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研析人民版
真题典例
1.[2015·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B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无论然否”“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等信息可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八字”等命运之说,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仪式,B项与此相符;A、C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2014·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 项。
3.[2014·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 D
解析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
心——“利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
4.[2014·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但当时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中国并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地区的情况。
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物是否更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加开放,故排除B、D 两项。
5.[2014·四川高考]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图片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答案整理:材料一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
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解析材料二中的观点,一是整理历史知识,二是探讨因果,实质上是对图片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归类,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即可。
师说高考
本部分知识是近年新高频考点,并有强化趋势5年28考
1.[2015·保定摸底]《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
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
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
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城市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
2.[2015·辽师大附中模考]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诫不用”的现象,这反映出( )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答案 D
解析由常识可知,自来水本无毒,但在近代的上海初引进时却让人认为有毒,可见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故选D项。
3.[2015·江淮十校联考]《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4.[2016·湖南岳阳模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选B项。
5.[2016·湖南模拟]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
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这反映了( )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 C
解析A项的“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B项中“根本性巨变”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无法体现。
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与杂志大量在上海与东京出现,正好印证当时中国留日的主要出发地与留学的主要聚集地所在,故答案选C项。
6.[2015·江西吉安段考]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
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
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
”这揭示了( )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答案 D
解析互联网代替不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排除A项;材料显示不出人们价值观念受互联网的影响,排除B项;互联网不可能满足人们全部的个性需求,排除C项;根据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占比的提升以及马化腾所说的“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可以得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较强,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