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阅读《呐喊》

合集下载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一、多选题(3*10+1*20)1.下面对《孔乙己》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和《狂人日记》一样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力作。

B.这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小说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伦理制度。

C.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发生在家乡绍兴鲁镇咸亨酒店里的真实的故事,使全文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D.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结尾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并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E.以笑贯穿全文,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2.下面有关《头发的故事》文意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

B.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

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

C.《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918~1922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祝福》等14篇小说,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文学名著阅读呐_喊练习题

文学名著阅读呐_喊练习题

《呐喊》练习一正误判断1鲁迅的《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2《呐喊》是伟大的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

取名为"呐喊",意在为革命"喊几声助助威",以鼓舞"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其中《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话里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4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5《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El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大都对封建制度与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6《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与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7《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8为了改良社会,改变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9《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与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读后感15篇

《呐喊》读后感15篇

《呐喊》15篇《呐喊》15篇《呐喊》1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得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得名著。

同样也是世界得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得。

例如有《故土》,《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得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得亲身经历,在____得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得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得爱国意识清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得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得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得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得生活得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得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得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分开了人世。

《故土》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得“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得那西瓜地上银项圈得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得神情,从而表达了当时人民得麻木,在受到封建权力压迫和打击下得情形,而《药》那么更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

文中凶暴残酷得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得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得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得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得就是因为____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得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得人,这一切得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得状况,康大叔得残酷,卑劣,仗势欺人。

华老栓得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得盲从和人与人之间失势利,夏瑜得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得____是无法成功得。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得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得中国人民看了以后,可以清醒过来。

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挖苦意味得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得语气,鼓励着当时半梦半醒得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得语言,说明当时社会得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迫得希望沉睡中得巨龙——中国,早日清醒,重整我中华雄威!《呐喊》2 初次拿到《呐喊红宝石》这本书,我就被书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在书的封面上,有两个活泼的小孩,他们快活的奔跑在绿油油的田野上,神情是那么幸福,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看起了这本书。

《呐喊》名著导读

《呐喊》名著导读
压迫者
革命者
《药》:夏瑜
愚昧无知者
《药》:华老栓.
《狂人日记》:古久先生、赵贵翁、大哥
《阿Q正传》:赵太爷
《孔乙己》:丁举人
《风波》:赵七爷等
《明天》:单四嫂子
《阿Q正传》阿Q等
阿Q特性
自尊(卑微)
自贱(奴性)Biblioteka 自我(虚幻)自虐(自轻)
自欺(欺人)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主观意识把真实的失败与痛苦转化为虚幻的胜利和快乐。精神胜利法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弱者面对强者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是“发了疯了”,而夏四奶奶大声说道: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分析他们对夏瑜态度的异同。
我、车夫、一个老女人
我、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看病的老头子、陈老五等
爱罗先珂、仲密夫人
方玄绰
闰土、宏儿、豆腐西施(杨二嫂) 、水生
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等
华老栓、 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牢头阿义、 夏四奶奶、红眼阿义、驼霄五少爷、另有一批茶馆里的客人
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子、六斤、赵七爷、
善良的劳动者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里的“闰土”社戏的“六一公公”和“双喜”、“阿发”。
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已》里的“孔乙己”,《白光》里里的“陈士成”,《端午节》 “方玄绰”。
帮闲(庸众)
《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
主讲人:XXX
——鲁迅文学名著导读读后感
一、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二、探究写作《呐喊》的意义
《<呐喊>自序》:鲁迅生活和思想发展经历

《呐喊》名著阅读复习练习

《呐喊》名著阅读复习练习

呐喊名著阅读题一、正误判断1.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 √)2.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以“吃人”这一审美命题赋予它以具象,确实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

( √)3.《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 √)4.《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 √) 5.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了解革命的意义。

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

( √)6.恃强凌弱,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都属于《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内容。

( )错误:“恃强凌弱”应为“卑怯、欺软怕硬‘‘。

7.《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

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 √)8.《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 )错误: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9.《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 )错误:《药》是以1 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

高考必读名著《呐喊》专题简析

高考必读名著《呐喊》专题简析

篇目: 篇目:
明天》 《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 《明天》 狂人日记》 》 《 头发的故事 》 《 风波 》 故乡》 正传》 端午节》 白光》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正传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阿Q与革命
的革命观, 阿Q的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 的革命观 合成的产物. 合成的产物.
"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深恶痛绝之" 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 深恶痛绝之" "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 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革这伙妈妈的命 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醉卧土谷祠,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厌恶没有辫 醉卧土谷祠,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 子的人,不喜欢女人"脚太大" 革命党只是" 子的人,不喜欢女人"脚太大",革命党只是"穿崇祯皇帝 的素" 要什么就有什么" 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 的素","要什么就有什么","第一个该死的是小 和赵 太爷" 太爷"……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三纲"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 "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 智,信".
二,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从来如此,便对么?" 从来如此,便对么 从来如此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

《呐喊》

《呐喊》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 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 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 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 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 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 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 分真切、详尽。
名著阅读之《呐喊》
二、《呐喊》概述
1、 《呐喊》的主要内容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 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 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 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 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 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 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 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 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 “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 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 “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 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 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 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 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 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 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 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 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 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 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 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 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 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 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 起了广泛的反响,《新潮》杂志著文称誉 “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 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高考名著呐喊的知识点

高考名著呐喊的知识点

高考名著呐喊的知识点《呐喊》是徐志摩先生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张里程碑。

它以生动的笔触、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揭示了当时激动人心的社会现象和人们内心的呐喊。

一、背景和写作风格《呐喊》是徐志摩在1920年代初期创作的。

1.1 時代背景在那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转变。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社会思潮逐渐转向,思想解放开始在年轻的学子中流行。

作为一部现代诗集,《呐喊》正好反映了这种激动和动荡情绪。

1.2 描写手法徐志摩在《呐喊》一书中采用了多种文学形式,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

这种多样化的写作风格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二、《呐喊》的主要内容2.1 自然与人的关系《呐喊》中的很多作品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徐志摩通常通过经历大自然的神秘和壮丽来表达个人内心的不平凡。

例如,他在《想象曲》中描写了湖泊的宁静和美丽,以及自己在其中感受到的宇宙力量。

2.2 爱情与离别爱情是《呐喊》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徐志摩通常通过描写爱情和离别的痛苦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再别康桥》,这首诗描写了他离开剑桥大学时的心情和对离别的思念。

2.3 故乡情愫徐志摩在《呐喊》中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他通过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三、对《呐喊》的思考和评价3.1 对于情感的勇敢表达《呐喊》中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热情和真理的追求。

徐志摩以勇敢和坦诚的态度来表达内心的呐喊,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这种勇敢和坦诚的表达方式,使《呐喊》成为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之作。

3.2 对于现实的思考和揭示《呐喊》中的作品不仅描写了个人情感,还涉及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徐志摩通过描述社会阶层的冲突、贫富差距以及生活的痛苦,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启迪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的认识。

四、《呐喊》对于当代的意义《呐喊》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头发的故事》

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头发的故事》

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头发的故事》第一篇: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头发的故事》《头发的故事》赏析《头发的故事》放在中国小说的长河中看无疑是最特殊的。

它的特殊首先表现在形式上。

它也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全文共二千三百余字,其中叙述语句总共只有二百五十余字(这个字数包括了对话前的诸如“他说”、“我说”等引导语),“我”的话才三十五字(包括标点符号),其余二千余字都是一个被称作N先生的话。

二百余字的叙述语言,第一句讲“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

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讲了撕日历及一句随便的感想,接下来的叙事交待了N与我的关系:“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然后是最长的一段叙述,这段叙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

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此后的叙述就只是对N谈话中表情、动作及“我”的动作的简略描写,诸如:“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N 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由上引文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这篇小说在两个人物“我”与N先生之间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情节,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是N先生因双十节而发牢骚,待到他发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告辞而去。

小说中也没有通常的所谓人物性格描写,仅有的一段描写其实是“我”对于N先生的评论:“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是对于中国古代传奇、话本小说传统的彻底决裂。

中国传统的传奇、话本小说,故事情节无疑是它的生命,情节的发展就是故事的展开,故事的完成就是情节的终结,故事与情节是一致的。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七《呐喊》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七《呐喊》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七)——《呐喊》阅读【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创作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内容简介】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主题思想】⑴控诉践踏生命的封建传统。

作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清楚表明了写作这组小说的用意,就是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

江苏高考 名著检测之第三部《呐喊》

江苏高考  名著检测之第三部《呐喊》

名著检测之第三部《呐喊》一、填空题1.《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请写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2.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3.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4.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5.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6.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7.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8.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9.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10.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11.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12.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阿Q:孔乙己:二、简答题1.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答:2.《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3.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4.“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5.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6.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7.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名著导读《呐喊》上课用

名著导读《呐喊》上课用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二、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1)阿Q正传
(8 )明天
(2)狂人日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白光
(3)鸭的喜剧
(10)一件小事
(4)兔和猫
(11)孔乙己
(5)社戏
(12)风波
(6)药
(13)故乡
(7)头发的故事 (14)端午节
阿狂鸭兔社药头,明白一孔风故端
注意: 1.找出小说中主要人物并分类。 2.根据小说的情节,赏析这类人物形象。
• 《呐喊》的主要人物
• 我”、车夫、一个老女人 • 我”、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看病的老
头子、陈老五等
• 爱罗先珂、 仲密夫人 • 方玄绰 • 闰土、宏儿、豆腐西施(杨二嫂) 、水生 • 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等 • 华老栓、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牢
头 阿义、夏四奶奶、红眼阿义、驼背五少爷、 另有一批茶馆里的客人 • 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子、六斤、赵七爷、 八一嫂
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 驱”的呐喊助阵。
高考真题演练
(2008年江苏卷) 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 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 哪篇作品?(5分)
夏瑜--《药 》 、九斤老太--《风波》 、 闰土--《故乡》 、单四嫂子--《明天》、 陈士成--《白光》
高考真题演练
学习目标:
一、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二、探究写作《呐喊》的意义
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背景
《<呐喊>自序》:鲁迅生活和思想发展经历
地点 绍兴 南京 仙台 东京 北京
生活经历 侍病父 求新知 攻医学 搞文艺 抄古碑
应索稿

江苏高考名著备考《呐喊》简答题及答案

江苏高考名著备考《呐喊》简答题及答案

江苏高考名著备考《呐喊》简答题及答案《呐喊》简答题及答案1.鲁迅作品中有大量写“看客”的文字,显示了鲁迅对国民的情感态度,结合你的阅读谈谈你的理解。

答:鲁迅认为,中国国民问题甚多,他一直都在思考并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强烈感受到国民的麻木愚昧,希望国民能够警醒,不再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所以作品中关于看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看客的嘲讽,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

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看客们麻木无聊到什么程度,他们鉴赏着阿Q调戏小尼姑,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上阵而不能十分过瘾,只能“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听着阿Q从城里回来给他们讲杀革命党的故事,也觉得过瘾,听到最后是“欣然”了。

特别是最后阿Q被杀的路上,这一群看客们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作者把看客们比作狼,可见鲁迅不仅把统治者看成是杀人者、吃人者,同样也把看客看作是间接的吃人者和杀人者。

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可见作者在作品中对看客的批判和讽刺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2.鲁迅在《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

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

说说你对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的体会。

答:作者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但作者却用喜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看这篇作品,首先当然是觉得阿Q 这人可笑,未庄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读者仿佛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未庄人一举一动的旁观者。

可是,越往后看,会越觉得阿Q的可悲可怜,他那被赵太爷逼得失去生计,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萝卜吃,被迫离开未庄去城里当小偷的情景,难道不让人心酸?尤其最后被枪毙的结局,在读者怪他糊涂的同时,难道不痛恨那些压迫者?假如多看几遍,细细咀嚼,就更能从喜中品出悲来。

这是一种含泪的笑。

鲁迅一生思考国民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循环怪圈问题,这样重大问题同样表现在他的这篇作品中。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创作主题《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它是作者第一部小说集,起于《狂人日记》,迄于《社戏》。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十四篇小说。

《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首篇《狂人日记》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从整体上“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之口,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孔乙己》《白光》,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的具体描绘。

《呐喊》特别注重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真实图画,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现实对于广大农民从身体到心灵的严重摧残。

《阿Q正传》是鲁迅的杰作,它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活画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鲁迅揭出这一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社戏》描写了一群机智勇敢、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年,是鲁迅童年时代一段最美好生活的回忆。

《呐喊》通过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风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张勋复辟丑剧的唯一文艺作品,《药》塑造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夏瑜英勇不屈的形象,暗示出他与民众的隔膜是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解读文学名著《呐喊》

解读文学名著《呐喊》

解读文学名著《呐喊》大纲:一、《呐喊》的背景和意义1.1 《呐喊》的历史背景1.2 《呐喊》的文学意义1.3 《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呐喊》的文学形式2.1 独特的文学手法2.2 描述手法与叙事结构2.3 思想表现与情感体现三、《呐喊》的主题与思想3.1 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3.2 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3.3 对个人命运的悲悯与反思四、《呐喊》的风格和艺术价值4.1 突破传统文学的风格4.2 深刻的艺术价值4.3 影响与传承五、结论5.1 《呐喊》的文学意义与价值5.2 《呐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3 展望《呐喊》的未来摘要:文学名著《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该作品由鲁迅创作,于1923年发表。

全书分为五篇,分别为《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故乡》和《春风沉醉的晚上》。

这些篇章展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揭示和控诉,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深刻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洞察力。

《狂人日记》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和落后。

狂人在日记中不断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以及对官僚主义和封建道德的反叛。

鲁迅通过这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以及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无奈和无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以第三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文化人的境遇,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压抑。

小说主人公王胖子是一个热衷于文化艺术的人,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压抑和文化局限,他的心灵逐渐变得空虚和沉闷。

这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困惑和无望,以及人们在文化道路上的迷茫和无奈。

《朝花夕拾》是一篇以自传体叙事的散文集,描写了鲁迅的个人经历和革命生涯。

这篇散文集除了记录鲁迅的个人经历外,还通过对于旧社会的描写和对于大众的揭示,展示了鲁迅对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故乡》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偶然的回乡之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高一名著《呐喊》练习题

高一名著《呐喊》练习题

名著《呼喊》专题复习班级:姓名:一、推断1、《呼喊》收集了鲁迅先生1918一1922年间的短篇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威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

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错)2、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都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呼喊》。

(错)(祥林嫂是《彷徨》中的人物)3、鲁迅小说擅用细微环节,如《药》中让夏瑜坟上出现一圈红白的花这一细微环节,为小说悲凉的氛围增加了一丝希望的亮色。

(对)4、《呼喊》中多数作品的主子公是农夫、学问分子和妇女。

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羞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错,祥林嫂是小说《祝愿》中的人物,《祝愿》被收入小说集《彷徨》)5、鲁迅在《呼喊》的《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学问分子“方玄绰”的形象。

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爱在过去的世界里思索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对)6、鲁迅先生《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和善又愚昧麻木,只关切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刽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麻木不仁,作者对他的看法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7、《呼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呼喊助威。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都收在《呼喊》中。

(对)8、《呼喊》注意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创作先河,这是鲁迅先生向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学习的结果。

(错,中国古代小说不是心理描写为传统,而是以故事情节见长)9、《呼喊》成功塑造了很多封建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形象和被科举制度戕害的学问分子形象,比如阿Q、闰土、华老栓、夏瑜、孔乙己、陈士成等。

(错,《药》中的夏瑜是一位革命者)10、《家乡》通过贫苦农夫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夫的凄惨生活。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旧版)名著阅读《呐喊》(教师版)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旧版)名著阅读《呐喊》(教师版)

名著阅读《呐喊》知识集结知识元名著阅读《呐喊》知识讲解★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介绍《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的结集(原收入15篇小说,再版时删去历史小说《不周山》)。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示的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前到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在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槃”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在这14篇小说中,集中描写了三类题材:①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②愚昧落后的“国民劣根性”,③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

通过这些题材,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寄托着鲁迅忧愤深广的民族之魂。

《呐喊》的取名,体现着鲁迅思想启蒙和精神救亡的主张:①要以文艺为武器,为革命呐喊助阵,使猛士不惮于前驱;②为了唤醒熟睡的人们,起来毁坏封建的“铁屋子”。

《狂人日记》(1918年)《孔乙已》(1919年)《药》(1919年)(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头发的故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高考语文 必考名著《呐喊》解读素材

高考语文 必考名著《呐喊》解读素材

《呐喊》丛某某撰写一、作者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某某某某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1898年去某某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3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某某。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记住篇目,勿与鲁迅其他小说混淆“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内容简介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

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主要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

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

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

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

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

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

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孔乙己》1、故事梗概《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

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2、主要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社会原因。

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无能迂腐,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

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们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

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向了死路。

当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还有其个人原因。

他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

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鄙视体力劳动,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

以致后来因偷窃被打折腿,麻木不悟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药》1、故事梗概《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2、出场人物: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主要人物:夏瑜、华老栓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

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他爱子心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馒头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

《明天》1、故事梗概《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

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

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

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

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2、主要人物: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

善良(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一件小事》1、故事梗概《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主要人物:车夫、“我”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

《头发的故事》《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

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文章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风波》1、故事梗概《风波》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

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

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

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

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

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作品通过七斤家庭里的辫子风波,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主要人物: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

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

七斤嫂的精明泼辣。

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

《故乡》1、故事梗概《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神的变化,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

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

2、主要人物:闰土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阿Q正传》1、故事梗概《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

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

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

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

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

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

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

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2、主要人物:阿Q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

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

)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