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 (初中部分) 1.3节地球和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4.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引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地图的种类、构成要素、阅读方法和应用,重点强调比例尺、坐标网格的概念和运用。
-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重要性和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图的种类、构成要素、阅读方法和应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图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图的种类、构成要素、阅读方法和应用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鼓励改进: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鼓励他们通过练习和改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教学地图的应用时,我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地图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的指导和训练。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地图使用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来理解地图的应用。同时,我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图知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主要内容包括:
1.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 地图的构成要素:图例、比例尺、坐标网格、方向指示等。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形动身,精心设计。
下文专门预备了这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以供参考!【教学过程】(展现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看摸索,同学先小组交流,举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展现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现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连续找出:北回来线、北极圈、南回来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现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如何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如何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明白得。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什么缘故?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1.3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难点
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
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1)甲地的位置在______(A、B),应该如何表述?
总结提升
表示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理
↑↑
用途
经纬网
→
↓↓
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
理
教学反思
3.探究:一艘轮船在30°S、105°E海上遇难,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你能描述出事地点的半球位置吗?位于北京的什么方向?
4.在课本图1.12“经纬网”(或右图)上,在度数的右侧用字母标注出东经、西经、南纬、北纬。并且随意在经纬线的交点上标出ABC三个地点,同桌交换后分别写出对方所标三个地点的经纬度。
(3)让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组号,说出自己好朋友的组号。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然后进行——“游戏定位”活动:
(1)“定位站人”,如图上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等。
2.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的确定,地图的绘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运动和地图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为什么是圆形。
3. 探究地球的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4. 地图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习地图的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基本要素,并练习阅读地图。
5. 地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地图的投影、比例尺的确定、图例的绘制等,并进行实际操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球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2. 评价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识别、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技巧等。
3. 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地球科学的新进展和地图制作的技术发展。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讲解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
1.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种类介绍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的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讲解地图的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三章:经纬网3.1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的作用,如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3.2 经纬网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经纬网在地图中的应用,如确定城市、国家的位置。
培养学生运用经纬网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
第四章:地图的绘制4.1 地图的投影介绍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投影方式对地图形状和面积的影响。
4.2 地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地图绘制的基本步骤,如地图设计、制图资料准备、绘制等。
培养学生绘制简单地图的能力。
第五章:地图的使用5.1 地图的获取介绍地图的获取途径,如购买、等。
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地图。
5.2 地图的应用讲解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导航、旅游等。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气候和天气6.1 气候的概念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某个地区长期天气状态的平均值。
解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强调气候是对长期时间的平均描述,而天气是短期的具体状况。
6.2 气候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
第七章:天气系统7.1 气压系统介绍气压的概念和气压系统的类型,如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
讲解气压系统如何影响天气,例如高压系统通常带来晴朗天气,而低压系统则与阴雨天气相关。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如地球引力等。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或动画演示,观察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图,如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类地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教授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阅读地图,并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地形和气候3.1 地形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形,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或模型,观察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生活和交通的影响。
3.2 气候的类型和特点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气候分布图,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第四章:人口和城市4.1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解释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让学生通过人口分布图,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4.2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介绍城市发展的原因,如经济、交通等。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等问题。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5.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2 环境问题解释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等。
第六章:世界地理概览6.1 大洲与国家介绍世界上的大洲及其分布,让学生通过地图识别各大洲。
讲解国家的地理位置、首都、人口等基本信息,增强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6.2 著名地标与地理奇观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地标,如埃菲尔铁塔、长城等。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讲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强调赤道和极点的位置。
3. 讲解地球的结构:通过图表和图片,详细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分享他们的理解。
5. 总结: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1. 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掌握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图的说明地图的主题和内容。
2.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3. 地图的方向: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如北、南、东、西等。
4. 地图的图例:解释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基本要素。
2. 讲解地图的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3. 讲解地图的比例尺:使用实际地图和比例尺工具,讲解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4. 讲解地图的方向:介绍地图上的方向表示方法,如罗盘和箭头等。
5. 讲解地图的图例:通过实际地图和图例,讲解图例的组成和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图的基本要素,分享他们的理解。
7. 总结:对地图的基本要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三章:地图的绘制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掌握地图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如经纬度测量、卫星遥感等。
初中 地球和地图 教案

初中地球和地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经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提高阅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经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3. 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教学难点:1. 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
2. 地图的比例尺和方向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图和地理图表。
3.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地球的认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分钟)1. 通过讲解和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如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等。
2. 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向学生解释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三、地图的阅读和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等。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4. 进行地图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形成读图能力,建立地图的空间概念。
四、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经纬度的计算方法,如经度和纬度的度量、经纬度的标注等。
2. 进行经纬度计算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
五、地图的实际应用(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找路、获取信息等。
2. 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本节课的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延伸:1. 进行地图绘制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绘制一张地图。
初中地球和地图教案

初中地球和地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学会使用经纬网,判断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
3. 理解地图的三要素,学会阅读和理解地图。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3. 地图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图。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全貌,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有多大?”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
2. 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经纬网是用来标定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位置的工具。
3. 讲解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张地图,要求学生使用地图上的经纬网,找到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并标注在地图上。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并解释如何使用经纬网来确定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作用以及地图的三要素。
2.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获取信息和找到目的地。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张地图,观察并描述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 学生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了经纬网的作用以及地图的三要素。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通过使用经纬网找到北京和上海的位置,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和地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身处的家园,也是我们探索未知的起点。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球与地图是我们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将探讨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主要内容地球和地图是初一地理上册的第一授课内容。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图则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必要工具。
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分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掌握使用不同类型地图的方法和技巧。
二、地球1. 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在地球上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无论哪个方向都是一样的。
根据地球上的重力场,地球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椭球体。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2. 地球的分布地球的分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球的人口分布和地球的自然分布。
人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而地球的自然分布主要包括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四大领域。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不同域、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降水、云量、湿度和风向等气象条件,是地球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的气候受全球大气循环、海洋循环、地球自转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中温带地中海式气候等。
4. 地球的植被和动物地球的植被和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往往与气候联系密切,例如热带雨林广泛分布于赤道地区,而草原多见于中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地球上的动物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其中许多物种受到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濒临灭绝。
三、地图1. 地图的种类地图按不同用途、制图规格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分部地图、平面地图、三维地图、电子地图等多种类型。
2. 如何使用地图使用地图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
了解地图的要素和符号。
地图上标注着各种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海岸线等,需要掌握这些符号和标记的含义。
初中地理苏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

初中地理苏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一:地球与地图的基本概念1.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形状;- 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特点;- 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理解地图的作用和分类。
2. 教学重点- 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形状;- 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特点;-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地图的作用和分类。
3.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或黑板;- 教材《地球与地图》教材;- 班级地球仪;- 各种地图。
4. 教学过程(1) 导入和引入- 引入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地球和地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并探讨为什么我们通常说地球是圆的。
(2) 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形状- 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如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形状为椭球体。
- 通过展示班级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实际形状。
(3) 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特点- 分析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地球核心。
- 着重介绍每一层的主要特点和对生物的影响。
(4)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倾斜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5) 地图的作用和分类- 分析地图的作用,如指导导航、绘制地理分布等。
-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介绍地图的分类,如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等。
(6) 拓展与巩固- 鼓励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地图,帮助巩固所学的地球与地图知识。
5. 教学反思地球与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和运动规律,深入理解地图的作用和分类,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七年级地理课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中七年级地理课教案:地球与地图一、引言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初中七年级地理课的第一个单元是关于“地球与地图”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将了解到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球的活动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图,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图阅读和分析。
本文将根据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与地图”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b. 理解地球的活动,包括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
c.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d. 学习使用经度和纬度进行地理定位。
e. 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等。
2. 能力目标:a.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
b. 能够根据地图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
c. 能够运用经纬度进行地理位置定位。
d. 能够正确阅读和解读各种地图。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敬畏之情。
b. 培养学生对地图阅读和分析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活动。
b. 经纬度的使用和地理定位。
c. 各种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2. 教学难点:a. 地球的构造和活动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进行解释和说明。
b. 经纬度的理解和使用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演示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15分钟)a.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观,引起学生的兴趣。
b. 提问: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2. 地球的基本构造(30分钟)a. 通过展示地球剖面图,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存在和作用。
b. 利用实验或模型演示地球的内部运动,让学生理解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的概念。
3. 地球的活动(30分钟)a. 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它们的作用。
b. 利用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各种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活力。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介绍地球与地图的概念与重要性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一个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巨大的行星。
地图则是通过缩小地球比例,将地球的各个部分以二维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工具。
地球与地图的学习对于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们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不同部分、地理条件以及如何使用地图获取信息。
二、地球的构造和特征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主要构造包括固态地壳、岩石圈、地幔和核心。
固态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土地表面,它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岩石圈是固态地壳和地幔的组合,它是地球上发生地质活动的地方。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它由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2. 地球的特征地球具有多样化的地理特征,包括陆地、水域和气候。
陆地主要集中在地球表面的固态地壳上,而水域则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中温度、降水、湿度和风力等因素的组合形成的。
三、地球的经纬度系统和地图投影方法1. 经纬度系统经纬度系统是一种用来定位和描述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方法。
经度指的是从地球中心向外延伸的垂直线,也被称为子午线,以英国格林威治为起点,东经和西经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纬度指的是从地球中心水平伸出的线,也被称为纬线,以赤道为起点,南纬和北纬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2. 地图投影方法由于地球是一个三维的物体,但地图是二维的,因此需要使用投影方法将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映射到平面上。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有柱面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等。
每种投影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可以减少地图上的形变和失真。
四、地图的类型和使用1. 地图的类型地图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分类,主要包括物理地图、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经济地图和道路地图等。
物理地图主要描述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湖泊等。
政治地图主要展示国家和行政区域的边界和名称。
气候地图则显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等。
初二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二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与地图一、引言:地球与地图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性地球与地图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内容之一,它们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知我们所居住的世界。
通过学习地球与地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案将介绍如何有效教授初二学生有关地球与地图的知识。
二、背景知识: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地图?1.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宇宙中唯一已经被人类勘测和证实存在生命的星球。
它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岩石构成。
2. 地图是对地球上特定区域或整个世界进行缩小比例绘制或打印而成的平面图像。
它可以用来表示各种空间事物和现象,如国家、城市、山脉等。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地球与地图的基本概念1. 知道环境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明白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2. 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和岩石。
3. 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政治地图、物理地图和气候地图等,并能够解读这些地图上所显示的信息。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10分钟)a)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b)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对地球的认识,鼓励他们分享相关经验和感受。
c) 从科学角度解释并展示地球作为我们居住星球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2. 地球的构造(20分钟)a) 利用教材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地球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岩石等组成。
b) 进一步解释每一个部分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学生分享一些真实案例来加深理解。
c) 提问并回答问题,确保学生掌握了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3. 地图类型与应用(30分钟)a)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政治地图、物理地图和气候地图等,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b) 解释不同类型的地图可以提供的信息,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读其中一些关键元素。
c) 组织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绘制简单的地图,并标记出几个重要地点。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和阅读方法;能够使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学会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理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球的形状:球体、扁球体、不规则球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2. 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3.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坐标系、方向、高程;地图的种类和用途。
4. 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定向和比例尺的计算;地图的解读和应用。
5. 地图的实际应用地图的绘制和修改;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地图的基本要素和阅读方法;地图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和地图的比例尺计算;地图的解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构造;2. 实验法:通过地球仪的演示,理解地球的运动;3. 实践活动:绘制和阅读地图,培养地图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扁球体形状和不规则球体特征。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运动现象。
4.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用途。
5. 实践操作:学生自主绘制简单的地图,培养地图的阅读和应用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地图的基本要素,填空完成一幅地图。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学会使用地图及地理工具;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地球仪。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心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地图的类型、制作和使用;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及地图的编制方法;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2. 利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地球仪、地图、地球运动模型等;2.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案例等;3. 教学环境: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便于展示和操作地球仪和地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新知识: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地球的特点;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4. 地图学习:介绍地图的类型、制作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地图;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地球仪操作和地图使用过程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一、引言二、了解地球2.1 地球的特征2.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三、认识地图3.1 什么是地图3.2 地图的分类及用途四、制作简单地图活动教学设计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与重点4.3 教学步骤五、巩固与拓展六、总结引言:初中地理教学中,讲授关于地球和地图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地球与地图,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并培养空间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
本教案将帮助教师们在初中地理课上灵活运用教材,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了解地球2.1 地球的特征:首先,在讲解关于地球时,教师可以介绍它所具备的特征。
例如,告诉学生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因为70%以上被海洋覆盖;还可以提到它是一个自转和公转同步的天体,这决定了白天与晚上的交替和季节的变化;此外,地球拥有大气层,保护着生命等。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接着,在讲解地球形状和大小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扁球体,并向学生解释赤道较长、极轴较短的原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
三、认识地图3.1 什么是地图:在开始讲解地图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图吗?”然后逐步引导他们思考,最终得出“地图是一种用来表达和展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工具”的定义。
接着,教师还可以介绍常见的地图制作材料以及用以表示不同事物的符号和颜色。
3.2 地图的分类及用途:随后介绍常见的地图分类情况,例如物质统计图、专题分布图等,并列举一些实际应用场景。
教师可以提供具体实例,如通过地图了解天气分布、交通情况以及资源分布等。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意见。
四、制作简单地图活动教学设计4.1 教学目标: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简单的地图,并且理解不同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球与地图教案第一节:了解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位置、了解地球上各类地形和气候的分布都非常重要。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状的天体,但并非完全规则的球体。
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1.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向旋转,每天自西向东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的运动使得我们感觉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完成一次公转大约需要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第二节:认识地图地图是一种用来显示地球表面的图像,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各个地区的位置和特征。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长度尺寸与现实世界长度尺寸的比值。
例如,比例尺为1:1000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相当于现实世界中的1000厘米。
2. 地图的方向:地图上通常会标明方位,如北、南、东、西等,以帮助我们辨析地理方向。
3. 地图的图例:图例用来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图案的含义,让我们能够理解地图上表示的信息。
二、地图类型地图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分类。
1. 政治地图:用来显示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区划和边界,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和地区的位置和行政划分。
2. 自然地图:展示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河流、山脉、湖泊等,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形和地貌。
3. 气候地图:显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变化,帮助我们了解各地的气候差异。
4. 人口地图:用来显示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帮助我们了解人口密集的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
第三节:地球与地图的关系地球和地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地球是地图的对象,地图是地球的表象。
一、地图对地球的表达地图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颜色和线条来表达地球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等。
地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地球上的现实情况表达给我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和地图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和地图一、引言本节课将介绍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构成以及各种地图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二、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三维物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2.地球的构成和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主要分层。
–地壳是固态外壳,包括岩石和土壤。
–地幔由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合金构成。
3.地图的分类与特点–物质地图:用于显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分布情况,如山脉、河流等。
–经济区划图:用于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政治行政区划图:用于显示国与国之间的划分,如国家边界、省级行政区等。
–地形图:用等高线、河流指示箭头等方式显示地形起伏情况。
4.制作简单物质地图–选择合适的比例尺与地图大小。
–使用符号图例标识各种要素。
–标注标题、方位角与比例尺。
三、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并了解其构成和层次结构。
2.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分类及其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图使用。
3.学会制作简单物质地图,包括选择比例尺、使用符号图例以及标注必要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地球的构成和层次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需要确保学生理解与掌握。
•对于小组合作制作简单物质地图过程中,可能存在团队协作方面的困难将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介绍地球和地图基本概念,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材料。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地图制作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六、具体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步骤二:讲解地球的构成和层次结构(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阐述各层次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忻州一中地理教学案 (初中一册)
1.3 地方时、时区和日界线
【学习目标】时区的划分;区时的应用;北京时间;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 【学习重点】时区的划分;北京时间的应用 【学习难点】区时的应用;日界线的应用
【复习检测】图示法:指出东西经度的划分界线及东西经度的范围 【导学过程】
产生:地球不停地______自转 概念:因___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
思考:相同纬度,地方时相同吗? 计算原理:经度相差___度,时刻相差___小时,时刻为东___西___ 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1°(东加西减) 地
方 时 计算:某地的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四舍五入求整数) 产生:国际上采用划分时区的方法来统一时间标准
划分:经度每隔___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___时区 时区 区时 概念: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___即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计算原理:时区相差几个,时间相差几个小时(“东早西晚”) 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其实用图更方便得出 由于我国领土跨__个时区,为了方便,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___时间。
即为东_____区的区时,或者是_____经线的地方时。
思考:其与北京市时间相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北京时间 _____时区的区时,也即___的地方时,是国际上换算时间的标准时间
国际标准时 地方时、时区和日界线 日界线
日界线的特征:理论上的日界线:____经线;实际日界线:与此同时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共有___处偏离了180°经线(看下表)
过日界线,日期和时刻的变更原则(见下表)。
(板图讲清)
课型:新课 执笔:杨彦梅 审核:解温贞 授课时间: 【方法规律】
1.如何依据经度判断东、西方位:以两地经度差的劣弧作为判断依据,例:120°E 和
120°W 相比,哪个在相对东侧?
2.计算
(1)已知某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
例:已知70°E ,求所在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号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方法。
例:已知东八区,求中央经线度数和该时区的范围。
(3)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例:西二区区时八点,求东五区区时? (4)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例:①已知两地时差为1小时20分,其中一地为70°E ,求另一地经度? ②已知我国某地正午时墙上的钟表为11点20分,求此地经度。
(5)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例:已知20°W ,地方时为8:10,求116°E 的地方时?
(6)关于行程时间的计算。
自己查阅(高一上册26页三题的第三问题)。
3.日界线:关于日界线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日界线之东是___经度、___十二区。
②东十二区位于西十二区的___边,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的方向是向___。
③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虽然日期不同,但它们的时刻相同,因为它们位于同一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区时用的都是___经线的地方时。
【习题探究】读图,回答
1. OB 是___线,OA ___线(晨、昏)。
C 点、D 点的地方时分别是___和___。
2. 若C 点所在经线为60°W ,则B 点的时区为____,B 点的地方时为____,B 点的区时____;D 点时区____,D 点的区时____。
【拓展探究】
日期图上的日界线有两条。
注: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1)有可能重合,即人为“日界线”地方时为___点时,此时全球属于同一日期。
(2)也有可能相差180°时,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日期分布如何?
【教学后记】
人为“日界线”:___ 日期图上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___
地球上分属不同日期(今天与昨天)的判断方法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