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递减指数的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大暴雨递减指数的研究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小流域的洪水计算,一直采用指数型暴雨公式,即i=Sp/t n H t=Spt 1-n
试中i—暴雨强度,单位mm/h ;
H t —历时为t 的暴雨量,mm ;
Sp —暴雨参数,或称雨力,mm/h ;
n —暴雨递减指数;
t —降雨时段;
当t o = 1h :
t>1 H tp= H 24p (t/24) 1-n2
t<1 H tp= H 24p X24n2-1 t1-n1
当t o Th :
t>t o H tp= H 24p(t/24) 1-n2
t<t o Hi p= H top (t/ t o)1-n1
可见,在已知n (n i和n2)及t o的情况下,根据某一频率的最大24 小时雨量H24p,即可求出Sp及H tp。

暴雨衰减指数n反映地区暴雨集中的程度,随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不同,在地区上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在平原地区多阵雨,暴雨历时短,其n 值较山区要大一些。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递减指数n值对短历时(1〜6h )的设计暴雨和洪峰流量影响极大。

如n 值偏大o.1 则 1 小时的设计暴雨便偏大37%,因一般峰量的倍比指数为为1.3次方,致使求得的设计洪峰就可偏大5o %以上。

由此可见能否正确的根据稀有频率的24 小时暴雨量去推求相应的设计洪水,关键是对稀有频率( 1oo 年〜千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递减指数n 值大小及其转折点位置的确定问题。

一、资料的选取
在进行特大暴雨长短历时的递减指数n 及其转折点之分析时,其分析对象
必须是暴雨中心或暴雨中心附近的自记暴雨资料和24 段制观测的资料。

这是因为只有暴雨中心或附近的降水量〜历时关系,才能反映各个中尺度的降水系统同时汇集在暴雨地点上空的时空变化。

这些资料均来源于水文资料年鉴或有关文献。

二、固定观测时段降水量,统计不同时段最大降水量时订正系数的推求
采用不同固定观测时段如24、12、8段制观测的降水资料,整编时所统计出的最大1、3、6、9、12、24小时的暴雨量实际只能代表固定时段内观测到的最大值,而不是降水过程中真正60、120、180、360、720、1440分钟历时内的最大值,它对Sp、n1和n2值的分析确定影响是较大的,故对不同固定观测时段在水文年鉴中所统计挑选出的最大降水量必须先进行订正后方可应用。

订正系数的推求方法,可根据大暴雨的自记记录分别统计按固定时段选取1、3、6、9、12、24小时内的最大降水量与60、180、360、540、720、1440分钟内的最大降水量。

这样将许多自记站分别统计出不同量级的两种统计时段的最大降水量值,在厘米格纸上作相关曲线,一般呈直线关系,这样便可根据几种常采用的固定观测时段求出的不同降水历时内最大降水量的订正系数。

经过分析计算,得出几种固定不同观测时段之降水量极值订正系数,其成果表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固定不同观测时段降水量极值订正系数表
利用上述表中成果,便可将不同固定时段观测资料中选取的最大降水
量乘上相应时段的订正系数后,即为相应真正各时段历时内最大降水量值
三、国内历次实测大暴雨特性要素分析
实测大暴雨特性要素,主要是指大暴雨的天气成因,最大1h、6h、24h 的暴雨量。

在双对数纸上点绘降水量〜历时关系线上转折点位置及利用暴
雨递减指数公式i=Sp/t n推求n i和n2等要素。

各站求得的暴雨特征要素如表2所示。

表2 :历年各站特大暴雨特征要素成果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