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新高考的教学策略
语文新高考的教学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我们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
一、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新高考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指导。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观点。
比如,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让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分析其审美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韵律之美,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组织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优化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2、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索。
比如,让学生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调查当地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语用复习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语用复习策略随着高考的临近,语文复习成了学生们的重中之重。
而在语文复习中,语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语用复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策略。
一、理解语用的概念我们需要对语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语用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使用规律和目的。
在语言学习中,语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乎到语言的准确使用,更关乎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表达能力。
理解语用的概念是高考语文复习的基础。
二、掌握语用知识点高考语文中,语用知识点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语用的相关知识。
包括语用功能、语用标记、语用现象等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总结,掌握这些语用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语言使用的敏感度和准确性,为高考语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积累语用实践经验语言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的,学生在复习语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语用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来进行语用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用学习的精髓。
四、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考语文中,语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语用知识点的系统掌握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用能力。
而要想培养语用能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和提高。
可以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和模拟考试来提高语用能力,也可以通过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来提高语用能力。
五、灵活运用语用策略在高考语文中,灵活运用语用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考试中,不仅需要准确地运用语用知识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语用策略调整。
学生在复习语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语用策略的训练和实践,以适应高考语文考试的要求。
六、注意语境分析语境分析是语用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个重点考查内容。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高考是对学生在学业上所学知识和素养的一次综合性考核。
而其中核心素养的考查是高考试题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考试题中,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高考试题中对核心素养的考查1.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往往包含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的题目。
比如数学中的证明题、物理中的推导题、语文中的概括归纳题等。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分析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材料分析、问题分析的题目。
比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题、政治中的案例分析题、化学中的实验设计题等。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进行推断和判断。
3.创新能力高考试题中也会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语文中的作文题、历史中的综合分析题、生物中的综合设计题等。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提出新颖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加强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提出异见等方式,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高考试题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思维能力解答问题。
2.提倡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实验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物理现象。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如参加学术比赛、培训班、科研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4.注重综合性评价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核。
语文核心素养在写作过程环节中的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在写作过程环节中的落实因叶竹英摘要: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行文表达三个环节。
在审题立意环节中侧重落实审美素养,在选材构思环节中侧重提升思维品质,在行文表达中环节中侧重学会语言运用。
关键词:写作;语文素养;写作过程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行文表达三个环节。
虽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写作的全过程中,我们很难说具体哪个环节是培养哪一项核心素养的。
但在不同的写作环节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所侧重的。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在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应该如何侧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审题立意中落实审美素养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在老师提出的任务下的作文。
一般是老师给出命题或半命题,或者给出话题和素材,或者提供特定的写作情境。
所谓审题就是要求学生领会教师所下达的写作任务和要求。
审题与立意不可分割,只有正确审题,领会命题的意图,才能有正确的立意。
立意不仅有正确与否,更有高低之分。
写作立意不仅要正确,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
立意的高度与否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审视当下的作文指导,多偏重于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训练。
有人干脆总结出了作文拿高分的十大技巧之类的秘术,把学生的作文引向了投机取巧的歧途。
其实学生作文质量不高最主要的是立意不高,而立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审题立意的肤浅化,甚至庸俗化。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立意就要注重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要从高雅的审美角度去为文章立意。
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主流的审美价值观。
分清什么事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学生的作文立意追求真善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让学生写一篇“记街头一瞥”的作文,学生感到发生在街头的趣事很多,很容易选定题材。
但结果大多立意不高。
有位学生写了街头耍猴的场面,文章倒是写得还算有趣。
这位同学写了耍猴的人衣着脏兮兮的,猴子做了几个滑稽的动作,都得大家哈哈大笑。
完了,猴子便拿个碗讨起了钱,很多人见猴子来讨钱,就赶快逃离现场。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教育理念的改革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工作,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目前高中语文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是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板块中渐渐培养起来的,如阅读、写作等。
语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言。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和写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还能够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把控能力。
以阅读来说,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语言的表达技巧,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结合阅读过的内容来进行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心中所想的内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以此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累相应的知识材料,将这些材料渗透于语言知识中,然后再转化为自己的亲身经验,把它变成一种具体的学习策略。
此外,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课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表达观点和抒发情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和写作是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升性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
比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深刻了解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对文章段落的把握能力。
阅读结合写作,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写作要求更多的是充实内容,丰富实践体验。
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将课程计划融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中,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大量的经典名著,让学生参与审美鉴赏和创作实践。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积累语言知识,理解语言规律,掌握语言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悟文本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活,发现素材,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口语表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可以通过问题设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例如,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通过鉴赏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作品。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传统节日习俗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本。
”“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然而,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差等。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一、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它体现了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核心素养的人,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语文核心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理解并获取其中的信息,抓住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而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鉴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从文学作品中领悟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积累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坚持高考核心功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坚持高考核心功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高考的核心科目之一。
高考的核心功能就是选拔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高考的核心功能,即通过语文科目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只有坚持这一核心功能,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首先,坚持高考语文的核心功能意味着不能仅仅依靠背诵。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背诵模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经典诗词等,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其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学习古代诗词、典故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另外,高考语文的核心功能还在于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辩论、写作、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培养学生的语义理解和推理能力。
最后,高考语文的核心功能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审美情趣、道德品质等。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高考试题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跨学科能力等。
高考试题中的核心素养考查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来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
高考试题不再是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道高考语文题目可能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考查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再如一道物理题可能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考查了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也将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进行思想碰撞,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和课外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为他们应对高考试题中的核心素养考查做好准备。
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对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希望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顾之川: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顾之川: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作者: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0期第48—52页。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启示: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二是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四是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考;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阅读;写作201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校录取到合格新生,被录取学生走向心仪高校,开启新的人生。
然而,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下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
1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出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为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将育人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深入挖掘本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实际和本质特点,总结、提炼并归纳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
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更是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那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应该如何进行呢?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中语文教育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通过课堂表达、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教师则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表达,指导学生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使他们的表达更加优美、精准。
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阅读理解能力又是阅读的重要目的。
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获取所需信息,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采取多种策略进行阅读,同时也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中。
学生应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重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希望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共同努力,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篇文章共计935字,大概需要增加1065字。
】。
浅析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研究浅析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方红梅摘要:“核心素养”近些年一直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自提出素质教育以后就一直备受关注,由此也引发了教育界的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究。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和检测人才的方式,其命题的确立对语文教育的改革有着不容小觑的导向作用。
如何更好的使核心素养与高考相融合,实现更好的培育人才,本文作出了以下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考语文;核心;素养高考作为一种检测和筛选人才的手段,有着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尽管有人对应用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感到不公,认为其有片面性和偶然性的因素,但高考在发挥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的经历着变化。
应社会需求,为了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教育界在提出“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后,对高考命题的改革也是感到刻不容缓。
一、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的关系“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时代对人文发展的要求,即在有效提高情感、技能、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提高,关注人的整体素质提升[1]。
自2017年我国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其中就凝练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归纳总结成四个要点,即:组建语言与运用;提升与发散思维;美感创建与提升;理解与传承文化[2]。
高考是选拔和检测人才的一项重要考试,在以人文发展为前提的情况下,为了做到个尽可能的科学和客观化,同时其机制和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和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高考改革也面临新的高度。
就语文高考而言,如何选考题及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关乎到学生命运和高考职责的落实,其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二、针对语文核心素养改革高考命题的重要性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部对语文高考命题做出适当改变,在落实时代需要的同时,也顺应了现代社会趋势。
改革语文高考命题,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有助于对语文核心素养观念的培养一切改革都是围绕观念改变而发生的,要想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观的培育,从思维、审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展开[3]。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高考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语文科目的显现。
语文作为高考必考科目,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修养。
核心素养在语文科目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考生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写作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学修养。
语文作文是考生展示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考生需要通过作文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科学科目的显现。
科学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核心素养在科学科目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掌握、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科学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验能力,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科目的考试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展示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等各个科目中,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和科学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考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迈向人生的新阶段。
对核心素养下高考语文命题的反思与展望
对核心素养下高考语文命题的反思与展望我们来谈一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养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能力。
高考语文命题应该是围绕着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的。
当前高考语文命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些试题偏重书面文字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虽然文学经典的阅读和理解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学生更需要在日常语言运用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命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高考语文命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高考语文命题多以传统文学作品为主,鲜有涉及当代文学和时事热点的题目,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发散。
命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开拓思维,发挥创造力。
高考语文命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语文知识、文学鉴赏、写作表达等多个方面。
而当前的高考命题多以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诚然,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命题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各项素养。
既然对当前高考语文命题存在一些问题,那接下来我们来展望一下未来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向。
高考语文命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现代社会,语文的作用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学鉴赏和作文表达,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
命题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
高考语文命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批判思维。
语文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需要不断关注当代文学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语文高考命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设置
考试园地语文高考命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设置□杨砚石摘要:在命题中设置真实情境,这是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考试命题的新形态。
它通过真实情境的介入,促使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指向上发生积极的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由“记语言”转向“用语言”,由“他思维”转向“我思维”,由“读书本”转向“读生活”,由“小趣味”到“大情怀”。
借此,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命题;情境设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育人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终端目标,需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逐步达成。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新课改的背景下,命题作为课堂变革的风向标,又如何体现课改的精神呢?语文新课标在命题建议中明确强调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3]可见情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提升的意义。
在近年的语文命题中,情境型试题的比例逐步提升,笔者认为,有必要由此探究语文命题情境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从“记语言”到“用语言”近三年的江苏语文高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设在卷首,一般考查四到五小题,题型多为选词填空、语句衔接、诗句场景对应、图表题、语义提炼、漫画题等。
较之前江苏卷上的同类题型,命题已具有一定的情境表达。
如2020年江苏语文高考卷第3题:“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
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
”此题设置了高三成人仪式的场景,并给出四句课外古诗让学生进行筛选,让学生体会情境、品读诗句。
和以往一题考察一个语文知识点不同,设置情境进行考察可以综合多个语文知识点,推进学生的理解、分析的综合能力,并非平时死记硬背的学习可以达成。
“三化”教学目标 落实核心素养
“三化”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高三语文复习长期以来形成一种“高耗能”,要么是题海战术,要么是满堂灌输。
其中的症结是教学目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
如何在核心素养关照下落实教学目标,成为迫切的诉求。
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当下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语文核心素养关照下“生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素养化、生本化、评价化。
标签:核心素养高三复习教学目标高三语文复习课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怪现象——学生上课都能听懂,课下做题却无所适从,或者我行我素。
学生刚进入高三复习课时的百倍精神很快消耗殆尽,不愿意听语文课,觉得听和不听一个样,甚至从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还会出现所谓不听课反而考得好、使劲教不如不教的尴尬局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落实教学目标成为高中教学的迫切诉求,高三教学尤其如此。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设定这个环节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路径。
一、高三语文教学的“高耗能”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此案例设计的教学目标从识记知识点,到掌握解题方法(能力),目标环环紧扣。
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既有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有对新知识的讲解,以及对技能的训练,可谓完备。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抱怨这样的语文课充斥着“正确的废话”的现象。
学生普遍的感觉是,课上都是能听懂的,但是课下就是不知道如何去答题。
老师讲过的我都会了,要我去做的还是我自己那“两把刷子”。
《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提出,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对美的发现、鉴赏、创造能力。
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知晓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上急于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而对学生形成相关能力的过程缺乏认知及策略。
我们再来看一下近年全国卷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的题设:可以看到,全国卷小说阅读关于艺术手法题的考查更注重理解文本含义、鉴赏作品的能力,它不仅是对知识点的了解和理解,更是对学生赏析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具体行动能力的考查。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
分析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及教学策略高考试题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核心素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核心素养包括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这些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业和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高考做好准备。
思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思考、提问、分析、判断和验证等过程,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中常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各类数学题。
针对这种考查,教学策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反应速度和理性思维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模式。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根据问题特点、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迅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中很多科目都被赋予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如英语作文和物理题。
教学策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以及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能够采用新颖或创新的方法、思路或产品来解决复杂问题或满足需要的能力。
高考试题中很多科目都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如语文作文和化学实验。
教学策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沟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达成共识的能力。
高考试题中很多科目的内容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如英语和政治。
教学策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沟通信心和沟通能力。
总之,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高考的能力。
教学策略应注重学生的思辨、解决问题、创新、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勤学善思、与人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并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顾之川一、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出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为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将育人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深入挖掘本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实际和本质特点,总结、提炼并归纳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因此,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高考内容改革与语文考试评价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之川: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作者: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0期第48—52页。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启示: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二是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四是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考;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阅读;写作201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校录取到合格新生,被录取学生走向心仪高校,开启新的人生。
然而,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下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
1、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出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为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将育人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深入挖掘本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实际和本质特点,总结、提炼并归纳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因此,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2、高考内容改革与语文考试评价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指高考的核心立场,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回答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高考的考试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高考的考查方式,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一直按照“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进行改革,即试卷结构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改革蹄疾步稳。
以全国卷为例,试卷结构总体稳定表现在:阅读70分、表达80分一直未变,其中现代文阅读36分(包括论述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古诗文阅读34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包括语言基础9分,语言运用11分),写作60分。
局部改革几乎每年都有新探索与新进展,比如:在价值导向上,更加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助推素质教育,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在考查目标上,更加强调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创新能力;在考试内容上,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增加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试卷结构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改为必考;在学科素养上,进一步强化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表达得体、逻辑推断等关键能力。
3、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2018年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分省试卷各1套。
从总体上看,这8套试卷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关键能力方面均作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
3.1 语言建构与运用高考语文对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考查,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景设置题目,以了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语言文字积累、梳理、整合的情况,是否形成了良好语感,是否具备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以期达到考查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如,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改过去分别设题考查的做法,而是选用一个连贯完整的阅读材料,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考查语病辨析、句子补写和成语运用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所选材料涉及“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动物迁徙等内容。
这类试题,有助于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生言语活动经验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情景化的设题,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使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成为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
江苏卷作文题聚焦“语言”,原题材料中“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突出了语言的工具性与普遍性;“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阐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则揭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3.2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
高考语文近年来重视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的方法审视阅读材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如,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幸存者偏差”、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与逻辑关系,本身就极具思辨性和思维张力,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究质疑、独立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再如,2018年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第15题要求就诗的最后2句是否“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视为正确。
这就突破了答案的唯一性,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3.3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是高考语文所要达到的重要考查目标。
如,2018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老舍的《有声电影》,让学生分析“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和小说语言的“幽默效果”;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让学生分析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2次出现的“酒”的不同作用;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让学生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些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同时学生可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相关作品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3.4 文化传承与理解新时代的文化,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因此,高考语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应涵盖这3种文化,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树立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如,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让学生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联系与区别,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小说《赵一曼女士》,让学生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追寻赵一曼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深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关材料,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最新科技成就。
4、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4.1 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今天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努力奋斗、创新创造;中国梦要靠他们寻梦追梦,梦想成真。
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无疑要为这个“大局”服务。
高考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中小学素质教育。
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全国Ⅲ卷作文题从1981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口号,到2005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日报》时评栏目,再到2017年“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雄安标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三步曲”;北京卷作文题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和“绿水青山图”。
这些题目都很好地彰显了高考语文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发挥了作文试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对学生来说,融入新时代,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格局、新视野,同时要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对语文教师来说,既要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又要坚持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
4.2 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
为此,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大胆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
2018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聚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话题,直面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侵权问题,意在积极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意识,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由“器”引出,阐述了生活中4种不同的“器”;浙江卷作文题弘扬“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