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小苏打和白醋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小苏打和白醋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课的内容包括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气泡的原理。
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
然而,对于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气泡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掌握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气泡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气泡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产生气泡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这一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实验器材、多媒体演示、板书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变化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讲解与解释:教师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解释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气泡的原理。
4.巩固与拓展: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解释其他类似的现象。
5.总结与反思: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

Your company slogan 永定小学数学组
三、教学设计
1、观察 实验导入新课
2、分析 对照实验
3、总结 引导得出结论
Your company slogan 永定小学数学组
教学设计1之观察
实验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比例,利于充分反应)。1、让学生分别 观察这两种物质;2、将两种不同物质混合再让 学生观察。 此时杯子里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实验现象非 常明显并且激烈。学生看到这么激烈的实验现象 ,都非常好奇。学习的主动性就有了。有了学生 的主动学习兴趣,这堂课在我眼里就成功了一大 半了。
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这里还要强调,此结论不是通过几次小小实验得到的,而是 科学家们通过许多实验论证后才得到的。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结 论都是经过严谨的实验后才得出来的。不能凭简简单单的几点就 草率下结论。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 学结论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了)
Your company slogan 永定小学数学组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 的逻辑推理。
Your company slogan 永定小学数学组
目标
Your company slogan 永定小学数学组
三组对照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概念1
小苏打
﹢
白醋
新物质
小苏打遇见白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Your company slogan 永定小学数学组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通用3篇)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通用3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一课《黄豆和沙的混合》的背景下展开教学的,前一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分离出原来的物质。
本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基本和前一课相似,也是由“观察物质变化前的特征—混合活动—观察物质变化的特征”构成。
有所不同的是,小苏打和醋在混合的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本课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特殊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
这些变化过程的观察活动在前一课中并没有作为观察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小苏打和白醋会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过程与方法: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的过程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三、教学设计: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的观察活动——解析观察活动的内容我并不满足于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学生们在以前的观察活动中,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看。
闻。
摸。
尝等。
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必备品,浅尝一下对身体并无妨碍,教师事先说明这一点。
让学生全方位地对小苏打和醋进行观察,了解它们混合前各自的一些特征,同时为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也更能理解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解析对变化的预测小苏打和白醋作为日用品,对于北方地区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可能有学生无意中进行过这样的混合活动,并观察到产生气泡的特殊现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说课稿 李晓斌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湖南省邵阳市资江学校李晓斌一、分析教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是物质变化之化学变化探究的深入,是前一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后几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探究的前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主要是化学变化中产生气体及气体特点的探究。
小苏打和醋在混合的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本课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特殊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产生的新气体是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交流、互评互补、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能够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简单分析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学会用辩证观点看待事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2、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四、教法学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的阐释中,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本课的设计用趣味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历探究过程。
从认识白醋和小苏打在生活中的应用开始,与学生的原有经验、日常生活相联系,学生有了以往的学习经验作为当前学习的铺垫,能更顺利地进入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教学也更容易开展。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仪器和药品具体负责到人,保证实验有序进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这节课采用的教法有:1、讲述法2、实验法这节课采用的学法有: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2、小组合作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理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为:(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3)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4)阅读资料是什么气体。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讲课前,我直接出示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来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他们怀着好奇而又急切的心开始了观察。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直接导入法,用具体的材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观察后让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教师播放课件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当学生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后,我问:“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学生回答后我都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想到的?这样学生就知道猜想是有科学依据的。
学生猜想很多,比如:从喝的饮料猜想也许会产生气泡,或者小苏打会溶解在白醋中、也许会发热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提醒学生混合后要迅速盖上玻璃片,并让学生在混合前触摸一下杯子,反应完后再触摸一下杯子,看有什么不同。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共18张PPT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分析和阅读理解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 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是什
么气体,有什么特性。
三、说教法
3.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33页课本图中不能足以证明是二氧化碳。
教师拓展延伸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
(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二氧化气体,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观察到 的现象,有了足够的证据推出来。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这一下现象,很容易记住了二氧化碳还有这一特性。同时 也是为了本单元37页《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产生沉淀物”做 铺垫图。)ຫໍສະໝຸດ 改用“小苏打和白醋吹气球”实验
(5分钟)
教师提出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杯中,会怎样?(引导学生实验)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现象燃着的木条马上熄灭),作 好记录。教师提醒注意实验安全
提供资料。(学生初步判断是二氧化碳气体,但是还是有疑问
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人体呼 出大量二氧化碳,在家烧火时用嘴吹火种会把材燃起来。)
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做个小结。
(5分钟) 小组实验。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有嘶嘶 声,杯底部凉凉等现象.(培养学生探究、观察、分 析、记录现象能力)。
教师演示“小苏打和白醋吹气球”实验。(直观地看
到有气体产生,不仅能让刚才实验没有认真观察的同学再次观察,而且还
解决学生“是不是有气体产生”的疑问。)
教材32页用烧杯实验
(五)拓展延伸(教师演示)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和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还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观察和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泸州市梓横路学校汤乾淑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泸州市梓槿路学校的科学教师汤乾淑。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我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想办法探究产生的气体的性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四维目标:1、科学知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2、科学探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等方法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进行推理的严谨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改良实验器材,精简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重点: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实验教学难点:探究气体的性质二、实验教学内容本次实验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二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三部分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现象,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三、实验方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观察法,对比法,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我将本次的实验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并层层递进: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活动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活动三:验证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同学们,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厨房里常用的两种物质(出示),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
同学们会想到用放大镜看,闻,摸(语速慢)等方法进行观察。
同时也有学生提出忌用口尝,用搦闻的方式闻气味。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小苏打是一种白色粉末状晶体,无味的;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酸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把玻璃杯换成了集气瓶,因玻璃杯大且长,故改用集气瓶,大小合适,而且与玻璃片配套,当然用合适的玻璃杯进行实验也可以。
2、把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进行了更改。
由1:3更改为:小苏打10毫升,白醋多于30毫升。
因为白醋并不是由100%纯醋酸组成,并且在上课前,我实验了多次,发现只有多于3倍的白醋才能将小苏打反应完全,现象会更加明显。
3、将蜡烛熄灭这一实验作了修改,教材上倾倒的方法我在课前试了几次,都没成功,认真分析后才发现:(1)、瓶口大,一部分气体散发到空气中,向下倾倒时不利于气体集中在蜡烛的火焰上。
(2)、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不足以将蜡烛熄灭,所以我告诉学生把蜡烛的灯芯剪的短些,让火焰小点,这样就容易成功。
(3)、倒气体的同时容易将液体倒出杯外,气体还没完全倒出来就会有液体流出。
所以我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塑料注射器,等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完后用注射器把杯底的液体抽出就不至于把液体流出。
而后,我引导学生用分析、想象、推理的方法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这一特性。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理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为:(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3)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4)阅读资料是什么气体。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讲课前,我直接出示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来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他们怀着好奇而又急切的心开始了观察。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直接导入法,用具体的材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观察后让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教师播放课件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当学生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后,我问:“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学生回答后我都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想到的?这样学生就知道猜想是有科学依据的。
学生猜想很多,比如:从喝的饮料猜想也许会产生气泡,或者小苏打会溶解在白醋中、也许会发热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提醒学生混合后要迅速盖上玻璃片,并让学生在混合前触摸一下杯子,反应完后再触摸一下杯子,看有什么不同。
在这一环节我发给每个小组两个50毫升的小烧杯以便按比例混合,同时提醒学生由于白醋的浓度不是100%,有一定的水分,按1:3可能反应不完全,影响实验结果,所以白醋要3倍多点。
混合实验完成后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播放课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现象的课件)。
(三)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在这一环节我按教科书上的要求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是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第二是用杯子往点燃的蜡烛上倒,使蜡烛熄灭。
我先给学生播放课件,学生看后觉得很奇怪,都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我提醒学生,由于容器小原料少,产生的气体可能不太多,所以先要把杯底的液体用塑料注射器抽出去,这样在往蜡烛上倒时就不用担心液体流出,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开始,实验完成后学生都惊奇的叫了起来,然后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说出这种气体的特性。
第一个实验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第二个实验说明这种气体比空气重。
(四)阅读资料是什么气体。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阅读教科书33页产生了什么气体一段文字。
然后我问:通过刚才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证明它就是二氧化碳呢?接下来我用讲授法,告诉学生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让学生明白我们刚才的实验并不能足以证明它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
让学生清楚科学结论不是随便可以下的,这是科学研究的态度。
然后让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特性,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了灭火器就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制作的,同时汽水是根据二氧化碳吸热的特性制成的。
让学生怀着“科学能给人类造福”的信念去学科学。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在全课小结时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本节课小组的观察、实验后的共识都在板书设计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认为,教学评价的重心将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动手实践。
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来。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看他们是否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方式,靠自己努力解决了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我们执教者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