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历史总复习 秦国的崛起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重点是利用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第(1)问属 于基础,根据材料分析吴起变法主要在政治领域,而商鞅变 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次全面的改革,答案可从背景、内 容和影响等角度总结;第(2)问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则需要一
[探究示例]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
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 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 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
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
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
(3)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 展趋势。 (4)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 气和决心。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 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废除 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 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 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 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 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商 鞅变法是成功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 的主要屏障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 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变法符合地主 阶级的利益要 求,顺应历史 潮流,迎合生 产力发展需求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 的主要屏障
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 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力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 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
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答案:B
2.“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 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 C.改革彻底 ( B.体恤百姓 D.法令严酷 )
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
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品质。
一、学习思考
1.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材P22)
提示:(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 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必将被废除。 (2)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而世卿世禄制使他们无
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生成]
(1)材料一中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
如何?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 何认识? [探究思路]
对于第(1)问,出现“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
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得力,即军 功爵制的实行,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对于第(2)问,要从商
f、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g、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 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 合法性。
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
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
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2)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 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 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等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3)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 中原 各
诸侯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 (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341—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 事强国。 (3)影响:六国采取“ 合纵 ”运动。秦国完成统一的趋 势已经不可抵挡。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虽死,秦法 犹存”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答案:A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 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 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 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 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1)表现:
①秦国基本上建立起 封建专制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变法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③变法时期形成的崇尚 耕战 的风气得以延续。
(2)影响:秦国实力增强,兼并战争开始演变成秦国统一
六国的战争。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 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是变法的后盾。 (2)变法的历史条件成熟。表现在:①改革的大环境— —改革成为一股潮流。②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 即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
主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强烈要求变革。③法家思想形成,
有变法的指导思想。④人心思变,变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⑤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 (1)基础:与宗法制和 分封制 联系在一起。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 等级 ,可以世世代代沿袭高
官享受厚禄,同时享有许多特权。 (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 (1)背景:战国时已开始实行 赐爵制 ,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内容:制定二十级爵,按功授爵。 宗室贵族 无军功不得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意取信 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 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图文探究
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影响
探 (1)知识层面:考查商鞅顺时代的改革对秦国强盛的
究 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目 (2)能力层面:以商鞅变法的影响为命题切入点,认 的 识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之死 (1)原因: ①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 思想 统治,打击旧贵族,
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③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2)过程: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商鞅被迫起兵 反抗,被秦惠王大兵击败。
2.秦法未败
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 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 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了。 ——《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 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 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 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 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 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 复斗争才能胜利。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 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对后世: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 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b、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c、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d、改革不彻底。 e、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定的概括与总结材料的能力,可以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
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所受的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材料中暗含了吴起失败的因素,政治改革触动旧势力,树敌 太多,时间短暂,急于求成,楚悼王死后失去支持导致失败, 对应吴起变法适当变通可总结出商鞅成功的原因。
[答案]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
授爵,有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3)作用: ①出现军功地主: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 批军功地主。 ②增强战斗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 世袭制 ,
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夷狄遇之” (1)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 (2)建国:公元前771年, 秦襄公 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 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害,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最终也因守旧势力的迫害而死,
但是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仍然保留了下来。
鞅的悲剧中认识到改革难免触动守旧势力,阻力重重,作为改
革家要有牺牲精神。
[尝试解答]
(1)说明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
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 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 (2)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 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认识:改革要除旧布新,难免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
高频考点
考查商鞅变法的条件和措施
[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 “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 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特点是:限制旧 贵族,改革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
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
价。 提示: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 进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
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比如:燔诗书、明法令、严刑峻法等 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商鞅变法使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
法得到官职爵位。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世卿世禄制
必然被废除。
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材P22) 提示: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大发展,实现了富国 强兵,秦完成统一的趋势势不可挡。
二、自我测评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得以成功 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商鞅死后,变法措施继续实行,影响深远。变法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孝公 的支持;商鞅的个人因素。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重点是利用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第(1)问属 于基础,根据材料分析吴起变法主要在政治领域,而商鞅变 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次全面的改革,答案可从背景、内 容和影响等角度总结;第(2)问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则需要一
[探究示例]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
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 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 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
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
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
(3)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 展趋势。 (4)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 气和决心。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 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废除 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 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 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 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 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商 鞅变法是成功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 的主要屏障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 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变法符合地主 阶级的利益要 求,顺应历史 潮流,迎合生 产力发展需求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 的主要屏障
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 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力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 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
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答案:B
2.“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 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 C.改革彻底 ( B.体恤百姓 D.法令严酷 )
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
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品质。
一、学习思考
1.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材P22)
提示:(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 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必将被废除。 (2)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而世卿世禄制使他们无
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生成]
(1)材料一中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
如何?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 何认识? [探究思路]
对于第(1)问,出现“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
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得力,即军 功爵制的实行,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对于第(2)问,要从商
f、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g、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 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 合法性。
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
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
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2)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 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 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等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3)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 中原 各
诸侯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 (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341—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 事强国。 (3)影响:六国采取“ 合纵 ”运动。秦国完成统一的趋 势已经不可抵挡。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虽死,秦法 犹存”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答案:A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 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 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 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 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1)表现:
①秦国基本上建立起 封建专制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变法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③变法时期形成的崇尚 耕战 的风气得以延续。
(2)影响:秦国实力增强,兼并战争开始演变成秦国统一
六国的战争。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 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是变法的后盾。 (2)变法的历史条件成熟。表现在:①改革的大环境— —改革成为一股潮流。②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 即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
主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强烈要求变革。③法家思想形成,
有变法的指导思想。④人心思变,变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⑤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 (1)基础:与宗法制和 分封制 联系在一起。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 等级 ,可以世世代代沿袭高
官享受厚禄,同时享有许多特权。 (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 (1)背景:战国时已开始实行 赐爵制 ,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内容:制定二十级爵,按功授爵。 宗室贵族 无军功不得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意取信 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 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图文探究
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影响
探 (1)知识层面:考查商鞅顺时代的改革对秦国强盛的
究 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目 (2)能力层面:以商鞅变法的影响为命题切入点,认 的 识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之死 (1)原因: ①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 思想 统治,打击旧贵族,
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③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2)过程: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商鞅被迫起兵 反抗,被秦惠王大兵击败。
2.秦法未败
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 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 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了。 ——《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 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 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 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 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 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 复斗争才能胜利。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 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对后世: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 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b、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c、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d、改革不彻底。 e、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定的概括与总结材料的能力,可以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
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所受的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材料中暗含了吴起失败的因素,政治改革触动旧势力,树敌 太多,时间短暂,急于求成,楚悼王死后失去支持导致失败, 对应吴起变法适当变通可总结出商鞅成功的原因。
[答案]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
授爵,有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3)作用: ①出现军功地主: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 批军功地主。 ②增强战斗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 世袭制 ,
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夷狄遇之” (1)起源: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 (2)建国:公元前771年, 秦襄公 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 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害,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最终也因守旧势力的迫害而死,
但是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仍然保留了下来。
鞅的悲剧中认识到改革难免触动守旧势力,阻力重重,作为改
革家要有牺牲精神。
[尝试解答]
(1)说明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
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 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 (2)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 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认识:改革要除旧布新,难免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
高频考点
考查商鞅变法的条件和措施
[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 “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 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特点是:限制旧 贵族,改革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
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
价。 提示: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 进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
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比如:燔诗书、明法令、严刑峻法等 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商鞅变法使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
法得到官职爵位。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世卿世禄制
必然被废除。
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材P22) 提示: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大发展,实现了富国 强兵,秦完成统一的趋势势不可挡。
二、自我测评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得以成功 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商鞅死后,变法措施继续实行,影响深远。变法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孝公 的支持;商鞅的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