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计算原理(最通俗易懂最实用最清晰的,让你豁然开朗)
生产企业_免_抵_退_税计算原理的案例分析
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 抵顶内销货物 的应纳税额( 上例中没有内销, 全部出口, 所消耗的原材料的进项 税额为 51 万元不用抵顶, 应予以退还) “; 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 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 对未 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例 1 中的 51 万元全部为退税额。
=( 20- t1) ·17%+0- t2·17%
财会通讯 · 综合版 2007 年第 1 期 55
技术探索 !T"e ’c h$n%&ic’(a )l *Pr+o,-b "e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广东工业Hale Waihona Puke Baidu学 陈文涓
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应收款项全 面检查, 对没有把握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应计提坏账准备。税法规 定, 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 一般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但经税 务机关批准, 也可提取坏账准备, 提取坏账准备的纳税人发生坏 账损失时, 应冲减坏账准备; 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 超过已提取的 坏账准备的部分, 可在当期直接扣除。
[例]某企业于 2003 年初成立, 采用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 2003 年 末 企 业 应 收 账 款 余 额 200 万 元 , 当 年 计 提 坏 账 准 备 10 万 元。2004 年发生坏账 12 万元, 收回前期已核销的坏账 3 万元, 2004 年 末 应 收 账 款 余 额 为 220 万 元 , 计 提 坏 账 准 备 5.5 万 元 。 2005 年 发 生 坏 账 15 万 元 , 年 末 应 收 账 款 余 额 为 260 万 元 , 计 提 坏账准备 13 万元。假设企业于年末计提 坏 账 准 备 , 其 发 生 的 坏 账损失全经过税务部门审批; 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所 得 税 , 企 业 所 得 税 率 为 30%, 每 年 会 计 利 润 均 为 500 万 元 , 无 其他调整项目, 税法允许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 5‰。预计在未 来 3 年内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予以抵扣相关的递延税款金
免抵退计算原理(最通俗易懂最实用最清晰的,让你豁然开朗)
免、抵、退"的计算方法最初是出于对付既有出口又有内销的生产企业而制定的一种特殊的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后推广到所有的生产性的企业。该方法的采用一方面缓解了对国家退税的压力,又应对了企业利用虚假会计核算来骗取出口退税的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详细解释计算过程及其含义。 (一)资料: 假设某企业外购原材料100万(进项税额17万),其中40%部分用于生产内销产品,60%部分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产品全部销售,其中,内销销售额60万,外销销售额(出口离岸价格)120万。企业为生产出口货物还外购免税辅料40万(无进项税)。假设企业适用的退税率为15%,上期无进项税余额。 (二)解释 (1)如果政府相信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料,那么,按照实际情况计算的结果是: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00×40%×17%=3.4万 出口应退增值税=100×60%×15%=9万 征、退差额进企业成本:100×60%×(17%-15%)=1.2万 (2)政府实际的想法及其对策 第一、由于企业财会信息虚假普遍,因而导致政府不相信企业的财会核算。 第二、为了防止多退税,政府决定将所有进项税额先用于抵顶内销的销项税额。如果抵顶完了就不再退税;如果抵顶不完,再来退税。如此可以减少政府支付的退税额。这就是所谓的“免、抵、退”。 第三、由于退税率只有15%,所以,在抵顶内销销项税额之前先要将征、退差额转出。但由于政府不相信企业的财会核算资料,政府不可能根据出口货物的实际成本来计算转出税额,因而缺少一个合理的计算转出税额的依据。对于政府来说,在上述所有的资料和信息中比较容易掌控和相信的只有出口的离岸价格。因此最后政府决定根据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作为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依据。但是,由于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中包含了免税辅料的成本,所以要从离岸价格中减除免税辅料的成本,这样就得出了计算进项税额转出(即教材上所称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120-40)×(17%-15%)=1.6万 (也可以写成教材上的格式: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17%-15%)-40×(17%-15%)=1.6万) 因此: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7-1.6)=-5.2万 第四、如果计算内销应纳增值税时得出的结果是负数,意味着内销不需要交纳增值税并且还有进项税额未抵顶完(即教材中所称的“期末留抵税额”),因而可以进行退税。但问题
免抵退税计算公式详解
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涉及三组公式:
1、综合考虑内、外销因素而计算应纳税额的公式(免、剔、抵的环节);
2、计算外销收入的免抵退税总额(最高限)的公式(计算限额的环节);
3、将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明确退与免的金额)。
通俗理解免抵退税
内核
在说明公式之前, 先讲清楚增值税内核: 销项税-进项税。只不过在出口环节(按照马兆瑞老师的思路)进一步区分为: 内销销项税, 外销销项税。如下图:
因为销项-进项=应纳, 因此只有: 销项-进项<0(即应纳税额小于0, 图中-A)才会有有留抵的事情
第一个核心公式: 应纳税额-A=销项税(仅内销)-进项税
为什么退税率低于征税率时, 要从进项税中剔除出来, 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虽然是出口创汇, 国家支持, 但是财政上面把出口产品原材料的进项税全退给你, 有点吃不消, 所以有一部分进项税国家要留下, 所以要从进项税中剔除出来, 计入主营成本中。
实际上, 很多国家鼓励出口的服务业、技术、退税率=征税率, 也就是进项国家全部退给你。
不得免抵税额=FOB*国家要留下的部分=FOB*(征税率-退税率)
问题是, 既然是从进项税中剔除, 按理应该要用外销产品进项税*(征税率-退税率), 为啥用出口商品的FOB呢?
——————因为会计上核算困难, 你购买原材料、生产的时候, 把东西分成两块, 一块生产内销产品, 一块生产外销产品么?肯定不是啊, 这样核算会太麻烦了, 而且也容易钻空子, 因此直接用出口部分离岸价FOB(这个海关可以直接监控, 方便获取价格)来代替外销货物进项税。
经过丰富后第一个公式: 应纳税额(-A)=销项税-(进项税-不得免抵税额)
那么, 就按照-A来退税么?为何要计算B?
如果按照-A来退税, 你会发现一个班问题, 就是国家不仅把外销产品的进项税退给你了, 而且还把内销产品的进项税退给你了, 这时, 其他做国内贸易的工厂就不干了: 凭什么我们进项税只能结转, 留抵, 而其他外贸企业即便是内销的产品也能退税?所以有了第二个公式:
增值税“免、抵、退”计算解读
增值税“免、抵、退”计算解读
作者:张敬东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年第7期
张敬东
摘要:“免、抵、退”税设计原理精巧,但由于计算依据、征税与退税率存在差异等原因,使其计算步骤较多、较为费解。本文通过对各计算步骤的分解说明,分析了“免、抵、退”税
相关计算方法的实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增值税“免、抵、退”税方法。
关键词:“免、抵、退”税计算;公式分解
一、“当期应纳税额”实际上为“当期不能免征的税额”
根据财税〔2012〕39号规定: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适用税
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2)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3)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是指免税购入的原材料部分,这部分原材料购入时免税,所以也无需免、抵和退税,在计算时将这部分剔除。为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当期没有免税购进
原材料,“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与“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均为0(下同)。
上述系列公式逻辑关系:如果不存在“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一项,则当期全部进项
税额被抵扣,全部进项税额包括内销、出口货物劳务进项税、未消耗材料物资进项税,由于出
口货物进项税额得到抵扣,相当于出口企业以少交增值税的方式得到了国家的出口退税。
但由于国家规定的退税率一般会低于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存在不完全退(免)税情况,因
“免抵退”原理分析及简易操作计算
"免抵退"简易操作计算
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原理分析〗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
=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
=内销的应纳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
外销进项税额中,由于我国的增值税的征税率和退税率存在着不一致,中间的差额部分不予退税,我们称为“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所以要在上边的公式中剔出该部分数额,公式变为:
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数学运算后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算出后的结果,无非是两种:>0,不涉及退税的问题;<0,需要进一步计算。这个得出的负数不一定是全部应退的税额,如果全部内销的情况下,当期的进项大于销项也会出现应纳税额为负的情况,所以,我们还要计算税法最多允许退多少,即: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的退税率,算完比较,哪个小按哪个退,出口退税额就出来了。
其实过程很简单,以上我们没考虑有免税购进原材料的情况,有这种情况只是在上边的基础上作一个修正。具体我们来看一下:
出口“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计算分两种情况:
免抵退税有关公式及手册核销时抵减额的计算
2、数据导出
数据导出是手册核销时在出口退税系统免税证明中的数据计算 过程的重要步骤 ①导出本手册“进料加工免税证明表” ②导出本手册“直接出口货物明细表”
• 第3栏:单证不齐销售额,本月录入的直接出口报关单,只要单证不 齐栏和信息不齐栏中B之一存在不齐或者都不齐情况下销售额在此栏 显示。
• 第4栏:单证齐全销售额,本月录入的直接出口报关单,单证不齐栏 和信息不齐栏中同时为空时销售额在此栏显示。
• 第5栏:前期出口货物当期收齐单证销售额(26+27),前期录的直 接出口报关单在前期做了单证收齐或本月做了单证收齐,并且本月收
举例: A企业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税税率
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 A企业本月单证收齐的出口货物销售额(包括 当期和前期)为150万港币,港币汇率为0.9,出口商品所对应的征退税税率分别 为17%和11%,那么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如下: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0万X13%=13万 免抵退税额=(150万X0.9)X11%-13万=1.85万
免抵退相关公式及手 册核销抵减额的计算
——黄 河
培训内容
免抵退计算公式范文
免抵退计算公式范文
免抵退计算公式,通常是指在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销售中,消费者在
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商品或服务的情况。最常见的例子是“买十送一”或者“买五送二”,即消费者购买十个
商品后可以免费获得一个商品。
对于免抵退的计算公式,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购买数量计算,一种是按照购买金额计算。
1.按照购买数量计算:
2.按照购买金额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销售活动可能还会设定一些其他条件,例如限定
特定商品或服务参与活动,或者限定在特定时间段内购买才能享受免抵退
优惠。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销售活动设置相应的条件
和规则。
除了上述常见的免抵退计算公式,还有一些特殊的免抵退情况,例如:-第二次购买免抵退: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商品或服务后,第二次购买可以获得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免费商品或服务。
-累计购买免抵退: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
商品或服务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免费商品或服务。
在实际运用中,商家会根据自身业务模式、销售目标和市场需求等因
素来设置不同的免抵退计算公式,以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额的目的。同时,商家还需要进行合理和有效的促销策略,使得免抵退活动能够吸引
足够多的消费者参与,并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盈利性。
增值税免抵退税和免退税的计算(非常实用)
增值税免抵退税和免退税的计算(非常实用)
展开全文
解税宝 2017-05-21 18:00
1.免抵退税的解释
(1)免: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时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
(2)抵: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3)退: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2.免抵退税的计算
(1)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
①一般贸易方式
【例题计算问答题】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 17%,退税税率为 13%。2014 年 4 月的有关经营业务为: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34 万元通过认证。上月末留抵税款 3 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
售额 100 万元,收款 117 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 200 万元。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答案】
(1)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13%)=8(万元)
(2)应纳税额=100×17%-(34-8)-3=-12(万元)
(3)“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
(4)当期应退税额=12(万元)
(5)当期免抵税额=26-12=14(万元)
【例题40-计算问答题】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 17%,退税税率为 13%。2014 年 6 月有关经营业务为: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 400
出口免抵退原理的通俗理解
出口免抵退原理的通俗理解
一、总的原理
出口免抵退总的原理是让出口企业以不含税价参与竞争,使企业整体税负为零,即出口环节免,出口之前国内采购负担的退还。
生产企业的退税依据是生产出来的成品的对外售价,即出口离岸价作计税依据=出口发票注明的外销出口金额。
外贸企业退税依据是在国内采购该出口货物的买价,由于外贸企业对采购货物未重新生产、加工、投入,增值,退的是买的时候负担的增值税,即购进时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
生产企业为什么不是退原料的税?是因为生产企业买来的是原料,出口的是加工的产品,将买的原料、辅料、能源、动力都退掉,没法一一计算,只能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出口价作为出口退税的退税依据。
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成品如果外销,收不来销项,如果内销可以收回。
当应纳小于0,说明国内采购各种能源、辅料、设备、动力所负担的进项税大于国内销售产品收回的销项税额,这是由于采购的一部分货物用于了免税出口产品的生产,这部分免税出口产品所负担的正是要给他退的,具体退多少,要计算。
免:出口环节。
抵:全部采购的进项税和内销收回的销项税之间的抵顶。
退:当应纳小于0时,出口货物国内采购的要退。
更通俗点打个比方:A公司是出口企业,国家为了增加其竞争力,采取的是增值税零税率政策,进货100万,进项17,销售200万,正常应交17万;让销项税等于0,进项税也等于0。进项17要么退你钱,要么拿它跟A公司卖给国内企业的销项税去抵。刚开始是全退,后来降低退税率,免抵指的是可和国内的去抵,退的话退钱,不让免抵退的要形成成本,免抵退说的是进项税部分要执行免抵退。
注会名师指导出口免抵退税计算公式推导共4页word资料
注会名师指导:出口免抵退税计算公式推导
2011-8-2 15:26 中华会计网校【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小编将网校刘丹老师在论坛分享的注会《税法》出口免抵退税计算公式推导内容分享给大家。
出口货物增值税的“免抵退”计算方法是增值税一章的难点,很多同学不理解教材中复杂的公式,我们可以先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大家明白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这些原理就可以更轻松的记忆并应用这种退税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抵退税计算
点击查看论坛原帖>>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增值税“免抵退”一看就明白
增值税“免抵退”一看就明白
想弄清“免、抵、退”就必须弄明白,这三个字的含义:
“免”即是指免征销售环节的增值税
“抵”即是指应退的税可以抵减当期内销应纳的税额
“退”即未抵减完的部分国家退还给企业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出口货物除了免征销售环节纳增值税,还应该退还购进材料时的进项部分。但我们国家会计核算水平还不高,考虑到还有假账,错账等因素的存在,国家不可能直接按企业账簿上外销货物的进项税额直接退税。国家就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法,即出口货物的离岸价乘以一定的退税率来作为退税的标准。用这种替代的方法来作为退税的依据,购进货物使用的税率(一般为17%)与退税率之间的差额,应该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即教材P55,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当企业又有出口业务同时也有国内业务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方面国家要对出口退税,另一方国家要对内销征税,这样就可以两者相抵(相抵后的结果即为教材中P55当期应纳税额)。
相抵后的结果如果是正数,这时就说明企业的出口退税已经全部抵减,企业当期应该按这个结果交税
如果是负数,刚需要进一步计算这个负数的性质——是因为内销货物进项大于销项产生的,还是因为出口未退的原因产生的。所以,要计算一个出口退税的限额,即“出口货物的免抵退税额”,如果这个限额比刚才的负数绝对值小,说明刚刚计算的负数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内销进项大于销项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出口应退的部分,这时,国家就会把出口应退的部分退回企业。如果这个限额比刚才的负数绝对值大,说明,应退的税有一部分已经抵消了,国家就只能按照抵减内销后的那个负数进行退税了。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简单理解就是
免:对于外销的销项税额予以免除;
抵:外销的进项税额抵扣当期应纳税额;
退:抵扣下来还有还有剩余,予以退还
计算公式: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
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举例:生产企业2023年6月一般贸易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100万元,内
销60万元,当期进项税额为16万元,适用征税率17%,退税率13%,
计算应纳税款、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第一步: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
额=外销收入×(征税率-退税率)=100×(17%-13%)=4万元。
第二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内销收入×征税率-(当期
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17%-(16-4)=-1.8万元。
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外销收入×退税率=100×13%=13万元。
第四步:取当期“留抵税额”与“免抵退税额”较小者作当期应退税额,则免抵
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
由于留抵税额1.8万元<免抵退税额13万元,因此当期应退税额=1.8万元,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13-1.8=11.2万元。
因此,该生产企业2023年6月应交增值税0元,应退增值税1.8万元,免抵税额11.2万元
概括一句,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因为是负数),和退税上限,哪个小退哪个
最精辟增值税免抵退的计算理解
最精辟增值税免抵退的计算理解
一、增值税免抵退的基本概念
二、增值税免抵退的计算公式
增值税免抵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计算:一是按免税率计算,即根据允
许免除的税种或税种的增值税免抵退比例计算;二是按现金返还方式计算,即纳税人收到政府财政补贴或内部流动资金作为增值税免抵退的具体金额
返还给纳税人。
免抵退金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免抵退金额=增值税金额×免抵退比例
增值税金额=主税金额
其中,主税金额指纳税人实际预缴的增值税金额。
三、增值税免抵退的情况举例
1、按免税率计算增值税免抵退
假设上海公司在2024年有6000元的增值税税款,个人所得税免抵退
率为50%,那么其可申请的增值税免抵退额即为6000×50%=3000元。
2、按现金返还方式计算增值税免抵退
假设山东省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为每家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财
政补贴,作为增值税免抵退,每家企业可以拿到5000元补贴。
“免抵退”原理两阶段理解
“免抵退”原理两阶段理解
“免抵退”原理两阶段理解
教材对免抵退写得很让人头疼。最方便的办法是记住五步“剔、抵、限、比、挤”,能接套数据,但是问题在于直接套很容易忘记,且对变化的题目不好把握。希望通过对公式中原理的分解,理解后更好记住公式。
一、最关键的公
先说最重的两个公式的原理。(不考虑上期留底和免税进项,FOB暂时不考虑汇率)
1、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对内销项-(总进项数-不得抵扣数
2、判断公式:应纳税额=(对内销项-对内进项)-(FOB*征税率-不得抵扣数)
二、第一公式(计算公式)的理解
我们觉得免抵退弄得很复杂,给了企业很多优惠,我们算算正常纳税与免抵退的差别,才能更好理解公式。没有优惠情况下企业的应纳增值税=销项总额-进项总额=(外销销项+内销销项)-(内销进项+外销进项),由于有出口税收优惠,外销销项不用纳税,这就是免的含义,免是实打实的免,那么免后应纳税额=内销销项-(内销进项+外销进项)=内销销项-进项总额,以此来与税局结算税款;但是优惠力度没这么大,税局对进项总额里还剔除了一块不让你抵,即“剔”税部分(“剔”税的推导见第二个公式的理解),那么公式变为应纳税额=内销销项-(进项总额-“剔”税)。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公式,算出的数就是你实实在在应该交的税(正数为欠税局,负数为税局欠你),不用考虑接下来的抵退,则正常按此数纳税。
三、第二公式(判断公式)的理解
正常情况下,免除外销销项后的应纳税额=(对内销项-对内进项)-对外进项,相当于你内销要交税;外销销项免除后,外销的进项可以去抵扣你内销的应纳税额,这就是免抵退中抵的含义。其实这公式变形后=对内销项-总进项数,很容易算出这数,但是税局要区分你内销
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
免抵退税的计算
1、不予免抵税额,根据出口退税率和内销的征税率的差额而来。
比如,出口货物200万,企业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那么200中只有13%可以享受出口货物免抵税政策,4%是要缴纳增值税的。因此200*(17%-13%)称为不予免抵退税额。
2、免抵退税额,按照上面的解释,只有200万的13%享受免抵退政策,200*13%称为免抵退税额。
3、出口退税,一般称为应退税额。
(1)免抵退税额中包含三个部门,即免的税、抵的税、退的税。一般我们分为: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
(2)应退税额的计算
第一步,计算不予免抵税额,是为第二步做准备,因为不予免抵税额是做进项税转出,相当于增加了当期应纳税额
第二步,计算应纳增值税额,这一步实际是计算本期期末留抵税额。如果结果是正数,即应交增值税存在贷方余额,那肯定就没有期末留抵了,说明企业本期应该纳税;(如为正数,直接跳入第四步)
如果结果为负数,负数即为企业的期末的留抵税额,负数就是本期进项税。(为负数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实际是计算一个尺度,根据国家公布的退税率,计算企业可以退税的上限。
第四步,如第二步计算为正数,说明企业需要纳税,自然不存在退税。
如第二步为负数,比较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数值,取较小者。(此处注意,是按绝对值比较大小。原理:应纳税增值税的贷方负数即借方的正数,即期末留抵税额)
较小者为应退税额,原理即为期末存在多少留抵税额,就退多少税,但不超过国家规定退税率计算的免抵退税额。
第五步,计算免抵税额。本步实质上为倒挤。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原理是要反映国家对企业的出口免了多少税,抵扣了多少进项税。
从数学运算理解免抵退
从数学运算理解免抵退
一、免抵退税简单理解
生产企业出口免抵退
企业销售产品分为内销和出口,
内销产品增值税=内销产品销项税-内销产品进项税
出口产品增值税=出口产品销项税-出口产品进项税
根据出口免抵退规定,出口产品出口免征销项税,那么
当期应纳税额=内销产品增值税-(内销产品进项税+出口产品进项税)
公式中的出口产品进项税=出口产品离岸价*退税率(这是理解该项政策计算方法的关键)
注意,我们必须明白两点:
1、税率。出口产品进项税的税率虽为17%,但是并不是按照17%的税率来抵减销项的,而是按照退税率(现行出口货物的增值税退税率有17%、l3%、ll%、9%、8%、6%、5%六档)计算出的出口产品进项税额抵减销项的,也就是说,公式中的出口产品进项税。
2、离岸价。出口产品进项税的计税基础为离岸价,而不是出口前道环节购进材料的实际购买价。
知道了上述两点之后,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个公式:
当期应纳税额为=内销产品销项税-【当期进项税-出口产品离岸价*(17%-退税率)】
【该公式的得出,是单纯的数学运算,将内销产品进项税与出口产品进项税合并为当期进项税,因为当期进项税是不区分哪些材料为生产内销产品还是出口产品的,它是统一的材料生产产品的,因此,这些材料的进项税税率统一都是17%的税率,然而按照政策,出口部分的产品的进项税按照退税率来抵减内销的销项税,那么就产生了进项税征税率与退税率的差额。这从一个侧面又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出口零税率其实并不是完全的零税率,而是超低税率,这个超低税率就是征税率17%与退税率的差额,于是我们计算出口产品的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抵、退"的计算方法最初是出于对付既有出口又有内销的生产企业而制定的一种特殊的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后推广到所有的生产性的企业。该方法的采用一方面缓解了对国家退税的压力,又应对了企业利用虚假会计核算来骗取出口退税的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详细解释计算过程及其含义。
(一)资料:
假设某企业外购原材料100万(进项税额17万),其中40%部分用于生产内销产品,60%部分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产品全部销售,其中,内销销售额60万,外销销售额(出口离岸价格)120万。企业为生产出口货物还外购免税辅料40万(无进项税)。假设企业适用的退税率为15%,上期无进项税余额。
(二)解释
(1)如果政府相信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料,那么,按照实际情况计算的结果是: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00×40%×17%=3.4万
出口应退增值税=100×60%×15%=9万
征、退差额进企业成本:100×60%×(17%-15%)=1.2万
(2)政府实际的想法及其对策
第一、由于企业财会信息虚假普遍,因而导致政府不相信企业的财会核算。
第二、为了防止多退税,政府决定将所有进项税额先用于抵顶内销的销项税额。如果抵顶完了就不再退税;如果抵顶不完,再来退税。如此可以减少政府支付的退税额。这就是所谓的“免、抵、退”。
第三、由于退税率只有15%,所以,在抵顶内销销项税额之前先要将征、退差额转出。但由于政府不相信企业的财会核算资料,政府不可能根据出口货物的实际成本来计算转出税额,因而缺少一个合理的计算转出税额的依据。对于政府来说,在上述所有的资料和信息中比较容易掌控和相信的只有出口的离岸价格。因此最后政府决定根据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作为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依据。但是,由于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中包含了免税辅料的成本,所以要从离岸价格中减除免税辅料的成本,这样就得出了计算进项税额转出(即教材上所称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120-40)×(17%-15%)=1.6万
(也可以写成教材上的格式: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17%-15%)-40×(17%-15%)=1.6万)
因此: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7-1.6)=-5.2万
第四、如果计算内销应纳增值税时得出的结果是负数,意味着内销不需要交纳增值税并且还有进项税额未抵顶完(即教材中所称的“期末留抵税额”),因而可以进行退税。但问题
是,并不是所有剩余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都
退给你,政府还得看看这些进项税额所代表的原材料你有没有用于出口货物的生产,只有用于生产的才会退给你,没有用于生产出口货物的当然就不退给你了,只能留待下期使用。
第五、在确定应该退多少税给企业时,从道理上应该是根据出口货物的生产成本来计算的,但是由于政府不相信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料,因而同样存在一个根据什么来确定应退税额的问题。最后,政府也只能根据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来作为计算应退税额的依据。但同样由于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中包含了免税辅料的成本,所以也要从离岸价格中减除免税辅料的成本来计算应退税额,这样就得出了计算应退税额(即教材上所称的“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退税额=(120-40)×15%=12万
(也可以写成教材上的格式:
免抵退税额=120×15%-40×15%=12万)
第六、如果计算出来的应退税额大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这时,企业实际得到的出口退税额就只能是未抵顶完的进项税了,因为该退的进项税已经让你抵顶内销的销项税额了;如果计算出来的应退税额是小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那么,企业实际得到出口退税就是计算出来的应退税额了,因为剩余不退的进项税意味着企业还没有使用,当然就不会退给你了。
由于12>5.2,所以企业实际获得的出口退税额为5.2万。之所以不退给你12万,是因为有些进项税额已经在计算内销应纳增值税时已给抵顶了。
第七、从上面那个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按照实际情况计算,企业交税3.4万,退税9万,实际上退5.6万;而按照“免、抵、退”计算,企业内销不交税,出口退5.2万,实际获得的出口退税比前者少0.4万。大家可以发现这个少的0.4万正好是“免、抵、退”办法下转出的进项税额1.6万与按照实际情况计算下征、退差额1.2万的差额,这意味着企业在“免、抵、退”办法下多转出了0.4万进项税额,也就等于政府就少退了0.4万的增值税。
另外,教材上还有一个所谓“免抵税额”,这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概念,它只有“免、抵、退”计算办法下才存在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指由于理论上应退的税(即免抵退税额)是根据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计算出来的,但退只退了其中一部分,而没有退的那一部分就是出口免征的税和已经抵顶内销的那块进项税,即免抵税额。所以,它才会等于“免抵退税额”减去已经退给你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