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合集下载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上海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上海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

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地理高一必修一中关于上海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上海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1°53′,东经121°29′至122°20′,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上游地带。

东临东海,南界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接壤,北濒长江,与江苏南通市隔江相望。

总面积约为6340.5平方千米。

二、自然地理特征上海地势地貌平坦,海岸线曲折。

全市主要河流有黄浦江、苏州河、松江河等,形成了上海的独特水系。

同时,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三、经济特点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经济发达。

它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之一,航运业发达。

四、人文特色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外滩、城隍庙、豫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上海还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有着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上海的美食文化和悠久的民俗传统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五、城市规划与发展上海一直以城市规划和建设闻名,近年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上海积极倡导绿色、智能、低碳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上海也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建设了一支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地铁、公交等,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六、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上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式风格的建筑、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此外,上海也是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城市,包括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文化节等,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总结: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不仅在经济、金融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第三章华东地区

第三章华东地区

【区划与人口】
1.上海市辖有15个区:黄浦 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 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 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 区、浦东区、金山区、松江 区、青浦区、奉贤区。 2.人口2301.91万
【交通与资源】
1.上海已经形成铁路、水路、公路、航空、 轨道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 运输网络。 2.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 3.湘桂高铁、贵广高铁通车后,上海的高铁 可以直接连通到桂林、贵阳、广州、南宁。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因受海洋 影响,浙江省温、湿条件比同纬度的内陆季风区优越, 是我国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受 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 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
【区划与人 口】
截至2016年,浙江省 下辖11个地级市,下分90 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6个 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 个县(其中1个自治县)。 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 4798万。
第三节
浙江省基本概况
【地理与气 候】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 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 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 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杭 州。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 之称。
【地理环境】
响油鳝糊
红烧圈子
பைடு நூலகம்
3.市民早点有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
【民俗风情】
1.上海是一座工商业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大都市, 独特的海派建筑已成为上海风情的象征。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代表的是一种兼容并包的人 文精神 陆家嘴代表的是现代上海的发展方向和开拓精神 新天地的石库门代表的则是海派建筑的更高品味, 三者的融合体现了海派建筑的包容、含蓄、大度、 创新的风格。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上海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_史军

上海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_史军

第24卷 第6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4N o .6 200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J u n .,2009 收稿日期:2008-03-28;修订日期:2009-01-15。

基金项目:上海市气象局研究型业务专项(Y J 200805;Y J 200803);上海市科委项目(072512021)。

第一作者简介:史军(1975-),男,高工,博士,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和生态气象。

E -m a i l :s h i j @c l i m a t e .s h .c n上海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史 军1,崔林丽2,李 军1(1.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2.上海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上海201100)摘要: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1960~2008年期间上海地表湿润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其变化原因和不确定性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过去49年间,上海地表湿润度在1990s 最高,而在1960s 最低;湿润度在夏季显著增加,而在秋季显著减小。

上海湿润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整个上海湿润度在过去49年间总体都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增加多于西部。

上海湿润度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平均地温通过对潜在蒸散的影响,从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负相关。

上海潜在蒸散的变化与其它研究中关于城市化对实际蒸散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评估城市和城镇地区地表湿润度,还有待建立更完善的湿润度指标。

关 键 词:地表湿润度;时间变化;空间差异;成因;不确定性;上海中图分类号:P 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9)06-1090-091 引言湿润指数系指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之比,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1]。

上海地理介绍范文

上海地理介绍范文

上海地理介绍范文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入海口,地理坐标为31°12′-31°53′N,121°29′-122°27′E。

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400万人,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之一上海地势较为平坦,位于大陆架上,地势平坦,高程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4米。

海岸线长约830公里,境内有松江江段、宝山江段、奉贤江段以及崇明北大潮涌等重要江口。

长江分成两股沿市区两侧流经,黄浦江和杨浦江分别在市区交汇处形成了上海著名的外滩和东方明珠塔景观。

这两条饰带状的江流穿越市区,为上海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布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市区内还有苏州河、虹口、南汇、吴淞江等河流流经。

透过上海市区地图,可以将上海市分为两大部分:城区和郊区。

城区主要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和青浦区,郊区则主要包括金山区、南汇区、奉贤区和崇明县。

上海市区底下的土壤主要由河流的冲积层和海上冲积层构成,富含多种营养物质,适合农作物种植。

著名的农产品有黄桃、樱桃、杨梅、葡萄等水果以及蔬菜、花卉等。

市区以外的郊区则主要以农田为主,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广泛。

上海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云。

最炎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达到28℃左右,最寒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则在5℃左右。

由于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上海潮湿的气候使得炎热和寒冷会比实际温度更加难以忍受。

由于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上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有中国最早的大型都市公园之一的人民广场,布局威严,花木浓密。

此外,市区内还有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水族馆、上海野生动物园等著名景点。

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港区分为外滩公共地域和洋泾海港两部分,外滩公共地域以外滩为代表,是经济繁荣的商业中心,集聚了众多高楼大厦和著名的金融机构。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18,34(5):5562
ActaAgriculturaeShanghai
http://www.nyxb.sh.cn 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18.05.10
穆海振,薛正平,李军.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8,34(5):5562.
Keywords:Groundairtemperaturedifference;Variationcharacteristics;Impactfactors;Thermalenvironment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最近 50年全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 1.1℃,每 10年增温速率为 0.22℃,明显
收稿日期:20171020 基金项目:公益性气象行业科研专项(201306030、201406038);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沪农科攻字(2015)第 410号] 作者简介:穆海振(1974—),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候学。Email:muhz@hotmail.com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穆海振1,薛正平2,李 军2
(1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上海 200030;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
摘 要: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 1961—2015年上 海地区 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 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 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 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 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 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 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 景 下 城 市 热 环 境 的 变 化 规 律 有 重 要 意 义,也 为 保 护 和 改 善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提 供 了 科 学 依据。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气象报告

上海气象报告

上海气象报告上海是中国的大都市,也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气象情况对于城市的居民和游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气象对于城市的交通、生活、农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及时了解上海的气象情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气候特点。

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温凉,夏季炎热,春秋温和。

夏季的气温往往在30度以上,高温多雨,湿度大。

而冬季则比较寒冷,偶尔会有些许降雪。

春秋两季气温适宜,是上海最宜居的时候。

由于上海地处海滨,受到海洋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多雨的天气比较常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气象变化。

由于上海地处东亚季风带,气象变化比较频繁。

夏季时,上海经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这时候风雨较大,需要注意防范。

而冬季时,上海往往会受到寒潮的影响,气温骤降,需要注意保暖。

春秋两季气象变化比较平稳,但也会有些许阵雨出现。

因此,了解上海的气象变化对于安排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气象预警。

由于气象变化比较频繁,上海市气象局会根据气象情况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

比如台风预警、暴雨预警、寒潮预警等。

这些预警信息对于市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大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保障自己的安全。

因此,大家需要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气象服务。

上海市气象局提供了多种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查询、气象预警、气象咨询等。

市民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气象信息,及时了解气象情况。

此外,上海的一些气象科研机构也会发布一些气象科普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气象知识。

这些气象服务可以帮助市民更好地应对气象变化,保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上海的气象情况对于城市的居民和游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上海的气象特点、气象变化、气象预警和气象服务对于大家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上海的气象情况,做好防范准备,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 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1、我国五种气候类型是什么?我国五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1、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

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纬度在10度到回归线,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

;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

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

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上海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简介

上海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简介
• 一般出现在冷锋过境后,槽后西北气流内,中 高层均为干区,仅在边界层〔925hpa〕以下湿度 较大,层结不稳定。 • 云图上沿海有弱低云系南压 • 低云南下,在长江口得到增强
2021/8/21
18时20分 23时05分
2021/8/21
20时57分 01时48分
低云沿长江口增强的的机制
1月23日20时温度分布
地面风向、 ➢2021/8/21 Cape值、LCL、CCL、LFC、Tg等
海陆风效应引起的强对流
奥足赛上海赛区开赛日
2021/8/21
TC远距离暴雨:08.08.25
850hpa
24日08时
500hpa
24日20时
25日08时
700hpa
2021/8/21
上海中心气象台日常业务常用资料
实况资料的监测分析 数值预报产品:ECMWF、JPAN、NCEP-GFS、德
b:相对湿度;
c:气海温差;
d:海面温度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
1、T213在华东区域降水预报的释用 (PP方法)
流程
制作华东地区120个站、上海40个站72小时
内每6小时的降水预报
预报
2021/8/21
实况
2、基于T213数值模式“配料〞法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
制作华东区域48小时内 每12小时的对流天气展望
雾的几种主要地面形势场:
地面高压附近的辐射雾 入海高压后部的平流雾 低压槽前的平流雾 低压槽内的混合雾 鞍形场内的混合雾
2021/8/21
14日08时
•降水过程完毕后的辐射雾
14日20时
2006年12月14日夜-15日中午
15日08时
2021/8/21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 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 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穆海振;薛正平;李军【摘要】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 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8页(P55-62)【关键词】地气温差;变化规律;影响因子;热环境【作者】穆海振;薛正平;李军【作者单位】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上海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3.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最近50年全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每10年增温速率为0.22℃,明显高于北半球同期平均速率[1]。

地面感热通量作为低层大气主要热量来源与地表气温关系密切,而地气温差是计算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其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变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地气温差具有重要的气候学和生态学意义[2-4]。

有较多学者利用地气温差作为前兆信号进行短期气候预测,如周连童等[5] 分析了我国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系;王澄海等[6]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刘颖等[7]分析了春季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

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第43卷㊀第4期气象与环境科学Vol.43No.42020年11月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v.2020收稿日期:2018-10-22;修订日期:2019-10-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Grant 2017YFC1501701);上海市气象局科研项目(MS201810)作者简介:周伟东(1971),男,上海金山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E-mail:wd_zhou@周伟东,张丽亚,穆海振.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4):18-25.Zhou Weidong,Zhang Liya,Mu Haizhen.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Winter Visibility in Shanghai[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20,43(4):18-25.doi:10.16765/ki.1673-7148.2020.04.003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周伟东1,张丽亚2,穆海振3(1.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上海200030,2.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上海200135;3.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上海200030)㊀㊀摘㊀要:利用2014年12月2017年2月上海地区冬季11个气象观测站逐小时能见度㊁气温㊁相对湿度㊁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徐家汇㊁浦东和崇明3个站逐小时PM 2.5浓度资料,采用了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㊂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冬季平均能见度为11.6km ,2月的最好,12月的最差;上海地区能见度值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特征,市区出现相对低值区;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其与气温㊁相对湿度㊁风速㊁PM 2.5浓度日变化呈显著相关;日最小能见度各时刻出现的频率大小与对应的平均能见度大小并不完全匹配,06:00最小能见度出现频率大且平均能见度低,需要特别关注;小于1km 低能见度多出现在崇明,可能与海岛充沛的水汽有关,而110km 能见度频次在市区出现了低值中心,这与城区 干岛 现象存在一定的关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㊁PM 2.5浓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湿度较小时,PM 2.5浓度对能见度影响较大,在PM 2.5浓度较大时,相对湿度则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从能见度小于1km 的持续时间上看,崇明站能见度最小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小于1km 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小于0.5km 超低能见度则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好㊂关键词:能见度;相对湿度;PM 2.5;冬季;上海中图分类号:P427.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7148(2020)04-0018-08引㊀言大气能见度是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之一,通常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1]㊂从物理意义上看,能见度就是气象光学视程,是由白炽灯发出的色温为2700K 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2]㊂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能见度的变化[3],其中大尺度环流㊁水汽输送㊁季风演变㊁寒潮暴发的宏观因子和局地环流㊁海陆风㊁降水㊁地形等微观因子,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等都对能见度产生重要影响[4]㊂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作用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当,热力因子的贡献大约是动力因子的2倍[5]㊂研究表明,颗粒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6],城市地区颗粒物的消光系数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素[7]㊂持续的低能见度主要是由于细气溶胶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引起的,其中细散射气溶胶颗粒物对能见度降低的贡献率达到70%㊂气溶胶颗粒物低浓度时,能见度对颗粒物浓度非常敏感,反之则不敏感[8]㊂低相对湿度条件下,颗粒物浓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9],随着相对湿度的逐渐上升,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10]㊂中国地区能见度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2.5km [11]㊂中国东部地区能见度长期下降趋势主要受70%以上相对湿度减少趋势和4m ㊃s-1以下风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12]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活动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地域差㊀第4期周伟东等: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异,致使能见度表现出鲜明的局地特征[13-14],其成因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5]㊂同时,低能见度天气对航空㊁航运㊁高速公路安全等造成很大威胁㊂因此加强对上海地区冬季低能见度天气的统计和分析,及时准确地做好低能见度天气的预报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㊂上海地区能见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基于人工观测资料[16]或针对特定区域,比如机场能见度[17-18]的研究,利用全市11站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及对应的其他气象要素和PM 2.5的浓度资料进行时空分布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日最小能见度的相关研究更是缺乏㊂本文对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最小能见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高湿状态下,对于能见度与PM 2.5浓度的倒数出现异常关系的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㊂1㊀资料和方法1.1㊀资㊀料本文采用上海地区1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42016年冬季逐小时能见度资料,以及对应的逐小时气温㊁相对湿度㊁风速㊁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资料来源为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㊂其中能见度观测仪为来自于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DNQ1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该仪器取得了中国气象局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㊂上海各气象观测站均使用了同一型号的能见度仪器,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㊂为更好地匹配气象资料,选用本市气象部门观测的徐家汇㊁浦东和崇明等站点的逐小时PM 2.5浓度资料㊂日最小能见度为当天能见度仪观测到的能见度的最小值㊂冬季的统计时段为当年的12月㊁次年的1月和2月㊂本文把能见度<1km 定义为低能见度,<0.5km 定义为超低能见度㊂1.2㊀方㊀法为了分析相对湿度㊁PM 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程度,使用了雾霾的判别方法㊂参照李崇志[19]㊁史军[20]等的研究结果,当能见度<10km,相对湿度ȡ90%时定义为雾(轻雾),相对湿度<70%时定义为霾,相对湿度为70%~90%时,使用以下公式确定是雾(轻雾)或是霾:u =90-v 2/5(1)式中,u 为湿度 能见度指数,单位为%;v 为能见度,单位为km㊂当相对湿度<u 时,记为霾;当相对湿度ȡu 时记为雾(轻雾)㊂依据各站逐小时能见度㊁相对湿度资料,并结合公式(1)对雾(轻雾)和霾进行判别,即当u 符合雾(轻雾)或霾的条件,并持续6h 时记为一个雾(轻雾)日或霾日,均符合时雾(轻雾)日和霾日各记一个㊂在统计雾(轻雾)日或霾日时剔除了小时降水量ȡ0.1mm 的样本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特征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平均为11.6km㊂其中,2015年冬季能见度最差,平均为9.8km,2016年次之,为12.0km;2014年最好,达到了13.0km㊂从冬季各月能见度变化来看(图1),2014年12月能见度是3个冬季各月中能见度最好的月份,平均能见度达到了14.0km;其次是2017年的2月的,为13.7km㊂从各月平均状况来看,12月能见度最差,为10.7km,1月为10.8km,2月的能见度相对较好,为13.3km㊂图1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各月能见度从冬季能见度的区域分布来看,奉贤最好,为14.7km,嘉定和崇明最差,分别为9.9km 和10.0km㊂上海地区能见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的好于西部的,南部的好于北部的变化特征,即能见度值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图2)㊂冬季各月能见度空间分布均表现出这种变化特征(图略),其中12月南汇能见度最好(13.5km ),崇明的最差(9.2km);1月奉贤能见度最好(13.9km),嘉定的最差(8.9km);2月奉贤能见度最好(17.8km),嘉定的最差(10.8km)㊂能见度在市区徐家汇站出现了一个相对低值,其能见度值为11.0km,比临近的浦东㊁闵行站分别低了0.5km 和0.9km(图2)㊂冬季各月能见度分布均呈现出市区相对低值的特征㊂其中,12月徐家91气象与环境科学第43卷汇能见度为10.2km,比浦东㊁闵行的均低0.5km;1月徐家汇能见度为10.3km,比浦东㊁闵行的分别低0.4km 和0.9km;2月徐家汇能见度为12.7km,比浦东㊁闵行的分别低0.4km 和1.4km㊂徐家汇能见度呈现区域低值的特征,可能与其处于市中心的环境条件有关,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㊂图2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空间分布单位:km2.2㊀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日变化上海地区能见度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如图3所示)㊂从18:00起能见度值开始以相对固定的斜率逐步下降,到次日07:00,能见度达到最小值8.9km,之后呈现上升趋势,到14:00达到最大值14.7km,随后又开始下降㊂图3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㊁气温㊁风速㊁相对湿度㊁PM 2.5浓度日变化上海地区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与PM 2.5浓度和其他气象条件密切相关㊂07:00前后,边界层厚度小,垂直扩散弱,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加之污染物的浓度相对较大,导致了能见度达到了最小值㊂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湍流增强,风速增大,相对湿度减小,污染物水平和垂直的扩散条件更加有利,能见度逐步好转㊂到14:00前后,气温㊁风速达到了最大值,相对湿度则达到最小值,此时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最好,所以能见度达到了最大值㊂14:00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㊁风速的减小,以及相对湿度的增加和PM 2.5浓度的增加,能见度逐步下降㊂使用能见度日变化资料与气温㊁相对湿度㊁风速等日变化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㊁气温㊁平均风速密切相关㊂其中,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6;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1㊂同时,能见度的日变化还与PM 2.5浓度的日变化有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41㊂以上相关性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㊂2.3㊀上海地区冬季日最小能见度特征上海地区冬季逐日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的频率(图4)呈现显著的双峰特征㊂第一峰值出现在06:0007:00,其中06:00出现的频率最大,为11.4%㊂另一峰值出现在20:00,出现频率为10.7%㊂10:0016:00为日最小能见度出现频率较小的时段,其中16:00出现频率最小,为0.9%㊂21:00到次日05:00为另外一个日最小能见度出现频率较小的时段,但总体出现的频率比上一时段的大㊂图4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日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的频率及平均值从各时次最小能见度的平均值来看,08:0020:00最小能见度的平均值相对较大,其中13:00最大,为7.0km㊂21:00到次日08:00最小能见度的平均值相对较小,其中03:00达到最小值2.6km㊂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的频率与对应时次最小能见度的平均值并不完全对应(如图4所示)㊂白天(08:0018:00)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的频率与最小能见度平均值对应得比较好,该时段最小能见度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最小能见度的平均值则都在高2㊀第4期周伟东等: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值区㊂但在21:00以后,虽然最小能见度出现的频率不大,但其平均值相对较小,在实际预报业务中需要引起注意㊂对06:00和20:00两个时刻最小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和平均最小能见度进行分析发现06:00前后最小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最大,而且最小能见度平均值仅为3.3km,较容易发生低能见度事件㊂而20:00出现最小能见度的频率较大,但其最小能见度平均值为5.7km,处于相对高值区㊂从图3可以看出, 06:00和20:00的PM2.5浓度相差不大㊂对最小能见度出现时平均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图5),06:00前后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值85.6%,同时风速仅为1.1m㊃s-1,是所有时次中的最小值,大的相对湿度和小的风速是导致出现低能见度天气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该时段最小能见度的平均值相对较小㊂20:00虽然最小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比较大,但对应样本20:00的相对湿度仅为58%,是所有时次中的最小值,并且平均风速为2.3 m㊃s-1,相对06:00的大一些,所以该时次的平均最小能见度相对较大㊂2.4㊀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各级频率及空间差异对上海各站逐小时能见度资料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1):上海地区冬季<0.5km的超低能见度共出现了483时次,占所有样本的0.67%;0.51km的能见度出现764时次,占所有样本的1.07%;110km 的能见度出现的时次较多,占所有样本的53.82%; 10km以上能见度出现的频率为44.43%㊂从上海地区冬季各站<1km低能见度出现时次来看,崇明最多,3年内共出现了366时次;其次是嘉定的135时次;徐家汇的最少,仅为16时次㊂其他站点为53~132时次㊂<0.5km的超低能见度数据显示,崇明的最多,为148时次;其次是南汇和金山的,市区徐家汇站则未出现<0.5km的超低能见度㊂图5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日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对应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表1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各站不同等级能见度及霾出现时次能见度/km闵行宝山嘉定崇明徐家汇南汇浦东金山青浦松江奉贤>1030072745244024472828356628512784276826703589 1ɤ且ɤ103432/19773706/24793927/25863691/16943656/26312837/12883521/20053618/18103625/17573743/21602639/826 0.5ɤ且<138/141/594/6218/116/653/092/754/070/058/330/0 <0.52612411480484048413346㊀注: / 后面为霾的时次,能见度<0.5km时霾的时次均为0㊀㊀从<1km低能见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除北部崇明岛异常偏多外,上海出现了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偏多㊁中心城区明显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㊂上文提到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站的平均能见度存在一个低值区,<1km的低能见度出现时次同样明显小于周边台站,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徐家汇的环境条件有关㊂徐家汇位于上海市区中心,3个冬季平均相对湿度为65.3%,为全市11站中最低,呈现明显的城市 干岛 特征㊂研究表明,城市下垫面缺乏自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湿度较低,容易出现 干岛 现象,同时城区的湍流活动及水汽的水平输送等因素也与城市 干岛 有一定联系[21]㊂在相对湿度较小情况下,水汽对于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就会减弱,不容易发生极端恶劣能见度天气,所以城区不容易出现能见度<0.5 km的浓雾等恶劣天气㊂同时,城市中心污染物的排放又明显多于城市周边区域的,由于污染物的吸收和散射作用,<10km有视程障碍的天气出现频次明显增多㊂统计发现,20142016年冬季徐家汇110 km能见度共出现3656时次,其中霾出现2631时次,比近郊的闵行的多654时次,比远郊的南汇㊁奉贤的分别多1343和1805时次㊂通过对PM2.5浓度资料的统计,冬季徐家汇PM2.5浓度平均为61.8μg㊃m-3,明显大于浦东的(55.4μg㊃m-3)和崇明(56.8μg㊃m-3)的㊂以上分析表明,市区徐家汇站的平均能见度存在低值区,城市 干岛 又使市区的相对湿度明显小于周边地区的,由于水汽是造成大雾等恶劣能见度天气的重要因素,所以市区出现极端恶劣的能见度频次反而比周边地区的少㊂为了进一步说明以上问题,本文使用公式(1)12气象与环境科学第43卷计算各站的雾(轻雾)㊁霾出现的日数,以分析各站能见度空间差异的原因㊂上海地区2014 2016年冬季平均雾(轻雾)日数为159天,占总天数的58.7%,霾日数为73天,占总天数的26.9%㊂出现雾(轻雾)或霾的日数共有179天,占总天数的66.1%㊂由于气象条件等因素,在同一天中可能会出现雾(轻雾)㊁霾过程的相互转换㊂统计表明,同时出现雾(轻雾)和霾天气的天数为53天,占总天数的19.6%㊂从雾(轻雾)㊁霾日数的空间分布上看,徐家汇霾日数最多,冬季平均有40.2%的日数出现霾,这也是徐家汇平均能见度出现低值中心的原因之一;杭州湾沿岸的奉贤㊁南汇霾日数相对较少,出现概率分别为11.1%和16.6%㊂对于崇明站,虽然霾日数相对较少,但雾(轻雾)日数出现的概率最高,冬季有71.6%的概率出现雾(轻雾),由于水汽充分,水滴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降低了能见度,所以崇明站出现低能见度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站点的㊂同样,青浦站的雾(轻雾)日概率达到了68.6%,可能是由于上海地区冬季盛行偏西风,其西部淀山湖的水汽被带到青浦地区,从而降低了该地区的能见度㊂2.5㊀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与相对湿度㊁PM2.5浓度㊁降水量的关系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是调制大气能见度的关键因子[4]㊂利用上海徐家汇㊁浦东㊁崇明3个站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分析两者与能见度的关系㊂首先参照区分雾霾时相对湿度的划分区间,把相对湿度分成3个区间,分别为<70%㊁70% 90%㊁>90%,以分析不同相对湿度下,3站能见度的平均状况及与PM2.5浓度的关系㊂同时,参照空气污染指标,把PM2.5浓度分成3个区间,分别为<75μg㊃m-3,75~115μg㊃m-3,>115μg㊃m-3,分析不同PM2.5浓度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㊂分析中使用了统计分析中的决定系数来判别依变数和自变数相关的密切程度㊂分析结果表明(表2),相对湿度<70%时,能见度最好,平均为15.0km,其中崇明能见度为15.9 km,浦东的为15.5km,徐家汇的为13.5km㊂相对湿度>90%时能见度最差,平均为4.0km,徐家汇㊁浦东㊁崇明能见度分别为4.3㊁4.1和3.7km㊂由于多数情况下能见度与PM2.5浓度的倒数成正比[22],因此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决定系数㊂计算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为70%90%时,各站能见度与PM2.5浓度倒数的决定系数最大,相对湿度<70%时的次之,但二者相差不大㊂当相对湿度>90%时,决定系数最小,说明在高湿状态下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较弱,特别是徐家汇站的决定系数仅为0.059,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非常微弱㊂相对湿度ɤ90%时,徐家汇站由于污染物浓度相对其他区域较大,能见度小于浦东和崇明的;相对湿度> 90%时,PM2.5浓度的影响减弱,相对湿度的影响加强,而市区徐家汇又存在 干岛 现象,相对湿度明显小于周边地区的,所以能见度反而大于其他2个站点的㊂表2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各站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2.5浓度倒数的关系相对湿度/%<70平均能见度/km决定系数7090平均能见度/km决定系数>90平均能见度/km决定系数徐家汇13.50.6858.30.708 4.30.059浦东15.50.6659.80.759 4.10.381崇明15.90.3819.70.510 3.70.250㊀㊀计算统计结果显示(表3),PM2.5浓度<75μg㊃m-3时,平均能见度最大,为14.2km,徐家汇㊁浦东㊁崇明能见度分别为14.7km㊁15.0km㊁12.8km;当PM2.5浓度>115μg㊃m-3时,平均能见度最小,为3.0km,徐家汇㊁浦东㊁崇明能见度分别为3.1km㊁2.7km和3.1km㊂PM2.5浓度>115μg㊃m-3时,崇明的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决定系数最大,PM2.5浓度在<75μg㊃m-3时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决定系数最小㊂以上说明,在PM2.5浓度处于低值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较弱,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明显增强㊂表3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各站不同PM2.5浓度下平均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浓度/(μg㊃m-3)<75平均能见度/km决定系数75115平均能见度/km决定系数>115平均能见度/km决定系数徐家汇14.70.166 5.60.520 3.10.472浦东15.00.235 4.90.586 2.70.586崇明12.80.350 4.50.483 3.10.497 22㊀第4期周伟东等: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㊀㊀除相对湿度㊁PM2.5浓度对能见度有较大影响外,降水的作用也不容忽视㊂降水粒子通过对可见光的吸收和散射效应影响大气消光系数,从而对能见度产生影响㊂无降水时徐家汇㊁浦东㊁崇明平均能见度分别为11.5㊁12.0和10.4km,有降水时能见度明显减小,3站的能见度分别为6.3㊁6.3和5.6km,比无降水时分别下降了45.2%㊁47.5%㊁46.2%㊂2015年2月下旬,上海地区出现了4~6天的连续降水,以徐家汇站为例,选择降水相对集中的27㊁28日作为研究时段,分析整点能见度与前1h累计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见图6㊂从图6可以看出,能见度与降水量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性㊂27日00:0007:00该地区无降水,能见度相对较好,数值为13.4~27.6km; 07:00之后出现降水,能见度开始下降,14:00前后小时降水量出现峰值,能见度则出现了低值5.9km;15:00起降水开始减弱,能见度逐步好转; 18:00降水暂停,能见度则达到峰值23.4km㊂之后,能见度随着降水量的变化出现波动㊂28日14:00前后小时降水量出现最大值,能见度则出现了最小值2.2km;15:00起随着降水的减弱,能见度逐步好转㊂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09,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㊂此降水过程中,浦东㊁崇明站能见度与降水量也有类似的变化特征(图略)㊂图6㊀2015年2月2728日上海徐家汇站逐小时能见度与降水量2.6㊀上海地区冬季低能见度持续时间和影响因子从上海地区冬季低能见度持续时间来看,11个台站<1km的能见度持续时间超过5h的共出现了97站次,持续时间超过10h的共有17站次㊂在17站次持续时间超过10h的低能见度过程中,崇明站出现了9次,嘉定出现了3次,青浦2次,金山㊁松江㊁奉贤各出现1次㊂能见度<0.5km的持续时间超过5h的有18站次,其中崇明站出现了11次,占总次数的61.1%㊂2017年1月2日半夜到3日上午的超低能见度过程,崇明站持续12h能见度均< 0.5km㊂上海地区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密切相关㊂统计分析显示(图7),<1km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469,通过0.001的显著性检验,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012㊂<0.5km的超低能见度与气温的相关性相对更好,相关系数为0.235,相关性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仅为-0.198㊂这可能与<0.5km的超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03:00 08:00有关㊂据统计,该时段出现的样本占所有样本的69%㊂当温度升高时,雾滴更容易蒸发,滴径减小或滴数减少,消光减弱,能见度好转,所以<0.5 km超低能见度对气温的变化更加敏感㊂另外,在< 0.5km超低能见度出现时,水汽均接近饱和,雾滴表面蒸发与吸收水汽相对平衡,小的相对湿度变化不能引起雾滴的明显变化,所以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差㊂当然,高湿时测湿仪器的敏感性变差,不能及时反映外界湿度的变化[23],也是造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变差的可能原因㊂使用徐家汇㊁浦东㊁崇明3站的低能见度资料和对应的PM2.5浓度的倒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能见度值与PM2.5浓度的倒数出现了负相关,其中<1km低能见度与PM2.5浓度倒数的相关系数为-0.198,<0.5km超低能见度与PM2.5浓度倒数的相关系数为-0.145㊂计算表明,<1km低能见度的平均相对湿度为97.0%,<0.5km超低能见度时平均相对湿度为98.1%,在高湿情况下颗粒物吸湿增长后,PM2.5浓度反而出现下降的现象㊂毕凯等[23]在气块静力稳定的假设下,研究了浦东消光系数吸湿性增长曲率线,当相对湿度超过95%时,消光系数吸湿增长超过了20,而相对湿度在80%时,消光系数吸湿增长仅为1.952,相对湿度<50%时,消光系数吸湿增长基本在1左右㊂可见在高湿状态下,气溶胶颗粒吸湿迅速增加,颗粒变大,可能导致采样器未能检测到全部PM2.5的颗粒,所以在低能见度时能见度值与PM2.5的浓度的倒数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㊂另外,在高湿状态下,颗粒物与雾滴碰撞的概率明显增加,颗粒物有溶入雾滴而未被仪器检测到的可能,具体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㊂32气象与环境科学第43卷图7㊀201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0.5km能见度与气温(a)㊁<1km能见度与相对湿度(b)散点图3㊀结论和讨论(1)上海地区冬季平均能见度为11.6km,2月的最好,为13.3km,12月的最差,为10.7km㊂上海地区能见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特征,奉贤的最好,为14.7km,嘉定和崇明的最差,分别为9.9和10.0km㊂市区徐家汇站能见度值明显低于周边台站的,为能见度相对低值区㊂(2)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07:00能见度达到最小值8.9km,14:00达到最大值14.7 km㊂能见度的逐小时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存在密切联系,其与气温㊁相对湿度㊁风速㊁PM2.5浓度日变化呈显著相关㊂日最小能见度各时刻出现的频率大小与对应的平均能见度大小并不完全匹配,06:00最小能见度出现频率大且平均能见度低,需要特别关注㊂20:00最小能见度出现频率较大,但其平均能见度值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该时段相对湿度较低,风速相对较大㊂(3)冬季各等级能见度出现频次显示,<1km 低能见度多出现在崇明,可能与海岛充沛的水汽有关,而110km能见度的频次市区出现了低值中心,这与城区 干岛 现象存在一定的关联㊂(4)能见度与相对湿度㊁PM2.5浓度密切相关,当相对湿度较小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较好,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明显减弱㊂在PM2.5浓度处于低值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较弱,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明显增强㊂个例分析表明,能见度和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㊂(5)从低能见度持续时间上看,崇明站能见度最小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最长的一次为持续12h (能见度均<0.5km)㊂上海地区冬季<1km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0.5km超低能见度则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好㊂本文对上海地区冬季能见度的空间分布和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以便为能见度的预报和服务提供参考㊂但影响能见度的因子还有很多,边界层高度是其中之一㊂由于上海地区边界层高度的观测资料不够完整,下垫面差异等因素造成边界层高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边界层高度如何通过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影响能见度的大小,相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㊂致谢:感谢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周广强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上海海陆风分类特征、环流背景及对O3的影响

上海海陆风分类特征、环流背景及对O3的影响

上海海陆风分类特征、环流背景及对O3的影响1. 引言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气候受到海陆风系统的影响较大。

探究上海的海陆风分类特征、环流背景以及对臭氧(O3)的影响,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海陆风的分类特征、环流背景以及其对O3的影响。

2. 上海海陆风分类特征海陆风的分类是依据风向、风速等参数来划分的。

依据上海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可以将海陆风划分为以下几类:东北季风、西南季风、暖锋、冷锋以及台风影响等。

2.1 东北季风东北季风是指从东北方向吹来的季风气流,通常在秋冬季节较为明显。

这种季风会带来较低的温度和相对较高的湿度,且多为阵雨或小雨。

这种海陆风为上海地区带来了较多的降水,但空气质量一般较好。

2.2 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是指从西南方向吹来的季风气流,通常在夏季较为明显。

这种季风会带来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且多为雷阵雨或大雨。

这种海陆风在夏季会造成上海地区的高温柔湿热天气,空气湿度较大,对O3的生成和传输有一定影响。

2.3 暖锋和冷锋暖锋和冷锋是由于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区,并伴随着风的变化和天气的转变。

当暖锋或冷锋穿过上海地区时,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和风向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因素会对O3的浓度和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2.4 台风影响上海地区屡屡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强风、暴雨和厚重的云层,对上海的气候和空气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台风过境期间,雨水冲刷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然而,强风和降雨可能会对O3的浓度和分布产生短期影响。

3. 环流背景上海地区的海陆风系统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常见的大气环流模式包括副热带高压、冷空气锋面、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平洋副高等。

3.1 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上海地区的主导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来了西南季风,导致夏季的高温、湿热天气。

此时,O3的生成和传输相对较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

3.2 冷空气锋面冷空气锋面通常在秋冬季节影响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上海及邻近海域地理基本特征

上海及邻近海域地理基本特征

上海及邻近海域地理基本特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它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拥有独特的海洋特征。

同时,上海周边的邻近海域也具有一些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介绍上海及邻近海域的基本特征。

地理位置: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隔苏州河与江苏相望,北界江苏和浙江。

由于靠近长江,上海及其周边海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和渔业发展。

上海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气候特征: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特征也影响了上海及邻近海域的气候。

夏季海洋气候温暖潮湿,降水量较多,而冬季则相对干燥。

这种气候条件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海洋生态:上海及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非常丰富多样。

这里有大量的浅海湿地、滩涂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上海及周边海域还是重要的水鸟迁徙通道和繁殖地,吸引了大量候鸟和水鸟。

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等。

这些资源为当地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经济发展:上海及邻近海域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其港口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通过港口的货物贸易量巨大。

周边海域也有一些重要的港口和经济特区,如宁波舟山港和杭州湾新区。

这些港口和经济特区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总结:上海及邻近海域的地理基本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上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港口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上海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也非常丰富多样,为许多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这些特征使得上海及邻近海域成为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区。

初中上海地理

初中上海地理

初中上海地理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上海地理的基本情况。

1. 地理位置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

东、南、西三面环绕着大西洋西太平洋边缘海域,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总面积为6,341.4平方公里。

2. 地形地貌上海地处平原地区,地形相对较为平坦。

整体地貌以滩涂、沙洲、河湾为主要特点。

苏南沙地、海沟和河网环绕形成了上海的基本地貌。

3. 气候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和宜人。

年平均气温为16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较为充沛。

4. 水系上海地区有吴淞江、黄浦江、松江、苏州河等多条重要水系。

黄浦江是上海市区的母亲河,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

5. 城市规划上海市的城市规划注重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

市中心拥有高楼林立的商业区和金融中心,周边地区则设置有产业开发园区和住宅区。

6. 人口分布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周边的近郊区域,城市化程度较高。

7. 经济发展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球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之一。

近年来,上海在金融、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8. 名胜古迹上海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如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东方明珠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上海地理特点独特,气候温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上海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
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根据上海地矿徐剑斌等人在浦东、浦西5个100M深测温孔共12次实地地温测试记录进行统计研究,上海地区地下100M以浅层温度相对稳定,土壤平均温度约17℃左右,有利于热泵空调换热器工作。

上海地区地温场示意图如图2所示。

1) 0~10M,温度在13.3~17.6℃,温度受气候影响,温度变化大,为变温带。

由于气温对浅层地温的影响。

测试地区变温层在0~10M,左右,受季节气温影响较大。

2)10~20M,温度在17.1~17.6℃,温度基本不受气候影响,称之恒温带。

3)20~100M,温度在17.6~20.55℃,随深度增加而温度增加。

收集统计以往的地层温度资料分析,地下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