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
九年级语文词四首翻译
九年级语文词四首翻译九年级语文词四首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翻译如下: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简答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习题】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答: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宋)【原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习题】简答题:1、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破阵子》《满江红》 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壮”词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壮”词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壮”词蕴含的情感。
四、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五、预习检测1、词的常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六、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0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学生版)
【诗歌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点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全集》传世。
【译文】酒醉中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时在练兵场上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只可惜(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生出许多![句析]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雄心,“吹角连营”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明作者念念不忘报效朝廷,而又壮志难酬。
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概括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写马、弓,从侧面描写,旨在衬托人物,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英雄形象。
4.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帅师北伐,统一南北,表现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 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文:“韩柳欧苏”并称(韩如潮,柳如泉,
欧如澜,苏如海)。
词:“苏辛”并称;
蔡襄)。
书:“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 坚、米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三父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
柳宗元
白居易 屈 原 柳 永
太忧郁
太伤感 太悲壮 太缠绵
之多,速度之快,描绘了出猎的壮观 情景。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狩猎、 打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作者渴望被 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为国的 豪情壮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 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 《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
词作分析
上 片
借出猎 表达报 国决心
出 猎 情 景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的 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得到 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
下 片
报 国 之 志
末一句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 向。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 2、上下片各借用什么典故来抒发感情?
赏析“千骑卷平冈”这句话。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狩猎人数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九下 词四首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 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主要 成就是词,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 多首。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难酬的悲愤,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 为“稼轩体”;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 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 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 轩长短句》。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文学常识 1、婉约派: 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 南唐词的风韵,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 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 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 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共用了哪三个典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即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 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 这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 •冯唐,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据《史记·张释之冯 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 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 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射天狼: •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 侵掠。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 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九年级下词四首
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 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文章结构
《江城 子·密 州出猎 》
上阕 下阕
出猎 场面
抒发 情怀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 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 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能建功立业。
, 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 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 功立业的决心。
写作特色
1.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 个“狂”字贯穿全篇。
2.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 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 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 、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拓展延伸
《渔家傲·秋思》是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 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 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大家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 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 坡乐府》等。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2.《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教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12.《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习题】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参考答案:“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
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
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
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
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助学资料
背景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 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 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 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 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
朗读文本
请有感情朗读,注意读音与节奏。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紧承上句“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 “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 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 乐景衬哀情,反衬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 心理。
精读课文
你如何理解“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满江红 秋瑾
新知导入
接下来我们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了解一位巾帼英 雄怀揣革命的崇高理想,冲破家庭的牢笼,踏上新的 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 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 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杀害,她是第一批 为推翻封建帝制而英勇牺牲的民主革命烈士。
巾帼不让须眉
由此感慨“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译: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
以末路英雄自比,体现其无人能懂、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
精读课文
赏析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女子与男儿 对比 “身”与“心” 近音 “烈”与“列” 同音
不是男儿胜似男
精读课文 暂时居住
古文探究
这里指菊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及赏析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鉴赏】: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课件(共49页)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精读揣摩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
破家庭牢笼,不容易。作者用汉军
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
封建家庭牢笼,获得自由的喜悦激
动。
②“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蛾眉”的本意,是女子修长美丽的眉毛, 后来,指代美丽的女子。 秋瑾用“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地 表达了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封 建礼教的束缚,对封建礼教地抗争,决心 报效国家的愿望。
①“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困境。秋瑾这样写道:“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里,犹不 自知。”在此,“四面楚歌”形容的便是19世纪以 来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特别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腐朽的清 政府统治下的晚清,陷人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 境,这一句表达词人关心国事,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精读揣摩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
作者运用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
万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巾帼英雄的形
象。
④“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这一句的意思是: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 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 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 够理解我呢?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可 见,秋瑾的一片侠肝义胆,并不能为凡夫俗子 所理解。
①壮在行为 梦回吹角连营,一个梦字,内容涵盖到赢得生 前身后名。这是虚写。
八百里分麾下炙:大口大口吃着牛肉,大碗大 碗喝着烈酒。这行为得劲,够壮!接下来,听 着号角,奏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拉强 弓!每一个动作,每一行为,都是极壮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四首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 而且在后代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
作。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 不可撼动的,他的作品对后世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诗词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对后 世读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句,描绘了战争 的壮烈和辛弃疾对国家民族的忧虑,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 的渴望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02
CATALOGUE
词的内容与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意与主题
词意
该词通过描绘作者梦回沙场、挥鞭跃 马、驰骋疆场的壮阔场面,表达了词 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词 四首
目录
• 创作背景 • 词的内容与赏析 •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介绍 •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01
CATALOGUE
创作背景
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 历城(今济南)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以豪放的词 风和激昂的爱国情怀而著称。
的关注和喜爱。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简洁明快的笔触,将夏夜黄沙道 上的美丽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他通过对明月、清风、蝉 鸣、鸟语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宁静、祥和、美好的 氛围,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04
CATALOGUE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爱国的宋词
爱国的宋词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宋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满江红》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破阵子》《满江红》2019
辛弃疾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 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 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 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 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 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 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 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
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
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
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课文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 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 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 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 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 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 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 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
2020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二合一讲课用课件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抒发了 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愁。
抒写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满怀雄心壮志的 开阔胸襟。
上片 挣脱束缚 初离家庭 下片 凌云壮志 知音难觅
苦闷彷徨 雄心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词与诗的不同
1.从时间上: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诗, 可以从《诗经》开始追溯。 2.从题目方面: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3.从和音乐的关系看: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 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 4.从形式方面看:首先句式不同,诗是整齐的,词句是不整 齐的;其次押韵规则不同,格律诗一般平声韵,一韵到底, 首句可押可不押,词平仄通押,中间可以换韵;最后,对仗 规定不同,格律诗要求第二、三联对仗,词的对仗灵活,没 有统一要求。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 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 《秋瑾集》等。
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作者与丈 夫寓居北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 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 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注意节奏、字音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 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xi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情感。
2. 品读重要词句,感受诗词的意境。
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 诵读经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力主抗金,但是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他与辛弃疾以诗词互相唱和,抒发情志。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3. 鉴赏诗句标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讲解: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释句:醉里挑灯看剑: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分麾下炙: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指牛。
《世说新语》载:晋王恺(如)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
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讲解:上片重点描写军旅生活,表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
“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响起一片号角声。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这里,通过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表现军中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释句: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霹雳: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讲解:下片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前两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概括而生动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上句用典,下句夸张,用对偶的形式,句式整齐,含义丰富。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诗人从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由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的痛苦,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不满和愤慨。
4. 体会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整首词通过写军中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年老体迈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满江红》1. 诵读经典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秋瑾,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别署“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一生留下许多著作,皆收于《秋瑾集》中。
1903年春,王廷钧(秋瑾丈夫)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3. 鉴赏诗句(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释句:小住:暂时居住。
为:因为。
黄花:菊花。
拭:擦、揩。
到京不久,早早地又到了中秋佳节。
因为院子里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所以满目金黄,秋天的脸庞就像刚刚擦拭过一样。
讲解:这几句诗标明了地点、时令和景物特色。
写秋色,烘托出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既怡然自得却又愁苦的心理。
看到如此美景自然会让人思绪万千,为下文作者的感慨作铺垫。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释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
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此词时正好八年。
徒:空,徒然。
侬:我。
蛾眉:蚕蛾的须弯曲细长,用来比喻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这里指女子。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四面传来残酷的歌声,楚国最终被打败,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命运)强让我做一个女子,但我仍然不放在心上。
讲解:引用典故,“四面歌残终破楚”借用历史典故,比喻我们如果不奋起力救,将危在旦夕;“八年风味徒思浙”说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的束缚。
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毫不留恋,反而蔑视这样的生活的态度。
上阕诉说自己因壮志难伸而形成的精神上的苦闷,渴望冲破封建的束缚,做一个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人。
(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释句:烈:刚正,有节操。
肝胆:指赤诚的心。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赤诚的心,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讲解: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才有勇气冲破闺阁束缚。
“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是说作者对人一片赤城,对人热情,有古侠义士之风。
(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释句: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广大。
觅:找,寻找。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
青衫,古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官职最低的服色。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讲解:“俗子”与“英雄”形成对比,因为市侩平庸之辈不能了解作者忧国如焚的心,所以作者发出了“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表达了知音难觅的苦闷。
下阕表达了作者“天下兴亡,匹夫匹妇同责”的抱负,同时也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
4. 体会感情《满江红》这首词首先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接着又唱出了一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的苦恼和悲愤。
一、文学常识1.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与苏轼同为词豪放派代表,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2. 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整体感知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2.《满江红》这首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三、描摹画面,鉴赏名句1. 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明确:示例一: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示例二:本句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表达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明确: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3. 《满江红》中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