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6页)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8张ppt)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
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有抽象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浮现它的样子。
自身思的考认结:识人能论们力:对也冥有实王了践星大认大是识的认的提变高识化。发表明展了的什么动哲力学道
理?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是从无到 有的一种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指通过实践推动认识的进一步深 化和发展,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智 ——动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检验标准
书到用时方恨少 ——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来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检验标准
设计方案
(主观)
修建桥梁 (实践)
桥梁
(客观)
补充: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主体: 人客观的
实践手段: 探测器客观的
实践对象: 火星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蜜蜂筑巢
祝融号火星车建造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2张)
是
促进
认
人类 结论 识
认识 的发
发
展
展
的
动
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3) 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合作探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几乎为零,我们只有通过临
公式: 实践——认识——实践;行 ——知 ——行
【知识补充】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
知识归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
表现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49张)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实是践以关客观键事词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做是、一行种动直、接现实实施性、活改动造,、它改可革以、把人试们验头、脑调中查观、念考中察的、存在走变访成现实的存在。
知识梳理 二、实践:
01 认 识 与 实 践
1.认识及其类型 2.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阅读与思考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初识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 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 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症、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疫苗研发的大体流程和周期,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疫苗前期研发过程,包括获得免疫原(获得活 病毒、分离相关亚单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重组蛋白或者 合成相关的DNA(RNA))、免疫反应测试、动物保护测试、免 疫原生产工艺(放大)优化、临床前毒理研究等环节。 ➤第二个阶段是疫苗研发及注册过程,包括临床前研究、申报 临床、开展临床试验,最后才能实现疫苗上市。
(而非动物) 人类社会、人
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 (不是被动的)
思考:认识与意识有什么区别?
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 属于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对应。 2.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 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 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 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 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三种形式。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4张PPT)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B
• 3.(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 ;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 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 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 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 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
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
、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
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
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 表明( )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A
中国高速铁路(CHSR) 是指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 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 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 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国高速铁 路建设是一种什么活动?
实践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以为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 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 的存在。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恩格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
新知讲解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辨”的思想。看教材51页阅读
与思考。
用一个认识检验另一个认识正确吗?伟人的言论也不能吗?科学理论 呢? 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反作用、 依赖于
是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性活
动
感性 认识
形 式
理性 认识
认识
实践
决定 基础
生产实践
形 式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特
客观物质性
征
主观能动性
实践 是认 识的 来源
实践是 认识发 展的动
力
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
准
实践 是认 识的 目的
社会历史性
课堂练习
1.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柏拉图提出“认
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
新知讲解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别 面的认识 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张)
三种形③式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推判是理断认识的______(高级阶__理性认,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概性念认识,理性认段)识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
透、________,具有辩证统一关表系象。
初感 级性 阶认
知觉
段识
01 认 识 与 实 践
相互包含
_现__象_、事物的__外__部__联__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_感__觉_、知觉和表__象__三种形
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_抽__象__思__维_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
事物的本__质__、全体、内_部__联__系___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_概__念_、判断和_推__理_
《万华镜》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目录/contents
01
认识与实践
0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认识与实践
01 认 识 与 实 践
《万华镜》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何而来?
对民族的考察,实地走访,即实践
民族文化的差异就只是《万华镜》所描述的这 些而已吗?
感性认识
01 认 识 与 实 践
课堂练习
一、思辨题 1.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 提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 统一关系。 2.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其本身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其能指导实践,实践具 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形式:
大猩猩用树 枝钩食白蚁
农民种地、 工人做工
争论基因编辑婴儿 研发新冠疫苗
秋收起义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 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 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 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 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 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 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 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 他们的话吗?”
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 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5.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 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 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 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 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 间接经验。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 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 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 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 本》等。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6张ppt)
1、若材料先说“实践”,后说“认识”
(1)通过实践获得了认识,说明:(1) (2)通过实践发展、深化、拓展了认识,说明:(2)
2、若材料先说“认识”,后说“实践”
(1)先有认识,后用实践检验之前的认识是否正确,说明:(3) (2)先获得认识(学习知识),后将知识(认识)用于 实践,说明:(4)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0-52页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非唯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唯一)目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
1、被狼养大的“狼孩”的活动是否是实践
历史
2、“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 要错在哪里? 实践具有历史性,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
补:认识的来源是 ≠ 获得认识的途径
唯一的
多个
问: “要想知道砒霜有没有毒,就要亲自尝一尝”,犯了什么错误?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多个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 研究。
3、曾几何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强调实践活动的( 历史 )性。
4、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5、判断: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 “改造”客观世界,这违背了实践
的客观物质性。 (对)
6、神舟十三成功发射成功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 社会性
(1)通过实践获得了认识,说明:(1) (2)通过实践发展、深化、拓展了认识,说明:(2)
2、若材料先说“认识”,后说“实践”
(1)先有认识,后用实践检验之前的认识是否正确,说明:(3) (2)先获得认识(学习知识),后将知识(认识)用于 实践,说明:(4)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0-52页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非唯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唯一)目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
1、被狼养大的“狼孩”的活动是否是实践
历史
2、“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 要错在哪里? 实践具有历史性,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
补:认识的来源是 ≠ 获得认识的途径
唯一的
多个
问: “要想知道砒霜有没有毒,就要亲自尝一尝”,犯了什么错误?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多个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 研究。
3、曾几何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强调实践活动的( 历史 )性。
4、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5、判断: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 “改造”客观世界,这违背了实践
的客观物质性。 (对)
6、神舟十三成功发射成功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 社会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
Hale Waihona Puke 动力议题一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课堂篇议题探究
命题立意:以必备知识实践的特点考查辨识和判断能力,渗透科 学精神。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国航天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发展,实现航
天技术领域新跨越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课堂篇议题探究
关键能力 1.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 (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整个世界。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2.根据社会实际和创新 动性、社会历史性。
成果阐明实践是认识的 4.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实践是认识
基础。
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
3.培养科学精神,牢固树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
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的目的。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 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9张)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内
涵
感觉
知觉
形
式
表象
你看,鳄鱼 居然流眼泪 了,看着就 可怜啊!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 律性的认识。
内
理性
涵
认识
形
式
概念 研究发现,所有的鳄鱼都有这个现象,
鳄鱼肾功能不全,不能排除多余盐分, 判断 也没有体表排汗的功能,鳄鱼在吃猎
知识框架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认识
含义 形式 阶形式 段
感感性认识识 理理性认识识
实
来源
践 和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动力
认
检验标准
识
来 ( 实 践 观 )
含义
的
实践 基本
辩
形式 客观物质性 证
特点
主观能动性 关 系
目的
认识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
社会历史性
认识
1. 认识的概念 2. 认识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 认识的概念
主体:人类特有, 动物、人工智能都没 有
性质:是积极主动的 反映,不是消极、被 动的反映
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
2.认识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
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 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实践
1. 实践的概念 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51张ppt)
2、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 认识
认识的初 级阶段
发展 依 深化 赖
理性 认识
认识的高 级阶段
含义: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现象--外部联系 --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借助抽象思维--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事物自 含义 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重视什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请结合以下诗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3、实践
≠主观世界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
①(原因)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改造自然的实践中 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②表现
(3)实践的三个特点:
(2)实践的三种基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修建港珠澳大桥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 (如革命、改革等)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3)实践的特点:
特点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实践的主体 (人)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48-53页,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做好标记。
1.认识的含义?两种形式(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理性认 识的含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的含义?三种形式?三个特点?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34张ppt)
②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 ➢ 愚公为方便出行…… ➢ 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
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一、 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③ 实践具有社会性
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 工具是他制造的吗?
➢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 ➢ 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
②联系
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 性认识。
②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 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当堂达标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 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当堂达标
(2021·天津高考真题)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D.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
02
O
N
E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读中国三孩政策的来龙去脉
你注意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感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 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 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 ➢ 愚公为方便出行…… ➢ 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
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一、 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③ 实践具有社会性
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 工具是他制造的吗?
➢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 ➢ 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
②联系
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 性认识。
②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 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当堂达标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 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当堂达标
(2021·天津高考真题)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D.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
02
O
N
E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读中国三孩政策的来龙去脉
你注意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感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 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 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1:结合课本知识思考,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来源于哪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思考2: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吗? 你是如何认识新冠病毒的?
注意区别:补充P50 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途径: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医生和感染者的认识 未被感染者的认识
直接经验(途径1) 间接经验(途径2)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6.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
C 圾。这种说法( )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7.图中的画师借助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漫画 家用夸张的笔法表现了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给我们的认识论启示是
( )A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④认识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素养达标
材料:成功的疫苗是遏制大流行病毒的终极利器。但疫苗研制不是“人定胜天”的 热血故事,而是“谋事在天”的反复尝试。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发现,挤奶女工 感染牛痘后就不会再感染天花,由此猜测牛痘可能对天花有免疫作用。他从受感染 的挤奶女工手上取得牛痘脓液,接种在一个健康男孩身上,男孩染上了温和的牛痘, 但很快恢复了健康。再给男孩接种致命剂量的天花,男孩仍很健康——世界上第一 支疫苗就此诞生,詹纳也因此被誉为“疫苗之父”。目前,人类拥有成功的疫苗仅70 余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从“制度外”进入“制度内”,
由“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力量”。这个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上的变化说明(
)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推动着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解析: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的变化说明了实践推动着认识不断向前发展,B正确, A、C两项与题意不符。在某一时期内,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对整个人类社 会来说,人类是在发展的,社会是在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D表述不科学。
➢ 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能作为这种认识的检验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 新冠病毒也不会直接告诉人们它是否具有传染性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 把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与感染新冠肺炎的客观 实在相对比即可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 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温馨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哪里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到哪里去。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认识与实践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认识的含义、形式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特点
学以致用
4.袁隆平院士宣布,杂交海水稻技术攻关路线图已完成,将在全国六个省全面开展 耐盐碱杂交海水稻试种示范攻关,力争2020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并在未来三 年内,在全国推广种植一亿亩杂交海水稻。从哲学上看,制定“路线图”的最终目
的是( C )
A.建立海水稻的科学理论体系 B.揭示海水稻的本质和生长规律 C.指导海水稻的研制和推广 D.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推进技术创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学然后知不足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学以致用 7、真金不怕火炼 8、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9、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10、书到用时方恨少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议题: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重点: 认识 实践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案例分析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病毒 在全世界爆发,数以万计的人被感染, 医生、护士、军人、志愿者、科研人员 都在夜以继日地与新冠病毒进行斗争着。 据悉,随着科研人员不断研究,新冠病 毒疫苗已经完成了多次临床试验,预计 于7月份试生产。
实践(来源)
启示:读书(间接经验)与实践(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思考3: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是一蹴而就的 吗?经历了哪些过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过程:新冠病毒出现(问题)---人们救治病患 (实践)---发现具有传染性(新问题)---进 行隔离救治和研究应对病毒的新冠疫苗(新研 究和探索)--新冠病毒变异(新问题)---研究 应对病毒变异的新治疗方法(新研究和探索)
条件:医院、隔离室、口罩、防护服、研究室、 研究器械等。
结果:人民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人们对新冠 病毒的认识 进一步加深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思考3: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是一蹴而就的 吗?经历了哪些过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实践是 认识发展 的动力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思考4:刚刚开始的时候,部分人认为新冠病毒不具 有传染性,不必紧张。后来,越来越多感染者的出现, 人们逐渐认识到新冠病毒是具有传染性的,人们是如 何知道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 的检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 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
C 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从哲学上看,制定“路线图”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海水稻的研制 和推广,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都不是制定“路线图”的最终目的,均应排除。
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B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思考5:中国抗击新冠病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中国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注意: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毛泽东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目的 检验标准 来源 动力 来源 目的 检验标准
目的 检验标准 动力
学以致用
1.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 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对这段
论述的正确理解是( A )
①肯定了认识的来源除了实践外,没有第二个来源
②从实践出发来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③肯定了认识的途径除了实践外,没有第二个途径
④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唯一的来源,所以①②正确并切题,应该入选。 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③④说法有误,应排除。
【易错提示】澄清几个误区: 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 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 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 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 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辨”的思想。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 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 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 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 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8.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
越周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求。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
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
D 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这表明( )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学以致用
3.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100年前爱因斯坦的一项理论推导。由此可见( )C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 验和间接经验,A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非认识是实践的目的,B错误;引力波的发现, 证实了100年前爱因斯坦的一项理论推导,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D 不符合题意。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分析世界上第一支疫苗的诞生历程。
素养达标
【答案】 ①詹纳医生发现牛痘可能对天花有预防免疫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接种牛痘到接种天花的反复尝试,明确牛痘对天花有预防免疫作用,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接种牛痘接种天花成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詹纳医生为救人而反复探索,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