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经开万达A1区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概述 (2)
二、监测依据及内容 (2)
2.1监测的目的: (2)
2.2监测的依据: (3)
2.3监测内容 (3)
三、监测精度及仪器选择 (3)
3.1精度要求 (3)
3.2 仪器选择 (4)
3.3 控制点的布设 (4)
四、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方法 (5)
4.1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5)
4.2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6)
4.3 监测报警值和监测频率 (7)
五、沉降观测的成果资料 (8)
一、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绵阳经开万达广场A1区,其中基坑面积约47003.0 m2 ,周长约851m,基坑深度分别为1.6m、2.6m、3.6m、4.55m、6.9m、5.9m、及7.4 m,地下水较丰富,鉴于基坑开挖较深、水位丰富,基坑在开挖过程中会对周围建筑物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周围建筑物的挤压,可能造成基坑出现塌方等险情。
这些影响基坑边坡稳定的因素(包括各种荷载和震动)对基坑产生很大的破坏力,致使基坑边坡变形(移位和不均匀沉降),严重时甚至有塌方的危险,因此,在此地块施工过程中定期对基坑边坡进行变形监测(坐标和标高),并且每周向业主、监理和项目经理部及时提供基坑边坡是否稳定的测量数据成果,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
为能够准确地掌握基坑边坡的变形情况,变形监测应遵循:a. 监测点位要布设在能准确反映基坑边坡变形的特征处(如不同土层交接处、基坑开挖高低错落处、常期受动荷载和震动处等);b. 在开挖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开挖完后的观测要定期进行;
观测数据整理要及时、准确、清晰,每次观测后的数据成果,呈报业主、监理和项目经理部,若基坑边坡出现异常现象(较大的位移或沉降),要分析出原因及时上报并跟踪观测;
二、监测依据及内容
2.1监测的目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好信息化施工。
2. 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优化设计,使支护结构设计达到确保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 将现场监测的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用反分析法导出更接近实际的理论公式,用以指导工程施工。
2.2监测的依据:
1、《绵阳经开广场A1区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
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2.3监测内容
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规定,基坑工程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并考虑该工程特点和自身硬件设施和人员的情况,确定监测项目如下(布点详见监测点布置图):(1)支护桩顶竖向位移监测;
(2)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3)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三、监测精度及仪器选择
3.1精度要求
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满足以下要求:
1、高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进行闭合路线或往返观测。
按照要求水准测量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精度为±1mm。
2、平面位移监测精度不大于2mm。
3、观测前对水准仪进行“i”角检测,其“i”角小于15"即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每次观测的高程中误差均小于±1mm。
3.2 仪器选择
本项目投入仪器设备见表3-1:
表3-1 使用仪器设备一览表
控制精度的要求
1、水准控制网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2、平面控制网采用工程测量规范二级导线,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格平差
3.3 控制点的布设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布点详见监测点布置图)。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周边建筑物沉降;支护桩顶的水平、竖向位移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1、水准控制网:用于各竖向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2、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水准控制点布设13个,编号为W1~W13。
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
平面控制点布设13个,编号为W1~W13。
控制区域为A1地块,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侧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
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
四、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方法
4.1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1.1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施工中,根据支护桩顶部的水平、竖向位移的位移量,为支护桩体水平及竖向稳定性提供依据。
4.1.2布点原则:
监测点沿支护桩周边布置,在支护桩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监测点数目不少于3个。
监测点设置在冠梁上。
4.1.3测点布设:
在基坑冠梁上布设一组测点,共13个测点,编号W1~W13(布点详见监测点布置图)。
4.1.4埋设方法:
将水泥钉埋入冠梁中,用混凝土固定,确保测点牢稳。
4.1.5监测方法:
桩顶水平位移测量按照坐标法进行观测。
在基坑外的平面控制点设测站,取另一个位置稳定、成像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点,分别测出各个监测点的坐标,每次四测取平均值A。
同一测点本次坐标与上一次坐标差dD=A i-A i-1,从而计算出该点本次位移量,第一次坐标与本次坐标差既为该测点累计位移量。
桩顶竖向位移计算方法同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4.2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2.1监测目的:
观测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竖向变形情况,掌握该区域建筑物的稳定性,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4.2.2测点布设:
在邻近基坑建筑物的四角、中部,分别布置观测点。
本项目共布设13个测点,编号W1~W13(布点详见监测点布置图)。
4.2.3埋设方法:
将建筑物墙体上布设红三角标记。
4.2.4监测方法:
周边建筑物沉降按照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
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从高程控制网引入高程,固定测站进行闭合或者附合线路测量,进行平差并计算各测点高程,并与初始值比较,计算累计变化量,与上次高程比较计算本次变化量。
4.3 监测报警值和监测频率
4.3.1监测报警值
表4-1监测报警值
在施工期间,各监测项目如有达到上表所述警戒值时应立即通知业主及监理公司;并密切配合业主、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顺利施工。
4.3.2监测频率
表4-2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
五、沉降观测的成果资料
根据实际观测情况,每天向业主和监理提供一次观测报告。
内容如下:1.沉降监测点位置布置图。
2.监测成果表。
3.监测点的变化曲线图。
3.监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