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常考易错专题十四 综合实验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专题十四 综合实验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专题十四 综合实验

专题十四综合实验

易错清单

1. 除杂质,解题不缜密。

【例1】(2014·海南)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A. H2(水蒸气)——浓硫酸

B. CaO(CaCO3)——稀盐酸

C. Cu(CuO)——蒸馏水

D. NaOH(Na2SO4)——BaCl2溶液

【解析】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B. 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C. CuO不溶于水,不与蒸馏水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D. Na2SO4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故选A。

【答案】 A

【误区纠错】解答除杂质、物质净化类题时,一定不能忽视除杂质时中的任何一点:

①不增(不能引入新杂质);②不减(主要成分不减少);③易分离。

2. 对实验操作的步骤顺序把握不准。

【例2】(2013·山东烟台)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 ②④⑤①③

B. ⑤④②③①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⑤④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混合物的除杂、分离提纯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杂质的性质选择好适当的除杂试剂后,安排加入各种试剂的顺序,使后加入的试剂除杂的同时担负起除去前面所加过量试剂的作用,使各种杂质的清除互不干涉且干净彻底。镁离子用氢氧根

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即可;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即可;除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即加入碳酸钠;除镁离子、硫酸根离子之间的顺序不限,但是加入碳酸钠要放在加入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至溶液呈中性(或至无气泡冒出)。顺序要求为:④在⑤后,最后是①③。所以正确的顺序可以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综上所述选D。

【答案】 D

【误区纠错】在解此类题时,要注意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

名师点拨

一、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的巩固和应用,是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化学学科重要且独特的考试形式。

关于“物质的检验”主要以鉴别题型和推断题型为主。重要物质及离子的鉴别是经久不衰的考查热点,其考查形式的不断变化又是其亮点所在。

1. 围绕试剂的考查:根据物质的特性和特有的反应通过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其他试剂来鉴别物质,要求达到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的效果,前两者又涉及用一种试剂或一组试剂鉴别数种物质,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 围绕实验操作的考查:要求将试样的采集、试剂的加入、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结论的表述等过程加以阐述。

3. 围绕评价的考查:要求从试剂正确、步骤合理、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等角度评价鉴别方案或结论等,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关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主要以除杂题型为主,重在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

二、综合实验

中考综合实验命题从试题形式来看,传统题型一般具有两大类别:流程型和设计型。两种题型所考的知识点一般包括物质的制备、分离、物质的检验、性质实验、尾气处理等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常识,但设计型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其

命题前景很好。其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利用给出的一些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连接仪器,叙述现象并说明理由;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的化学反应。

2. 给出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或补充部分实验步骤。

3. 根据实验目的、实验进行的条件,选取适当的药品、仪器(或应用所指定的药品、仪器)完成某次指定的实验操作。

4. 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科学的评估,排除不合理或可行但不是最优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

5. 利用限定的仪器制备药品,融气体制备、除杂、集气及设计操作程序、仪器连接、定量计算于一体,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6. 新情境实验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分策略

1. 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在中学学习中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理)三类,其共同点是:根据特征反应的现象判定物质;不同点是:鉴定是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构成粒子(如阴离子、阳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区分);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理出被检验物质的成分(肯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肯定没有什么)。

(1)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

物理方法:依据特殊性质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

①固体物质的颜色

白色固体:无水CuSO4、MgO、P2O5、CaO、Ca(OH)2、NaOH、NaCl、Na2CO3

红色固体:Cu、HgO

暗红色固体:红磷

红棕色固体:Fe2O3

蓝色固体:CuSO4·5H2O

绿色固体:Cu2(OH)2CO3

淡黄色固体:S、Na2O2

黑色固体:C(木炭粉)、CuO、MnO2、Fe3O4、Fe(粉)

紫黑色固体:KMnO4、I2(碘)

②沉淀的颜色(七种常见沉淀)

白色:BaSO4、AgCl、CaCO3、BaCO3、Mg(OH)2

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③溶液的颜色:

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

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

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

紫红色溶液:KMnO4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④火焰的颜色

淡蓝色火焰:H2、S在空气中燃烧

蓝色火焰:CO、CH4在空气中燃烧

蓝紫色火焰:S在纯氧中燃烧

⑤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SO2、NH3

(3)常见离子的检验(见下表)

离子检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举例

H+ (酸)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用pH试纸测其pH pH小于7

加入少量锌粒有气泡产生Zn+H2SO4ZnSO4+H2↑

OH-(碱)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

用pH试纸测其pH pH大于7

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2NaOH+CuSO4Na2SO4+Cu(OH)2↓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3NaOH+FeCl 33NaCl+Fe(OH)3↓

C

滴加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

入澄清石灰水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石灰

水变浑浊

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Ca(OH)2CaCO3↓+H2O

Cl-滴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

硝酸

AgNO3+NaCl AgCl ↓+NaNO3

S 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

BaCl2

酸化无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稍

硝酸

BaCl2+Na2SO4BaSO4↓+2NaCl 滴入Ba(NO3)2溶液和稀

HNO3

产生白色沉淀Ba(NO3)2+K2SO4BaSO4↓+2KNO3

N 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

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

的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试

纸变蓝

NH4Cl+NaOH NaCl+H2O+NH3↑

NH3溶于水显碱性

续表

Fe3+滴加强碱溶液(如NaOH) 产生红褐色沉淀FeCl3+3NaOH Fe(OH)3↓+3NaCl Cu 2+

插入铁丝(片) 表面附有红色固体Fe+CuSO4Cu+FeSO4

滴入强碱溶液产生蓝色沉淀CuCl2+2NaOH Cu(OH)2↓+2NaCl

(4)物质的推断

①解题思路:

②突破口的选择:

A. 颜色特征

B. 反应特征(见下表)

阳离子阴离子相互反应产生的现象

H+OH-生成水,无明显现象

H+ C 生成无色气体

N OH-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Ag+Cl-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Ba2+S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阳离子阴离子相互反应产生的现象

Ba2+或Ca2+ C 生成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有气泡产生Cu2+OH-生成蓝色沉淀,溶于稀硝酸,无气泡产生

Fe3+OH-生成红褐色沉淀,溶于稀硝酸,无气泡产生

Mg2+OH-生成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无气泡产生

③物质推断的一般方法

A. 一点击破,顺逆推断

抓住“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和中间推断,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B. 相遇组合,对比推断

采用类似数学中的“相遇”方法用图中列出的已知物质与反应次数,再由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反应次数,然后对号入座推断出各物质。

C. 提出假设,讨论推断

在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后进行反复验证,逐步缩小范围,排除不合题意的结论。

【例1】(2014·湖南邵阳)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 氧气与氨气——带火星的木条

B.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闻气味

C. 氯化铵与氯化钾——用熟石灰

D. 二氧化锰与氧化铜——用稀硫酸

【解析】 A. 氧气会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氨气则不能,可以鉴别,故A方法正确;B. 二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故B方法错误;C. 氯化铵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氯化钾无现象,可以鉴别,故C方法正确;D. 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蓝色溶液,而二氧化锰不溶解,可以鉴别,故D方法正确;故选B 。

【答案】 B

2.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彼此分开,并且恢复到各种物质原来的存在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物质的提纯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里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又称除杂。

(1)主要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有物理和化学方法两种,见下表:

方法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

物理方法

过滤法

①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②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

分离

粗盐提纯

蒸发

①分离溶质与溶剂

②除去易挥发的杂质

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固体降低

温度

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大小不同

分离NaCl与KNO3的混合物

续表

化学方法化气法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除Na2SO4中混有的Na2CO3,可加适量稀

H2SO4: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沉淀法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可加适量的

BaCl2:

Na2SO4+BaCl2BaSO4↓+2NaCl

置换法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除FeSO4中的CuSO4,可加过量的铁粉,再过

滤:

CuSO4+Fe Cu+FeSO4

溶解法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除C粉中混有的CuO粉,可加适量稀硫酸,再过

滤:

CuO+H2SO4CuSO4+H2O

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除CaO中混有的CaCO3,可加热:

CaCO3CaO+CO2↑

转化法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

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CO+CuO Cu+CO2

当然,实际的分离与提纯还会有一些其他方法,在实际解题时要因题而解,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综合并灵活运用。

(2)酸、碱、盐溶液中的除杂技巧

①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阳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的阴离子不共存的阳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阴离子组合除杂试剂,如Na2SO4(NaOH):可选用稀H2SO4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Na2SO4和H2O,达到目的);KCl(K2SO4):可选用BaCl2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BaSO4和KCl,达到目的)。

②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阴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阳离子不共存的阴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阳离子组合除杂试剂,如NaCl(BaCl2):可选用Na2SO4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BaSO4和NaCl,达到目的);KNO3(AgNO3):可选用KCl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AgCl和KNO3,达到目的)。

③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阴、阳离子都不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阴、阳离子都不共存的阳、阴离子组合除杂试剂。如NaNO3(CuSO4):可选用Ba(OH)2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Cu(OH)2沉淀与BaSO4沉淀,达到目的]。

不共存离子对:

特别注意:

(1)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①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②“不增”“不减”。既不增加新的杂质,也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③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④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有几个优化原则:

①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②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③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例2】(2013·江苏南京)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 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

B. 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CO气体(CO2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K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解析】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CaCO3固体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但应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故C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B。

【答案】 B

3. 综合实验

(1)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答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的综合实验题

化学综合实验包括两部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定性实验包括:物质的制备、物质的检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等;定量实验包括:溶液的配制、测定物质的组成(或纯度)、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及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与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以达到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综合实验题的知识结构模型及解题基本方法和原则如下:

①知识结构模型

综合实

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思维过程:原理→反应物→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

A. 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B. 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

C. 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D.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

E. 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F. 直接结论或导出结论。

(2)对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正确地评价

以批判的思想方法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装置设计,从某种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或不可行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实验评价的原则:①理论正确,设计方案一定要符合化学变化规律和实验原理;②操作可行;③经济合理;④推理严密;⑤保护环境。

(3)依据实验条件和要求,设计物质的制取、成分的推断、定量组成测定等实验方案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由题目提出实验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药品,设计实验装

置,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完成实验设计的要求为:

①明确化学实验的一般内容。A. 依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反应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B. 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化学仪器,并按实验装置图装配好仪器。C. 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并处理相关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明确设计化学实验的一般思路。实验原理→所需药品、仪器→整体规划出实验步骤→分段设计(包括每个细节),首尾呼应。

③熟悉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A. 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B. 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若无法避免有毒物质,则应采取安全措施,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伤害。C. 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正确切实可行,所选用药品、仪器、装置要经济可靠。D.简约性: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实验装置简单、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例3】(2013·山东滨州)如图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实验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写出一种用图一装置可以制取的气体,验满方法为;

(2)图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可得结论:空气中;

(3)图三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某同学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此时烧杯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4)图四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

【解析】(1)图一装置是固液制气的常见装置,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密度要比空气大,根据所学可知: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均可采用该装置制取,且两者的密度均比空气大,均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制取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 CaCl2+H2O+CO2↑;2H2O22H2O+O2↑。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CO2气体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2)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通过加热密闭容器内的铜粉可以消耗氧气而使气压减小得出结论;(3)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水,显中性;但此时反应的结果是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仍然显碱性,即仍有氢氧化钠剩余,所以烧杯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为NaCl、NaOH;(4)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所以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多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1)二氧化碳或氧气若是CO2气体则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若是氧气,则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3)NaCl、NaOH

(4)收集多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 (2014·山东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下面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内容实验设计

A 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石灰石先加足量水,然后过滤

B 提纯久置变质的NaOH溶液加入足量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验证某溶液为稀盐酸先测溶液的pH<7,再加入锌粒

D 从H2O2溶液制O2的残余物中分离出MnO2将残余物过滤、烘干

2. (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二模)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

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 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 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3. (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证明某气体是一氧化碳将该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黑色粉末变红

B 证明酸和碱恰好中和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最终呈无色

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Fe>Cu>Ag

将两根光亮铁丝分别伸入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溶液中,硝酸银

溶液中的铁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另一铁丝表面有红色

固体附着

4. (2014·黑龙江大庆·中考一模)下列实验操作和处理方法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是()。

①将水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加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朝向任何人。

③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检查煤气泄漏原因,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④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氧化铜,再通入氢气。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2013·济南槐荫区·中考二模)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不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 CuSO4溶液

B. Na2CO3溶液

C. FeCl3溶液

D. 石蕊试液

二、填空题

6. (2014·上海徐汇·中考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下图所示进行模拟炼铜实验,并对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模拟炼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假设】无色气体A中可能含有CO2,也可能存在没有反应完的CO。

【实验】为验证假设,同学们按下图示进行实验:

澄清石灰水

生石灰灼热氧化铜

ⅠⅡⅢ

实验确定无色气体A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则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Ⅲ中现象为;Ⅱ中生石灰的作用是。该实验的缺陷是。

(3)兴趣小组又一次根据上述模拟炼铜原理进行实验,判断红色固体是铜。为验证红色固体是铜,同学们按下所示进行实验:

写出充分反应生成银的化学方程式:;红色固体B和硝酸银充分反应后仍有红色粉末的剩余,说明除了铜外还有其他物质。

(4)经检验证明红色粉末C为Cu2O,请分析产生Cu2O的原因可能是。

7. (2014·湖北宜昌·春季中考调研试题)为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能发生化学反应,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第一小组:小莉同学设计了如上图所示实验装置,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滴管中吸入了氢氧化钠溶液,集气瓶中的气球通过导气管与外界空气相通。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挤压滴管橡胶胶

帽,使氢氧化钠

溶液滴入集气瓶

中气球逐渐变大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组的小华同学对此提出质疑,他将上述实验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然后再重

复完成实验,观察到现象是。

小华补充这一实验的原因是。

(2)第二小组:小秦同学对实验装置做了如下图改进。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气球通过导气管与外界空气相通,分液漏斗A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B中装有另一种试剂。

步骤一: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使氢氧化钠溶液流入集气瓶中。

现象:气球逐渐变大。

步骤二: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使溶液流入集气瓶中。

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上述两组同学的实验是分别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方面进行的探究验证,其所利用的原理是不同的。

①第一组是通过实验证明验证化学反应发生了;

②第二组是通过实验证明验证化学反应发生了。

8. (2013·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兴趣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试剂均足量,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组合装置气密性良好)

(1)甲组同学利用A中产生的氧气验证B中的黑色粉末是炭粉。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为完成此实验,除用装置A、B外,还需要补充的装置有(填装置序号)。

③说明黑色粉末是炭粉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A中烧瓶内的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烧瓶内气体的成分,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甲烷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4CuO4Cu+CO2+2H2O。

Ⅰ. 将3.0g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反应;

Ⅱ. 按A→C→B→C→D的顺序连接装置,打开K1,从K1处通入氮气,打开K2,排尽B中空气,加热B中足量的氧化铜固体,充分反应;

Ⅲ. 反应结束后,测得烧瓶中溶液的质量为3.1g,B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0.32g,第二个C装置的质量增加了0.18g。

①打开K2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②两个装置C中试剂相同,装置C中的试剂名称是。

③烧瓶中气体的成分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解析:A.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石灰石不溶于水,加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实验设计不能够达到目的;B. 变质的NaOH溶液中含有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碳酸钠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够达到目的;C. 先测溶液的pH<7,说明该溶液显酸性;再加入锌粒,即使产生气泡,也不能证明某溶液为稀盐酸,稀硫酸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够达到目的;D.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H2O2溶液制O2的残余物是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可将残余物过滤、烘干,分离出二氧化锰,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故选D。

2. A解析:生石灰久置可能发生的反应有:CaO+H2O Ca(OH)2,Ca(OH)2+CO2CaCO3↓+H2O。

A. 若液体乙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则可能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故不能确定样品已经完全变质,错误;

B. 液体乙中若含有氢氧化钙,则液体丙是红色的,若液体乙是水,则丙是无色的,正确;

C. 由于得到的白色固体甲加稀盐酸得到了气体,则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正确;

D. 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正确;故选A。

3. C解析:A. 能使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变红色的不一定是一氧化碳进气体,例如氢气也能,故A错误;B. 如果盐酸过量,则酚酞试液也是无色的,所以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最终呈无色,不能证明酸和碱恰好中和,故B错误;C. 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C正确;D. 将两根光亮铁丝分别伸入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溶液中,硝酸银溶液中的铁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另一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只能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银和铜,但是无法比较出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故选C。

4. B解析:①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实验操作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试管口不朝向任何人,故选项实验操作不会引发安全事故;③煤气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煤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检查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该处理方法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为: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氢气不纯实验时引起爆炸;通入氢气,排净试管内原有空气,再加热氧化铜;先加热氧化铜,再通入氢气,可能会造成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选项实验操作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综上所述,①③④中的实验操作和处理方法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故选B。

5. C解析:A中硫酸铜溶液分别与三种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不反应的是盐酸,故可以鉴别。B中碳酸钠溶液分别与三种溶液混合,产生无色气体的是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无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故可以鉴别;C中三氯化铁溶液分别与三种溶液混合,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无现象的是盐酸和氯化钡,不能区分盐酸和氯化钡,故不能鉴别;D中将石蕊试液分别滴入三种溶液中,变红色的是稀盐酸,不变色的是氯化钡溶液,变蓝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可以鉴别;综上所述,选C。

6. (1)CO+CuO Cu+CO2

(2)Ca(OH)2+CO2CaCO3↓+H2O黑色固体变红色吸收水分(干燥)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3)Cu+2Ag(NO3)22Ag+Cu(NO3)2

(4)Cu有+1、+2价,与CuO反应的CO不足量时,可能会生成氧化亚铜

解析:(Ⅰ)CO 与CuO在加热时反应,生成Cu和CO2,反应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并标注反应条

件。

(Ⅱ)无色气体A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则在Ⅰ中,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在Ⅲ中,一氧化碳会将灼热的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的氧化铜会变为红色的铜;在Ⅱ中,混合气体从石灰水中带出的水蒸气会与生石灰反应,气体被干燥,生石灰作干燥剂,起吸收水分(干燥)的作用;混合气体中含有有毒的CO,实验中应该进行尾气处理,防止CO散逸到空气中造成污染。(Ⅲ)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银的前面,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2Ag+Cu(NO3)2。(Ⅳ)Cu有+1、+2价,可以形成两种氧化物CuO和Cu2O,当与CuO反应的CO不足量时,可能会生成氧化亚铜。

7. (1)等体积的水气球也变大但比小莉做的实验中的气球小水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也会使气球变大,需做对比实验确认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过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变小Na2CO3+2HCl2NaCl+CO2↑+H2O(或Na2CO3+H2SO4Na2SO4+H2O+CO2↑)CO2+2NaOH Na2CO3+H2O

(3)①有物质被消耗(二氧化碳的减少)②有新物质生成(生成了碳酸钠)

解析:(1)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能与水反应,都能出现类似的现象,故该实验现象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发生了反应;为了更严谨,应做对比实验进行确认;(2)先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广口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膨胀,则证明此时加入的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小;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再向广口瓶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与生成的碳酸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大,气球又缩小。(3)①第一组是通过验证反应物的减少来分析反应的发生;②第二组是通过验证生成物的产生来分析反应的发生。

8. (1)①2H2O22H2O+O2↑②C、D

③C+O2CO2、Ca(OH)2+CO2CaCO3↓+H2O

(2)①防止倒吸②浓硫酸③CO2和CH4

解析:(1)①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所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程式是2H2O22H2O+O2↑;②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需要用C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生成,碳与二氧化碳反

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为了防止污染空气,需要点燃处理;③说明黑色粉末是炭粉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O2、Ca(OH)2+CO2CaCO3↓+H2O。(2)①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使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通入氮气防止液体倒吸;②为了验证通过B装置后是否有水生成,所以在通入B装置前将原来的水除掉,再通过B装置看是否有水生成,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水蒸气,所以C中放浓硫酸;③测得烧瓶中溶液的质量为3.1g,比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了,说明烧瓶中含有二氧化碳,其他气体都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第二个C装置的质量增加了0.18g 说明生成了0.18g水,所以烧瓶中含有甲烷,

CH4+4CuO4Cu+CO2+2H2O固体质量减少

320 256 36 64

0.18g x

解得x=0.32g,

题干中B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0.32g,所以气体中没有一氧化碳。

(完整word版)上海九年级化学全部知识点(史上最全),推荐文档

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该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就由何种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如: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氯气分子(Cl 2)。 金属镁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金属镁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镁原子(Mg ) 2、①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② 由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③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 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箭头”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不是哦!】 ①加水 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 ②降温 ③蒸发溶剂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合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4P+5O 22P2O5 ●木炭充分燃烧:C+O 2CO2木炭不充分燃烧:2C+O 22CO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S+O 2SO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 22Al2O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 22MgO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 22CuO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 22H2O ●将CO2变成CO:C+CO 22CO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CO2+H2O=H2CO3 ●用生石灰制取熟石灰:CaO+H2O=Ca(OH)2一氧化碳燃烧:2CO+O 22CO2 分解反应 ●汞在空气中加热:2Hg+O 22HgO氧化汞加强热:2HgO2Hg+O2↑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之一):2H2O 22H2O+O2↑加热高锰酸钾制 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之一):2KMnO 4K2MnO4+MnO2+O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之一):2KClO 32KCl+3O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符合绿色化学的观念,是三种方案中最安全、最节约资源的一种。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2H2↑+O2↑ ●工业制取生石灰和CO2的反应原理:CaCO 3CaO+CO2↑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 3Na2CO3+H2O+CO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Cu2(OH)2CO 32CuO+H2O+CO2↑ ●过氧化氢溶液不稳定,发生分解:2H2O2=2H2O+O2↑ ●碳酸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H2O+CO2↑ ●碳铵(碳酸氢铵)“消失”并发出刺激性气味:NH4HCO3=NH3↑+CO2↑+H2O ●石笋、钟乳石的形成过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 置换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木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 34Fe+3CO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Fe+CuSO4=FeSO4+Cu 复分解反应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NaOH+HCl=NaCl+H2O Na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 ●用胃舒平(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Al(OH)3+3HCl=AlCl3+3H2O ●用氢氧化镁中和过多的胃酸:Mg(OH)2+2HCl=MgCl2+2H2O ●用熟石灰中和含有硫酸的污水:Ca(OH)2+H2SO4=CaSO4+2H2O ●稀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稀硫酸除铁锈:Fe2O3+3H2SO4=Fe2(SO4)3+3H2O ●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CuO+2HCl=CuCl2+H2O ●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制取CuSO4):CuO+H2SO4=CuSO4+H2O ●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盐酸与水垢中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误食碳酸钡后发生中毒的原因:BaCO3+2HCl=BaCl2+H2O+CO2↑ ●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Cl=NaCl+H2O+CO2↑ ●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反应:AgNO3+HCl=HNO3+AgCl↓ ●钡盐与稀硫酸反应:Ba(NO3)2+H2SO4=2HNO3+BaSO4↓BaCl2+H2SO4=2HCl+BaSO4↓BaCO3+H2SO4=BaSO4↓ +H2O+CO2↑ ●工业制取烧碱:Ca(OH)2+Na2CO3=2NaOH+CaCO3↓ ●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H4Cl+NaOH=NaCl+NH3↑+H2O ●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将熟石灰与氯化铵两种固体一起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将熟石灰与硫酸铵两种固体一起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生成蓝色沉淀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 ●其他常见的反应: ?NaCl+AgNO3=NaNO3+AgCl↓ ?CaCl2+Na2CO3=2NaCl+CaCO3↓(CaCl2可以换成Ca(NO3)2,Na2CO3可以换成K2CO3) ?BaCl2+Na2CO3=2NaCl+BaCO3↓(BaCl2可以换成Ba(NO3)2,Na2CO3可以换成K2CO3) ?BaCl2+Na2SO4=2NaCl+BaSO4↓(BaCl2可以换成Ba(NO3)2,Na2SO4可以换成K2SO4) ●证明NaOH变质的三种方法: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证明NaOH部分变质(先用下面的方法除去Na2CO3,然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如果溶液变红说明 NaOH部分变质):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证明Ca(OH)2变质的方法:CaCO3+2HCl=CaCl2+H2O+CO2↑ ●证明Ca(OH)2部分变质的方法(取两份相同的样品,分别按以下方法做) ?证明Ca(OH)2变质:CaCO3+2HCl=CaCl2+H2O+CO2↑ ?证明还有Ca(OH)2存在: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证明CaO部分变质的方法(取三份相同的样品,分别按以下方法做): ?证明CaO仍然存在:CaO+H2O=Ca(OH)2 ?证明CaCO3的存在:CaCO3+2HCl=CaCl2+H2O+CO2↑ ?证明Ca(OH)2的存在: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非基本类型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检验一氧化碳的反应原理):CO+CuO Cu+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用赤铁矿炼铁、高炉炼铁的反应原理):3CO+Fe2O 32Fe+3CO2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制作:王穆慧审核:孙强胜班级姓名 1.人体代谢产生的CO 2 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使血液PH偏低. 2.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CO 2 一般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一般不能用稀H 2SO 4 ,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物质,覆盖在石灰石的 4. 5. 6. 7. 8. 9. 13.证明CO 2 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是: (或者说证明NaOH溶液变质的方法) (1)加酸:加稀盐酸,现象有气泡产生 Na 2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2)加碱: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Na 2CO 3 +Ca(OH) 2 ==CaCO 3 ↓+2NaOH (3)加盐:加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Na 2CO 3 +CaCl 2 ==CaCO 3 ↓+2NaCl

(15)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CO 2)可用作灭火剂的是二氧化碳(CO 2 ) (16)可填充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氖气(Ne) (17)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 )也是形成酸雨的物质之 一 (18)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属于有机物的是甲烷(CH 4 ) (19)混入一定量的空气点火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20)在冶金工业中,常用作还原剂的气体是一氧化碳(CO) (21)工业上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锈的物质是稀盐酸(HCl)稀硫酸(H 2SO 4 )

(完整版)2018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推荐文档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 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 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常见实验仪器的归类剖析含解析

常见实验仪器的归类剖析 1. 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仪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 试管 试管夹 ①常温或加热时, 用作少量物质的反 应容器;②少量物 质的溶解;③收集 少量气体或验纯。 ①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 过试管容积的1/3;②加 热需用试管夹,夹在离试 管口1/3处;③加热后不 能骤冷,防止炸裂。 蒸发皿 三脚架 蒸发水,浓缩溶液 或结晶 ①蒸发至出现较多固体 时,应停止加热;②用坩 埚钳夹取。 燃烧匙 用于少量固体燃烧 燃烧硫时,应在集气瓶底 放少量的水。 仪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 烧杯 石棉网 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 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 配制溶液。 一般反应时,不超过 容积的1/3;加热时, 不超过容积的1/2。 圆底烧瓶平底烧瓶加热时进行反应的容器 加热时,不超过容积 的1/2。 仪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

集气瓶①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 ②进行有气体的化学反应。 ①不能用作加热容器;②集满气体后应用玻 璃片盖住瓶口;③在瓶内燃烧物质时,若有 熔融物掉落,应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 的水。 细口瓶盛放液体试剂 不能用于加热。取用试剂时瓶塞倒放,必要 时密封。 滴瓶盛放液体试剂 瓶上的滴管用后不必清洗,但要立即放回原 瓶。 广口瓶盛放固体试剂 不能用于加热。取用试剂时瓶塞倒放,必要 时密封。 4. 用于称量和量取的仪器:托盘天平和量筒 仪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 托盘天平 称量固体药品 (精确到0.1g) ①用前调“零”;②左物右码,放砝码 时,先大后小,左边=右边+游码;③托 盘各放大小相同的纸片称量固体;④腐 蚀性、易潮解物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 量;⑤用镊子夹取砝码;⑥用后游码归 零。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可精确到 0.1mL,无“0”刻度,下 面刻度小,上面刻度大)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 处保持水平;②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 容器;③应根据所取液体的量选取量程 合适的量筒;④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 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仪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 药匙 取用粉末状固体“一斜二送三直立” 取用块状固体“一横二放三慢竖”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二)测容器--量筒 (1)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2)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3)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2019年中考化学易错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化学易错题冲刺过关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一、单项选择简易题(共20分) 1.以下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氧化钠的潮解性 B、浓盐酸的挥发性 C、碳铵的不稳定性 D、木炭的吸附性 2.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下列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 A、蒸馏水 B、液态氮 C、矿泉水 D、大理石 3、用微粒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闻香识茶——微粒不断运动B.煤磨成粉——微粒体积变小 C.热胀冷缩——微粒间隙不变D.水结成冰——微粒静止不动 4.同素异形现象是物质表现的形式之一,其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A、冰和水B、金刚石和石墨 C、氧气和液氧 D、镁粉和镁条 5.饮用含适量硒(Se)的矿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有一种硒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eO 3 ,其中Se的化合价是() A.+6 B.+4 C.+2 D.-6 6.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A.硫酸铜、胆矾、CuSO 4·5H 2 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 3 、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 2 、碱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7.下列物质中,属于最简单的有机物的是() A、碳 B、碳酸 C、甲烷 D、水 8.现有一杯20℃的某溶质的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A.加入一定量的溶质 B.增大压强 C.升温到60℃ D.加入一定量的水9.右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反应前反应后B.原子间也存在一定的间隙 C D.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表示一种原子,表示另一种原子)10.水分子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如下(○表示氧原子,●表示 氢原子)。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B.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 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 11. 符合科学常识的做法是() A.将白磷保存在冷水中,可降低其着火点B.用肥皂水检验室内燃气管道的泄漏点

上海中考化学提个醒(尖子生知识点全面梳理)

中考提个醒——100问 1.分子的定义是什么?原子的定义是什么?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元素的定义是什么?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讲总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总类,又讲个数。 3.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H2O2为例)? 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4.元素的存在形态分哪两种?分析(水、空气)中的氧元素存在形态?水电解 这个变化过程中氧元素存在形态变化了怎样的变化? 元素的存在形态分游离态和化合态。水中氧元素存在形态为化合态、空气中氧元素存在形态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水电解过程中氧元素存在形态从化合态转为游离态。 5.地壳和人体中含量前三位元素分别是什么?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又分别是什 么?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元素是氧、硅、铝。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前三位元素是氧、碳、氢,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6.空气中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其次是什么?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空气中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7.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什么?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元素是氧 8.什么是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的定义是什么?碳的同素异形体有哪 些?氧的同素异形体有哪些? 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单质,这种现象叫同素异形现象;这几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碳60;氧的同素异形体有氧气和臭氧。 9.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的变化 是属于什么变化?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石墨变成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10.记住21种元素和五个原子团名称和符号了吗?以及他们常见的化合价? 会根 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或由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特别是碳和铁的可变化合价。

2020年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 1.人体代谢产生的,会使血液PH 偏低. 2.动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CO2一般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收集的二氧化碳 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一般不能用稀H2SO4,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物质,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不能用浓硫酸或浓稀硝酸,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氧化性 一般不能用Na2CO3,因为碳酸钠粉末反应剧烈,不易收集二氧化碳 4.检验CO2常用澄清石灰水,不能用燃着的木条 5.除去CO2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既能检验又能除去CO2的是足量澄清石灰 水(或氢氧化钡溶液) 6.除去CO2中的水用浓硫酸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生石灰) 7.除去CO2中的HCl只能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 8.除去CO2中的CO常用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且不可点燃 9.除去CO中的CO2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 10.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单质、纯净物、混合物,绝不可能 是化合物。 1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2.CO和CO2、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不同的原因碳的含量不同 Na(原子)和Na+(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和O不同的原因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H2SO4 和HCl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都含有H+(氢离子) NaOH和Ca(OH)2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都含有OH--(氢氧根离子) 13.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是: (或者说证明NaOH溶液变质的方法) (1)加酸:加稀盐酸,现象有气泡产生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加碱: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 2NaOH Na2CO3 + Ca(OH)2 == CaCO 3 (3)加盐:加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 2NaCl Na2CO3 + CaCl2 == CaCO 3

初中化学中考易错题精选[1]

潍坊五中2011中考复习之易错题精选 1.2011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曝光:河南生猪主产区采用违禁药品瘦肉精,有毒猪肉流向双汇分公司。“瘦肉精“的化学式C12H19Cl3N2O,则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瘦肉精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B.瘦肉精由碳、氢、氧、氯、氮五种元素组成 C.每个瘦肉精分子由37个原子构成 D.瘦肉精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现有药品硫酸铝,它与下列哪组属于同一类物质 A.盐酸、硫酸B、氯化钠、碳酸钾 C.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 D.氢氧化铝、氢氧化钠 3.从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4.下列各项不随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物质的溶解度 C.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D.酸溶液的pH 5.现有t℃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违背客观事实的是 A.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后,固体溶解,并使溶液温度下降 B、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溶质质量变小 C.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硫酸铜溶解度不变,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放入一根铁丝后,铁丝表面有亮红色物质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 6.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除去氢氧化钠中 少量的碳酸钠 清洗铁制品 表面的铁锈 鉴别氯化钠 溶液和稀盐酸 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 混有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1 加水溶解加适量稀盐酸加锌粒点燃 方案2 加稀硫酸用水洗涤加石蕊溶液通入澄清石灰水7.下列实验对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A.将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与足量的盐B.向pH=2的盐酸 中滴加过量的氢 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 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 D.向pH=12的氢 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酸反应氧化钠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 8.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10 2 8 +8 2 6 2 8 8 +18 2 8 2 +12 +2 2 +9 2 7 2 8 1 +11 +2 2 A. 和 B. 和 C.和 D. 和 9.小明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方案1 方案2 A. 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加水溶解加稀硫酸 B.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加稀盐酸用水洗涤 C、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加锌粒加石蕊试液 D. 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混有少量二氧化碳点燃通入澄清石灰水 10.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酚酞显红色的是() A.NaOH 、CuSO4、H2SO4B、NaCl、Na2SO4、Na2CO3 C.NaCl、Ba(NO3)2、HCl D.NH4NO3、NaOH、Na2SO4 1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NaCl和H2SO4B.NaOH和HCl C.Na2CO3和H2SO4D.AgNO3和NaCl 12.下列除杂试剂和方法使用错误的是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和方法 A.Cu(Fe2O3)加入稀硫酸,过滤 B.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洗气 C.NaOH溶液(Na2CO3)加入石灰水,过滤 D、CaO(CaCO3)加入稀盐酸,过滤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均正确的是(B)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30 页 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练习及经典易错题汇总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时分解:2NaHCO 3△Na 2CO 3 + H 2O+ CO 2↑。现取NaHCO 316.8g ,在敞口容器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A .4.4g B .6.2g C .8.8g D .10.6g 2.X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一层多一个电子,Y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二层少一个电子,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XY 3 B .X 3Y C .X 2Y 3 D .X 2Y 3.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 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2N 2O 4 === 3N 2+4H 2O+2CO 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 .C 2H 8N 2 B .N 2H 4 C .CH 4 D .C 6H 7N 4.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的CO 2气体含量相对稳定,常用NiFe 2O 4作催化剂,

将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 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 5.今年5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日报》报道,市场销售的一批劣质奶瓶,其酚含量严重超标;酚有毒,少量食入也会产生积蓄,慢慢中毒。苯酚是酚类中的一种,苯酚的化学式 的是() 为C6H6O,下列关于苯酚的说法不正确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苯酚属于有机物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6:1 D.每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6.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A.1个—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C.3个亚铁离子:3Fe3+D.4个氢原子:2H2 7.达菲是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药物,合成达菲的重要中间体为莽草酸(化学式 C7H10O5)。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莽草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B.莽草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C.莽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D.莽草酸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7∶10∶5 8.(2011?广东佛山)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转化为无毒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 +N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 催化剂 化的元素有() A.只有C B.只有N C.C和O D.C和N 9.含有稀土元素的萤石,经日光照射后可持续发光数十小时,民间称之为“夜明珠”。萤石的主要成分氟化钙(CaF2)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1 D.-2 第 2 页共 30 页

中考必读:中考化学易错易混点

中考必读:中考化学易错易混点 【一】化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基本化学概念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四】原子的组成、元素、化学式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电荷数(注意正负) 12.氧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是-1价(注意氢不是+2价),氟氧化物中氧为正价 13.氢一般为+1价,但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中氢为-1价 14.注意语言的规范: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几个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15.多数气体单质是双原子的,而稀有气体都不是;多数液体和固体单质是单原子的

(整理)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 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 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 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 碱 化合物 有机物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上海中考化学重难点【最新】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中考占15分)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特别的物理变化有:工业制氧,干冰升华,矿石粉碎 ★特别的化学变化有:物质变质,物质燃烧,指示剂变色 【题型】选择题,给现象判断物理/化学 2、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挥发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体现出的性质:稳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可燃性等 【题型】选择题,给现象判断物理/化学 3、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多变一)、分解(一变多)、置换(一单换一单)、复分解 【题型】给反应判断属于什么类型(选择、填空) 4、物质的分类:★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都含有氢元素)、碱、盐 ★常见混合物:空气、自然界中的水、溶液、煤、石油、天然气 5、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⑴特点: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如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②分子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如闻到花香,气味 ③分子间有间隙,如a L酒精和a 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a L 6、元素、化合价、化学式 (1)元素: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养闺女,贴该拿);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 (2)化合价: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3)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4)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①表示某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想一想哪些不符合)③表示该物质由何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5)活用: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 (6)以水为例(注意对应关系):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③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④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题型】1.化合价:给化学式判断化合价(选择) 2.化学式:书写(填空题)、化学式的理解(选择题),俗名(选择题) 7、同素异形体: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碳-60(C60) 8、催化剂: 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三个不变:元素种类、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个可能变:分子数目。 10、溶液/浊液:溶液均一、稳定;溶液是混合物【题型】1.溶液的组成(填空)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推断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如图,物质王国中的A~F及X七种物质玩“独木桥”游戏,其中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中物质中的一种。 (1)搭桥:规则是A~F搭桥后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 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 ①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A与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桥:若A~F分別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X可成功过桥,物质X是 __________。 【答案】Ca(OH)2置换反应2HCl+ Na2CO3= 2NaCl+ CO2↑+H2O H2O 【解析】 物质王国中的A~F及X七种物质玩“独木桥”游戏,其中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1)搭桥:规则是A~F搭桥后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E的俗名叫熟石灰,氢氧化钙会与碳酸钠、盐酸反应,氢气只会与氧化铜反应,所以A、F可能是氢气,F是氢气时,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A 是氢气,B是氧化铜,氧化铜会与盐酸反应,所以C是盐酸,D是碳酸钠,F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①E的化学式是Ca(OH)2;②A与B的反应是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③C与D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2HCl+Na2CO3=2NaCl+CO2↑+H2O;过桥:若A~F分別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X可成功过桥,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水,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X是水。 2.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Na2SO4、Ba(NO3)2、K2CO3、KOH、CuSO4、Mg(NO3)2和K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K2CO3和“纯碱”的化学性质相似;MgCO3微溶于水,不考虑为沉淀。 (实验步骤) 步骤Ⅰ: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呈无色。 初步结论:原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 步骤Ⅱ:将步骤Ⅰ中的混合物过滤,进行下一步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小明同学对步骤Ⅱ中过滤所得滤液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方案: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超详)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最新推荐】中考化学易错易混点

初中化学易错点汇总 一、化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基本化学概念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四、原子的组成、元素、化学式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电荷数(注意正负) 12.氧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是-1价(注意氢不是+2价),氟氧化物中氧为正价 13.氢一般为+1价,但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中氢为-1价 14.注意语言的规范: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几个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15.多数气体单质是双原子的,而稀有气体都不是;多数液体和固体单质是单原子的 五、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种类不变,但物质和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无论得到什么数据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说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守恒 3.根据一个物质参加反应的条件可以推断该物质的某些性质和贮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学变化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和H+所中和的OH-数量守恒来巧妙地解决化学计算。 六、碳及其氧化物 1.金刚石没有导电性但极其坚硬,石墨能导电但较软,二者属于不同物质,二者之间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