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硕士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考核知识点:1. 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
2.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3.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二)考核要求:1、识记:竞技体育的含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的概念。
2、领会: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3、简单应用: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
领会: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制胜要素,以更有效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体系;明确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2.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和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领会: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工作体系、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
3、简单应用:分析教练员、运动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训练目标。
简单应用:结合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三章运动员选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员选材的任务;懂得运动员竞技能力遗传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在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员选材概述 2. 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1. 识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与要求、遗传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2、领会: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发育程度鉴别的方法;不同发育类型的特征、运动员选材实施的五个步骤。
3、简单应用:运用运动员选材生物学基础的知识对自己所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和发育类型的鉴别。
运动训练学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5.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含义和作用;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6.体能训练的意义、基本要求,身体形态的概念、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各项基本素质的概念及其训练。
7.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和基本要求,运动技术的评价。
8.竞技战术的定义和构成,战术的分类,影响竞技战术和战术能力的因素,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战术方案的制定。
9.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念和作用,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和常用方法,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运动职能的概念、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
10.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11.年度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安排特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的安排和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的训练安排。
12.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13.运动队管理的科学基础、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运动队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
参考书:《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考研真题资料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考研真题资料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考研真题21年(运动生理学)一、名词释义(8)×3=24分)1个动作单元2.张力-速度曲线3.非乳酸氧债4.红细胞比容5.前庭能稳定性6.运动技能7.负荷域二、单选题(10)×1.5=15分)1.人体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的速度呈现()a不均衡性b均衡性c非匀速性d匀速性2.训练者完成最大负荷时的功能反应特点是(a)动员快,B电位小,C恢复慢,d生理指标变化大。
3.年龄越小,综合体育锻炼的比例应为(a)越大,B越小,C相同,d适中4.发展磷酸原系统功能能力,要求运动强度大,而最合适的持续时间是(a10s以内b10s-20sc20s-30sd30s-1min5.多级跳和跳深属于()A离心训练B超声波等长训练c等速训练D等张训练6运动后恢复最快的物质是()acpb肌糖原c氧合血红蛋白d肝糖原7.赛前状态时,血压与心率()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少,D心率增加,血压下降8呼吸和心血管中心()a都在大脑皮层b脑桥c丘脑d延髓9.下列被列为第二信使的物质是()Aadpbca2+,ccmpd乙酰胆碱10如果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2次min-1,则肺通气量为()3mlmin-1b4mlmin-1c5mlmin-1d6mlmin-1 III。
简短回答(6×4=24分)1简要描述血液功能2.简述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性3.小脑是如何调节肌肉活动的4.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收缩的特点是什么5.限制vo2max的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是什么6.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四、论述题(9+9+10+9=37分)1.试着比较和分析这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并以体育为例加以说明。
2.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和训练3.运动性疲劳的机制、指标、评价。
)4.心率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两年(运动生理学)一、多项选择题(20)×1=20分)1.在运动生理学中常用衡量神经与肌肉兴奋的指标是()a基强度b利用时c时值d阈强度e强度-时间曲线2.实现肌细胞收缩和署长的最基本的单位是()a肌纤维b肌原纤维c肌小节d肌球蛋白分子e肌动蛋白分子3.屈膝纵跳起,肌四头肌()A只等张收缩,B只等速收缩,C先拉长收缩,然后等张收缩,然后拉长收缩,e先等长收缩,然后等张收缩4.下列关于肌腱和肌中结缔组织功能的错误叙述是()a构成肌肉的弹性成分B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蛋白,它决定了它们的功能c训练使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因而增强了肌肉的抗拉能力D肌腱中胶原蛋白的含量是弹性蛋白的10倍,这保证了肌腱的韧性。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硕士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硕士考试大纲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二、肌肉的活动(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2.肌肉的收缩过程(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缩2.拉长收缩3.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2.代谢特征3.生理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三、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织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三)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运动的调节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少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四、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二)血液的功能1.运输血液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3.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五、血液循环(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2.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3.糖原储备与运动能力4.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四)运动与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供能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五)水的代谢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2.运动状态下水的代谢(六)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七)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八)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2.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八、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赛前状态的概念2.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四)恢复过程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一)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思维负荷阈1.负荷阈的组成2.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3.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运动系统2.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十四、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本篇参考书目1.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体育学院《田径教学理论与训练》硕士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体育学院《田径教学理论与训练》硕士考试大纲田径教学理论与训练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约20%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约20%田径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约15%田径运动场地设计与应用约15%走、跑类项目的教学与训练方法约10%跳跃类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约10%投掷类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约10%4)题型结构简答题,10小题,各计10%,共计100%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田径教学理论与训练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田径教学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基本技能和田径竞赛规则的理解与掌握。
2、理解田径运动教学的“教”系统和“学”系统,熟练掌握田径运动训练原则训练、计划、负荷控制与测评。
3、能熟练运用田径教学训练基础理论和动作技术原理以及运用所学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来分析、解决田径教学训练竞赛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一、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一)田径运动教学目标和教学系统田径运动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田径运动教学“教”的系统;田径运动教学“教”的系统。
(二)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目标及内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中学田径运动的教学内容;中学选择田径运动教学内容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二、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一)田径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人体的适应能力;提高人体机能和心理的机制;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应具有的特征;运动技能的建立;动作自动化的形成与特点;运动素质的“转移”原理对田径运动员的意义;培养意志力的理论与实践;预防和消除疲劳的理论与实践。
(二)田径运动训练原则的应用与训练计划田径运动训练贯彻和运用训练原则有:区别对待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原则;不间断性与周期性原则等。
依据田径运动训练时间跨度长短,训练计划一般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训练课计划、短期集中训练计划等多种类型。
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总结

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总结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一、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05简)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答: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成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2.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1)运动训练是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理想的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眼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
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途径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长期、系统和科学的训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在负责多变的比赛中获得有一的运动成绩。
湖南大学2017年硕士《运动训练学》入学考试大纲

湖南大学2017年硕士《运动训练学》入学考试大纲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
2.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4.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运动训练手段体系;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运动训练手段的应。
5.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6.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技术训练常用方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7.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8.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智能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与基本内容;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和四个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与负荷的安排;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区间链接;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个链接区的训练安排。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资料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和夺取比赛优胜。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练员的有计划指导,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3.项群训练理论:将运动项目按类别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的基本规律的理论称为项群训练理论。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综合评定,包括竞技水平、竞赛胜负和名次等因素。
5.竞技水平: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
6.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运动能力: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8.训练水平: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
9.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0.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竞技需要原则:是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2.有效控制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3.竞技状态:指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
14.系统训练原则:是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5.周期安排原则:是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7.适时恢复原则:是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整理后在职体育硕士考试

运动训练学整理后在职体育硕士考试•相关推荐运动训练学整理后在职体育硕士考试运动训练学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形成原因:1、生物学因素。
人们为了更好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
人的取胜对抗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运动形成。
3、社会学因素。
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基本构成要素: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运动选材: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运动人才参加运动训练的启示性工作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功成绩,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做主要途径运动竞赛: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竞技体育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竞技体育社会作用、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竞技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专项选择阶段,专项训练与提高阶段,高水平竞赛阶段现代运动训练基本特点:1 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逐渐的互补性3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 不同运动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 运动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运动训练学: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一般训练理论,项性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理论:是以阐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规律为目的的理论体系项性训练理论:是以研究一个项目的本质特征、训练控制规律和参赛行为为目的的理论专项训练理论:是以研究与项目本质相关度较高的项目群组共性的规律为目的的理论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 研究现代竞技赛制度下,各个项目本质特征变化的总体趋势2 深入探索符合刺激产生的生物适应性变化规律3 广泛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前沿理论,提高训练参赛过程的科技含量,探索训练方法手段的原始性创新路径4 研究多种竞赛体系对运动训练过程和参赛过程的普遍影响5 系统研究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规律,提高现代运动训练效益6 进一步丰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科学内涵和只是体系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因此运动训练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便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复核与恢复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点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的平地包括:经济水平,竞赛胜负名次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竞技水平2 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和竞技水平3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346体育综合考研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试题册业务课代码:346业务课名称:体育综合满分:300分考试时间:3小时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它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作答,用其他笔答题不给分。
不得使用涂改液。
《学校体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科课程2.讨论法3.终结性评价4.发现教学法5.体育课密度6.适宜负荷原则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哪些方面?2.体育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3.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有哪些类型?4.简述前苏联补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三、论述题(30分)试论述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和序训练法2、力址耐力,3、技术规范14、模拟训练法5、战略决策《运动训练学》部分(100分)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l、影响肌肉最大力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技术风格?影响其厌素有哪些?3、简述训练周的土耍类邓及不同训练周的主要任务。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l、以某一项群为例试论述其技术训练的要点及训练的常用方法手段。
2、试以某一运动项目为例试论述速度素质的类刑特点并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
,_第1页,共2页`lIG运动生理学部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新陈代谢2.碱储备3.氧亏4.力量索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2.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3.简述激素的分类和作用一般特征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L试述个体乳酸阙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试述运动时呼吸系统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引起的?第之页,共之页沉。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1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1)训练的特点、原则与管理(2)训练的内容与计划(3)竞赛的特点价值与内容
13.学校体育管理:(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3)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三)
考试内容:
1.绪论:(1)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
13.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1)概述(2)超负荷原则的生理学分析(3)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4)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5)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4.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2)热环境与运动能力(3)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2)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专业基础综合为初试科目,时间3小时,满分300分,考试科目包括: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专业课考试及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专业基础课均在复试中进行,各科目考试方式均为笔试,主要考查考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如下:
(3)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4)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5)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1)概述(2)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3)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7.运动生理负荷的检测与调控:(1)概述(2)运动生理负荷的检测与调控
考试科目:学校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二)
考试内容:
1.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精品】运动训练学复习提纲

【关键字】精品运动训练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4、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5、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一个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7、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肌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10、动力性等张收缩:人体相应环节运动,肌肉张力不变,改变长度产生收缩力克服阻力的训练为动力性等张收缩。
11、静力性等长收缩: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称之为静力性等长收缩。
12、运动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13、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14、动作速度:是指人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15、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16、运动技术:是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17、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8、高原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硕士考试大纲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概述
1.竞技体育释义
2.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3.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二)运动训练概述
1.运动训练释义
2.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
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概述
1.运动训练学释义
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4.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1.运动成绩释义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1.竞技能力释义
2.竞技能力的构成
3.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
4.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
三、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2.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
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2.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3.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有效控制原则
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3.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周期安排原则
1.周期安排的原则概念
2.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3.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适宜负荷原则
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2.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5.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
1.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2.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3.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1.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
2.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1.重复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3.变换训练法
4.循环训练法
(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1.体能训练释义
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
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力量素质释义
2.最大力量的训练
3.快速力量的训练
4.爆发力的训练
5.相对力量的训练
6.力量耐力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1.速度素质释义
2.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3.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4.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1.耐力素质释义
2.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3.糖酵解无氧代谢功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4.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1.运动技术释义
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1.竞技战术的定义
2.竞技战术的构成
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1.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
2.程序训练法
3.模拟训练法
4.实战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订
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2.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2.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3.运动员心理训练类型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1.意念训练法
2.诱导训练法
3模拟训练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
1.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2.使用表象放松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
3.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4.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5.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运动智能概述
1.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
2.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2.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
2.竞技能力指标
3.训练负荷指标
十、运动训练计划
(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2.制订运动训练计划意义
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二)多年训练计划
1.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
2.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
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
6.基础训练计划的多年训练计划
7.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8.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三)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
1.训练课的种类
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
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4.训练课的结构
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本篇参考书目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文章来源:文彦考研。