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文化的解读践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爱文化的解读践行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他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

孙中山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爱人类爱和平,爱国家和爱民族作为其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他的“博爱”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世界多数民众的共同追求。

他说:“欲泯除国界而进入大同,其道非易,必须人人尚道德,明公理,重人道,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他以人道博爱的普遍形式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想用推广“博爱主义”,来实现“世界大同”,使全世界不同人类相互爱慕,共同发展。

可以说,这是孙中山毕生的政治追求。

“博爱”,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解释,即所谓仁。

《孝经三才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曹植《当欲游南山行》则谓:“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

”欧阳修在《乞出表》之二中则云:“大仁博爱而无私。

”韩愈的《原道》将博爱概括为“博爱之谓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