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72个课时
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76575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7.png)
要略: 要—重要,精要 略—大致,大体
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 略在此也。 《浅注》陈修园
三个时期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1 散佚 西晋 王叔和整理《伤寒论》 十卷, 杂病部分未见 2 发现 北宋初期 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 略方》 3 整理 北宋 林亿整理 《金匮要略方论》
思考题
1. 张仲景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 其主要内容。
2. 《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3. 《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
举例说明。 4. 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
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
①治未病,做到无病先 防,有病早治,治未 病的脏腑。
②扶正兼以祛邪。
③治疗杂病虚损注重补 益脾肾。
⑤强调标本缓急的治则。
⑥突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的治则。
⑦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④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
《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七)注重正气的综合调治
扶正以祛邪 祛邪以扶正
重视“治未病 ” 防
第1篇 第2―17篇 第18篇 第19篇 第20-22篇 第23-25篇 忌
总纲 内科病证 外科病证 其它 妇科病证 杂疗方和食物禁
以病分篇: 数病合为一篇 一病独立成篇
数病合篇依 据
病机相仿 证候近似 病位邻近 将不便归类的病症合为一篇
以病分篇
一病单独成篇: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等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 成就及贡献
重视人体正气
未病先 既病防变
虚证之证—甘温扶阳,调补脾肾 正虚邪实—扶正兼祛邪 邪实之证—因势利导
《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八)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95435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19.png)
《金匮要略》课件•绪论•《金匮要略》理论体系•《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金匮要略》临床应用举隅•《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探讨与传承发展01绪论《金匮要略》简介《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
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之作。
作者及成书背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
他深感医者责任重大,遂发愤著书立说,以救苍生。
据传,《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成。
该书成书年代虽无确考,但一般认为不晚于汉末。
学术价值与贡献02《金匮要略》理论体系脏腑经络学说脏腑功能特点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经络分布与走向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分布、走向及与脏腑的联系。
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关系分析脏腑经络病变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理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情志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引起的疾病。
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原因、致病特点及辨证治疗方法。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诊法与辨证01020304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治则与治法治未病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03《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组成01功效02主治03组成功效主治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5f3e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8.png)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金匮要略教学大纲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
它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金匮要略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金匮要略的精髓,制定一份金匮要略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金匮要略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掌握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研究精神。
同时,通过金匮要略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提高他们对中医学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金匮要略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金匮要略的概述:介绍金匮要略的起源、作者及其历史背景,阐述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金匮要略的理论体系:详细讲解金匮要略的理论基础,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金匮要略的思维方式和治疗原则。
3. 金匮要略的临床应用: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习金匮要略的临床应用技巧。
重点讲解金匮要略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 金匮要略的研究与创新:介绍金匮要略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鼓励学生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金匮要略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促进学生对金匮要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病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金匮要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辨证施治、药物制剂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术研讨: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金匮要略的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四、教学评价金匮要略教学的评价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a295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0.png)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著作家。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内科医学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讲述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
一、金匮要略的历史意义金匮要略是中国一部内科、妇科医学著作,它奠定了中医学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医学著作流传至今,除了学术价值,更是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所涉及的疾病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慢性疾病,如头痛、咳嗽、腹痛等疾病。
而且本书的诊疗思路和方法简明扼要,容易辨证、易于实施。
二、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1. 瘟疫部分:金匮要略的瘟疫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其中有“胃病伤寒论”、“温病条辨”、“淋证多虚论”、“疟疾论”、“腰椎肾病论”等关于瘟疫的专门论述。
瘟疫是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对于保护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学习金匮要略中关于瘟疫的知识,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基本常识的重要途径。
2. “伤寒论”部分:金匮要略中的“伤寒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它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内容涉及伤寒的病因、病症、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中病机、治法论述较为系统的篇章之一。
学习“伤寒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高诊疗技能。
3. “温病条辨”部分:金匮要略的“温病”是指暑热、湿热、流感等疾病,也是一种急性病。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各类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等,进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腰椎肾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腰椎肾病”篇章主要讲述了腰背部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中医学中针对腰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诊疗方法,有助于缓解各类慢性疼痛有关的症状。
5. “妇人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妇人病”篇章主要讲述了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如温热针灸、敷药等。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97670dcf84b9d528ea7ad3.png)
《金匮要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目录王雪华简介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07 第一篇:概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12 第一篇:小结: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16 第三篇:概述: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31话:血管痉挛性头痛】【32话:空洞性肺结核】33 第六篇:小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4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35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33话:(肺化脓症)连续发烧】36 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34话:结节病】【35话:过敏性哮喘《射干麻黄汤》】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8 第八篇:小结: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6话:肺癌】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37话:不自主的长出气,即“胸中气塞”】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42 第十篇:概述: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43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38话:老年性便秘】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39话:隐匿性肾炎(《大黄附子汤》大黄同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内容与第45讲相同)47 第十篇:小结: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49 第十一篇:小结: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40话:肾变期,尿不下尿来】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41话:气胸】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42话:多饮多尿】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8 第十四篇:水气病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62 第十五篇:概述: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63 第十五篇:黑疸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43话:排石】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66 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44话:乙肝】67 第十六篇:概述: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5话:惊悸证】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69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46话:食已即吐】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47话:慢性反流性胃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48话:热结旁流】【49话:脾胃虚寒,湿热未尽】73 第十八篇:概述: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50话:胆道蛔虫】75 第二十篇:概述: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1话:风心病】76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77 第二十一篇:概述: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79 第二十二篇:概述: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07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
![07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https://img.taocdn.com/s3/m/80f5d300b9f3f90f77c61bcf.png)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1 性质与沿革《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2 内容、体例和成就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3 成就及贡献《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5 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6 学习的目的和方法《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7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证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1 第一篇--四诊举例《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2 第一篇--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3 第二篇--痉病《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6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2 第四篇--概述、虐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辨证《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7 第五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9 第六篇--虚劳病辨证《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3 第六篇--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4 第七篇--肺瘘、肺痈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5 第七篇--肺瘘、肺痈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6 第七篇--肺账证治、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8 第八篇--小结、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篇《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2 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3 第十篇--腹满病辨证(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7 第十篇--小结;第十一篇--概述、肝着《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9 第十一篇--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8 第十四篇--水气病《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2 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3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6 第十五篇--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7 第十六篇--惊悸吐衄·····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9 第十六篇--小结、第十七篇--概述(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3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第十九篇--杂病综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5 第二十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6 第二十篇--妊娠常见诸疾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7 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9 第二十二篇--妇科杂病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结束语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
(完整)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推荐文档
![(完整)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ba3c2d227d3240c8547ef8b.png)
绪言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金匮要略》书名释义、性质、基本内容及主要学术思想。
【熟悉】《金匮要略》编写体例、学术成就。
【了解】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1、《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
2、《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3、《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
4、掌握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
教学难点1、《金匮要略》脉学特点。
2、《金匮要略》编写体例。
3、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
4、《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具多媒体教材与参考书: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教学进程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1.导言《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课,又是临床各科综合提高课,是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
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是方书之祖。
为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1)《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
(2)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4)学习目的及方法。
3.小结本次课程,讲述了金匮的性质、沿革、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重点为主要学术思想。
总结以上课程基本内容,强调《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性。
4.布置作业(1)张仲景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5分钟提问、讲解80分钟讲解5分钟提问、总结2分钟(2)《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3)《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4)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编写人编写时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教学内容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与相应的预防方法、治病法则。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be21c7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9.png)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医学英语方向本科学生使用)一、前言《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它既是中医的基础课,又是中医临床课,是本专业后期的综合提高课。
通过本门课的讲授,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掌握《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及理论的实践运用,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
根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及在开设此课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
对于本书中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原理清楚。
2.注意打好阅读《金匮》原文的基本功,诸如使学生掌握本门课在杂病脉因证治表述方面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前后联系与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加深理解等。
3.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当学生在学习原文有一定能力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课程共2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9学时,病案分析讨论1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2.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了解《金匮要略》的性质及沿革。
【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性质及沿革。
2. 《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
3.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
4. 《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籍。
【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目的要求】1.掌握杂病的预防及治则。
2.熟悉杂病的病因、病机、四诊要领及预后。
3.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教学内容】1.发病及预防2.病因病机3.四诊举例4.治则(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2)表里同病治则(3)痼疾加卒病治则(4)审因论治治则(5)饮食与调护治则5.预后【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第三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目的要求】1.掌握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金匮要略-2024鲜版
![金匮要略-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2cbb5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8.png)
桂枝汤
由桂枝、芍药、生姜、大 枣、甘草组成,具有解肌 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大承气汤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 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 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
17
方剂配伍规律探讨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 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 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 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 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 的药物。
创新药物研发
以《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发新 的中药制剂,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将《金匮要略》中的辨证论治方法与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中西 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3/28
22
CHAPTER 06
学术传承与发展前景
2024/3/28
七情和合的配伍关系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 方面。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 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 应绝对禁止。
18
CHAPTER 05
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2024/3/28
7
篇章结构与特点
2024/3/28
篇章结构
金匮要略采用分篇论述的方式,全 书共分为25篇,每篇围绕一个主题 进行阐述,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 密。
金匮大纲
![金匮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2cef30a8114431b90dd84e.png)
课程编号:052006课程名称:(中文)金匮要略课程名称:(英文)The Keynote in Golden Chamber (Jin Gui yao Lue)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7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开课程:中基、中诊、方剂、伤寒授课对象:中医本科考核方式:考试执笔人:宋建平编写日期:2009年8月前言【开设目的】《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论治杂病的专著,在中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被列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掌握《金匮》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辨证论治及治疗方药的实践运用;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熟悉有关《金匮》病证、治法、方药的应用;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要求】本学科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内容要做到概念明确,机理清楚,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金匮》辨治杂病的要领与思路。
根据课程内容,可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及自学形式。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历代对《金匮要略》研究的概况及《金匮要略》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2.熟悉《金匮要略》的作者、沿革、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掌握《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教学内容】1.《金匮要略》的作者、沿革2.《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3.《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4.历代对《金匮要略》研究的概况5.学习目的与方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及自学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目的要求】1.了解本篇为全书总纲及篇名含义、病因以及病机特点、四诊要领。
2.熟悉病因致病的情况。
3.掌握发病基本原理与相应预防方法、治病法则。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f5ee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f.png)
当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疾病流行,人民健康受到严重 威胁。因此,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杂 病的理论和方法,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匮要略的内容与特点
内容
金匮要略共分为二十篇,包括各种杂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涉及内科、外科、妇 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金匮要略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1 2 3
深入挖掘
对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病证治法、方药应用等 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精华和深层内涵。
与现代医学结合
将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 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和疾病的防治水 平。
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的同时,开展创新研究 ,探索新的病证治法和方药应用,推动中医药学 术的进步和发展。
金匮要略的未来展
06
望
金匮要略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术传承
随着中医药学术的不断发展,金匮要略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经典之 一,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临床价值
金匮要略所阐述的病证和治法方药等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高 的指导价值,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其临床应用的优势。
国际化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金匮要略作为中医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和理论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金匮要略的发扬与创新
发扬
金匮要略作为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需要得到传承,更 需要得到发扬。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发掘其现代应用价值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
在发扬金匮要略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 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利用现代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深 入研究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组成和作用机制等。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faa9d23b3567ec112d8a3b.png)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康复医学方向针灸推拿专业限选课使用)前言《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它既有中医的基础理论,又兼具中医临床学科性质,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
原著内容从基础理论到方剂,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到临床思维方法,无所不及。
其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在于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杂病辨证核心,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本课程作为一门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提高课,通过讲授与技能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拓展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医籍的阅读能力。
根据中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1.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
使学生了解全书的基本内容,熟悉杂病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掌握防治原则及主要方剂运用等。
做到概念明确,原理清楚。
注意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力求由浅入深,不断深化。
2.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主要围绕《金匮要略》的重点、难点内容组织教学,注重启发式。
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牢记重点原文,系统掌握《金匮要略》杂病辨证论治的要领,学会用前后联系、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加深理解。
3.在教学手段上,穿插使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吸收率,减少板书,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启迪思维。
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采用讨论或自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选取适合的病例,开展技能实训课,对所学《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训练与考核,使学生学会运用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成为高层次专门人才。
金匮要略64学时条文分级(范永升版本)
![金匮要略64学时条文分级(范永升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1959c0096529647d272852d0.png)
2018《金匮要略》“十三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永升版本-64学时条文分级第一篇:1级:1(除“酸入肝……则肝自愈”外)、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2级: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8、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3(“清邪居上……极热伤络”)、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金匮要略ppt课件
![金匮要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8b0a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c.png)
学术交流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 会,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 和临床经验,拓宽视野。
案例分析方法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和讨论,加深对《金匮要 略》中相关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理
解和掌握。
案例对比
将不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 性和差异,提炼出更具普遍性的治 疗规律和经 成系统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肠痈
探讨肠痈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痔疮
论述痔疮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妇科疾病应用
月经不调
阐述月经不调的病因、症状、辨 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带下病
分析带下病的证型、治法及代表 方剂。
妊娠病
探讨妊娠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产后病
论述产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拓展相关领域知识 建议学生进一步拓展与金匮要略相关的中医药知 识领域,如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以更全面地理 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探索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 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及辨证论 治规律的探讨。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临床实验研究
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探索与实践。
经方配伍规律及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方剂学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规律。
《金匮要略》常用药物的功效及药理作 《金匮要略》方剂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
用。
研究。
中药药理学研究
《金匮要略》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全文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c85d6119e8b8f67c1cb9dc.png)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深得海内外不同层次学员的赞誉,并应邀赴韩国讲学。
200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启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遴选为四大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金匮要略精讲》主讲人,完成80学时VCD光盘制作内容所需的100余万文字的修改与校订工作。
自19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
2002年1月荣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
在"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实验研究"领域富有开拓性、创新性。
主持重大科研课题7项,参与项目3项。
已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3项。
其中,(1)经方加味治疗肺癌的机理研究以及放化疗损伤的研究;(2)当归芍药散胶囊剂/汤剂加味治疗妇科腹痛、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的系列研究;(3)射干麻黄汤冲剂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4)研制痛痹贴治疗寒湿历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颇具特色。
有利于深入挖掘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深刻阐发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
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颁发的奖杯、奖牌、证书15个;主审、主编、副主编大型辞书、专著、教材、教参等计19部。
200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https://img.taocdn.com/s3/m/d272a45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3.png)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第一章:《金匮要略》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及历史地位。
2. 掌握《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及内容特点。
3. 理解《金匮要略》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背景及成书过程。
2. 作者张仲景的生平和医学贡献。
3. 《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及内容概述。
4. 《金匮要略》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及篇章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案,展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金匮要略》原著及注释本。
2. 课件:展示《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及内容。
3. 案例库:收集《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案。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匮要略》背景、作者、篇章结构的掌握情况。
2. 病案分析:让学生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案,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二章:《金匮要略》病证分类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2. 了解各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3. 理解病证分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2. 各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3. 病证分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类病证的典型病例,展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金匮要略》原著及注释本。
2. 课件:展示《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3. 案例库:收集各类病证的典型病例。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匮要略》病证分类体系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各类病证的典型病例,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三章:《金匮要略》方剂应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金匮要略》中的常用方剂。
2. 了解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南京中医大《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大《金匮要略》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e38021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9.png)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学大纲供中医学(各方向)五年制专业用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课程名称:金匮要略英文名称: Jingui Yaolu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临床基础课课程编码:020906 课程学分: 3课程总学时:72 实验(实训)学时: 0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教研室:金匮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一、一般情况本大纲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而制定。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古典医学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
目前的定位是是中医临床基础课。
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杂病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以及防病治病的法则。
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重点条文,掌握主要方剂,能运用脏腑经络辨证规律,对杂病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l)熟悉了解杂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及方法(2)能较为系统地理解掌握经《金匮》杂疗方的组方规律、意义和运用经验;(3)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重点内容,掌握主要方剂,并能运用脏腑经络的理论学说,对杂病进行辨证施治。
(4)通过54学时的授课,要求学生掌握30条重点原文,熟悉100余条重要原文,了解100余条一般原文。
2.本课程学时总体安排:本学科的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51学时,指导性自学课3学时(包括课堂讨论、病案练习、网络平台学习指导等)。
3.对本课程授课要求:《金匮要略》作为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它既是中医的临床基础课,更是中医各科的临床课,是本专业后期学习的综合提高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古为今用的精神。
同时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具体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7ad27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f.png)
《金匮要略》课件一、引言《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瑰宝,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方书之祖”。
本课件旨在对《金匮要略》进行系统介绍,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
二、《金匮要略》的作者与成书背景1.作者:张仲景,字机仲,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2.成书背景: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人民生活困苦。
张仲景深感民众疾苦,立志学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他广采众方,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后经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三、《金匮要略》的内容与结构1.内容:《金匮要略》共分为三卷,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书中详细阐述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结构:本书采用条文形式,以病为纲,以方为目。
每一条文先列举病名,然后阐述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书中所载方剂共计205首,涉及药物达410余种。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特点1.辨证论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证相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方证相应”的观点,即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3.预防为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书中载有许多预防疾病的方剂和养生保健方法,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历史地位:《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所载方剂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被誉为“千古奇方”。
2.影响:《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等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展。
金匮要略(天津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天津中医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a6f4fd3ba32d7375a41780e7.png)
7. 《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以病列篇,脉因证治合为一体,条文言简意赅。
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8.《金匮要略》一书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主要学术思想?
6.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答:1)性质:《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7.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⑤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9.何谓血痹?简述血痹证治? 答:是一种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阻滞引起的,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严重
化热伤阴 短气,温温欲吐
知母、防风、附子
乌头汤 寒湿 寒湿痹阻 关节剧痛,痛处不移, 温经散寒,除湿 麻黄、芍药、黄耆、
历节
不可屈伸
宣痹
甘草、川乌
10.中风“僻不遂”的机理。
答: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
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逐步深化完善。唐代以前,多以
深化。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 物汤主之。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 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
立论依据: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
苟日新,日日新
金匮要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学时背诵原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第1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第1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第7条: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第18条: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7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2条: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第3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第10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第1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1条: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第24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第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第30条16字: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条8字: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可以提示为:湿热黄疸病机的关键)
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
汤主之。
第15条: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第19条: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第14条: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5条16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第16条: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第17条: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
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
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
黄牡丹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
癥不去故也。
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
第4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
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疞(或“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第6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
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第6条:妇人臓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第8条第1段: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
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