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 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 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 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 分丰富。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一、祭祀与斋戒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 王乃斋戒五日” 。
•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 品。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 ,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 要变着花样吃肉。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古代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 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 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 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 的不尊敬。
•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 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 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 一庙。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
•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 、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 ”,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
•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 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二、婚姻 •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
。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 思。 • 如《汉书·霍光传》:“大将军霍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 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 为友。”
• 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
•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祇qí 。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相互尊重、互动交流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了解古代礼仪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婚嫁礼仪、宴饮礼仪、祭祀礼仪、葬礼礼仪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礼仪知识。

一、婚嫁礼仪在古代,婚嫁礼仪是极为隆重的。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首先是婚姻介绍,由媒人或亲友进行联络,双方家庭共同商议。

然后是纳采,男方派人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答应,即表示婚事确定。

接着是问名,男方家庭的长辈询问女方家族的姓氏、族谱等信息,以核实婚姻的合法性。

随后是定亲,双方家族为男女双方拟定婚约、聘礼等细节。

最后是成礼,男方家庭带着聘礼,前往女方家庭,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宴饮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主持人发出宴席邀请后,客人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参加宴会。

首先是入席礼仪,在进入宴会场所时,需要行礼致意。

在坐席时,要依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座次的安排。

接着是敬酒礼仪,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饮酒以示尊重。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等方面的规范。

三、祭祀礼仪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对神明或祖先进行崇拜和祭奠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农耕文化和封建信仰紧密相关。

首先是祭拜天地,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燃烧祭品、奠酒行礼等方式向天地表达敬意。

其次是祭祀祖先,人们会在特定的祠堂或墓地,通过供品祭拜、献上祷词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礼仪既是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祖先感恩和报答的方式。

四、葬礼礼仪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

葬礼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修建墓穴和购买殓具等方面。

葬礼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首先进行告别仪式,亲友合奏丧乐、吊丧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置于棺材中,并进行诵经、念佛等宗教仪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1.礼俗:即礼仪风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

4.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15岁)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表示成人可以结婚。

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样的风俗。

6.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

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7.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8.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候,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

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

10.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1.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盟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12.免胄:胃,盔盎。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胃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13.祖:古代钱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14.封禅(shàn)。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文学常识】古代礼仪

【文学常识】古代礼仪

【文学常识】古代礼仪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觐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定期朝见,春见曰朝,秋见曰觐[jìn]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朝见礼仪常考知识清单:1.帝王临朝面向南,三公站他正对面。

2.春天朝,秋天觐,诸侯天子定期见。

3.九宾依次引上殿,不能站那一起喊。

以下部分只作了解,很少考查揖让①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土揖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②禅让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

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拱手古代汉族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抱拳礼现一般用于武术界右手握实拳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注意左手大拇指不要指向自己,而应曲起贴紧虎口处,以免有狂妄之嫌),置于胸前或偏上离开胸部20厘米左右,两肘稍抬。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①稽首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神、拜师拜祖拜庙、拜墓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②顿首头碰地即起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③空首头不至于地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举手到地,接着俯头至手④振动⑤吉拜⑥凶拜⑦奇拜(拜一次)⑧褒拜(拜两次或两次以上)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礼节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是指古人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礼仪的常识:
1. 礼节尊重:古代社会重视礼节和仪式,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恭敬对待贵宾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2. 举止规范:古代礼仪注重人的举止和仪态,要求人们穿戴整齐、规矩,行动端庄得体,并且要注意语言文雅,避免粗俗言辞。

3.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座次、进餐顺序、举杯敬酒等,参与者需要遵守规定以显得有教养和文雅。

4. 婚礼习俗:古代婚礼注重家族的联姻,有着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包括媒妁之言、纳彩、婚礼仪式、婚礼宴会等环节,要求新郎新娘和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相应的礼仪。

5. 丧葬礼仪:古代人对丧葬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包括穿衣、行礼、哀悼等环节。

如孝服、行丧礼仪等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6. 文物保管:古代礼仪中也有一些规定关于文物的保管和使用,如古代文物要具备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可滥用、损坏或私自出售。

这些只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常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都可能有所差异。

古代礼仪对于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文学常识——古代礼仪

文学常识——古代礼仪
贵族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
②成年礼——女子 笄礼
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jī)礼后结发加笄。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 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区别于童年的 发式),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 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 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 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 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 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 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 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 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 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 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男子 冠礼
来源:氏族社会的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后必须 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 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周代 的冠礼(加冠仪式)就是由这种“成丁礼”变 化来的。
文学常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可以分为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诞生、成年、飨燕饮食、宾礼也叫郊祭,冬至 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 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 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 天上帝保佑。

小学文言文常见古代礼仪规范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古代礼仪规范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古代礼仪规范归纳整理
一、祭祀礼仪
1. 祭祀时要庄重肃穆,不可轻率行事。

2. 祭祀前要准备祭品,如食物、酒水等。

3. 祭祀时要向神明行礼,如跪拜、磕头等。

4. 祭祀过程中要诚心,表达敬意和虔诚心愿。

二、宴会礼仪
1. 宴会时要尊重主人,不可随意进出或离开。

2. 宴会前要洗手净身,并着整齐的服装。

3. 在宴会上要保持文雅的言行举止,不可粗鲁或失礼。

4. 宴会时要有礼貌地向其他宾客致意。

三、婚礼礼仪
1. 婚礼前要进行婚前准备工作,如选定日期、准备嫁妆等。

2. 婚礼当天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流程,如迎亲、婚礼仪式和喜宴等。

3. 婚礼时要注意礼仪,如行三跪九叩礼、交换戒指等。

4. 婚礼后要进行祝福和感谢,表达美好祝愿和对亲友的感激之情。

四、葬礼礼仪
1. 葬礼前要准备丧事,如办理丧事手续、选址等。

2. 葬礼当天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奠活动,如火化、安放骨灰等。

3. 葬礼时要肃立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4. 葬礼后要进行祭祀和纪念,如祭奠祖先、捐赠纪念物等。

以上是小学文言文常见古代礼仪规范的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欢迎阅读!古代重要场合的礼仪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解释】总角:指童年。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篇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四)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五)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古代读书四大礼仪

古代读书四大礼仪

古代读书四大礼仪
1.开笔礼:开笔礼是儿童初次接触文字、开始正式学习生涯的仪式,标志着个人求学之路的起点。

这一礼仪通常包括正衣冠、拜先师(如孔子)、朱砂开智(即老师用朱砂在学生额头中央点上红点,寓意开启智慧)、击鼓明智等环节,旨在激发学子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尊重学问和尊敬师长的精神。

2.成人礼:古代的成人礼特指冠礼(男子)和笄礼(女子)。

男子在满二十岁时举行冠礼,通过戴冠来标志其成为社会认可的成年人,具备承担社会责任和结婚的权利。

女子则在十五岁时行笄礼,笄发束髻,表示已经长大成人,可以适婚。

3.成婚礼:成婚礼,又称昏礼,在古代指的是男女之间的婚姻仪式。

遵循传统习俗,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男方迎娶女方,并通过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完成家庭间的联姻,标志着个体进入婚姻生活,开始新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角色。

4.葬礼:葬礼是为逝者举行的告别仪式,包含了从临终到安葬的一系列繁复流程,例如小殓(给逝者穿衣)、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装殓遗体)、出殡、下葬、烧七(每隔七天祭祀一次)、守孝、设立牌位、扫墓以及亲属穿戴不同等级的丧服等,体现出对生死的严肃对待和对先人的深切缅怀。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整理1.尊卑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

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2.忌讳(1)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

”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

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

(2)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

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3.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1)国讳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

《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

《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3)避讳的方法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4.礼俗习俗称谓(1)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X)[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 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拓展]顿首,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

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

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它课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理了风俗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X)[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 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拓展]顿首,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86.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7.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88.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89.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90.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

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91.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

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92.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

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93.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94.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95.(2017 .全国卷I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X)[拓展]姻亲是和自己通过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

血亲就是和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亲属。

两者没有任何联系,所示“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表述错误,联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96.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X)[拓展]嫡母是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相对庶母而言)。

八母指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

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

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

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

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

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

为乳母服缌麻。

97.“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

(√)98.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99.謀祝中的“襟”是求子之神,襟祝是襟祠的住持,类似庙祝。

(X)[拓展]“祝”是祝词,祭祀所用;庙祝是寺庙里管香火的人。

100.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

(√)101.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102.“崩”是典型的象形汉字,形自上而下之势,从周代开始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殂,形声字,从歹且声。

“歹”与“且”合起来,相当于迅速死亡、安乐死。

(X)[拓展]“崩”是形声字,“迅速死亡、安乐死”没有依据。

103.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

(√)104.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的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二)节日习俗105.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拓展] (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

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106.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

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

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拓展]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唐寅《元宵》)107. (2017 .全国卷II)I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8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108..上已,三月的第一个已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

魏晋以后一般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举行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活动等。

(√)109.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按农历算在三月_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拓展] (1)寒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2)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王磐《清江引清明8出游》)110.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拓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端午》)11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釈女的炎活。

(√)[拓展]烟霄微月澹米空,銀双秋期万古同。

几許欧情与高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七夕》)11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衣万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帯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双潮、吃月饼等。

(√) [拓展]暮云收尽溢清寒,银双无声装玉孟。

(苏轼《中秋月》)113.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阻”。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拓展]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 天文地理114.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

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肘囘。

把天干地支依次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組成了古代纪年法。

115. (2017 ·天津卷)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16.纪:古代記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故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中的“四纪”即为40年。

(X)117.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

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118.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

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119.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120.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