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e6ea8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b.png)
3.小组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a.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及核心要义。
b.分析“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3.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短文,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需包括以下方面:
a.通过讲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b.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播放一段关于香港、澳门的最新报道,引发学生对“一国两制”实践的关注。
2.教师提问:通过观看新闻报道,同学们对“一国两制”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一政策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c.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一国两制”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b.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c.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关注“一国两制”在现实中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1e320cde80d4d8d15a4f59.png)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原始民主制,禅让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2)奴隶制社会: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对应井田制);(3)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应小农经济)(4)近代社会:①康有为为代表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推行百日维新,失败;②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仿效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但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名存实亡。
③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根据地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
(6)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未能建立的原因:(1)双半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阻挠;(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共和国史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1bf9da71fe910ef12df8c9.png)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新政协(一届政协)、 一届人大、 二届政协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 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 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 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 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 可以获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确立和发展:
继续存在:
2、1954年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大杂 居
小聚 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 区1958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专题四第1课
主 政新 治中 建国 设的
民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 1 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https://img.taocdn.com/s3/m/ff5d29d8240c844769eaee46.png)
高一必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卷命题:高一备课组一、选择题。
(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1、为新中国成立作组织准备的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的胜利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开国大典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要力量的壮大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中心”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八大”4、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A、民主集中制B、三权分立制C、党委负责制D、党政分开制7、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b15a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f.png)
a. “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的实施有哪些具体措施?
b.这些措施对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有何影响?
c. “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存在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3.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个人观点,互相交流,形成共识。
7.课后调研: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了解身边人对“一国两制”政策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3.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实践意义。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一国两制”是如何提出的?它在香港、澳门的实施有哪些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挑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讲授与讨论:教师讲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背景及其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政府在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的具体政策措施。
3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待“一国两制”的实践。
4.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会议,讨论“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含义、实践意义及其在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措施。
2.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调“一国两制”政策在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际视野。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4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练习 精品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4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练习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673ee0658fb770bf78a555a.png)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因为()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由中国共产党执政D.由各党联合执政3.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
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
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
”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5.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说“人民迫切需要实行普选,好把他们自己所真正满意的和认为必要的人选举出来,代表自己去参加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人民的普选愿望初步实现是在()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66年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7.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区域自治C.共同发展D.团结互助8.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a5148aca58da0116c1749f0.png)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党的总任务是()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B.革命胜利后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C.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工业化国家转变D.确定国体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总任务是使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答案:C2.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B3.“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病”可知这个制度应该属于政党制度,故D项正确;A 项属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B项属于民族制度,C项属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都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析:“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这样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A 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3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件(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3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34f5550763231126edb11dc.png)
成
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过
程 80年代初 提出“一国两制”构
想
1984年 六届二次会议通过,具有
了法律效力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的含义及内涵
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具体说,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
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 一一国国两两制制的的前提基基础础是是一什个么中?国
首任特首--何厚铧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台湾问题的形成 2、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实现真正停火
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
1992年“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重要讲话
祖国统一问题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与性质 1945年以来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变化 70年代末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学习目标
课标: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考纲:“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 程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
形 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
• 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祖么国?统一
内涵 • 两制是分指别在指中什国么国?内它可们以的两关种系制如度何?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 一两国制两的制主的体主是体什是么社?会主义
意义
•• 实一行国一两国制两在制台,湾台与湾港与澳港地澳区有政所策不是同否一样? •• 实实行行一一国国两两制制长有期没不有变时,间且和有政法策律保保障证?
(标志)和立场 90年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标志) 目前妨碍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0a7b402581b6bd97f19ea5c.png)
(3)完善: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 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党和 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 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 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 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 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解析:D 《共同纲领》确曾作为临时宪法而 存在,但 1954 年宪法通过后,其地位自然被 取代,而过渡时期是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2.1949 年 10 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 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 声。“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 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 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 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 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 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一 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
课前预习Hale Waihona Puke 栏 目 导 航课堂探究
随堂训练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史坐标: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共44张 )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共44张 )](https://img.taocdn.com/s3/m/40715d0f0066f5335a8121cc.png)
2.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
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 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 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 真正领袖”是因为( )
C
A.唐朝设政事堂
C.明朝废除宰相制
B.元朝设中书省
D.清朝设军机处
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 废除体现了( B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君权与相权之争
历朝限制相权的措施: ① 汉朝:汉武帝用布衣为相,实行内外朝制 度 ② 唐隋:设置三省六部制度,分散相权 ③ 宋朝: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 ④ 明朝:?
⑤ 清朝:?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朱元璋废丞相
⑴原因—— ⑵内容—— ⑶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②各朝
①是秦速亡 丞相多 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哪些 的原因; 是专权 乱政的 危害? 根源;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③妨碍皇帝行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使权力(强化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皇权) 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 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
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的政体形式。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 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巩固练习——
1.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 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D )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唐代的三省制 C、元代的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2.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 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的“我朝”是指 (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af6c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a.png)
4.结合具体案例,如“三反五反”运动、土地改革等,阐述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提醒学生关注现实政治生活,认识到政治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a.简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b.分析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c.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成功经验。
2.强调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4.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纪录片,如《重生》,并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5.结合现实政治生活,思考我国当前政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提出你的建议和看法。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照要求完成,确保质量。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四.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四.一](https://img.taocdn.com/s3/m/4f6fb13deefdc8d376ee3256.png)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性质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_________和根本政
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
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内蒙古 (2)到1958年,_______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
后成立。
西藏 (3)1965年,______自治区正式成立。 3.意义 当家做主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 (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制定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两者的性质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 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制定了新中国 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后者用根本大法的形式
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5.两者制定的时间背景不同。前者制定于新 中国成立前夕;后者制定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 确立。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要点二
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构成: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特点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四.二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四.二](https://img.taocdn.com/s3/m/94ebfa21bd64783e09122b57.png)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案提示】 发展。
(1)新中国民主与法制的曲折
(2)“文革”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
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这一平反昭雪的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共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事件,显示了新时 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决心,以此为契机我国开
始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2.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当家做主和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
主和完备法律相统一的国家。
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 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 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造反派掀起夺取 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革命委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会纷纷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遭到严重
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遭到摧残。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较大,许多信息与解题无关,但是会增加试
题的难度,增强试题的干扰性,学生也往往 会被误导。因此,在选答时要全面理解图片 的主题和设问的真正要求,尽可能地排除无 效信息,以便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判
断和比较,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跟踪训练 右图是一本残缺的历史著作《“×××××” 十年史》封面。封面设计者将“历史”的拼音 “Lishi”颠倒设计,以表达某种暗喻。据此推 断,这个“十年”应是( )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 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9)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 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9)](https://img.taocdn.com/s3/m/1e31468af121dd36a32d824e.png)
思想路线的转折
政治路线的转折
强调法制建设
组织路线的转折
改革开放的决策
意义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真理即使混杂在一堆谎话里也会 显现,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
——塞万提斯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 容之一是( B )
A.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C.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错误地认为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修正主义
4.“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 “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 论”、“大串连”。以下关于“文革”时期 “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 ………………………………….
………..…..… …….……. ……..… …….…. ……….
“文革”性质: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
感刘受少历奇史曾拿出《中华人真 民共和国宪法》悲 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理 往人民共和国主席,你 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往无关紧要,但我要捍 卫国个每思考国人人一“民国当的 的:家大也个一时 主刘主是公,个候席少席公民你国,”奇的民的们家最以的—尊人这,终为法—什严身样也什律苏么,权做保么不晓莎士比亚为利谁,不是不能康是 在 痛 苦 的 呻 吟武住不要保在让一《器受罢障侮我个河进侵免普辱讲共殇行犯我通我 话和》抗公,。们?争要国宪?通家法为过。保什全我障 么在当时没有起到作用中?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共30张PPT)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75a37baf1ffc4ffe47ac5b.png)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 月1日数十 万群众共庆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观察上图,说说: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 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 理解,了解它成立的重大意义。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题探究二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上所学内容,探究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协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 .性质 人民政协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 机构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广西壮 族自治 区 1958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的成立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1949年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和代表合影原版 平津战役胜利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照片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开国大典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看完视频,同学们如果1949年10月1日你参加了 开国大典,是数十万群众中间的一员,请你谈谈参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可以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盛典的感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450d62998fcc22bcd10dea.png)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 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 替资本家所有制……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节选
节选
议一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据左图,从代表来源的角度,分析指出该次会议的特点。 据右图,从政府人员组成的角度,分析指出中央人民政府的特点。
1949年《共同纲
领》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为
新民主主义即人 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 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中国,在现阶段,(人民)是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镇压反革命
抗美援朝 恢复国民经济
凡在军事行动已经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 实现、各界人民已有充分组织的地方,即应举办 普选,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共同纲领》第十四条第四款
比一比
【合作学习】阅读材料,比较并概括两则材料内容的异同点。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 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在普选 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 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 权……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 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 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黄炎培与毛泽东“窑洞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 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 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7)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7)](https://img.taocdn.com/s3/m/5494f6f18bd63186bcebbc83.png)
专题四第1课
主 政新 治中 建国 设的
民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 1949年春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 毛泽东作报告:
1. 工作重心: 乡村到城市
2、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 世界历史上` 最重大的事件。
开启新纪元,推翻三座山。
当家作主人,开创新局面。
探究其地位,世界添新篇
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 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开 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创国
政 治
特
色 的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建 国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A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1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是为了
D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必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卷命题:高一备课组一、选择题。
(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1、为新中国成立作组织准备的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的胜利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开国大典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要力量的壮大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中心”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八大”4、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A、民主集中制B、三权分立制C、党委负责制D、党政分开制7、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1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11、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
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
”对此,准确的理解是()A、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B、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D、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12、“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
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13、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4、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
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加强立法工作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15、二十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外电评沦:“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D.中共十六大16、近两年来两岸斗争的焦点是()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是否坚持一国两制方针C、是否坚持九二共识D、是否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17、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18、香港澳门的回归,就其国际意义而言:()A、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C、是一国两制的胜利D、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19.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下列阐述这一构想的文件()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20.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2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2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23.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获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
”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A.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2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二.非选择题(40分)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材料二: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
忘记十几年来我党的这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就会走到斜路上去。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5年1月) 材料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报》1966年1月材料四: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请回答:(1)从材料1看,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依据是什么?(2分)(2)材料2和材料3会引起什么社会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什么影响?(8分)(3)材料4对材料1有何继承和发展?(4分)(4)据上述材料,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认识是什么?(4分)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二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材料三2005年4月2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诗句反应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6分)(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在制度上有何创新?(2分)其意义如何?(4分)(3)材料三中胡锦涛总书记说“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国共两党在历史上还有哪两次握手?建立了什么统一战线?分别形成于哪一年?以什么事件为标志?(8分)(4)今天我们处理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谈谈你的看法?(2分)历史高一必修一专题四测试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5 CABCC 6—10ADBBA11-15 DADAC 16-20 ADBDC21-24 DCDB二、非选择题答案25.(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分)(2)社会现象:发动文化大革命。
(2分)影响:严重破坏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摧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