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豆1号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5,21(03-04)
鲁小豆1号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孟庆华1宫慧慧1赵逢涛1李珍艳2
(1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2济南邦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鲁小豆1号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和济南邦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逆、超大粒、出口专用型常规新品种。

该文介绍了鲁小豆1号品种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丰产性、抗逆性和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小豆;鲁小豆1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03-04-35-02
小豆(Vigna angularis(willd)Ohwi&Ohashi)隶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豇豆属,染色体组为2n=22。

小豆起源于中国,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作物。

中国小豆种植面积世界最大,出口量也居世界第一,常年种植面积为200000hm2,产量约为200000t,年出口量4万~8万t[1]。

山东省具有悠久的小豆种植历史,也是小豆的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为10000hm2,产量约为10000t。

但是山东在小豆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难以为小豆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

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济南邦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省良种工程项目和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经费的资助下,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出口专用型的常规小豆新品种-鲁小豆1号,并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3-14]。

1选育过程
以超大粒、色泽鲜亮、出口,兼顾高产、优质、多抗为育种目标,选择日引2号为母本、天津红为父本杂交,F1-F4连续种植(不选单株),F5根据育种目标开始群体选育,再经过3代自交纯化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
2.1鲁小豆1号特征特性1a生草本植物,夏播全生育期95d,株高65.8cm,半蔓生型,单株荚数32个,成熟荚黄白色,荚长8.06cm,荚宽0.70cm,单荚粒数7粒左右,籽粒鲜红色,有光泽,圆柱形,均匀饱满,商品性好,百粒重21.8g。

2.2母本(日引2号)特征特性生育期95d,株高68.8cm,半蔓生型,单株荚数26个,成熟荚黄白色,荚长8.08cm,荚宽0.68cm,单荚粒数8粒左右,籽粒鲜亮,红色,粒长圆柱形,两端方,商品性好,百粒重18.9g。

2.3父本(天津红)特征特性生育期80d,株高50cm左右,直立矮生,单株荚数30.3个,成熟荚黄白色,荚长7.66cm,荚宽0.72cm,单荚粒数10粒左右,籽粒赤褐色,有光泽,粒短圆形,两端方或微圆,商品性好,百粒重15.5g。

无限结荚习性,耐阴性好,抗旱性、抗病性好。

667m2产150kg左右,稳产。

3品质指标
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检测,干籽粒含粗蛋白质26.2g/100g(其中含赖氨酸1410mg/100g、蛋氨酸309mg/100g、苏氨酸644mg/100g、色氨酸172mg/100g、亮氨酸1529mg/100g、异亮氨酸841mg/100g、精氨酸1370mg/100g、缬氨酸923mg/100g)、粗淀粉53.9g/100g、脂肪0.6g/100g、碳水化合物63.4g/100g、膳食纤维7.7g/100g、VA13.1mg/100g、胡萝卜素80.3mg/100g、VE14.36mg/100g、钙74.3mg/100g、磷305.1mg/100g、钾860.0mg/100g、钠2.2mg/100g、镁138.1mg/100g、铁7.4mg/100g、锌2.2mg/100g、硒3.8μg/100g、铜0.64mg/100g、锰1.33mg/100g、碘7.8mg/ 100g,品质优良,超过双亲和出口质量要求。

4丰产性
2013-2014年在山东历城、莘县、曹县、平度和沂南5地试验,平均667m2产量分别为142.3kg、153.8kg、156.7kg、174.8kg、141.7kg,比中红2号(对照)分别增产10.9%、7.1%、5.8%、11.0%、9.7%,平均增产8.5%。

5抗逆性
田间表现抗病毒病、叶斑病、白粉病,较耐干旱、瘠薄,轻微倒伏。

6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6.1播前准备旋耕、整地、起畦,畦宽2.4m,浇足底水或赶墒播种。

播前10d左右选晴天连续晒种2~3d。

6.2一播全苗山东适宜播期以6月中下旬为宜,条播,每667m2播种量2~3kg,播深3~5cm,行距50~60cm,株距15cm左右,667m2留苗8000~10000株。

6.3田间管理
6.3.1播种后出苗前除草采用施田扑、
基金项目: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20130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078。

作者简介:孟庆华(1968-),男,山东曹县人,研究员,从事经济作物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1-16(下转95页)
35
21卷03-04期
茎秆发病但限于顶部开始的叶鞘以下;D:症状到达顶部开始的第三叶鞘以下;E:没有症状或症状限于从顶部开始的第四叶鞘以下。

3.2.3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每块田扫10网(直径30cm)和盆拍10丛统计若虫和成虫。

3.2.4黑尾叶蝉每块田扫10网(直径30cm)和盆拍10丛统计若虫和成虫。

3.2.5二化螟每块田调查25丛(样方)。

3.2.6稻蝽蟓直径为30cm的网扫10网。

3.2.7稻水象甲调查25丛(样方)(统计成虫和受害)。

4信息处理
一是在调查后召开会议分析预测预报信息,讨论巡回调查和监测田的发生情况。

主要有3种预报信息,第1种是普通预报,阐述发生概况;第2种是注意报,发布严重为害的可能性,必须仔细研究;第3种是警报,确认病虫害将严重发生,在不远的将来肯定发生为害,因为可能产生严重为害必须立即喷药防治。

这些预报应该通过传真、信件和网络传递给农民和农业部门。

同时,我们也提供预报信息给媒体,报纸也将发布预报信息和帮助出版注意报和警报。

二是通过日本植保网络JPP作一个简要的报告给政府。

JPP是覆盖全日本的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植保工作,政府在收集病虫害发生报告后,根据需要依据有关的情况发布注意报和警报。

(责编:张宏民)
扑草净或乙草胺等封闭性除草剂。

6.3.2间苗、定苗间苗的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第1片复叶展开后开始间苗,第2片复叶展开后开始定苗。

在干旱威胁较大的地块,应适当推迟间、定苗,但最晚不应迟于第3片复叶期。

如有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补苗。

6.3.3中耕锄草出苗后遇雨,应及时中耕锄草,破除板结。

全生育期要求中耕2~3次,封垄前最后1次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也可使用化学药物除草,常用除草剂有杜尔、精禾草克、拉索、拿扑净。

6.3.4浇水施肥全生育期应掌握好3肥2水。

种肥每667m2施杂豆类专用药肥30kg,N:P2O5:K2O为12:6:9,种肥同播;在小豆的需肥需水临界期--花荚期,结合浇水,每667m2施尿素15kg和硫酸钾5kg;鼓粒肥水,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天气干旱应及时浇水,667m2用800g尿素+磷酸二氢钾150g,兑水30~40kg,在晴天下午叶面喷施。

6.4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叶斑病、茎腐病和病毒病等,采取种子包衣、拔除病株和药物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g800~1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0g400~500倍液防治3次,隔7~ 10d1次。

常见虫害为蚜虫、豆荚螟和食心虫等,可用菊酯类、阿维菌素或吡虫啉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6.5采收当中下部茎枝变黄,下部叶片脱落,中部叶片变黄,田间80%以上豆荚呈黄白色时,为适宜收获期。

小面积栽培时,可分期采摘。

如留作种用,需去杂去劣、人工采摘,带荚晒种,晒干扬净,干燥低温(水分13%、温度5℃以下)贮藏,并用磷化
铝熏仓,种子质量符合GB4401.2-1996。

6.6注意事项(1)忌连作。

一般选择禾谷类或马铃薯地块为前茬。

(2)最好采取包衣种子。

常用种衣剂为卫福、高巧等。

(3)为防止旺长倒伏,一般采取幼苗生长期、花荚分化期使用缩节胺(或矮壮素)控制,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金文林,濮绍京.中国小豆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08,347(3):59-62.
[2]宫慧慧,孟庆华.山东省食用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9):134-137.
[3]徐宁,王明海,包淑英,等.小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3,48(6):676-683.
[4]陈新,陈华涛,顾和平,等.小豆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25(37):52-58.
[5]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等.小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概述[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3):440-447.
[6]徐宁,王明海,包淑英,等.小豆远缘杂交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6):666-670.
[7]徐宁,程须珍,王素华.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3):392-396.
[8]高义平,董福双,王海波,等.红小豆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3(3),10-14.
[9]李彩菊,高义平,柳术杰,等.河北省红小豆育种成就及今后育种目标[J].杂粮作物,2005,25(3):154-155.
[10]王顺,李彩菊,高义平,等.保9326-16红小豆新品种选育[J].河北农大学报,2005,28(3):20-22.
[11]金文林,濮绍京,赵波,等.红小豆“京农6号”新品种选育[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2):14-16,42.
[12]赵秋,何伟峰,李连波,等.辽红小豆8号新品种选育[J].辽宁农业科学,2010,2(4):80-81.
[13]张红梅,顾和平,陈新,等.小豆新品种苏红2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27(4):63-65.
[14]夏增娟.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1):41-42.
(责编:吴祚云)
(上接35页)
李建丰日本国兵库县病虫害测报概况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