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
云浮市云浮中学李素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用品准备
多媒体电脑、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氢氧化铜、氢氧化钡溶液、试管5支、酒精灯、玻璃棒、火柴
四、教学流程设计
1.以浓硫酸泄漏的处理方法引入课题,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

2. 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突破课题重点和难点,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3.采用微观动画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直观清晰。

4.导入抛出的问题,学完解决问题,前后相呼应。

5. 课堂练习分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和老师一起批改作业,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温故而知新)
1.酸:由和构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酸:和
在酸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酚酞,溶液变色。

2. 碱:由和构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和__________。

在碱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酚酞,溶液变色。

3.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都有________ ;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都有_______。

(二)新课
一、中和反应
1.播放浓硫酸泄漏的处理方法引入课题,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

2.教师演示3个实验:①在氢氧化铜固体中先加入水,再加稀盐酸;②在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实验,讨论:它们是否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
滴加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②取5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
滴酚酞,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观
察现象
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呢?
动手做一做:用玻璃棒蘸取一滴反应后的溶液于玻璃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有______色的固体产生,说明反应生成了__________。

②完成下列方程式
HCl + NaOH = HCl + Ca(OH )2 =
H2SO4 + NaOH = H2SO4 + Ca(OH )2 =
③以上反应的生成物NaCl、CaCl2、Na2SO4在构成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小结归纳:
①盐的概念:盐是由_______离子和________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②中和反应的概念:_______和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和_______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6.讨论: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课本P60图10-14(与同学交流完成)
(1)反应前,稀盐酸和NaOH溶液中分别存在的粒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生成物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_________;
(2)对比反应前后粒子种类的变化,上述变化中参加反应的
粒子有______和_____。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________了(填“增加”或“减少”)。

所以,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展:
(1)思考与讨论: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请说明原因。

CO2+2NaOH=Na2CO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小结:中和反应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讨论并动手做一做
①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中用无色酚酞溶液做指示剂,能否用紫色石蕊溶液做指示剂?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用熟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用熟石灰(氢氧化钙)处理硫酸厂的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硫酸处理印染、造纸厂含氢氧化钠的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医药)上: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叮咬处很肿成大包而痛痒,涂一些含_____性物质的溶液可以减轻痛痒。

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写在下面)
(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盐的概念,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反馈(课后作业)
【基础过关】
名称化学式类别名称化学式类别氢氧化钠氧化铁
硫酸CuSO4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Zn + 2HCl = ZnCl2+ H2↑
B. CuO + 2HCl = CuCl2+ H2O
C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D. AgNO3+ HCl = AgCl↓+ HNO3
3.下列各组物质通常借助指示剂才能证明是否反应的是( )
A. 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
D. 烧碱和稀硫酸
4. 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A. 食醋
B. 稀石灰水
C. 食盐水
D. 食用纯碱
5.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

说明去垢的原理,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巩固提高】
如图所示,张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
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因而无法确定硫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为了证明
这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张同学从烧杯中取出少量反
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张同学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张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外)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溶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②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