音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没有强弱之分B. 声音的强弱无法控制C.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3)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发出的声音越强。
A.大B.均匀C.小(4)下面对“昨晚雷声很大”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的B. 雳声很大,说明音量很强C. 我们听到雷声是因为耳道中听小骨振动产生的(5)一列火车自远而来经过你的身边,乂离你而去时,你听到的声音是()oA.逐渐变强B.逐渐变弱C.先由弱变强,再曲强变弱三、实验探究探究钢尺发声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一端伸岀桌边约20厘米。
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和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的大小。
实验发现: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____________ ,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 ;轻轻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_________ ,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 ,说明声音的强弱与___________ 有关。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的大小会影响振动幅度的大小,进而影响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事实上是能量变化的一种体现。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对同一个物体用的力大,传递的能量就多,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大,声音就强:用的力小,传递的能量少,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小,声音就弱。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真实地观察、探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声音的强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音叉演示装置、演示台、钢尺、橡皮筋、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1颗塑料泡沫、1个分贝仪、学生活动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什么是声音的强弱(时间:5分钟)1.导语: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2.声音的强弱,我们平时还会怎么说?(联系生活)3.设问:声音强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吗?弱的时候呢?它们的振动情况一样吗?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振动与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关系)二、探究活动:观察记录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时间:10分钟)1.设问:现在给你这些物体,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看看振动有什么不同,你们会吗?追问:怎么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呢?(请学生上台演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的方法,暴露学生前概念:“声音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有关)2.导语:请统一观察红点位置的振动情况,用示意图的方式记录到活动单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2)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实验材料:一把钢尺实验步骤:(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实验步骤:(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准备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准备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的关系。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准备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5声音的强与弱练习题一、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