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内容与依据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
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
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
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
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有关这一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一革命新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名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革命的号角广泛的影响着群众,并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管原因和条件。
3.途径和形式: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现实意义:1.毛泽东以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统一了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引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新的基础,为这之后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摘要: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背景和原因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与影响四、农村包围城市的启示正文: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背景和原因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思想,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城市则相对发达。
同时,国民党政府对农村的控制力较弱,而城市则是其统治的核心区域。
因此,我党选择农村作为突破口,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我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成为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2.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根据地,我党积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包围城市提供物质基础。
3.武装斗争:我党在农村根据地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逐步消灭敌人的力量。
4.夺取城市:在农村根据地的基础上,我党向城市发动进攻,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与影响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奠定了我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使我国成功实现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实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农村包围城市的启示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谋幸福。
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优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理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大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吧把工作重心转到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创建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指向农村。
●1928年,初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最终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里,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对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这条道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连绵不断的军阀割据与混战、革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等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要战胜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另外,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当时的中国,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民族资产阶级也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巩固统一战线。
●内容和要求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要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
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提出了通过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革命斗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而农村是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第二,革命斗争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革命,可以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
第三,革命斗争必须以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略阵地。
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此为中心,逐步扩大革命势力范围。
第四,革命斗争必须以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为主要主观条件。
必须有一支正式的红军队伍,并且共产党组织必须坚强有力,才能为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主观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突出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频考点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海文钻石卡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国革命走一条新道路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自本课程确定以来,这个重点内容还没有考过,请考生多加注意。
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第一个阶段,党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还没有认识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
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第二个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海文钻石卡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认为红色政权虽然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由此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海文考研第三个阶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结合的思想。
(1)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2)武装斗争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所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有机的统一,就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主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坚决的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备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准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1/ 1。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而城市则起到辅助作用。
革命的战略方针是:把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以武装夺取政权。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许多革命运动所采用的策略之一。
这个战略的主要思想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中开展革命宣传教育,建立革命组织,以实现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这个战略中,农村是革命的主要基地。
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农村的剥削压迫是最深厚的,最广泛的。
而农民群众也是最多的,他们的觉悟程度较低,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富于反抗精神。
当他们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认识到了自己的利益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对立,就会积极的响应革命的号召,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而城市的革命角色则是要尽可能的进行支援和协调工作。
因为城市有着比农村更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条件,能够为革命提供更多的资源。
城市中,有许多革命的群众和人民群众,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也可以为革命带来很大的力量。
同时,也可以在城市中发动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民族运动等,从而进一步扩大革命的影响范围,同时与农村中重点扶植的革命力量形成有机的联系。
具体地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是从工作中央区域,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坚强城市的形势。
革命者首先要在农村中建立起相对较为稳定的革命政权和农村根据地,进而使革命队伍逐渐向城市外围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革命队伍和城市革命者与民主人士的力量组织起来,以加强和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和扩大工农联盟,以实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共同发展。
当革命力量日益壮大,包围面逐渐缩小,革命枪声不断,直至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者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总结了许多国家革命中成功的范例。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立发展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开辟的一条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立性发展。
它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原则。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像结合的光辉典范。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独创性发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邓小平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在军阀割据的上,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
”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同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
一、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模式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在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心城市起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和道路。
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成功模式。
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震惊了正在探索革命道路的中国人。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学习西方转入到学习俄国的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初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审视和观察中国革命的命运。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发展并取得全国胜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实践上,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革命史。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其中有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第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遺自己的先锋队深人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人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第一,近代中國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主要组织形式便是武装。
敌人的统治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薄弱地带,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组织发动武装农民,获得广大群众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
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
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
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
“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
那么多的工人运动有很多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由关系。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条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
新民主主义革命
•
• • •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 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考点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其基本依据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①中国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亦即原因和条件。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第二,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936年至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 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对内没有民主,对外没有独立的情况下,中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无法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中国 革命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2)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5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 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 则;重申了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是红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着重分析了当时红四军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 将一支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里程碑。 (2)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人民军队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 子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三大任务体现出来。 (3)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 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原则,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 则。与三大原则相一致,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此外,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中国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踏遍青山人未老长征途径中的毛泽东十六字令毛泽东2.中国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创建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村成为支持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攻克城市,夺取全国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1.城市中心:西方资产阶级革命1776年7月4日于费城北美13州签署《独立宣言》1789年7月14日于巴黎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在国际共运史上,巴黎公社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是从中心城市开始发动并取得成功的,由此形成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共同模式,即‚城市中心‛的道路。
2.城市中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运动3.城市中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武昌起义太平天国运动4.乡村斗争:流动游击或占山为王李自成流动游击梁山招安三、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唯一道路‚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1)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理论1.城市中心论在中国的失败1928年7月共产国际布哈林在‚六大‛提出了‚第三时期‛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处于经济迅速发展和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时期,要求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向帝国主义及其各国反动统治阶级实行全面进攻。
‛——布哈林:《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布哈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2)城市起义的失败广州起义的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兵败(1)秋收起义失败2.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基本内容(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中国民主革命必须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
毛泽东指出,西文资本主义国家的元首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制度,从中心城市发动和平斗争开始,再转变为武装夺取政权。
(2)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3)从敌我力量的对比与分布来看,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发动农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壮大革命力量,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关于农民革命的理论问题,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富有创造的重大贡献之一1925年,毛泽东开始从事农民运动,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二)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
内容如下: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拥有强大的反革命 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援助,这就决定了中国 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 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 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 过合法斗争来战胜敌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内容与依据
毛泽东的实践
继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 9月l 1日,领 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 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 于 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 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 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 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 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 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 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 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 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 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 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 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的红色政权 建设。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 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夺取政权。没有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就失去了保卫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 同样,没有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存在。 革命根据地是靠武装来开辟和巩固的。土地革命是 “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深入进行土地 革命,才能动员广大农民支援红军战争,红军本身 才能得到发展,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而才能巩固。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战略阵地,是 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 命就没有了基地,因而也不可能坚持。同样,没有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依托,就会变为流寇主义而失败。武装斗 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 成功。 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 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 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 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 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 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 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 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