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资源整合利用研究——以沈阳北站地区地下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地下空间资源整合利用研究
——以沈阳北站地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郭凯孟繁茹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建设的重心由传统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交通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作为城 市人13"集散最密集的区域,其地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将直接决定城市综合枢纽的建设水平,对拓展城市功能、提高安全防灾及缓 解交通压力能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主要结合沈阳北站地下空间规划,对地下空间资源提出整合利用策略和相关的规划技术方法。
急需建设地下道路和节点下穿隧道,分流 地面交通。地区停车场配建中地下比例较 低,特别是在周边背街小巷地区存在占路 停车现象。严重影响城市效率和景观。
二、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思路 1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以地铁线网为骨架,连接地下空间开 发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地区,形成点、线、 面相结合的地下空间网络。优先安排快速 轨道交通系统、地下管廊、地下道路及停 车场等市政、交通设施。 2打造协同、连通的空间要素组合 协同单元强调功能的复合及空间上与 周边地下公共空间相连通的开发地块,位 于北站广场周边的区域为综合功能地块, 位于重点地区外的协同单元为复合功能地 块。连通单元指联系地下协同单元的线状、 块状衔接空间,主要包括北站地区的地下 街和地下连廊两种形式。地下街用于串联 和组织周边协同单元(综合功能地块)及 地铁站点。地下连廊主要打造协同单元(综 合功能地块)与地下街、地铁站之间的地 下连通空问,从而实现地下空间网络化、 整体化。 3建设以“地铁站点+地下街”为主 体的空间发展模式 依托地铁站点作为发展源,以地下街 作为空间骨架,将地铁站与周边各综合功 能地块连通整合,形成大规模、系统化的 地下公共空间体系。以地下街为主体的空 间发展模式通常适用于功能比较复杂、开 发规模较大的城市级公共中心地区。 三、沈阳北站地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1完善地下空间功能,形成系统的空 间架构 首先,根据城市设计整体功能结构确 立北站地区地下空间选址及功能结构。在 开发强度最高、与地铁站点联系最为紧密 的惠工广场以及市府广场地下设置集中的 商业空间,从而为周边高密度的城市功能 组团提供充足而丰富的商业配套服务。其 次,在地下设置与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出租车、私家车的大型地下交通换乘 中心,将一部分以北站为目的地的交通流 引向地下,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第三,利 用包括地下商业步行连廊、地下商场出入
一、沈阳市北站地区现状地下空间 分析
1区域建设情况分析 沈阳北站地区是城市核心地段之一, 沈阳市交通枢纽中心,周边汇集了大批金 融、商务类办公业态。该地区现状已具备 一定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单栋建筑配建地 下停车库、地下人防空间,布局较为分散。 地铁二号线在该地区设沈阳北站站、惠工 广场站和市府广场站,其中,沈阳北站站 为地铁二、四、六号线换乘站,市府广场 站为地铁二、七号线换乘站。随着恒隆广 场、华府天地等项目的开发建设。该地区 地下空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地下空间开发问题分析 2.1地下空间的整合性与统筹性不足 现状地下空间建设以具体项目独立开 发为主,项目之间横向连接少,处于零星、 分散、孤立状态,影响地下空间整体效益 的发挥。地铁站点与周边地区的连通整合 不足,对周边辐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1对地下街建设认识不足 北站地区过度强调单一的商业功能, 忽略地下街作为交通设施的本质,缺少公 共通道建设及停车场配建,给地区带来更 大的交通压力。同时,地铁二号线与地下 街开发缺少连通整合,没有起到地下发展 轴的纽带连通作用,出入口设置没有充分 考虑与两侧建筑地下以及开敞空间结合, 过度占用人行道空间,空间环境质量不高。 2.3地下空间发展滞后城市发展需求 北站地区属于大型交通集散和过往区 域。道路交通组织主要以平面交通为主,
关键词: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地下街
交通枢纽地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高度 密集的地区,由于商务会议、旅游出行、 换乘通勤等生活生产需求,使得此类地区 逐步汇聚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功 能,如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交通集散等。 随着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和传统功能转型的 迫切需求。交通枢纽地区出现了功能过度 集中、交通组织不合理、城市形象和公共 服务品质不高、空间利用不充分等城市问 题。所以,对此类地区地上地下空间进行 统筹规划,可以打破空间发展壁垒、优化 区域交通组织、提升枢纽服务水平,展示 城市门户地区新的形象。
1:3、地下停车场连廊等空间,补充地面城 市功能空间步行联系性的缺失。
2分层分级引导。构建协调的序列关系 北站广场地下一层在原有地下空间基 础上建设友好街地下商业步行街,成为联 系南侧惠工商业中心与北侧地铁换乘大厅 的线性地下步行联系带.而惠工商业中心则 将威为融商业餐饮娱乐等综合功能的休闲 购物商城;地下二层以北站广场地下小规模 的商业及地下公交车停车场为主,惠工广场 地下主要为集中的大型商业设施:地下三层 主要以公共停车设施为主,交通组织通过坡 道与地下一层的道路环廊相联系。 3优化交通流线组织.建立多元的地 下联络体系 将交通压流引至地下。减少机动车交 通道面积,增加绿化以及步行空间面积。 通过道路断面的改造以及交通管理措施。 友好街、惠工街从与敬宾街交叉口向西降 低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从而减少区域 内部机动车交通流量。 在北站地铁换乘中心与北站之间、 惠工地铁站与长途客运站之间设置快速步 行系统,友好街地下的商业步行街在提供 商业服务的同事也将成为联系地铁换乘中 心与惠工地下商业中心的重要步行联系通 道,建立地铁站点以及地下商业空间与周 边项目便捷的步行交通联系。 四、结语 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资源丰富、业 态多元,但随之带来的是交通压力巨大、 空间利用问题繁多复杂。需依据现状地下 空间发展基础,区域发展需求,结合交通 枢纽的特殊地位,将地下空间和地上功能 进行有机结合,从地下空间联系入手,整 合完善空间架构、理顺空间序列关系、完 善通道网络设计,从而形成复合、整体的 地下空间大系统。 参考文献: f11王洋,赵景伟,彭芳乐城市地铁 沿线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要素探讨[『1. 规划师。2014(9):70—75 f21吴红兵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点 规划理论研究fD]_重庆大学,2006.5:40—41. f31赵晨地下火车站交通转换空间商业 设施布局研究『I]北京交通大学,2016,3:2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