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建宁县黄埠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建宁县黄埠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菊花黄菊花
肖复兴
玉生下楼送走“大了”,又仔细看了看楼门对面用帆布扎起的一座临时大棚,棚子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送来的花圈和花篮。

门右侧贴着的一张门报,白纸黑字,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八个字。

这一切都是“大了”一手经办的,办得很是仔细,周到。

已经很多年了,这座城市各家办丧事的时候,都要找一位“大了”。

“大了”从头到尾帮助你把丧事料理清爽,包括最后葬礼的司仪主持。

一条龙服务,“大了”的“了”,就是了结一切的意思。

父亲死得突然,多亏了这位老同学“大了”,帮了玉生不少忙。

玉生上楼的时候,没有注意有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士,跟着一起上了楼。

玉生的姐姐开的房门,一眼看见了这位女士,叫了声:申姐。

进了屋,这位申姐没有坐,沉着脸,对姐姐说了句:你别忙乎了,我就问你一句话,当初你找我租房的时候,说是就你兄弟一个人住,可没说还有一位老爷子吧?
玉生明白了,是房东。

连续两天了,申姐接到了好几位老街坊的电话,关心地问她家老爷子丧事的情况。

这让她很奇怪,自己的老爷子活得好好的,怎么突如其来来了这样的事?她以为是人家弄错了,或者是谁有意在编排她。

可人家说你家楼门口明明贴着门报,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呀。

她今天过来一看,还真的是这样。

哪个房东愿意让家里变成灵堂,变得乱糟糟的,散不掉的烧纸、香灰和来苏水味儿?心里充塞着晦气,怒气冲冲上了楼。

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

一下子,房间的空气紧张得有些让玉生窒息,只有遗像上的老爷子还在抿着嘴角徽微笑着。

这时候,门敲响了,玉生转身开门,是“大了”。

他不知道房间里刚才发生的事情,进门就对玉生说:我走在半路上忽然想到,你这屋里缺个金山银山,得摆在老爷子遗像两边,等火化那一天,搬到火葬场一起火化,为的是让老爷子到了阴间有钱花。

你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就代表金山银山了。

看见玉生点了点头,“大了”转身告辞了。

申姐对姐姐说了句:你们赶紧想法子,我晚上再来,等你回话。

说完,紧跟在“大了”的后面,一起出了客厅,“砰”的一声,使劲甩上了房门。

玉生一晚上都忐忑不安。

第二天,玉生的心小把紧攥着,只要有敲门声,就紧张,生怕一开门见到的是申姐,那可怎么办?
晚饭过后不久,门敲响了。

姐姐在家,玉生装作上厕所没听见敲门声,他不想自己去开门,怕见到申姐。

姐姐开的门,来的人是“大了”,一手抱着一盆菊花,一盆白的,一盆黄的。

姐姐和玉生都不住拍自己的脑门,竟然把“大了”嘱咐的金山银山的事情,忘得一千二净,这一整天,申姐就像魔影一样步步紧随,脑子里光想着申姐了。

玉生连忙向“大了”道谢,“大了”说:你别谢我,这花可不是我给你买的,我可不能掠人之美,是房东送你们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不是要赶我们赶紧搬家吗,怎么想起来送我们菊花呢?玉生和姐姐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

“大了”告诉他们,昨天和申姐一起下楼,他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他向申姐说了玉生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对老爷子的愧疚,是可想而知的,想为老爷子最后尽孝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

老爷子突然离去,对他的惩罚够大的了,您就高抬贵手,别再给我这个老同学这碗苦汤里添卤了。

人家申姐听完我的话,只说了句,都不容易。

我就知道,你们遇见好人了。

是好人,好人!玉生和姐姐都忍不住连声附和着。

人家申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花给你们送来,她还说:住我的房子,就是缘分,不是亲戚也是朋友,我听你说了,他还缺个祭祀的金山银山,就我送吧。

谁家都会有生老病死,也算我的一份心意。

送“大了”下楼的时候,月亮很亮很圆,难得没有雾霾的好天气。

望着“大了”骑远的背影,玉生转过身看了看门前的花篮,才发现门旁的门报已经换了,上面写着“申玉生家丧事,恕报种种不周”,还是毛笔手写,柳体楷书。

他不知道是“大了”什么时候给换的,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以“白菊花黄菊花”为题,既扣住了申玉生为父亲办丧事这一情节,又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大了”叮嘱玉生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代表金山银山,让老爷子到阴间有钱花,作者借这一情节批判了封建迷信活动。

C. 申姐从前面的让姐弟俩赶快搬家,到后来的主动送两盆菊花给他们,这一逆转让姐弟俩一头雾水,也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D. 小说从门报写起,又以修改后的门报收尾,前应后呼,结构紧凑;“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暗含了“他”对“大了”的感激。

2. 作者是如何使“申姐”的形象鲜活起来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 “大了”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

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

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

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

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

”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

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

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

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

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

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
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

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

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

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

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

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6.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7.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

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

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

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

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

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

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

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

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

明亮得很。

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

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

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

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

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

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

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

里头是一张双人床。

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

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

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

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

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

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9.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 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 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10. 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简要分析。

11. 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吾得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B. 汉中之言,无一酬者酬:报答
C. 虽弄翰戏语弄翰:执笔写作
D.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事:祭祀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南取百越之地
B.因蜀之资,以争天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其于仁义礼乐故燕王欲结于君
D. 故天下信其诚失其所与,不知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B.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C.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D.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15.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其不可!
②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④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 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 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 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8. 概括说明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了范仲淹哪些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9.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六宫粉黛无颜色
B.可怜光彩生门户
C. 云鬓半偏新睡觉
D. 为感君王辗转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船的轻轻飘荡等,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极大的释放。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衰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高二(1)班将举办《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朗读会,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则串台词,将下面两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能扣住朗读内容,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120字。

节目:《登岳阳楼》(杜甫)
节目:《菩萨蛮(其二)》(韦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辆小三轮,一个手推车,一个个忙碌的小贩,一边吆喝,一边观望,提防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城管。

每到文明城市测评的节点,他们都从大街小巷中消失,似乎一夜之间,城市少了喧嚣,少了杂乱;变得整洁美观。

只是,也少了触手可及的美食,少了伴随着我们的吆喝和烟火。

而这些,都即将发生改变。

中央文明办对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作出重大调整,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政策放开,中央文明办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量?而放开政策,小贩和城管们,再也不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触?
设想,又到了文明城市测评的时节,文明办、小贩、城管,请你任取其一,为其代言,说说文明测评政策改变的初衷,或者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择一个身份,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作者借这一情节批判了封建迷信活动”分析错误,从原文“我走在半路上忽然想到,你这屋里缺个金山银山,得摆在老爷子遗像两边,等火化那一天,搬到火葬场一起火化,为的是让老爷子到了阴间有钱花。

你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就代表金山银山了”可知“金山银山”是当地的风俗,作者写这一情节是为下文申姐态度的转变作铺垫。

所以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能力。

从前文的“她今天过来一看,还真的是这样。

哪个房东愿意让家里变成灵堂,变得乱糟糟的,散不掉的烧纸、香灰和来苏水味儿?心里充塞着晦气,怒气冲冲上了楼”“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和后文的“人家申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花给你们送来,她还说:住我的房子,就是缘分,不是亲戚也是朋友,我听你说了,他还缺个祭祀的金山银山,就我送吧。

谁家都会有生老病死,也算我的一份心意”可得出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法表现了申姐的善良、宽容;
通过对申姐的“沉着脸”的肖像描写,“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你们赶紧想法子,我晚上再来,等你回话”的语言描写以及“使劲甩上了房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申姐当时的恼怒和不留情面;通过“大了”的话“你们遇见好人了”,以及玉生姐弟附和的话“是好人,好人!”侧面表现出人物善良、宽容、善解人意的形象特点。

【3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