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信号输出端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会议信号输出端口
VGA输出:
VGA 接口采用非对称分布的15pin 连接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显存内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 帧) 信号在RAMDAC 里经过模拟调制成模拟高频信号,然后再输出到投影机成像,这样VGA信号在输入端( 投影机内) ,就不必像其它视频信号那样还要经过矩阵解码电路的换算。

从前面的视频成像原理可知VGA的视频传输过程是最短的,所以VGA 接口拥有许多的优点,如无串扰无电路合成分离损耗等。

DVI输出:
DVI接口主要用于与具有数字显示输出功能的计算机显卡相连接,显示计算机的RGB信号。

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显示接口,是由1998年9月,在Intel开发者论坛上成立的数字显示工作小组(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简称DDWG),所制定的数字显示接口标准。

DVI数字端子比标准VGA端子信号要好,数字接口保证了全部内容采用数字格式传输,保证了主机到监视器的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无干扰信号引入),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标准视频输出(RCA):
也称AV 接口,通常都是成对的白色的音频接口和黄色的视频接口,它通常采用RCA(俗称莲花头)进行连接,使用时只需要将带莲花头的标准AV 线缆与相应接口连接起来即可。

AV接口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分离传输,这就避免了因为音/视频混合干扰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但由于AV 接口传输的仍然是一种亮度/色度(Y/C)混合的视频信号,仍然需要显示设备对其进行亮/ 色分离和色度解码才能成像,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色彩信号的损失,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也会有很大的机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最终输出的图像质量。

AV还具有一定生命力,但由于它本身Y/C混合这一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无法在一些追求视觉极限的场合中使用。

S视频输出:
S-Video具体英文全称叫Separate Video,为了达到更好的视频效果,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更快捷优秀清晰度更高的视频传输方式,这就是当前如日中天的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Separate Video 的意义就是将Video 信号分开传送,也就是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它出现并发展于上世纪9 0 年代后期通常采用标准的4 芯(不含音效) 或者扩展的7 芯( 含音效)。

带S-Video接口的显卡和视频设备( 譬如模拟视频采集/ 编辑卡电视机和准专业级监视器电视卡/电视盒及视频投影设备等) 当前已经比较普遍,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而且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 和Cr 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
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 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 -Video 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

视频色差输出:目前可以在一些专业级视频工作站/编辑卡专业级视频设备或高档影碟机等家电上看到有YUV YCbCr Y/B-Y/B-Y 等标记的接口标识,虽然其标记方法和接头外形各异但都是指的同一种接口色差端口( 也称分量视频接口) 。

它通常采用YPbPr 和YCbCr两种标识,前者表示逐行扫描色差输出,后者表示隔行扫描色差输出。

由上述关系可知,我们只需知道Y Cr Cb的值就能够得到G 的值( 即第四个等式不是必要的),所以在视频输出和颜色处理过程中就统一忽略绿色差Cg 而只保留Y Cr Cb ,这便是色差输出的基本定义。

作为S-Video的进阶产品色差输出将S-Video传输的色度信号C分解为色差Cr和Cb,这样就避免了两路色差混合解码并再次分离的过程,也保持了色度通道的最大带宽,只需要经过反矩阵解码电路就可以还原为RGB三原色信号而成像,这就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视频源到显示器成像之间的视频信号通道,避免了因繁琐的传输过程所带来的图像失真,所以色差输出的接口方式是目前各种视频输出接口中最好的一种。

BNC 端口输出:
通常用于工作站和同轴电缆连接的连接器,标准专业视频设备输入、输出端口。

BNC电缆有5个连接头用于接收红、绿、蓝、水平同步和垂直同步信号。

BNC接头有别于普通15针D-SUB标准接头的特殊显示器接口。

由R、G、B三原色信号及行同步、场同步五个独立信号接头组成。

主要用于连接工作站等对扫描频率要求很高的系统。

BNC接头可以隔绝视频输入信号,使信号相互间干扰减少,且信号频宽较普通D-SUB大,可达到最佳信号响应效果。

RS232C串口:
RS-232C标准(协议)的全称是EIA-RS-232C标准,其中EIA(ElectronicIndustryAssociation)代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RS(ecommeded standard)代表推荐标准,232是标识号,C代表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1969),在这之前,有RS232B、RS232A。

它规定连接电缆和机械、电气特性、信号功能及传送过程。

常用物理标准还有有EIA�RS-232-C、EIA�RS-422-A、EIA�RS-423A、EIA�RS-485.这里只介绍EIA�RS-232-C(简称232,RS232)。

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是最为常见的串行接口,RS-232C 规标准接口有25条线,4条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线、7条备用和未定义线,常用的只有9根,常用于与25-pin D-sub 端口一同使用,其最大传输速率为20kbps,线缆最长为15米。

RS232C端口被用于将计算机信号输入控制投影机。

RS-232协议
RS-232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最初都是由电子工业协会(EIA)制订并发布的,RS-232在1962年发布,命名为EIA-232-E,作为工业标准,以保证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兼容。

RS-422由RS-232发展而来,它是为弥补RS-232之不足而提出的。

为改进RS-232通信距离短、速率低的缺点,RS-422定义了一种平衡通信接口,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Mb/s,传输距离延长到4000英尺(速率低于100kb/s时),并允许在一条平衡总线上连接最多10个接收器。

RS-422是一种单机发送、多机接收的单向、平衡传输规范,被命名为TIA/EIA-422-A标准。

为扩展应用范围,EIA又于1983年在RS-422基础上制定了RS-485标准,增加了多点、双向通信能力,即允许多个发送器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同时增加了发送器的驱动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后命名为TIA/EIA-485-A标准。

由于EIA提出的建议标准都是以“RS”作为前缀,所以在通讯工业领域,仍然习惯将上述标准以RS作前缀称谓。

RS-232、RS-422与RS-485标准只对接口的电气特性做出规定,而不涉及接插件、电缆或协议,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高层通信协议。

因此在视频界的应用,许多厂家都建立了一套高层通信协议,或公开或厂家独家使用。

如录像机厂家中的Sony与松下对录像机的RS-422控制协议是有差异的,视频服务器上的控制协议则更多了,如Louth、Odetis协议是公开的,而ProLINK则是基于Profile上的。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目前RS-232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

RS-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讯中增加通讯距离的单端标准。

RS-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所谓单端通讯。

收、发端的数据信号是相对于信号地,如从DTE设备发出的数据在使用DB25连接器时是2脚相对7脚(信号地)的电平,DB25各引脚定义参见图1。

典型的RS-232信号在正负电平之间摆动,在发送数据时,发送端驱动器输出正电平在+5~+15V,负电平在-5~-15V电平。

当无数据传输时,线上为TTL,从开始传送数据到结束,线上电平从TTL电平到RS-232电平再返回TTL电平。

接收器典型的工作电平在+3~+12V与-3~-12V。

由于发送电平与接收电平的差仅为2V至3V左右,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上的分布电容,其传送距离最大为约15米,最高速率为20kb/s。

RS-232是为点对点(即只用一对收、发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其驱动器负载为3~7kΩ。

所以RS-232适合本地设备之间的通信.
视频会议协议标准
H.264
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视讯会议系统规约标准。

但是所提供的质量更优于H.263,接近MPEG4-port10的等级。

H.264影像压缩技术是H.263的两倍,不论在IP或ISDN网络环境下,384kbps的频宽下即能表现出如同H.263在768kbps频宽下的影像画质,画面平顺清晰,即使人在移动也不会有马赛克或残影出现,不但呈现出最优质的画质,使用者只要花费过去频宽费用的一半就能以过去一半的频宽达到如同以往的视觉效果,堪称是业界视讯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H.239
双影像输出标准(Duo Video),为TANDBERG首创,并由ITU-T归纳成正式标准。

H.239旨在使用双屏幕同时显现远程的与会者画面以及数据画面。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DES)
使用最广的数据加密标准(DES)在1997年被美国国家标准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所采用。

国家标准局现在已改名为
国家标准与技术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而DES比就成为NIST发布的第46项联邦信息处理标准(Fede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andard 46、FIPS PUB 46)。

DES会使用一把56位的钥匙来对64位的数据区段进行加密。

这个算法会透过一连串的步骤将64位的输入转换成64位的输出。

而同样的步骤与钥匙也会被用在解密上。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AES)
2000年10月,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宣布通过从15种侯选算法中选出的一项新的密匙加密标准。

这个加密体系据说是一种分群群组加密方法,因为信息的内容是以128位长度的分群群组为加密单元的。

加密密匙长度有128,192或256位多种选择,AES与目前使用广泛的加密算法─DES算法的差别在于,如果一秒可以解DES,则仍需要花费1490000亿年才可破解AES,由此可知AES的安全性。

4CIF
视讯会议所用之影像规格,分辨率704*576只能在ITU-T H.263标准下运行。

H.263
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视讯会议系统规约标准。

所定义的是在低宽带下所使用的影像压缩解压缩技术,其乃是将所需传输的影像,在每一次压缩过程中,只将动态的部份做压缩及传输。

G.711
是国际电信联盟订定出来的一套语音压缩标准,它利用一个64Kbps未压缩信道传输语音讯号。

G.729
是国际电信联盟订定出来的一套语音压缩标准,它可以利用数字编码的方式,将16BIT PCM的语音档案压缩,让语音数据文件的SIZE减低,因此在现在网络频宽有限的情况之下,原本需要较长时间传送较大档案量的传输情况,已经可以藉由压缩方式,节省单位数据在频宽上的使用量,因此加快了语音在网络上的传输速度,也减低了网络上的负荷,所以让语音实时性的技术理想可以大大地往前迈一大步,因此这对网络语音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现在网络上,语音处理常常采用这套标准的原因之一。

H.323
是目前最普遍用于VoIP 的标准,由ITU-T于1996年提出,原本是以局域网络( LAN )为基础做视讯会议的应用,后来被应用于网络电话,其新的版本也陆续进行,以因应网络电话新的应用,最新的第四版已于2000年提出,而目前市面上以第二版最为普遍。

H.323定义了一个综合性的规范,使网络上的终端设备遵循这些规范,得以顺利进行沟通,包括语音压缩格式( G.711、G.729、G.723.1 )、影像压缩格式( H.261、H.263 )、呼叫信令( H.225 )、控制信令( H.245 )、注册与认证等(Registeration ,Admission,
Status;RAS )。

H.323 架构由4个组件所组成,包括终端设备( Terminal )、网关器( Gateway )、网关管理员( Gatekeeper )、多点控制单元( Multipoint Control Unit;MCU ),可进行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通讯。

H.320
规范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视讯会议系统规约标准。

H.320系列是规范用于ISDN、T1和专线等数字网络的视讯电话/会议系统。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Internet Protocol (IP) 工作于网络层﹐它提供了一套标准让不同的网络有规则可循,当然,前提是您想使用IP 从一个网络将封包路由到另一个网络。

IP 在设计上是用来在LAN 和LAN 及P C 和PC 之间进行传输﹐每一台PC 或每一个LAN﹐都可以由一组IP 地址来区分。

一个IP 地址的格式是四个用小数点( . ) 分隔开来的十进制数,每各数值介乎于0 到255 之间。

TCP 提供了一套协议,能够将计算机之间使用的数据透过网络相互传送,同时也提供一套机制来确保数据传送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ISDN称为「整体服务数字网络」,是数字式多功能的公众通信网路,客户经由ISDN线路即可同时传送语音,数据、文字、影像、多媒体等信息。

Basic Rate Interface (BRI)
最高速度可达128 Kbps,每一线路上同时提供二个64 Kbps的B-Channel和一个16Kbps的D-Channel。

Primary Rate Interface (PRI)
因系统的不同会分为T1和E1线路,T1线路约相当于23个B-Channel,E1约相当于30个B-Channel。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MCU)
MCU是用在做多媒体视讯会议(Video Conference)时所用到的设备,主要功能是在协调及控制多个终端间的视讯传输。

Codec
泛指视讯会议之终端主机。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在1999年3月的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新架构,试图简化H.323的复杂性,且在语音传递功能提供较高的延展性,并直接采用文字( text-based )式的通讯协议,能在两两或更多的传送参与者间,发展及控制多
媒体传送( multimedia sessions),SIP也规范通话建立与结束所使用的信令方式与讯息传输规格的协商机制。

简单讲,SIP是针对H.323标准过于庞杂,呼叫建立的速度慢与扩充性低的缺点,由IETF 在1999年提出的通讯协议标准。

SIP 在网络架构下的协议标准,透过Gateway 达成与传统PSTN 互通的目的,完成简单的网络电话架构。

由于SIP具有Client-Server 的架构,可利用HTTP 既有的封包信息,而H.323封包必须保留不少的传输讯息,所以SIP适用于广域网络的传输架构。

若与H.323 相比,SIP 更为简单并易广为应用,其特点与弹性,在部分公众网络的VoIP应用上已经成为H.323 的劲敌。

SIP (Session Intiation Protocol)的架构,除了包含User Agent(Terminal)、Gateway外,更包含了Location Server,Redirect Server,Register Server,及Proxy Server,SIP使用URL来代表不同的用户,如:marketing@ ,则代表 这个网域中的用户marketing,相较于H.323 所使用的E.164或是H323 ID,显得人性化多了。

另外一点即是控制讯息的编码方式,SIP 所采用的Text Mode 比H.323 的Binary Mode更容易了解。

但由于SIP是近来才被广泛讨论,一部分的架构定义还在制定当中,支持的展品数量及厂商自然比不上H.323 来的普及。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MGCP)
则是另一种不同于H.323,SIP的协定,不像H.323,SIP属于Peer-to-Peer Protocol,MGCP 是属于Master-slave Protocol,也就是完全由MGCP Server 控制其Terminal。

MGCP Call Agent 控制了Terminal 及Gateway,一旦客户端拿起电话或是拨了什么号码,这些讯息都会一五一十的传送给Call Agent ,由Call Agent决定这些讯息所代表的意义,以产生相对应的动作。

相对应于H.323 或SIP,MGCP Terminal 显得似乎简单了许多,将所有的功能都由Call Agent控制,Call Agent相较于H.323 SIP的Server 也都复杂了许多。

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
(美国国家电视讯系统委员会) (NTSC)是由FCC (联邦通信委员会) 在美国地区所实行的电视播送格式,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台湾、菲律宾、南韩等国亦跟进采用。

此种标准由于可将亮度及色彩聚合在单一模拟信号内,因此常被称为复合视,每秒30个画面,每个画面具525条扫瞄线60Hz场频需要6MHz模拟频道进行传输。

Phase Alteration Line(PAL)
是以50Hz电力系统为根据,德国、英国及大部分欧洲国家,还有香港,澳洲,尼泊尔,约旦,东南亚诸国(菲律宾除外)都使用此种电视播送标准。

此标准借着在交替扫描在线倒转色彩信号组件的相对相位,来避免NTSC所出现的色彩失真。

在其它方面,PAL与NTSC事实上极为相似。

每秒25个画面,每个画面具625条扫瞄线50Hz场频需要8MHz模拟频道进行传输。

CIF
视讯会议所用之影像规格,分辨率352*288为ITU-T H.261标准的一部份,是专门为PAL系统设计的。

SIF
视讯会议所用之影像规格,分辨率352*240为ITU-T H.261标准的一部份,是专门为NTSC系统设计的。

QCIFCIF四分之一画面大小的规格称为QCIF
T.120
是针对多媒体会议环境,提供了一套多点通讯服务。

无论使用者是否位于同样的实体网络上,只要遵循这套标准,便可以互相交换数据在此基础下的程序可以使用档案传输、实时数据分享、电子白板等。

中国NO.1信令与NO.7信令
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
程控交换机的信令(Signalling)按其作用分为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

用户信令是用户与交换机之间用户线上传递的信令。

局间信令是在交换机或交换局之间中继线上传递的信令。

为了统一局间信令,国际电信联合会(ITU-T)陆续提出并形成了1-7号信令系统。

其中1-5号属随路信令形式,6-7号属共路信令形式!我国也对局间信令和一号信令作了相应规定.
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
根据信令通路和话音通路的关系,可将局间信令分为随路信令(CAS, 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ling) 与共路信令(CCS, Common channel Signalling).
所谓随路信令即在同一通路上传递话音信息和与其相应的信令.
所谓共路信令是将一组话路所需的各种局间控制信号,集中到一条与话音通路分开的公共信号信道上进行传送。

随路信令与中国一号信令
随路信令是将话路所需要的控制信号由该话路本身或与之有固定联系的信令通路来传递。

中国NO.1属于随路信令,它由线路信令和记发器信令两部分组成。

线路信令在线路设备间(中继器)之间传送,它主要传送一些相关中继线的占用、应答、复原等内容。

记发器信令是通过两个交换局中的“记发器”之间传送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电路的自动接续。

不同的中继器采用不同的线路信令:
实线中继器采用局间直流线路信令;
载波中继器采用带内单频脉冲线路信令;
PCM数字中继采用局间数字型线路信令。

我国规定用户程控交换机在以数字中继方式接入市话网时,应采用数字型中国NO.1信令。

共路信令与中国NO.7信令
中国NO.7信令方式为公共信道信令方式,所谓公共信令是指传送信令的信令链路和通话话路是分开的。

7号信令是目前最先进的、应用最广泛的国际标准化共路信令系统。

由于它将信令与话音通路分开,可采用高速数据链路传送信号,因而具有传输速度快、呼叫建立时间短、信号容量大、更改与扩容灵活、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适宜程控数字交换与数字传输相结合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发展的需要。

目前,程控市话网的局间连接普遍采用光纤数字方式和7号信令系统。

北京于1995年利用法国E10B181系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本地7号信令网,包含16个汇接局和端局。

7号信令系统也是一种数据通信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