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
新教育理论的实践需要构建一个理想的课堂,形成一个开放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理想课堂是一种文化,她始终要师生平等,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教师不但知识传授准确,而且以自己独特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义,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接通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化学教学的核心组成局部是课堂教学,要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给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
我在教学中实行如下的探索。
一、新课导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新课导入是否精彩与成功,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课堂教学,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思路,是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此,我在教学中实行了如下尝试。
1.用生活中的实例
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问题是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
例如,在实行第一堂化学课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假如没有空气,人类能生存吗?为什么?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了怎么办?做馒头时,为什么要用碱?放多了,馒头发黄,放少了馒头发酸的原因是什么?夏天走夜路时,为什么往往看到‘鬼火’等等。
”这时,学生思路被调动起来,急于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的心态中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如共用电子对、化合价、化学键等等,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使用形象化语言,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如在讲共价化合物时,以氯化氢为例,指出:“氢与氯都是非金属元素,最外电子层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并且都容易得到1个电子。
当二者化合时,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电子,而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为理解决矛盾,于是只好坐下来谈判,最终达成了一致协议:双方各拿出一个电子配成一对公用电子对共同使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这样学生对共用电子对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就不难理解共价化合物这个概念了。
3.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以化学实验导入新课是我尝试激发学生学习,提升兴趣的又一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指示剂遇到酸碱溶液变色时,我给学生变了一个这样的魔术:在一把菜刀上先浸上酚酞试液,在水槽中放入10 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
上课时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要给你们做一个杀‘鬼’的实验。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我口中念念有词,拿起刀砍入水中(水立即变红)。
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表现出惊奇的神色,急切地想找到答案。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实行世界观教育,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封建迷信思想做斗争。
然后利用这个话题导入新课:本节课我就教大家一个破除
迷信的方法。
这样既有效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贯穿了德育教育。
这就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魔术法导入新课。
有时我在教学中我还采用比照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如在讲授“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用这样的一个实验:把除锈后两根银亮的铁钉分别放入无色的硫酸锌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了一会儿取出,看到放在硫酸锌溶液中的铁钉没有变化,而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出现,学生非常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二、施于活动,给学生一个动态的课堂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地创造条件,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采用常见的讲解法、实验法教学外,施于活动,采用“问题讨论”和“启发分析”等方法。
1.问题讨论法
采用问题讨论法实行教学,做法是把课文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或做成幻灯片,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把课文内容读几遍,把自己认为准确的答案在书上画出来。
指定一名学生按题目说出答案,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肯定准确,纠正错误,说明原因。
例如,在组织学生实行煤和石油的探究活动中,我提出以下问题:
(1)石油和煤是哪些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2)石油和煤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3)什么是石油的炼制?石油的炼制方法有哪些?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
(4)什么是煤的干馏?煤经过炼焦得到哪些主要产品?
通过这样带着问题读书,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准确答案,讨论过程中充满自信,顺利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到一种学习上的满足和快乐,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启发分析式教学
启发分析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对所要讲授的重点或难点内容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结论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离子的形成”时,设计这样的活动,以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
(1)钠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怎样的?
(2)在化学反应中是否稳定?怎样稳定?
(3)形成离子后,要想让两种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两种离子的最简比为多少?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明确了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这个结论。
这样的启发分析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所学重点、难点加深理解,记忆持久,并提升了学生的分析理解水平。
三、注重思想,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课堂
化学思想是化学学科特点决定的,它属于思维水平范畴,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化学思想。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即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分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例如在讲解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和酸、碱、盐的性质等问题时,即时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找原因,久而久之,就可使学生形成从结构去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2.“性质决定用途和制法”的思想
如氧气可助燃,决定它用于炼钢;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决定它可用于填充气球;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决定了可用作灭火剂。
而氧气比空气重,不易溶于水,决定了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氢气比空气轻,难溶于水,决定了它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 决定了它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引导学生对这些事实实行分析,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和制法”思维方法。
四、学生小结,给学生一个收获的课堂
课堂中的小结与归纳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等基本问题的概括。
虽然是短短几句话,里面包含的内容却不容无视。
假如这个步只由教师来完成,不利于学生的提升。
为此,我采用先示范,学生参加,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
通过参与归纳小结,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口头表达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动作用。
五、重视作业,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课堂
为了减轻学生的可业负担,应重视作业的设计,在精讲和一题多练上下功夫,即对同一道题提倡学生设计出与此题相同答案的题目。
开始时,学生只就一些数据硬套乱搬,经过指导,学生们设计出叫较科学的题目。
通过作业设计,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学生的眼、耳、手、口变勤了,化学实验的观察水平提升了,听课专心了,课后主动翻阅化学资料的人多了,乐于开口向老师问问题的人多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以上是我从教以来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
实践证明,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